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

2024-07-01 02:20:28 :23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

本文目录

《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

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扩展资料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1、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

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2、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

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

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3、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

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五、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六、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 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

  单元教学要求:

  一、 指导学生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自然。

  二、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正确理解句意、文意。

  三、 识记、理解、掌握《语文教学目标》中规定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四、 了解文言判断句、省略句等句式。

  五、 了解《左传》这部史书,“表”这种文体以及欧阳修、岑参等文学家的作品。

  六、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背诵全部课文。

  二十 曹刿论战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 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三课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文言文象征着语文之精髓。然而它的抽象之美让很多童鞋无法一下子领悟。所以,一提起文言文,相信很多学生都内心惶恐,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关于语文曹刿论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曹刿论战知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传说 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

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 句子 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靡(mǐ):倒下。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 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四.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

2.从: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五.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七.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何以战?

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省略句

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2.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

3.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 成语 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 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语文曹刿论战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形象分析

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还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2、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

缺点:(1)平庸无能,表现在“鄙”和无“远谋”。(2)军事上的急躁轻进

优点:(1)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

(2)善于纳谏。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3)礼贤下士。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

(4)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

(5)他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

(6)不耻下问,认真求实。不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 经验 。

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3、本文的两条线索

《曹刿论战》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4、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论战的内容:

(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三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表示用来养生的吃的穿的不敢独自专有,必分给手下大臣,曹刿当面否定,认为这是小恩小惠,只施恩到贵族,没遍及平民百姓“民弗从也”因为当时的战争并未有专门的常备军,都是靠征召奴隶,国君施恩只给贵族,受奴役的奴隶当然不肯为国君卖命。庄公又表示对神的虔诚,希图靠神灵保佑使战争取胜,也被曹刿否定,当庄公表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能情”时,曹刿认为可战矣,因为国君尽了自己的本分,关心民情,能取信于民,民为之死战,战则必胜。

(2)选择恰当作战时机:敌竭我盈、后发制人的战术原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保护士气,凭士气战胜敌人。

(3)注重调查实际情况,知已知彼,取得全胜。齐强鲁弱,当齐师败绩时,曹刿不同意庄公冒然追击,而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辙乱、旗靡”才言“可”终获全胜。

6、 文章 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7、贯穿全文的一个词是什么?

答:“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

8、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有哪些?

答: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曹刿论战 读后感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 总结 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相关文章:

★ 曹刿论战知识考点复习

★ 初中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精选教案模板

★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

★ 初中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模板

★ 《曹刿论战》原文九年级语文

★ 初三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

★ 2018山西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 2018高中学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知识点复习及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是我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

  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锬稀保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锬稀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晋

  郑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

  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下面是我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把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按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把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个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5、教师评点,可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⑴明确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如下补充:

  下视其辙(仔细察看)

  登轼而望之(远望)

  虽不能察(即使)

  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公将鼓之(凑足音节,不译)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⑵在准确翻译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做到翻译通顺。

  如:既克──打了胜仗之后。

  ⑶在翻译过程中,当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时候,应补充出来。

  如:

  乃入见。──(曹刿)就进宫拜见(鲁庄公)。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6、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巩固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

  分析文意,理清思路,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分析文意

  我主要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一段:

  ⑴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明确:远谋。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⑵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⑷理清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同时,由于第一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可以采用二人对话的方式当堂练习背诵。

  2、第二、三段:

  ⑴分别概括二、三段的内容。

  明确:

  第二段:写战中,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军击溃齐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⑵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的?又是选择哪一时机追击的?

  明确:

  进军──彼竭我盈。

  追击──辙乱旗靡。

  ⑶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⑷理清第二、三段思路,学生可根据提示练习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这个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通过师生共同的分析讨论,最后归纳:

  曹刿形象:爱国、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鲁庄公形象: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

  3、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讨论明确:文章详写曹刿对于战争的论断,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紧紧围绕“论战”选材,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

《曹刿论战》教案

  下面是我整理提供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学设想

  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ùi)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四、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释为“讨伐”可以吗?

  (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筛选信息,只要找准相关句子,这两个题目很容易解答。

  5.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

  词,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长勺: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三段。

  三、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思考

  1.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归纳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二)

  教学目的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加强诵读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1.字音准确。2.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写什么?②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和他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

本文编辑:admin

更多文章:


环境保护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节能环保的概念

环境保护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节能环保的概念

本文目录环境保护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节能环保的概念环保的概念是什么环保概念(保护地球,共建绿色家园)环保概念股有哪些环保概念股龙头一览环保知识:生态环境的概念环保概念股有哪些最好的环保概念股一览环保的概念环保概念股有哪些环境保护的概念是什么环

2024年5月19日 22:10

经典笑话故事(经典故事笑话)

经典笑话故事(经典故事笑话)

本文目录经典故事笑话经典笑话故事经典有趣的笑话故事经典有趣笑话故事史上最经典的笑话故事经典故事笑话 经典故事笑话    经典故事笑话一:   找差距   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节目,中途插播广告,我嘟囔道:“真够

2024年7月23日 01:50

错一题老师肉一次(数学老师体罚学生)

错一题老师肉一次(数学老师体罚学生)

本文目录数学老师体罚学生错一题做肉一次没听课,作业只错了一题老师打我脑袋,扇我耳光,踢我,不敢设诉,我该怎么办我们做错一道题老师就打一个手板该怎么办我做错一题他们就c我一次,怎么办女儿上一年级了,月考错一道题,就被老师打,该怎么办我考试的时

2024年5月27日 08:40

关于远大前程的论文([远大前程]中人性角度对比艺术论文 远大前程论文)

关于远大前程的论文([远大前程]中人性角度对比艺术论文 远大前程论文)

本文目录[远大前程]中人性角度对比艺术论文 远大前程论文“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中的象征意义”论文提纲远大前程的读后感高二关于奋斗的议论文《远大前程》的读后感600字关于《远大前程》读后感范文3篇《远大前程》读后感1200字的范文:远大前程

2024年5月24日 23:30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例分析)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例分析)

本文目录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例分析酒驾致人死亡、肇事逃逸,哪个罚得更重权威案例分析来了司法考试辅导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三交通肇事罪案例分析|交通肇事罪案例分析2000字关于交通事故的案例司法考试辅导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一借车

2024年4月6日 15:50

当幸福来敲门经典台词(《当幸福来敲门》的经典台词)

当幸福来敲门经典台词(《当幸福来敲门》的经典台词)

本文目录《当幸福来敲门》的经典台词当幸福来敲门十句经典台词当幸福来敲门经典台词《当幸福来敲门》经典台词《当幸福来敲门》的经典台词   1   别让大家跟你说   你成不了大器   即使是我也不行

2024年8月2日 12:20

生活的发现的作文100字?写作文生活中的发现

生活的发现的作文100字?写作文生活中的发现

本文目录生活的发现的作文100字写作文生活中的发现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活的发现》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写一篇作文记录自己在生活的发现问题和感受写生活的发现话题作文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哪些启示并应用到生活

2024年5月15日 09:30

故宫建成于哪个朝代(故宫修建于哪个朝代)

故宫建成于哪个朝代(故宫修建于哪个朝代)

本文目录故宫修建于哪个朝代故宫是哪个朝建的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北京故宫始建于哪个朝代故宫建立于哪个朝代(故宫是在哪个朝代建成的)故宫是哪个朝代的建筑故宫是什么朝代建造的故宫建成于哪个朝代故宫修建于哪个朝代  1、故宫修建于明朝;   2、北

2024年8月31日 15:00

激励高考生的暖心句子(鼓励高考生的暖心话)

激励高考生的暖心句子(鼓励高考生的暖心话)

本文目录鼓励高考生的暖心话给高三孩子鼓励的话语暖心鼓励高考加油的暖心话鼓励孩子高考加油的暖心话鼓励高考生的暖心话【通俗文案类】1、高考日到,祝福送你一“分”,智慧增加比分,做题不会减分,压力别人瓜分,成绩最高得分,快乐定要十分,经过真心打分

2024年8月23日 05:10

艰苦与坚苦的区别?艰苦是什么意思解释

艰苦与坚苦的区别?艰苦是什么意思解释

本文目录艰苦与坚苦的区别艰苦是什么意思解释艰难,艰苦,坚苦,艰辛分别是什么意思啊艰苦是什么意思啊艰苦的解释艰苦的解释是什么艰苦是什么意思艰苦卓绝的意思是什么艰苦卓绝的意思成语艰苦卓绝的意思艰苦的反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艰苦与坚苦的区别艰苦:指

2024年6月4日 00:30

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赢未来的意思?共建平台、共享数据、共赢未来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

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赢未来的意思?共建平台、共享数据、共赢未来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

本文目录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赢未来的意思共建平台、共享数据、共赢未来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聚力创新共赢未来什么意思感恩相伴,共赢未来寓意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赢未来的意思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未来,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2024年9月13日 17:30

抗战老兵致歉(90岁抗战老兵没法证明自己身份,指着博物馆照片说这就是我,后来怎样了)

抗战老兵致歉(90岁抗战老兵没法证明自己身份,指着博物馆照片说这就是我,后来怎样了)

本文目录90岁抗战老兵没法证明自己身份,指着博物馆照片说这就是我,后来怎样了作文抗日老兵致敬词500女星晁然为失当言论道歉,捐十万弥补过错,为何却被指背稿剪辑没诚意呢8年前,黄海波事件“女主角”到底是男是女如今他们都去哪了湖南113岁抗战女

2024年3月31日 09:50

邯郸学步的原文和翻译?邯郸学步是什么意思

邯郸学步的原文和翻译?邯郸学步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邯郸学步的原文和翻译邯郸学步是什么意思邯郸学步的意思是什么邯郸学步的含义邯郸学步的意思解释简单邯郸学步意思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邯郸学步原文及翻译《邯郸学步》的原文是什么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邯郸学步的原文和翻译  《邯郸学步》原文翻译

2024年6月11日 05:10

福州大学闽台合作招生专业有哪些?铁宇集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招生是真的吗

福州大学闽台合作招生专业有哪些?铁宇集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招生是真的吗

本文目录福州大学闽台合作招生专业有哪些铁宇集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招生是真的吗怎么说才能让老师和我合作招生一段话各培训机构合作自主招生靠谱吗招生机构是和学校合作吗招生代理怎么和学校合作教育培训机构招生推广方式计划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值得上

2024年6月23日 18:40

无犯罪证明委托书(委托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委托书)

无犯罪证明委托书(委托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委托书)

本文目录委托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委托书个人给派出所的委托书怎么写无犯罪记录证明委托书要写地址吗委托他人代办无犯罪证明的委托书在哪里办理开具无犯罪证明能代办吗出国的学历及无违法违纪证明公证的委托书怎么写的 谢谢委托他人办理无罪证明怎么写无犯罪证

2024年5月1日 02:50

北京长安街车祸(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细节揭晓)

北京长安街车祸(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细节揭晓)

本文目录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细节揭晓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是怎么回事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的肇事者说求“三轮哥事件”背后真相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的简介方舒外号“高压线”,追求者无数,意外车祸撞出姐弟恋后来怎样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的家人反应长安街英

2024年9月23日 14:20

过年了我给外甥发生过(过年时有哪些事让你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过年了我给外甥发生过(过年时有哪些事让你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本文目录过年时有哪些事让你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梦见和自己外甥发生关系的预兆过年因不因该给外甥钱过年给外甥女压岁钱一般给多少为好发个红包给外甥怎么写,我大姐家儿子考上好学校发红包怎么写祝福我今年30岁和比我小11的亲外甥发生不论之恋有和近亲发

2024年6月8日 12:10

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什么)

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什么)

本文目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什么农产品合作社申请条件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含义和区别是什么农民种植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有哪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义初级农业生

2024年8月27日 01:30

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感悟 努力工作(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感悟 努力工作)

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感悟 努力工作(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感悟 努力工作)

本文目录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感悟 努力工作关于人生感悟和努力工作的正能量句子有哪些人生努力奋斗感悟的句子,句句正能量人生感悟努力工作工作正能量句子简短感悟(实用64句)工作正能量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 人生感悟 努力工作简短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努

2024年8月17日 12:00

四点九乘四点九(四点加九点就结等于多少点)

四点九乘四点九(四点加九点就结等于多少点)

本文目录四点加九点就结等于多少点四乘以多少等于九4点88×2点九,竖式计算四点九除三分之四加零点七五乘五点一简笔算四点九乘四点九的人物简介四点二七÷二十六点八乘三点五九÷四十二点七乘二点六八÷三十五点九简算4.9×5.4+4点9×5.6-4

2024年3月13日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