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路正扬帆(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本文目录
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征:实践性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植根于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就找到了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曲折失误的根源。这反映了邓小平坚持实践第一的创新精神。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搞清楚“是什么”和“怎样建”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实践课题。邓小平敏锐觉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局势变化的走向,提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他强调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既着眼于中国实际又力争赶上时代的宽广的实践视野。邓小平正是顺应时代发展、依据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 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味着我们将从对社会主义不切实际的空想转向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将从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转向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味着社会主义将从封闭式的实践转向开放式的实践。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在邓小平看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他强调在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实质就在于鼓励实践,鼓励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在于,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仅仅是开启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才闯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不断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看做实践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视为实践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看做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沿海开放、经济特区开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体现了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创造作为自己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邓小平理论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实践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实践和创新中进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伟大实践和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在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鼓舞下,我们党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它向世人昭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又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邓小平理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尊重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伟大进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践与创新紧密相联,相互作用。这是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也是改革开放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考过程 再现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的思考过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尽管如此,学术界还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1)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多国的失败,足以说明必须对该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2)社会主义各国对新的道路的探索都指向了商品(市场)经济,引起了邓小平对人类已形成的关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反思,结果,他认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一家独有,而是有很强的兼容性,能为社会主义所用;(3)基于对我国改革在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上的多重任务之间相互关系的战略性思考,邓小平认为用市场经济来统领这三方面的改革,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因而较容易形成改革的良性推进(许新三,2002);(4)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改良而是革命的深入思考,促使他选用了市场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5)邓小平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还考虑到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陈志良等,1992)。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伟大理论的产生,都是创造者对世界某一事物长期观察并思考的结果。据此,有的学者考察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时,将视角伸向邓小平一生中与该理论创立有关的种种经历,如留法勤工俭学、莫斯科的大学系统学习、太行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等(聂运麟,1995),从而大大拓宽了对该理论的研究空间。
谈中国强国之路
历史文化学院 2019级 文物与博物馆学 王禧 19819063824 一档《辉煌中国》电视纪录片,让“厉害了,我的国”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一组《还看今朝》全景式画面展示,让锦绣山河闪耀荧屏;“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让人流连忘返,引来无数点赞。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历史沉淀,如今的中国,古老而年轻。它就像一本名著,需仔细品读;又好像一位年轻姑娘,充满魅力,不接近她,就永远不会得知她面纱下的容貌有多美。 当今的中国,正以积极的心态,以强大的魄力描绘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当今的中国,仍然坚持走属于我们的强国之路。 什么是我们的强国之路?答案是改革开放。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即对内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不相适应的环节,更好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符合当今国际社会发展大势。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在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这条强国之路带来了什么? 当今的中国,是科技之国。一条条高铁线路纵横交错,遍布全国,中国的高铁正飞快地驶向世界各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速度”。它不仅仅是交通发展的代表,更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表现。港珠澳大桥全面通车,拉近了内地与港珠澳的距离。从计划、构图、建造、测试,再到最后的通车,历经多年。北斗卫星的发射使中国拥有了更完美的定位系统;移动支付方便了人民日常生活……中国科技正向世界演奏着激越的旋律。 当今的中国,是文化之国。走在大街小巷,我们会听到国粹京剧那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会听到欢快明朗的流行音乐和激昂强烈的摇滚音乐。我们继承发展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戏曲评书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中;也学习着外来优秀文化,使中国文化愈加丰富多彩。 当今的中国,是发展之国。中国努力发展一带一路,即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开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借助有效的经济合作平台,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如中国援建非洲坦赞铁路,从坦桑尼亚的前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赞比亚的首都卢萨卡,它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和希望之路。又如中国援建巴基斯坦港口瓜达尔港等等。中国不仅帮助他们改变了落后的现状,更为自己赢得了良好口碑。 坚持强国之路,使得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上升,社会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答案当然是继续坚持走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国之路,坚持对内改革,发展生产力,打造科技强国,发展中国创造,提高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合作共赢,共同进步。 在祖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和个人魅力,在校期间打好专业基础,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促进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融会贯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为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强国之路
强国之路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这是中国上上下下的共识,也是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乘势而上开拓新功的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的现代化时间表,新征程上,任务需要改革开放来落实,险滩需要改革开放来跨越,愿景需要改革开放来实现。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
坚守改革开放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山不低头,但人能比山高。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人的能动性和变革精神的集大成体现。换个角度说,改革动力在于每个人,改革成果属于每个人。
方今之时,全面深化改革动奶酪、闯难关、蹚险滩、啃硬骨头,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触及之深前所未有,掀起势不可挡的改革洪流。
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兴国之魂、兴国之要分别是什么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拓展资料:
(1)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国营企业的重大改革--自主经营权、自主调控市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中共八大鉴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强国之路上如何实现这个担当
当代大学生在强国之路上如何实现这个担当如下:
1、明志
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发展是第一要义”,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而发展离不开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离不开远大的志向作为前行的航标,离不开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作为青年人,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就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落实好党的十八精神,开拓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自强
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有拼劲、充满活力和朝气;有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有锐气,敢于挑战障碍,不拘一格。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3、自立
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表达了广大青年人的愿望。
在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当代青年有较多的机会学习、运用、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广大青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扩展资料: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即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履行责任。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责任,才能形成社会责任认同,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的主阵地、主渠道。
应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联系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联系自己身边的深刻变化,深入体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兴趣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阐述形象化;结合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身心特点,解决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找准人生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