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炳烛而学(炳烛而学)
本文目录
炳烛而学
“炳烛而学”指人好学。 (出自《刘向说苑》)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翻译: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炳烛而学翻译
“炳烛而学”原意:点着蜡烛看书学习,后来指人好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4)?”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 (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晋平公炳烛而学的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3)欲:想要。(4)已:副词,已经。暮:晚。(5)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学习)。炳,《动词》点燃。乎:呢。(6)安有:哪有。安:怎么。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开玩笑。(7)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8)好:喜欢,喜好。(9)阳:阳光。(10)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1)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2)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摸黑走路。孰与:比哪个(13)善哉:说得好啊。善:好,对。(14)安敢:怎敢。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听说少年的;晋平公问于师旷曰quot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quot师旷曰quot何不秉烛乎?quot平公曰quot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quot师旷曰quot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愚昧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 平公曰“善哉”2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师旷问学选自说苑·建本,讲述了乐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故事,原文如下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译文晋国的国君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著名乐师说“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说“那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平公说“好啊!”晋平公炳烛而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39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下面是我整理的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2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晋平公说“说得好啊”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quot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2,译文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师旷说“我这个愚昧。一秉烛夜读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
晋平公炳烛而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晋平公炳烛而学是一个历史上的名人,他在唐代开元年间担任宰相,为官清廉,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并编纂成书,被誉为“天才写作家”。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晋平公炳烛而学告诉我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官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他清廉正直,更因为他广泛涉猎各种学问,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他的学问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还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这种广泛的知识储备使他在担任宰相时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晋平公炳烛而学告诉我们,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在编纂书籍时非常认真细致,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写得恰到好处。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好评,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经典之作。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人物。最后,晋平公炳烛而学告诉我们,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他在官场上一直坚持为民除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书籍也是为了普及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总之,晋平公炳烛而学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他的一生教会了我们知识的重要性、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烦烛而学文言文翻译
1. 炳烛而学的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晋国的乐师说:“我已经七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说:“晚了,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蜡烛一样明亮。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你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晋平公
(2)欲:想要。
(3)暮:晚(为时已晚)、迟。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7)好:努力。
(8)阳:阳光。
(9)少:少年(年轻时)。
(10)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1)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2)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孰与:比哪个。
(13)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对。
(14)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15)安敢:怎敢。
2. 炳烛而学的文言文翻译
请采纳。
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暮:晚,为时已晚 ②何:为什么 ③少:年轻时 ④阳:阳光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 ,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
答:学习的重要性 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3. 翻译古文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4)?”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 (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4. 晋文公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5. 炳烛而学翻译
“炳烛而学”原意:点着蜡烛看书学习,后来指人好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4)?”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 (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6. 炳烛而学翻译
1、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敢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在昏暗中行走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2、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扩展资料:
一、出处简介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集,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二、文章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晋平公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注释:
1、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日,"何不炳烛乎?”
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平公日:“善哉!”
2、译文:
晋平公问师广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广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网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3、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3、欲:想要。
4、已:副词,已经。暮:晚。
5、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炳,《动问》点燃。乎:呢。
6、安有:哪有。安:怎么。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开玩笑。
7、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8、好:喜欢,喜好。
9、阳:阳光。
10、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1、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2、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摸黑走路。孰与:比哪个
13、善哉:说得好啊。善:好,对。
14、安敢:怎敢。
炳烛而学文言文翻译
炳烛而学翻译如下: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本人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自己怎么敢戏弄大王呢?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炳烛而学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而学原文翻译
晋平公问师广说,“我年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广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网刚出来时的阳光;士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然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炳烛而学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2、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3、欲:想要。
4、暮:晚,迟。
5、何:为什么。
6、炳烛:燃烛照明。炳:动词,点燃。
7、乎:呢。
炳烛而学简介
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炳烛而学寓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大家: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说苑》作品赏析
作品采用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特征。面对晋君“想学又怕年岁已暮”的问题,机智的师旷抓住“暮”字,取其另意——“日暮”来回答:“何不点上蜡烛呢?”不仅顿生诙谐,为对话创造了轻松的气氛;而且巧妙地引出了后面关于“少学如日出”、“壮学如日中”、“老学如暮之炳烛”的比喻,达到劝学的目的。这样,师旷这个机敏、风趣和善于辞令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全文活泼有趣,寓意深刻,避免了枯燥的说教,颇有点《国策》的风格。
炳烛而学的作者
刘向(前77年一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刘向(公元前77年一公元前6年),祖籍沛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人。
更多文章:
取消全员核酸检测意味着什么(全国多地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或查验核酸证明,这意味着什么)
2024年5月31日 15:20
建国七十年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建国70周年伟大征程心得体会范文3篇合辑
2024年6月2日 02:10
make friends(makefriend还是friends)
2024年3月29日 18:50
十大行星的符号及基本含义分别是什么?占星符号表圆中一个叉代表什么
2024年4月8日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