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意思?鹬蚌相争成语意思解释
本文目录
鹬蚌相争意思
鹬蚌相争意思: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释义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鹬蚌相争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的近义词是鱼死网破yú sǐ wǎng pò、鹬蚌相危yù bàng xiāng wēi。其意思都与鹬蚌相争接近。
鹬蚌相争的反义词是相得益彰xiāng dé yì zhāng、相辅相成xiāng fǔ xiāng chéng、同舟共济tóng zhōu gòng jì、和衷共济hé zhōng gòng jì。其意思都与鹬蚌相争相反。
鹬蚌相争例句:
1、由于兄弟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结果造成家族企业遭人并购的结局。
2、国共内战,那可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3、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4、这次选战在党内不同派系鹬蚌相争之下,终于让对手平白地坐收渔翁之利。
5、今年夏天,电器业者鹬蚌相争,降价促销,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
6、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为了利益两方面鹬蚌相争,结果最后却被第三方拿走了好处。
7、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鹬蚌相争,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
8、如果我们自己内部不团结,就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
9、我们都听说过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10、小明和小红吵架,于是她们打了架,让小兰看见了去告诉老师。这真是鹬蚌相争啊!
鹬蚌相争成语意思解释
“鹬蚌相争”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因小失大,因为争执或争夺某事物而造成双方或多方损失。
1、释义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一只鹬去捕捉蚌时,蚌会紧紧闭拢自己的壳来保护自己,而鹬则会把嘴伸进去夹住蚌的壳。这时,如果双方都不肯放弃,结果就会因互相争持而受损。这个成语比喻因小失大,因为争执或争夺某事物而造成双方或多方损失。
2、出处解释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故事描述了韩国和魏国之间的争斗。两国都想要获得更多的领土和利益,但都没有得到彼此的让步。
最终,在两个国家的战争中,双方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因争斗而造成的双方损失的情况。
关于鹬蚌相争例句
1、他们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就像鹬蚌相争,谁也不肯让谁。
2、你们两个这样争下去,最后肯定是两败俱伤,不如大家各退一步,以免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
3、这两家公司都在争夺这个市场,结果却是鹬蚌相争,最终得利的反而是第三方。
4、你们这样鹬蚌相争,最后得利的只会是旁观者。
5、这两位棋手在比赛中互相争执,形成了鹬蚌相争的局面,让旁观者看得十分紧张。
6、这场谈判已经演化成鹬蚌相争的局面,双方都不肯让步。
7、你们这样鹬蚌相争,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何不合作解决呢?
8、在这次比赛中,我和他都是棋逢对手,形成了鹬蚌相争的局面。
9、你们这样鹬蚌相争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不如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10、这两家公司都在争夺这个项目,结果却形成了鹬蚌相争的局面,让第三方得利了。
鹬蚌相争的意思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
一、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二、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三、出处
《战国策·燕策》【作者】刘向 【朝代】汉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二、刘向的故事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早年的《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响。继又参与石渠阁的五经讲论,濡染于今文经学活动。他后来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学者的派头,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
元帝时,他上封事,论舜及文武周公时的祥瑞和幽厉以后春秋时期的灾异而归结于“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
鹬蚌相争的意思
鹬蚌相争的意思是: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
鹬蚌相争(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是一则历史寓言故事,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语,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其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
鹬蚌相争的例句:
1、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为了利益两方面鹬蚌相争,结果最后却被第三方拿走了好处。
2、由于兄弟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结果造成家族企业遭人并购的结局。
3、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4、这次选战在党内不同派系鹬蚌相争之下,终于让对手平白地坐收渔翁之利。
5、鹬蚌相争的结果,必然两败俱伤,与其让人坐收渔利,我们还是各退一步吧!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鹬蚌相争》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这个故事通过描述鹬和蚌互相钳制、争斗的过程,寓意着双方在争执中都会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却能得到利益。
原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秦拔我宜阳。楚、魏王皆来朝。秦武安君伐魏,取酸枣、燕、虚。赵将军庞煖帅师救魏,与秦战于解,不利,还奔大梁。燕王使太子丹为质于齐。
译文:
在赵惠文王十六年,秦国攻占了我国的宜阳。楚、魏两国的国王都前来朝贡。秦国的武安君讨伐魏国,夺取了酸枣、燕、虚等地。赵国的将军庞煖率领军队援救魏国,与秦国在解地展开战斗,但未能取胜,只好撤回大梁。燕王派太子丹到齐国作为人质。
原文:
齐欲攻燕,而诸侯畔之。苏代为齐上疏曰:“燕王之请太子丹为质也,非欲以奉承齐也,将以求安也。今齐王使景鲤、高彊、荆轲刺秦,秦王怒,必求报仇。
齐王欲以虚、燕、酸枣之地与赵、楚、魏讲和,而秦不受。齐王与秦相持,必不能久。诸侯皆知齐之欲攻燕,而不敢先发,畏齐也。今齐王欲以太子丹为质,而诸侯畔之,是众诸侯皆欲攻齐也。臣恐齐王之计未行,而诸侯之谋已发。
齐王若遂攻燕,则诸侯之兵必先至,而齐危矣。王不如令景鲤、高彯、荆轲皆死而益封太子丹,使诸侯知齐之诚意。太子丹死,而诸侯之不叛齐者,固未之有也。”
译文:
齐国计划进攻燕国,但其他诸侯国都反对。苏代为齐国上疏说:“燕王请求让太子丹作为人质,并不是想奉承齐国,而是为了寻求安定。现在齐王派景鲤、高彊、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愤怒,一定会寻求报仇。齐王想用虚、燕、酸枣等地与赵、楚、魏讲和,但秦国不接受。
齐王与秦国相持,一定不能持久。诸侯都知道齐王想进攻燕国,但不敢先发制人,因为害怕齐国。现在齐王想用太子丹作为人质,而诸侯都反对,这说明众诸侯都想攻击齐国。我担心齐王的计划还没有实施,而诸侯的谋划已经发动。
齐王如果进攻燕国,诸侯的军队一定会先到,齐国就会陷入危险。大王不如让景鲤、高彯、荆轲都死去,并增加封赏给太子丹,让诸侯知道齐国的诚意。太子丹死后,没有诸侯会背叛齐国。”
通过《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则寓言故事的核心寓意:在争斗中,双方都可能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却能得到利益。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要审时度势,避免盲目争斗,以免陷入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从中吸取教训,妥善处理矛盾和纷争,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更多文章:
北京最好酒店排名第一(北京酒店排名前十)?有哪些购买家居用品、摆件、收纳、婚庆用品的好店推荐
2024年9月6日 06:20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600字(一件有趣的事作文600字范文三篇)
2024年9月26日 12:10
请问在企业里是厂长的权利大还是主管的权利大?怎么让工厂领导不敢欺负你
2024年7月24日 04:40
什么叫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4年7月18日 17:40
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经济法规在秦朝经济立法中有哪些
2024年7月5日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