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本文目录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汇总合集
-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5篇
- 端午的鸭蛋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那么语文公开课教案是如何设计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的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汇总合集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以下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范文一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范文二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_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î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
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教学反思
四月,是万物焕发生机的月份,也是天气变化无常的月份,一如我在教学上的心情:有时意气风发,内心涌动着满心的欢喜;但更多的时候是郁闷在胸,说不出的无奈和失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教学片段: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第二、三段讲的是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在第二段写有清朝诗人袁枚的一段话,在第三段写有北京咸鸭蛋。课堂上,我问学生高邮鸭蛋有名吗?学生说有名,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句子——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接着,我又问作者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说明高邮咸鸭蛋有名。这一问,把学生问迷了,学生一脸的茫然,好像不懂我在说什么。我进一步引导说,文中写袁枚的话,写北京的咸鸭蛋有什么作用。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3)学生没有把学过的常见的写作方法熟记于胸,不清楚写作方法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写作方法。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聋生的生理残疾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端午的鸭蛋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二:端午的鸭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三: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î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
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篇四: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提倡珍视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
二、示标
全体齐读学案《端午的鸭蛋(二)》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诵读法、联想法、合作探究法
四、按学案自学
五、展示并纠错
1、以小组长为核心,集中全小组力量解决学案内容。
2、各学习小组上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
3、将上报上来的难题以班级为单位征集解决方案。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星激励。直至各小组都没有疑难为止。
4、分解学案内容,分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方法为:每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探究结果,其它小组质疑、评判。确定是否为其加星激励,对提出正确的改正意见的或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的也要及时给予加星激励。
统一答案如下:
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句中,引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B项是引用,A、C、D都是表示特定称
谓)
A、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
B、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C、 上海的卖腌腊的铺也卖咸鸭蛋,必须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D、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2、下面四个感叹句,含有反问语气的是(C)
A、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在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B、 又黄鸭蛋味道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C、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D、 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能力提升部分
阅读理解
①人也善于腌鸭蛋。„„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②C嚼石灰。„„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选文第①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 。第 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_。
4.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答: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里生活,对故乡的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5、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浓厚的口语色彩。
B、淡淡的幽默。
C、文言词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6、画线句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吱”字写出了吃鸭蛋的快感,一个字就写出了特色神韵。
7、袁枚是?
答: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
8、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家乡的由衷的热爱和自豪。
9、 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什么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17、端午的鸭蛋教案,例: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丽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迁移拓展部分
说出下列节日的时间或名称
端午节的时间是 农历五月初五 重阳节的时间是 农历九月初九
农历八月十五是 中秋 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 元宵 节
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是 除夕节 圣诞节的时间是 公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六、记背答案。
七、堂清,并确定日清对象。
八、教师小结。布置日清有关事项。
篇五:端午的鸭蛋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î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
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
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5篇
【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变色龙”性格的基本特点及社会意义。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品味其“变色”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不变”的一面,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进而认识到人物的内在本质。
3.认识到“变色龙”形象的可悲可憎,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呼唤良知,诚信,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 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角色分配: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三)深入研读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2)“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3)“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4)“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5)“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6)“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2.学生结合语境诵读、揣摩,教师明确:
(1)“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跟许多饥饿贫困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 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2)夸张的修辞于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3)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4)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5)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6)双重否定的修辞手法。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3.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学生筛选、思考,教师点拨: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不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臣强的丑态暴露无遗。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4.学生思考: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五)小结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五、板书设计
变色龙
名贵 伶俐
下 贱 野狗
见风使舵 媚上欺下
2.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二
知识目标:
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么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都能对号入座。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不甚好。老是靠不到主题上来。)
5、那麽,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这道题开放性很强。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3.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
4.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5.初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 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 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端午的鸭蛋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鸭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的鸭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腌( ) 门楣( ) 苋菜( )
lào( )子 车yìn( ) 练náng(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短语中没有多音字的一项是( )
A、酒和的雄黄 B、鸭蛋络子
C、装在蛋壳里 D、淡淡的咸味
4、为句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⑵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____________是不行的。(A、大概 B、也许 C、肯定)
⑶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7、你的家乡在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一段话(一百字左右)介绍给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ān méi xiàn 络 胤 囊
2、①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造句略 ②十分恭敬。造句略。
3、D
4、⑴ B ⑵ A ⑶ C
5、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6、C
7、略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端午的鸭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1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师:(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师:现在,我们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这些物品,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在哪个节日里要用到的吗?
幼:端午节
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师:小朋友们很认真,把爸爸,妈妈告诉你们的节日记下来了。没有错,这些东西呢,都要在端午节用的。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幼:6月6日(公历) 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著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完)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过端午节;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师:因为屈原爱自己的国家,他听到自己国家灭亡了,心里很难受,跳进了汨罗江,小朋友们说屈原怎么样啊?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
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更多端午节相关教案推荐:
1.20xx最新小班端午节活动教案
2.20xx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3.20xx年小学端午节班会教案
4.20xx端午节幼儿园小班教案:迎端午,忆屈原
5.20xx年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
6.幼儿园端午节优秀教案范文20xx
7.幼儿园中班端午主题教案
8.幼儿园中班端午节教案范文
9.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10.端午的鸭蛋创新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端午节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师:哇 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请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师:好了, 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 赛龙舟 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年团入团申请书初中,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课文中的民俗风情。
2、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3、体会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体会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三、教学手段 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2、搜集各地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
3、学生互相讲述家乡端午节的风俗。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端午节风俗导入,并请学生谈谈童年时过端午的趣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2、确立学习目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集体交流,解决生字难词,梳理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由语文科代表收集,交由老师处理)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根据同学们在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整理成三点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课文中的民俗风情。
2、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3、体会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三点“学习目标”来共同学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整体把握课文。
(1)、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这篇课文,同学们在预习时,觉得那些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请同学们上来写一写。 两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生字词。 教师:这两位同学写的好不好?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学生补充后,齐读生字词)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 教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你喜欢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喜欢的段落,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 小结:这两位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朗读效果很好。
(3)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思考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教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活动多种多样。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幻灯片,欣赏全国各地有关端午节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图片后引起的兴趣或对生活经历的回顾) 教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最引以为豪的是家乡的咸鸭蛋。
(4)思考问题: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呢?
学生:作者从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端午节时挑鸭蛋这两方面来写。
教师:同学们请看问题,题目问的是作者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家乡鸭蛋的名声属于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吗?学生:不是。那么,同学们找答案时应该在哪些段落里找?
学生:从第4、5、6段里找。
教师: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问题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哪位同学已经想好了?
学生: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教师:对。作者从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三个方面写了家乡端午咸鸭蛋的风俗。小小的鸭蛋,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这些都是生活的乐趣啊!可是,家乡的鸭蛋再好,再出名,也只不过是鸭蛋而已。时隔几十年后,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依然久久不能忘怀,哪是为什么?
(5)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思乡之情、怀念儿时的快乐。
教师:作者通过咸鸭蛋,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四、 品味语言
教师: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曾经说过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投影:
1、找出课文中你感觉写得最好的语句。(学生边品味边和同桌交流体会)
2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 ①陈蔚林:“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尤其是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②黄丹:“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③符其农:“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里写出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热爱,对家乡的怀念,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我不禁想起了我家乡特有的民俗——儋州调声。以后可能我也会远离家乡,在异乡工作、生活,但对家乡的热爱也会和作者一样。
④王美婕:“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面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作者写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语言中蕴涵着无尽的生活情趣。
教师:①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可以说是一字传神。例如我们学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的气息带给了人间,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②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古汉语,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也使文章显得典雅雍容。③作者的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和自豪感,如“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④美婕同学在朗读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儿时生活怀念的情感,读得声情并茂,效果很好。
小结:同学们说得具体、准确、生动。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熔书面语和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教师:作者借小小的咸鸭蛋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儿时的快乐,让我们领略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和他童年时过端午节的欢乐。现在,同学们也来写写你印象中最深的一件小事或家乡的民俗。
五、大展身手----写作练习 (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民风民俗和生活乐趣)
多媒体投影:写写你印象中最深刻的童年时代的一件小事或家乡民俗。
两位学生分别介绍了家乡的美食《陵水酸粉》和家乡的民俗《嬉水节》。
教师:陵水酸粉色香味俱全,听了紫婉同学的介绍,我们都恨不得和她共同品尝,一饱口福。保亭嬉水节是黎族人民的一种民俗。在刀耕火种时代,黎族人民用这种方式祈求上苍的佑护,赐予食物、平安和风调雨顺。
结束语:同学们对家乡的民俗、家乡的美食了解得比较透彻,写得很生动,很有趣,发言也很精彩。谢谢大家。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 (第2、3自然段) (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 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 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四、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 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五、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更多文章:
旧企业所得税法(根据旧的所得税及相关规定:免税收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具体是怎么算的,不理解、、)
2024年6月15日 17:30
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作文500字(笔尖流出的故事500字六年级)
2024年5月22日 07:40
冰雪公主电影(请问大佬有冰雪公主2005年上映的由米歇尔·崔切伯格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吗)
2024年5月13日 19:30
四个小朋友玩跷跷板(四个小孩玩跷跷板当一边做上ab另一边上cd两边重量相等当b和d互换位置后ad=bc)
2024年5月3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