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八点引读读后感《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爱你》)
本文目录
- 八点引读读后感《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爱你》
-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作者介绍
-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图书目录
-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温柔的思念里,是比海更深的父爱
-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好句
-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读后感
- 有读05《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特殊年代的父爱
-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感悟五篇
-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作者是谁
-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介绍
八点引读读后感《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爱你》
读《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爱你》有感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爱你》,一本不太厚也不太大的书。全书375页,不过3万字,穿插于字里行间的,是大量的画作。 这其实是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书信集,信中之所以配有许多的画,是因为,当父亲开始给女儿写信的时候,女儿只有八岁,她不能识得足够多的文字,但是,她可以看懂更为直白的画。 是的,这位父亲是一名画家,他的名字叫丁午。或许,这个名字我们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我们一定熟悉《机器猫》《樱桃小丸子》,首度引进这些日本动漫的就是这位丁午先生,“机器猫”的名字正源自他的笔下。 195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丁午一直担任《中国青年报》的美编。1969年,他随同报社人员下放河南黄湖“五七”干校,八岁的女儿小艾留在了北京。独处黄湖的日子里,他是那样地思念女儿,于是不断地给她写信,这些信的开头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于是这句话的主体成为了这本书的名字。 从1969年5月到1972年8月,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父亲给女儿写了很多很多的信,留存下来的61封,结集出版。 在家信里,他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他在干校做砖、当木匠、养猪、割麦子、吃蛇蛋、游泳、生病;他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什么是菱角,什么是莲蓬,什么是田螺;他同样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怎样抓青蛙,怎样挖鱼塘,怎样割麦,怎样插秧。在女儿十岁生日那天,他画了一组画,描述女儿的成长经历;当他生病的时候,他把同事们照顾自己、看望自己的画面展现给女儿,教育她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把自己克服困难的画面展现给女儿,教育女儿要做一个勇敢的人。 “小艾,你看见过小毛驴吗?你知道它爱吃什么东西?它最爱吃爸爸的画。就像小艾吃山楂片一样。小毛驴把爸爸贴在墙上的画都给吃了。” “远处看见一颗树,树上有好多树叶,可是冬天树上应该没有树叶呀!这是怎么回事?走近一瞧,树叶都飞了,原来树上不是树叶,是一大群小鸟,人走过来,它们就飞了!”...... 妙趣横生,真挚动人,每一封画出来的书信里,都藏着浓得化不开的父爱。充斥丁先生家书的,是灿烂的笑脸,是随处可见的“你说好玩吗?”的字样。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忍俊不禁,我们甚至试图还原一份诗意化、趣味化的干校生活。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泪水终于溢出我的眼眶。不可逆转的无奈,长相思的苦楚,化成苦中作乐的文字与图画。时过四十余年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读懂这位父亲藏在笑脸后的痛,读懂他点缀在字里行间的淡淡忧伤。 当我们让时光倒移,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丁先生的黄湖岁月,我不禁忆起另外一本书:《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无独有偶,同样在黄湖与北京两地,叶圣陶父子也用书信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交流。的确如此,作为丁午的同事,叶圣陶之子叶圣善也下放黄湖干校。 在这对成年父子的家信里,我们读到了更为真实的黄湖岁月:住在真正的牛棚里,被牛粪打湿弄脏的衣服来不及洗也来不及干,就又穿上开始劳动。农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对一个长期拿笔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高强度劳动。 “明天有许多叔叔阿姨要回北京,可是爸爸还不能走,爸爸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完。爸爸还要给鸭子住的房子做两个门……”在其中的一封信中,丁午对女儿说。 对一个恋家的父亲,这是十足的心灵磨砺。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当时的他只希望给远方的女儿以快乐。 看不到批斗会的残酷,看不到劳动环境的恶劣,即便是高烧七天的日子,丁午都会给女儿画一幅痊愈后壮实的模样。 “阅读这些信件曾给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遐思。”今天,已经年过五旬的小艾说。这个被爱拥抱的女孩,她为那个年代抹上了一缕亮色。 丁午的一生画过许多的画,可是在他心里,最珍贵的依然是当年画给女儿的画。遗憾的是,直到临终前,他都没有找到这些画。然而,意外却发生在家人为他清理遗物的时候,这些画突然呈现于眼前。 遗作往往潜伏着巨大的能量。不是吗?公元前154年,西汉王朝意外地在墙缝里发现了一批竹简,这便是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尚书》。二次大战后,一位德国父亲收到故去女儿的一批日记手稿,这便是让世界荡起涟漪的《安妮日记》。 诚然,丁午家书没有《尚书》中的深邃和奥妙,也没有《安妮日记》里的旷世灾难与恐怖。但是,用独特的角度再现中国的“五七”干校,《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让你在苦痛中咀嚼温暖,在悲伤中品味甘甜。特殊的历史环境与特别的表达方式,赋予了它的独一无二。纵然冰心、沈从文、费孝通等数不清的文化巨匠都留下过干校家书,但是,唯有父亲丁午,他把一份家国忧伤隐藏在温馨与风趣的亲情背后,让我们在微笑中泪湿衣衫,更显弥足珍贵。《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却因为落笔之初,作者就抱着一颗童心与爱心,以至成书的时候,可以和读者一起,把岁月的酸楚一点点地揉碎、消融,呈现出一派阳光灿烂。在这篇读后感的结尾,我需要交待一下那个幸福的小艾。她后来东渡东瀛,又横跨太平洋,在父亲给她的书信集中,收录了她的一篇文章《我特别特别地想你》,在文章的结尾,她说: “也许幼年去火车站给父亲送行时,我就应该得到这个教训:我的眼泪并没有留住父亲。去年父亲病重时,我们的泪水还是没有能把他留住。如今,已经不需要给他写信了,但我仍旧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他。”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作者介绍
丁午,现代著名漫画家,贵州遵义人。1931年生。1952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任中国青年报美编,1979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审、儿童美术室主任,《儿童漫画》、《漫画大王》主编。创作的连环漫画《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当木匠》均拍成动画片,连载系列连环漫画《熊猫小胖》获全国儿童读物一等奖。为众多儿童读物创作了大量精美插图。系列连环漫画有《小刺猬》、《谁丢了尾巴》、《森林里的故事》、《小熊猫当木匠》、《爱丽丝漫游奇境》、《傻熊和猴子》、《大狼巴巴呜》、《一个变两个》、《身价》《咕咚》、《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多人合画)、《咕咚来了》等。出版有《丁午漫画日记》。并最早引进《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等日漫,机器猫的中译名即由他所取。2011年8月7日23:00,丁午先生因病去世。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汪家明)卷一:给女儿小艾的信 1969.5~1969.12卷二:给女儿小艾的信 1970.1~1970.12我特别特别地想你(蹇艾)卷三:给女儿小艾的信 1971.1~1971.12爸爸丁午(丁栋)卷四:给女儿小艾的信 1972.1~1972.8手套(沈培金)附录:小艾给爸爸的信(2封)《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文本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温柔的思念里,是比海更深的父爱
有个小女孩叫小艾,她的爸爸丁午是一个著名的漫画家。在小艾八岁的时候,她的爸爸被下放到河南黄湖“五七干校”,从那时起,爸爸给她写了很多信,这些信都很简短,并且配上了有趣的漫画。每封信的开头,都写着:“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后来这些信结集出版,就有了这样一本感动了很多人的书——《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五七干校”的生活,不可谓不艰苦,可这个父亲从不向女儿诉苦让她担忧,相反,他向女儿小艾描绘了自己在干校的劳动和生活,比如怎样养猪、怎样赶牛、怎样插秧、怎样烧砖、怎样盖房、怎样做木匠活,业余生活则捉蛇、钓鱼、养鸟、遛狗、杀猪、宰鹅、下棋、打乒乓球、游泳、演戏、画墙报,还有生病、受伤、交友……呈现了一个五七干校的生活全景,囊括衣食住行,农林牧渔。一个父亲用文字和图画向八岁的女儿展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告诉女儿自己生活点滴的同时不经意间丰富了女儿的认知,培养了她对生活的热爱,真是一个睿智的父亲啊!在这些书信里,丁午先生还不动声色地告诉女儿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让小艾要勇敢,要乐于助人,要好好学习,要热爱劳动,要节俭等,小艾信中有错别字,下一封信爸爸也要给她指出来。这些教育都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在描述了某个画面、讲了某个故事之后自然而然道出的,可见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拳拳之心和殷殷期盼。书信中的这个父亲,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女儿的想念。除了每封信的开头都写着:“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许多信中都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女儿浓浓的思念,比如让小艾快给自己写信,回忆在家时与小艾一起度过的时光,有什么吃的、玩的都想着小艾,常给小艾寄去,盼着与小艾团聚。 天冷的时候,他说:“这几天,天冷极了,我们住的房子还没生火,爸爸只好坐在床上,盖着被子给你写信。想着我的小艾,就不冷了!你信吗?”有一封信,写看小艾的照片:“爸爸把小艾的照片看了许多次。收到信封里,又拿了出来,又收到信封里,再拿出来…… 后来灯灭了(我们这里每天十一点钟灭灯,跟北京不一样)。爸爸还想看,就划了一根火柴看小艾。一根火柴灭了,就又划一根……”这封信的配图上的那个爸爸,眼角挂着一滴思念的泪。这些温柔的思念里,都是比海更深的父爱,让人感动不已。看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会羡慕小艾,有这样一个父亲,她是多么幸福啊! 许多孩子所缺乏的,恰是这样细腻的、温柔的、表达出来的父爱。因为许多父亲都是严肃的,疏于与孩子交流的、不善表达爱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爱着孩子,为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呕心沥血,可是却与自己孩子的心隔着千山万水。 我想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父爱,应该就是小艾父亲表达出来的这个样子。如果不是疏于表达,这世上本应该有无数个住在爱的温暖里的小艾。 我要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学生和每一个路过的年轻人。希望男孩儿们以后当了父亲,也像小艾的父亲一样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孩子的爱,让自己的孩子感到足够幸福;也希望女孩儿们,在寻找自己人生伴侣的时候,把“温暖又会表达”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好句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一本不太厚也不太大的书。全书375页,不过3万字,穿插于字里行间的,是大量的画作。 这其实是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书信集,信中之所以配有许多的画,是因为,当父亲开始给女儿写信的时候,女儿只有八岁,她不能识得足够多的文字,但是,她可以看懂更为直白的画。 是的,这位父亲是一名画家,他的名字叫丁午。或许,这个名字我们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我们一定熟悉《机器猫》《樱桃小丸子》,首度引进这些日本动漫的就是这位丁午先生,“机器猫”的名字正源自他的笔下。 195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丁午一直担任《中国青年报》的美编。1969年,他随同报社人员下放河南黄湖“五七”干校,八岁的女儿小艾留在了北京。独处黄湖的日子里,他是那样地思念女儿,于是不断地给她写信,这些信的开头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于是这句话的主体成为了这本书的名字。,他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他在干校做砖、当木匠、养猪、割麦子、吃蛇蛋、游泳、生病;他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什么是菱角,什么是莲蓬,什么是田螺;他同样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怎样抓青蛙,怎样挖鱼塘,怎样割麦,怎样插秧。在女儿十岁生日那天,他画了一组画,描述女儿的成长经历;当他生病的时候,他把同事们照顾自己、看望自己的画面展现给女儿,教育她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把自己克服困难的画面展现给女儿,教育女儿要做一个勇敢的人。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读后感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一本不太厚也不太大的书。全书375页,不过3万字,穿插于字里行间的,是大量的画作。 这其实是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书信集,信中之所以配有许多的画,是因为,当父亲开始给女儿写信的时候,女儿只有八岁,她不能识得足够多的文字,但是,她可以看懂更为直白的画。 是的,这位父亲是一名画家,他的名字叫丁午。或许,这个名字我们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我们一定熟悉《机器猫》《樱桃小丸子》,首度引进这些日本动漫的就是这位丁午先生,“机器猫”的名字正源自他的笔下。 195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丁午一直担任《中国青年报》的美编。1969年,他随同报社人员下放河南黄湖“五七”干校,八岁的女儿小艾留在了北京。独处黄湖的日子里,他是那样地思念女儿,于是不断地给她写信,这些信的开头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于是这句话的主体成为了这本书的名字。 从1969年5月到1972年8月,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父亲给女儿写了很多很多的信,留存下来的61封,结集出版。 在家信里,他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他在干校做砖、当木匠、养猪、割麦子、吃蛇蛋、游泳、生病;他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什么是菱角,什么是莲蓬,什么是田螺;他同样用画的形式告知女儿,怎样抓青蛙,怎样挖鱼塘,怎样割麦,怎样插秧。在女儿十岁生日那天,他画了一组画,描述女儿的成长经历;当他生病的时候,他把同事们照顾自己、看望自己的画面展现给女儿,教育她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把自己克服困难的画面展现给女儿,教育女儿要做一个勇敢的人。 “小艾,你看见过小毛驴吗?你知道它爱吃什么东西?它最爱吃爸爸的画。就像小艾吃山楂片一样。小毛驴把爸爸贴在墙上的’画都给吃了。” “远处看见一颗树,树上有好多树叶,可是冬天树上应该没有树叶呀!这是怎么回事?走近一瞧,树叶都飞了,原来树上不是树叶,是一大群小鸟,人走过来,它们就飞了!” ...... 妙趣横生,真挚动人,每一封画出来的书信里,都藏着浓得化不开的父爱。 充斥丁先生家书的,是灿烂的笑脸,是随处可见的“你说好玩吗?”的字样。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忍俊不禁,我们甚至试图还原一份诗意化、趣味化的干校生活。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泪水终于溢出我的眼眶。 不可逆转的无奈,长相思的苦楚,化成苦中作乐的文字与图画。时过四十余年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读懂这位父亲藏在笑脸后的痛,读懂他点缀在字里行间的淡淡忧伤。 当我们让时光倒移,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丁先生的黄湖岁月,我不禁忆起另外一本书:《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 无独有偶,同样在黄湖与北京两地,叶圣陶父子也用书信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交流。的确如此,作为丁午的同事,叶圣陶之子叶圣善也下放黄湖干校。 在这对成年父子的家信里,我们读到了更为真实的黄湖岁月:住在真正的牛棚里,被牛粪打湿弄脏的衣服来不及洗也来不及干,就又穿上开始劳动。农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对一个长期拿笔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高强度劳动。 “明天有许多叔叔阿姨要回北京,可是爸爸还不能走,爸爸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完。爸爸还要给鸭子住的房子做两个门……”在其中的一封信中,丁午对女儿说。 对一个恋家的父亲,这是十足的心灵磨砺。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当时的他只希望给远方的女儿以快乐。 看不到批斗会的残酷,看不到劳动环境的恶劣,即便是高烧七天的日子,丁午都会给女儿画一幅痊愈后壮实的模样。 “阅读这些信件曾给一直生活在城市的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遐思。”今天,已经年过五旬的小艾说。这个被爱拥抱的女孩,她为那个年代抹上了一缕亮色。 丁午的一生画过许多的画,可是在他心里,最珍贵的依然是当年画给女儿的画。遗憾的是,直到临终前,他都没有找到这些画。然而,意外却发生在家人为他清理遗物的时候,这些画突然呈现于眼前。 遗作往往潜伏着巨大的能量。不是吗?公元前154年,西汉王朝意外地在墙缝里发现了一批竹简,这便是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尚书》。二次大战后,一位德国父亲收到故去女儿的一批日记手稿,这便是让世界荡起涟漪的《安妮日记》。 诚然,丁午家书没有《尚书》中的深邃和奥妙,也没有《安妮日记》里的旷世灾难与恐怖。但是,用独特的角度再现中国的“五七”干校,《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让你在苦痛中咀嚼温暖,在悲伤中品味甘甜。特殊的历史环境与特别的表达方式,赋予了它的独一无二。纵然冰心、沈从文、费孝通等数不清的文化巨匠都留下过干校家书,但是,唯有父亲丁午,他把一份家国忧伤隐藏在温馨与风趣的亲情背后,让我们在微笑中泪湿衣衫,更显弥足珍贵。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却因为落笔之初,作者就抱着一颗童心与爱心,以至成书的时候,可以和读者一起,把岁月的酸楚一点点地揉碎、消融,呈现出一派阳光灿烂。 在这篇读后感的结尾,我需要交待一下那个幸福的小艾。她后来东渡东瀛,又横跨太平洋,在父亲给她的书信集中,收录了她的一篇文章《我特别特别地想你》,在文章的结尾,她说: “也许幼年去火车站给父亲送行时,我就应该得到这个教训:我的眼泪并没有留住父亲。去年父亲病重时,我们的泪水还是没有能把他留住。如今,已经不需要给他写信了,但我仍旧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他。”
有读05《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特殊年代的父爱
这是一本安安静静的小书,它有一个毛茸茸、暖融融的名字,叫《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内容是一个漫画家父亲在特殊年代里寄给年幼女儿的连写带画的信。或许是因为作者丁午已于2011年病逝,“小艾”又旅居国外,围绕2013年1月问世的这本小书,一直没有多少推广与宣传活动,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口碑相传里为人所知,也不妨碍人们回顾阅读时,将它想起。丁午,原名蹇人斌,现代漫画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或许并不熟悉,提到他做过的事,却一定会有一两代人都倍感怀念和感激。 他曾参与创办并主编月刊《儿童大王》和《漫画大王》,创作连环漫画《熊猫小胖》、《小刺猬》、《咕咚来了》、《舒克和贝塔历险记》(作者之一),是《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等美术片的原画和编剧,促成了《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等作品的引进——给闻名全球的动漫角色“哆啦a梦”取了“机器猫”这个中译名的人就是他。 1969年,38岁的丁午在创作欲望最强、精力最旺盛的年龄被下放河南黄湖干校,8岁的女儿蹇艾与母亲留守北京。从这一年到1972年蹇艾去干校与父亲团聚,丁午在高强度的劳动和刻骨的思念中,给女儿写了三年多的信。因为小艾年幼,识字不多,丁午又是个漫画家,这些信件配有大量插图, 他将无处施展的才华俱用于跟小女儿的书信往来,细致描绘了自己在干校的日子 。 曾经有人问著名学者任继愈,为什么文坛有知青文学却没有干校文学?任老的回答是“因为它把人搞伤了,它的回忆往往是痛苦的。” 似乎没人用“好玩”来形容五七干校。对于那个知识带来灾祸,文化人不受尊重,人们互相揭发、斗争,俞平伯搓麻绳、钱钟书烧开水、杨绛看菜园、巴金抬粪桶的年代,“好玩”这样轻松的用词令人刺目难安,但若使用它的是一个身在其中、尝试向孩子讲述自己遭遇的父亲,人们感到的便是一种混着辛酸的理解。 在给女儿的信件里,丁午常常使用这个词,有时甚至一封信里用上4回,仿佛干校是多么令人快活的地方。 早晨四五点钟开始、夜里方告结束的劳动是好玩的。他画自己如何学做各种农活,割麦子、做木匠、插秧、耕地、养猪、盖房、做砖、挖河、修路……一切都饶有趣味,麦田里会飞出野鸡,水田中会落下鹭鸶,猪爱吃大田螺,卡巴卡巴像人吃花生米,“爸爸最喜欢割麦子,累是累,可是挺好玩!”“爸爸赶小驴车拉水,特别好玩儿!”“挖河……真累极了!可是也真好玩!”“爸爸每天劳动完了,浑身是污泥,你看,多好玩儿?”“走完了路鞋子上沾满了泥,你说好玩吗?” 伤病也被讲得有趣。从通信中,可以看出丁午得过疟疾和地方流行病,高烧多次,腿受伤多次,眼睛受伤一回,捉猪被撞破头手肩膀,被电锯割破过左右手,被高处落下的砖砸伤过脚……“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一天,爸爸的眼睛只剩一只了。”“要是你来捉猪,你害怕吗?爸爸可不害怕,哗哗流血也不害怕!”“爸爸摔了一跤,腿特痛,走路得用一根棍子。你说好玩吗?” 漫画家父亲有着强悍的心灵与独特的视角,他没有回避终日劳作的辛苦与身体上的痛苦,但在文字与图画里,让这一切都带上漫画般夸张、喜剧的色彩,同时又如一幅田园童话画卷。“好玩吗?”父亲反复问女儿,信里到处画有笑脸,小艾一定曾在回信里反复说着“好玩”,蹇艾回忆,丁午的每一封信都让她一读再读,1972年去河南与父亲相聚时,她觉得自己终于到了“向往的干校”。 信中的只言片语透露了特殊年代的底色,“天天开会,就没有给你写信”“你告诉婆婆,爸爸现在白天都劳动,晚上才搞运动。”“爸爸给你写的信都收好,不要给别人看。”“爸爸画的一本画放在衣柜上面,你把它收到皮箱里。” 本书责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说:“正因为作者极力想把干校生活诗意化、趣味化,反而使这些信中保存的时代信息更加令人伤心。苦中作乐,首先是苦。” 因为是给女儿写信,丁午未存出版的念头,文图皆毫无矫饰,真实自然,又因为信是寄给8岁幼女的,它们比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记录都更活泼乐观、简明易懂。 这些与时代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特殊家书,记录着珍贵的历史细节和一个父亲在女儿面前,与苦难嬉戏的温柔与达观。 蹇艾回忆,丁午生前一直在找这些几经搬迁后失了踪影的信件,多次说它们“是他一生创作中的精华,其他作品都没有这些信件来得真实,有趣,感人。” 2011年丁午去世,儿子丁栋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一个纸袋,里面装的正是这些书信,共约61封,时间横跨1969年5月到1972年8月。丁午的信有固定格式,开头总是“亲爱的小艾:”,下一句多半是“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小艾回信的开头有样学样:“亲爱的爸爸:我特别特别地想你”。 与心爱女儿分离两地,让丁午的书信随处可见父女团聚的场景——漫画家用画笔和想象力,将女儿和自己竭尽所能地连在一起,弥补一位缺席父亲的遗憾。 他画了多少次自己的梦啊,梦里的小艾在跳猴皮筋,梦里的小艾和自己一起骑在牛背上,梦里身在家中,看小艾表演节目,正要上前拥抱时伸着胳膊惊醒,“‘小艾!小艾!’爸爸还在喊哪!” 他画回忆里和想象中一切与女儿共度的时光,凭记忆绘制那短暂相聚,从回家时行李袋掉在脚边,向小艾伸开两臂到离开时从火车探出头跟小艾挥手;他催小艾学游泳,画出想象中的未来,与女儿和小青蛙一同畅游的画面;夜里值班,他觉得小艾在月牙上笑,就唱了很多她喜欢的歌,又画出这一幕,写信问小艾有没有听到;他想象与女儿看的是同一个月亮,这月亮笑着伸手,一手搂着小艾,一手搂着他;他在干校初次登台演《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画小艾在旁边鼓掌;两只手都被割伤,包着纱布,他想象小艾帮他洗脸,自己一脸满足;他画1971年的元旦,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巨大的“新年快乐!给小艾”;他在画里把女儿抱在怀里,也在画里补上每个夜晚的晚安吻,在画里跟长高的小艾合影;他画100岁的自己跟70岁的小艾一起看铁树开花,小艾的头发跟他的胡子都长到地面。 丁午笔下的自己大都是笑着的,唯有读小艾的信时,脸上常画了一滴眼泪。有一回,小艾寄来照片,看着一年不见、长大许多的女儿, “爸爸把小艾的照片看了许多次,收到信封里,又拿出来,又收到信封里,又再拿出来……后来灯灭了,爸爸还是想看,就划了一根火柴看小艾,一根灭了,就又划一根……” 画里的丁午坐在床上,一手举着火柴,一手拿着照片,嘴唇笑着,眼睛哭着,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孤单夜里,用一根根火柴微弱的光,点亮简单又奢侈的心愿。 “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他太想念小艾,这种想念似乎是他继续乐观生活的支撑。 “快给爸爸写信吧”“你怎么老也不给爸爸写信呢?”信里常见这样的句子。蹇艾回忆,有一次她用了三个“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地想你”表达对父亲的思念,结果丁午回信时用了四个“特别”,“好像我们曾经用到过七个‘特别’,但很快我们俩就对这个‘游戏’厌烦了,因为真正想写的东西还没写,就要写那么多‘特别’,真是太麻烦了。” 有一回收到小艾的信,“我今天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想你”,丁午回信用了3个“特别特别特别想你”,泪水掉到纸上,晕开字迹,“ 你不写信来爸爸一点都不生气,爸爸永远都不会生你的气!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 ”他画自己长出翅膀飞回家看小艾,“ 可惜爸爸没有翅膀!可惜没有!可惜没有! ” 汪家明介绍,丁午当时正承受着巨大的内心痛苦,干校劳动的辛苦和荒唐、知识分子被改造的阴影以及家庭中情感上的伤害都是令他如此依恋女儿的原因。 写给小艾的信里,丁午曾反复写:要学得勇敢,不要害怕,爸爸可不害怕,但或许,在那个可怖的时代,父亲正是在一次次鼓励女儿的同时,给自己打气。 父亲屏蔽了现实的冷峻,精心保护孩子的快乐心灵。当蹇艾在1972年9月来到干校,她一一对应着丁午家信中的描述,觉得这里真的像父亲说过的那么好玩、有趣。 “在那个压抑的年代,丁午给了女儿一个多么晴朗的天空。” 有读者这样感叹。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无疑是一本与苦难有关的书,只是它在苦难中表露出的幽默感、人情味和纯真是如此动人,它没有讽刺、没有歌颂、也没有宏大的意义,只是荒诞年代与政治运动下的一段特别好懂、人通此情的父女亲情。 学者梁鸿认为,“小艾”这类图书提供的是一种生活常识和情感表达方式,“我觉得很多过大的话语遮蔽了这种个人性的东西,但个人才是丰富世界的构成。中国的生活现在太过夸张、喧嚣了,而这样的故事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应该创造的。” 当自称已是“老小艾”的蹇艾讶异于这样一本朴实的小书还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说这证明了“人们从没有间断过对人间真情,温馨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她轻轻地对过世已久的父亲说:“爸爸,小艾特别特别地想你。”我们清楚地看到, 很多东西都会消亡,而人类的情感是永恒的,越是艰难,越见力量,它战胜历史的恶意,征服时光。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感悟五篇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感悟五篇
《头脑特工队》讲述的是小女孩莱莉与她头脑里的五种情绪:乐乐、忧忧、厌厌、怕怕、怒怒之间的奇妙故事。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感悟五篇,欢迎大家参阅。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1
仔细想一想,自己每次去看电影,要么是科技大片,要么是悬疑、文艺片,却几乎没在电影院里看过动画片。大概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看动画片有点不符合年龄阶段吧。然而国庆假期里,好朋友极力推荐看一部叫《头脑特工队》的动画片,说是在戛纳电影节上有放映,她也期待已久。抱着找找童真的想法,我跟她看了这部电影,却没有想到自己被它感动,懂得了重要的道理。
电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1岁的女孩莱利。她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从小对她关爱有加,让她拥有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大脑里有个“总部”,由五个性格鲜明的小人掌管,分别是乐乐、忧忧、厌厌、怒怒、怕怕。从名字就能知道,这五个小人有着不同的个性与任务。乐乐主要负责随时发现生活的乐趣,让莱利保持好心情;厌厌是控制莱利的口味和品位这方面的,就算小到花椰菜也不愿轻易妥协;怒怒是个急性子,一不顺心就随时发火;怕怕相当于是安全负责人了,他总能敏锐地察觉到生活中隐藏的危险。而忧忧,却被大家所“嫌弃”,认为她让莱利伤心,不利于她的健康成长。每天结束后,他们共同把莱利的记忆球进行处理:剔除伤心难过的记忆,留下美好的。这其实算是一种写作中的象征手法吧,五个小人象征着平时大脑里控制我们情绪的神经,他们各司其职,使得我们对不同事物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平静的生活因为莱利爸爸的工作原因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明尼苏达到旧金山,一家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莱利没有迎来憧憬的梦幻公主屋,而是睡在冰冷的地板上;在学校里难以适应,对冰球的热爱被冲淡;昔日的好朋友结识了新朋友,自己却受到冷落……而这时因为一次意外,乐乐、忧忧离开了“总部”,于是控制莱利情绪的只剩厌厌、怒怒和怕怕,情况变得越发不可收拾:莱利记忆中的家庭岛、诚实岛、友谊岛等相继崩塌。与此同时,乐乐与忧忧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总部”。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原本她俩打算走长长的小道,但因为岛的崩塌而放弃;想到坐火车回去,因为莱利睡着后火车停运;最后她们与莱利的儿时想象中的角色Bingbong通过努力,回到了“总部”。当我看到她们绞尽脑汁想办法,即使失败也不辞劳苦,心里不免受到触动。想起自己之前参加各种社团的面试被刷下来,不想被人察觉内心的难过,只能在角落悄悄抹眼泪,但擦干眼泪后由重新振作,只为兑现自己在大学参加社团的承诺。即使遇到一次次的打击也不退缩,仍然擦干眼泪向前,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吧。
影片中关于忧忧的几幕让我印象深刻:当她因为不小心碰到记忆球时,被乐乐规定站在一个圆圈里不四处走动;Bingbong想出办法不能奏效而心情低落,她陪伴在身边静静聆听;回到“总部”后大家让忧忧头一次操控情绪处理器,使得莱利在家人前哭泣,倾诉内心想法,得到安慰。这些都让我对忧忧,也就是忧伤情绪改变了看法。在大多数人看来,忧伤可能是诗人们的无病呻吟,弱者的家常便饭,逃避努力的借口。但是,谁能保证自己在生活中不会遇到挫折呢?又有谁能轻松避免其中的苦涩与艰辛?这时候我们要允许自己忧伤,允许自己哭泣,发泄情感,好让自己绷紧的弦稍微放缓,适当减轻压力。就像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歌词所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做人何必惊得那么狼狈/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尝尝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痛苦一会”。其实不只是男人,生活中我们习惯性地展现自己坚强的一面,但有时也需要展现真实的自我,哪怕是恐惧,哪怕是忧伤。
最后五个小人继续在大脑“总部”操控莱利的情绪,莱利大脑里的家庭岛、友谊岛等等得以重建,还增添了其他新的有趣的小岛。快乐的她健康地成长着。同时看到影片里其他角色的大脑里同样有五个“自己”在控制,欢乐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是的,每个人都需要由不同的情绪所控制,它们地位平等、缺一不可。各种不同的情绪在同一个人身上表露,就像是不同的化学试剂混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反应。正是这各异的情绪才有了情感丰富的真实自我,才有独特多彩而又完整的人生。所以说,少了你们,人生怎能完整?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2
这部电影是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少年拉着我一起看的,中间夹带各种吐槽各种乱入所以看完了也并没有泪目。可能那个所谓幻想的朋友已经离我远去太多年,以至于我们俩在讨论剧情的时候我还言之凿凿的说我就没有意淫过Bing Bong这样的存在,言外之意就是我从未如此孤独与无聊过。然而当我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似乎又不那么确定了。
片中有个场景,是那些在废墟里堆着的一个个记忆球,都还会在joy的触碰下熠熠闪光,重现着当年的温度与色彩,然而它们的主人却都已经不记得了。可能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惋惜,我却并不这么觉得。我一直很庆幸有些事我可以想不起来,因为遗忘就像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些被我们亲手埋葬掉的并不只是欢乐,更多的则是忧愁,苦闷与绝望。如果能让我不记起后者,我心甘情愿将与之相关连的一切都通通忘掉。
就像对一个小时候受过欺凌的人来说,可能他的整个中学时期都是晦暗无光的,即使是中间夹杂着的短暂而微小的快乐,他也不愿意无端想起。而对于一段结束得异常狼狈不堪的恋情,也没有人想要一直记得前任当初对自己说过的情话,因为那些甜蜜的耳语远远抵不过最终背叛劈腿所带来的伤害。如果我们无法剥离记忆,那就只能选择连根拔起。
这个过程可能一开始只是自己强迫自己忘记,但等过了几年,就会发现自己是真的什么都记不得了。即使你翻开当时所写的日记,听到曾经单曲循环的歌曲,都未必能想起自己当时纷繁复杂的心情。很多记忆就这么在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逃避中消磨掉了。
虽然快乐的经历无法复制,但快乐的体验却是可以再现的。就像成年后升职加薪后的雀跃就并不一定比小学春游前的兴奋来的少,下一段恋情的开花结果也会比之前的惨淡收场来的更心满意足。然而如果我们记得太多,就一定不会快乐,不管过去的记忆是好是坏。
所以,还是那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老话,珍惜现在吧,相信这也是这套遗忘机制的初衷所在,努力让现在的自己活的开心充实才是最重要的。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3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4
一本好书可以唤醒人性的共鸣,一部好电影同样可以值得回味,包括动画。
人的大脑由各种情绪控制,友谊,爱情,家庭,淘气,逻辑,幻想等是连接大脑总部的各个岛屿。一个个记忆球也成了电影胶卷,在人需要它的时候由管道输送到控制室放映。而核心记忆毫无疑问就是启动这一切的关键。多么奇妙的想象!
记忆伴随我们的一生,当然,我们的大脑不可能记住所有,因此记忆球也会被定时清除。但最重要的记忆却会长久存在,成为滋养生命的养料。如果失去这些,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唤醒走上错路的人们。正是这些关于爱,关于友谊,关于毅力和精神的核心记忆球让我们可以充满希望地活着,可以迷途知返,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一个标志。
或许,我们会老,当我们忘记曾经很多事情的时候,核心记忆却依旧存在,试问,谁会忘记刻骨铭心的事呢?
用大家都喜欢的动画告诉我们如何做才可以变得更好,这才证明了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蕴藏真知。
头脑特工队观后心得5
童真是人类的最后一处圣洁的天堂。漫画家丁午在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时给女儿画了一本漫画家书《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映在纸上的是一个乐观的爸爸每天的生活趣事。他一手抵挡着来自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匮乏,另一手却建造了一个纯白洁净的童话。美国作家菲尔丁也曾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这部《头脑特工队》就用脑洞大开的方式讲述了成长过程中的美好与辛酸。电影中塑造了几个萌萌哒的情绪小人住在小女孩莱莉的大脑里,为小女孩的生活出谋划策。突然有一天意外发生,为了使莱莉重新恢复笑容,情绪小人之一乐乐踏上了冒险之旅。
在返回大脑控制中心的路上,她们遇到了莱莉幼时的幻想玩伴,一头粉红色的大象——冰棒。莱莉十几岁了,已经很多年没有和冰棒玩了。讲到这里,乐观的冰棒哭了出来。他的心里还有一个梦,用属于他们的火箭船带着莱莉去月球。可是火箭船和他们自己都跌入了深渊,面临着被风化侵蚀的命运。而此时的莱莉情绪越来越烦躁,在她脑海里友谊、诚实、亲情的小岛也在一个接一个地轰塌,她正在计划离家出走,回到她心心念念的故乡明尼苏达,去缔造新的快乐的记忆。与此同时,乐乐和冰棒唱着能使船只发动的歌曲想要驾驶它离开深谷。但两个人太重了,在最后关头,冰棒纵身一跃,跳入谷底,目送着乐乐登上平地。他的身体正慢慢被风吹散,还喃喃自语,“乐乐,你替我带她去月球好吗?”
这是我自认为影片中最煽情的片段,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要好的玩伴。也许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具化的同伴,也许是留在家中一隅的小玩偶,抑或是像冰棒这样的只存在于脑海里的软萌小伙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她不再需要一个这样的小伙伴,我们把它们扔在记忆的小角落里,然后会有沙土把它们渐渐掩埋,结出悲伤而我们仍不自知的花朵。“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斑白岁月剥落小时候,融掉了许多快乐的年轻的记忆。如果在记忆中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一定会包裹起自己被遗忘的悲伤,微笑着看着你长大成人,时常开心地说:“这就是我最棒的小伙伴啊,她都已经成大姑娘了。”
长伴随着阵痛,总会有人磨灭掉你的天真。所有正在成长和已经成长的人,都要无可避免地长出坚固的盔甲,而那代价就是失掉了童真的羽衣。这是成长的代价。
那座孤岛,后来坍塌。那迷茫的人儿,也正在成长。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作者是谁
作者丁午,现代著名漫画家,祖籍贵州遵义。1931年生于北京。1952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任中国青年报美编,1979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审、儿童美术室主任,《儿童漫画》、《漫画大王》主编。创作的连环漫画《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当木匠》均拍成动画片,连载系列连环漫画《熊猫小胖》获全国儿童读物一等奖。为众多儿童读物创作了大量精美插图。系列连环漫画有《小刺猬》、《小熊猫当木匠》、《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多人合画)、《咕咚来了》等。出版有《丁午漫画日记》。并最早引进《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等日漫,机器猫的中译名即由他所取。2011年8月7日23:00,丁午先生因病去世。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介绍
此书作者是丁午,著名漫画家丁午在“文革”中(1969)被下放到河南干校,在干校,他想念留在北京的8岁女儿,只能用写信来寄托感情。由于女儿太小认不了几个字,还由于他是个漫画家,所以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其内容主要是父女之情的表达和对干校劳动生活的描述,真挚、生动,无意中记载了特殊年代一段难忘的感情和一段难忘的历史。
更多文章:
黑色星期天中文歌词(死亡音乐《黑色星期天》的歌词跟中文是什么)
2024年3月24日 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