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是谁写的 纸上谈兵的典故的介绍)
本文目录
纸上谈兵的典故是谁写的 纸上谈兵的典故的介绍
1、纸上谈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用到的一个成语,网上介绍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是,《史记》原文中并未提到“纸上谈兵”四个字。 2、赵括“纸上谈兵”的说法可能源于明清时期的学者,后来经过《上下五千年》这种历史书籍大规则普及,结果让人人误以为这一则成语出现在战国。 3、《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说: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对峙,赵国将军廉颇坚守不战,秦相范睢使出了一招“反间计”,派人向赵孝成王说:秦国人不怕廉颇,只担心赵奢的儿子赵括来领兵。 4、原来这个赵奢是一名和廉颇齐名的将军,在赵孝成王父亲的那个时代,他曾经领兵击退了秦军。赵孝成王正对廉颇“怯战”不满意。听到这个说法,马上决定起用赵括当主帅。 5、这时候,蔺相如第一个出来反对说:如果大王因为赵括的名声而起用他,那就好比是用胶条封住了琴柱子再来弹琴,这个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 6、这就是所谓的赵括“纸上谈兵”的出处。事实上蔺相如说的不是“纸”,而是“书”。意思是:赵括只是读死书,没有临场作战的经验,不知道变通。结果赵孝成王不听劝阻,坚决要用赵括。 7、这个时候,赵括的母亲也出来说话了。她告诉孝成王,赵奢本人在世的时候也说过:如果用赵括当领兵,只怕赵国要亡在他的手上。
纸上谈兵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被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投降,传说被白起活埋了四十万。
纸上谈兵指的是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赵括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简介: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缪贤举荐: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惠文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惠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
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惠文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
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惠文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
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拼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一般用作谓语。多用于贬义。典故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相关人物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更多文章:
初三英语优秀作文:平安夜Christmas Eve?难忘的平安夜作文300字【6篇】
2024年7月10日 07:20
铁凝 文学是灯 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青少年时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文学是灯是散文吗
2024年6月12日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