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为什么要除三害?周处除三害三害是什么
本文目录
周处为什么要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最能说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晋朝时,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他好勇斗狠,当地人视他为一大祸害。
周处家附近的山上有猛虎,河里有蛟龙,经常骚扰当地百姓,人们将猛虎、蛟龙和周处合称为“三害”。
有人对周处说:“咱们村里有三大害,你知道吗?”
周处问:“哪三大害?”
那人说:“山上有猛虎,河里有蛟龙……”
周处不等他说完,就只身进入山里,三拳两脚打死了猛虎。然后他又下到河里,跟蛟龙展开了搏斗。蛟龙非常凶狠,跟周处在河里大战了三天三夜。
站在岸上观战的百姓等了两天不见周处上来,都以为他已经死了。
第三天,周处回到乡里,问那个人:“你不是说有三大害吗,还有一个呢?”那人半天才说:“就是你周处。山上猛虎、河里蛟龙再凶恶,也恶不过你啊!”
周处听了感到很震惊,从此改过自新,后来成了文武双全的名臣。
正如《三字经》里面第一句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习惯和习性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正是教会我们这个道理。
周处除三害三害是什么
问题一:在“周处除三害”这个典故里,危害乡里的第三害是 公元三世纪中叶,义兴阳羡(今宜兴市)传颂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 周处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象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是他自己 问题二:谁知道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同学,是除二害,当时因为他的凶暴强悍,也被百姓认为是一害~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好争斗,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宜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害百姓。宜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白额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上了岸。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自己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问题三:《除三害》这篇课文中的“三害”是指“猛虎,恶龙,周处”,对吗 对。 三害就是猛虎,恶龙和周处 问题四:周处除三害哪三害 南山猛虎、西蛟龙还有他自己 问题五:《周处除三害》翻译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更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浮沉。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最终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问题六:周处除三害中周处经过深思明白了其中的什么的道理,他又是怎样去做的 明白了只要认识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无论何时都不算晚,我从中明白了要向周处学习那种知错就改、改过自新的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问题七:周处除三害,三害之中的蛟龙到底是什么东西? 蛟龙 其实“蛟”与“龙”是1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 蛟 jiāo 蛟〈名〉 (形声。从虫,交声。本义: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 同本义 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说文》 其中有虎蛟。注:“蛟似蛇四足,龙属。” 母龙曰蛟。《抱朴子》 义兴水中有蛟。(蛟,这里指鼍,鳄一类的动物。)《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蛟虬(蛟与虬。虬:古代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龙。螭:传说为蛟龙之属的一种动物);蛟兕(蛟龙与兕牛) 又有古书说是无角龙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乘六蛟兮蜿蝉。 龙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处除三害典故
周处除三害典故如下:
周处除三害典故说的是:义兴阳羡人周处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
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
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
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横任气,同乡的人都很惧怕他;另外义兴郡的河中有条蛟龙,山里有一头邅迹虎,都来危害百姓,义兴人称之为三害,而周处的危害最大。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害。
周处随即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去斩蛟,那条蛟时浮时沉,游了数十里,周处始终与它搏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他与蛟一道死了,越发相互庆贺。没想到他竟然杀死蛟而从河中冒了出来。
周处听说大家相互庆贺,才知道自己被大家所厌恶,于是有了悔改的心意。
他到吴郡去寻找陆氏兄弟,陆平原不在,只见到陆清河,周处便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同时说:“自己想改正过错,只是已经虚度了光阴,最终怕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清河说:“古人很看重‘朝闻夕死’,况且您的前途还很有希望。再说一个人只怕不能立定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传扬呢?”
周处便改过自勉,最后成了忠臣孝子。
周处除3害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周处除三害 在吴国和西晋灭吴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周处,至今许多人都知道他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从小死了父亲,缺乏家庭管教。他力气大,喜欢骑马打猎,可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和人争斗,做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干,不讲理也不管后果。在村子里为所欲为,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村里人讨厌他,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里的蛟龙合称为“三害”。 有一天,周处看到一些老人围坐在一起愁眉不展,一边叹气一边议论着什么。他走过去问:“现在天下太平,又丰收了,你们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其中一个胆子大的老人说:“三害不除,人们哪会快乐呢?”周处忙问:“什么三害,快说给我听。”老人告诉他,一害是南山上的猛虎,二害是长桥下的蛟龙,该说第三害了,老人闭口不语了。周处性急,非让老人说不可。老人就说:“要问这第三害,就是欺压乡邻的恶人,弄得大家不得安生。”周处没想到这第三害是指自己,看见大家看着他,以为是希望他去除三害。就说:“这三害算得了什么,我去除掉它们。”大家都说:“你要是能除掉这三害,这可是大好事,我们一定感谢你。” 周处真的除三害去了,他背着弓箭,带着钢刀,迈开大步,爬上了南山,用弓箭射死了张牙舞爪的猛虎。他又来到了长桥,纵身跳下了水,去擒拿蛟龙。那蛟龙异常凶猛,周处和它在水中搏斗起来,蛟龙顺水下游了几十里,周处紧追不舍,三天三夜没上岸。 村里的人见周处一去不回,以为他与蛟龙同归于尽了,大家就互相道贺,庆祝三害已除。 可是周处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杀死了蛟龙,爬上了岸,回到了村里。他一见大家正在庆祝三害已除,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三害之一。他难过极了,心想:一个人被看作和吃人的老虎、害人的蛟龙一样,还有什么意思。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周处去访问了名师,经名师指点,他回到家乡,振作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所作所为,不再专横无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尊老爱幼,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周处这种勇于改过的行为,得到了乡邻的赞扬和拥护,后来有人推荐他在吴国做了官,西晋灭吴后又出任晋朝的官吏。他为官清正,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清官呢!
三字经故事:周处除三害
三字经故事:周处除三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进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力读书,终于做了大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扩展阅读:
三字经故事: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3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家门口经过。孟子就模仿送葬队伍哭啼的样子。孟母对儿子这样的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他家处于闹市中,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
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也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学宫对面居住。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读书而逃学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正在编织的布剪断了,并且对孟子说:“求学的道理,就和我织布的道理一样,要一丝一丝的织上去,才能织成一块有用的布。你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就。像你这样不用功,怎么能够成就大业呢?”
孟子听了非常惭愧,从此发奋向学,终于成了一位饱学高德的圣贤。
孟母因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会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为不良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上有了偏差。为了让幼年的孟子能将心思放在学业上,曾经搬了三次家,留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有益的幼儿教育故事。
周处除掉了哪三害
除三害中的三害分别是周处,蛟龙,白额虎。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人黄伯羽改编为《蛟虎记》传奇,广为流传,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选自《世说新语·自新》,《世说新语》由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朝宋人,文学家。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人黄伯羽改编为《蛟虎记》传奇,广为流传,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选自《世说新语·自新》,《世说新语》由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朝宋人,文学家。
这个故事最让我们敬佩的是周处能改邪归正,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的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们明白了人不怕有错处,就怕自己没志气,有了错,只要决心改正,立志学好,将来一定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周处除三害文言文翻译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ye)?”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犯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上了岸。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自己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扩展资料:
周处人物典故
公元三世纪中叶,义兴阳羡(今宜兴市)传颂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
周处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
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周处除三害原文及翻译
周处除三害原文及翻译如下:
周处年轻的时候,特别凶暴强悍,最爱和人搏斗,地方上的人把他当作祸害。同时在义兴地方的水中有蛟,山上有白额虎,它们全都侵害老百姓,所以义兴的人把周处、蛟、白额虎称作“三害”。在三害里面,周处又最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他就去吴郡寻找陆机和陆云。没见到陆机,恰好见到陆云,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并说明自己想要改过自新,但是年龄已经太大,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来的人是最重视‘早晨知道真理,晚上就死去也值得’这一条的,何况您的前途还满有希望呢!再说,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有了坚定的志向,还忧愁什么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出来呢?”于是,周处努力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个忠臣。
《世说新语·自新·周处》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周处除三害原文
原文如下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 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 父老叹曰: 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处曰: 何谓也? 答曰: 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 处曰: 若此为患,吾能除之。 父老曰: 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 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 云曰: 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周处除三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周处除三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周处除三害文言文翻译是: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但听说吴郡的义兴县人中,有个周处的妻子,很孝顺,初次为婆媳辈,而自己所犯的过失先后都得到了被诛灭的报应,认为这是前所未见的。于是前往向义兴县的父老道歉。
注释:
1、谢罪:道歉
2、周处:人名,好为吴下游手好勇之徒,在乡里中与将帅同称三害。
3、年少:年纪轻。
4、为人:做人。
5、悍:凶猛。
6、任侠使气:仗恃、轻忽侠客之气和勇气。
7、故里:故乡、家乡。
8、将帅:指习凿齿。习凿齿曾评论过周处,并写信给他父亲说:卿二兄无异,义兴人言卿贤茂,使君二俊,卿之盛德非求不可知,但人言可畏耳。
9、游手好勇:游荡、好斗勇。
10、祸害:作恶多端的人。
11、报应:因果报应。
12、见:知道。
13、父老:父辈老人。
周处除三害的赏析
首先,文章通过对周处与渔人的对话的描述,刻画了周处这个形象。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祸一方,但他内心深处也存在着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他改变自己的动力,也是他最终战胜三害、成为忠臣的源泉。
其次,文章通过渔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认识。渔人代表了那些贪图安逸、满足现状、缺乏远见和自我改变意识的人。他们在周处决定改变自己时,选择了劝说他去寻找其他的安逸之路,这种劝说其实也是他们对改变自己的恐惧和不安的反映。但渔人的话却也为周处日后克服自己的缺点、展现忠诚之心埋下了伏笔。
此外,文章中的三害关系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文章中明确提到,三害是指周处身上的三个危害:他自己的傲慢凶悍成为了当地的祸害;人们常常以为水中的蛟龙和陆地上的猛兽也是危害一方的恶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只不过是已经失去所敬畏的神灵的狂躁怪兽而已。
因此,这三害实际上象征着人的三大缺点:傲慢、贪图安逸和无知。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去正视并战胜这些缺点,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的境地。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其引人入胜的一大特色。例如,为人凶暴、有乡里称等描述周处的句子中,用词简洁明了,表达清晰,使人对周处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始为州人所见患害,今闻处改行自修等描述渔人的句子则用词委婉含蓄,让人深思,更好地理解了渔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周处除三害这篇文章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能够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的每个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变化过程和行动方式,而这种变化正是人物形象生动的重要表现。同时,文章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更多文章:
2016春晚主持人名单(2016年看节联欢晚会节目单出来了吗)
2024年9月19日 03:30
胆大包天是什么意思胆大包天成语造句和典故?胆大包天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024年4月12日 14:20
期末质量分析(小学数学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24年3月27日 14:50
2022冬奥会作文400字(2022年梦愿冬奥作文400字左右)
2024年9月16日 11:40
商务礼仪论文(谈谈在生活和工作中讲究仪态仪表礼仪的意义论文)
2024年6月28日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