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起源)
本文目录
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那么,中元节的起源是什么?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节的起源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中元节的历史发展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中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中元节的习俗1、中元节吃鸭: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2、中元节烧纸: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3、中元节焚香燃炮: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4、中元节中元普渡: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5、中元节祈丰收: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综上所述,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典故吗
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二、中元节的典故
中元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元节”。
扩展资料: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有哪些来历
引言:中元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且在中元节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开展祭祀亡魂同时放河灯等等活动的。而有的人也会非常的奇怪,这样的一个节日它到底是由何起源的呢?又是怎样发展下来的?
一、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这个名字的来源是来自于北魏。也是一个道教的说法,因为中元节的时间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在道教的认知中,会觉得七月十五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日子之中,对曾经的先辈和祖先进行祭祀并且供奉的话,就能够带来一些好的事情。所以中元节就逐渐发展成为了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但是有人也会认为中元节的起源跟佛教有关,因为七月十五日也是跟佛教有关的一个日子。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北魏的时候,就是佛教逐渐流行到中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战争比较频繁,就有很多人希望通过佛教来寻找内心中的宁静。
二、中元节的活动
中元节的活动其实主要是跟祭祀有关,再加上当时大多数的农作物都会成熟了。所以说民间就会拿这些成熟后的作物,也就是新米来祭祀自己的祖先,报告秋季的收成。同时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中元节是很多先辈去世了之后要回家看看的日子,于是就会在这个时候去祭奠他们,同时去放一些天灯或河灯来给他们指明道路。
三、中元节现在的发展
中元节被称为中国人的鬼节,而且和清明节、寒衣节一样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再加上中元节相关的很多神话传说以及典故,这让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越来越正式,也加深了对它的了解。当然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还是有一定安全隐患的,所以在祭祀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防火。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道家便传说,七月是“阴月”,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孤魂野鬼、列祖列宗遂纷纷走出阴间地狱,游走在阳间各地,或回归人世老家。鬼节的由来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上坟祭扫的日子。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汇报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的禁忌:1、鬼节当天的阴气十分重,民间有传说,这天最好是要及早回家,夜晚不要停留于荒郊野外,不会很可能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 2、在鬼节的这两天,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样好比是将香插在香炉中,犹如是在祭拜,这样会不吉利,而且会招来鬼魂来分享食物。 3、鬼节的时候一定不要外出游泳或者玩水,以免发生意外,也就是传说中的水鬼会找替身,然后投胎转世。 4、外出时不要随意捡路边的钱财,因为这些钱可能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当有人捡起的时候,鬼魂会认为此人是想要抢占他们的钱物,之后就会来找麻烦,从而遇上不顺。 5、不要轻易回头,当外出在偏僻的地方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回头,即使听到有人叫名字,也要一直往前走,切勿回头以免遇见不干净的东西。 6、鬼节的时候有很多祭品,而这些祭品是用来祭拜的,而不是随便就可以拿来吃的,如果胡乱拿来吃,那么很容易祸从口入,为自己招惹到厄运。 7、中元节当天一定要小心不要披头散发睡觉,不然会被在外游离的鬼混认为是他们的同伴,从而带来厄运。 8、中元节到了各家各户焚烧冥纸是必做的事情,而这些明显是烧给鬼用的,如果有人在行走的时候,乱踩乱跳在冥纸上,那么会让鬼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敬,故而会惹怒他们带来不利。 于是这个月被中国人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不搬家、不办喜事。
中元节的由来与风俗
在古代,中元节是从七月的丰收和秋天祭祖的味道演变而来的。它叫中元节,起源于东汉以后的道教。后来到了唐朝,统治者提倡道教,中元节开始盛行,并逐渐把中元节固定为节日的名称,一直流传至今。中元节、除夕、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传统节日。中元节的意义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七月半的祭祀有双重意义:一是弘扬孝道以纪念祖先,二是弘扬施与人、布施于人的义举。都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庆祝中原的同时,要脱离鬼魅,希望相爱。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有一种信仰。七月半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古今皆有的缅怀先人的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代“慎终追远”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的禁忌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鬼。2.夜游。性格较轻的人尽量不要夜间出行。3.非特定场合烧鬼纸。4.避免偷祭品。这些是属于鬼魂的食物。5.切忌践踏鬼纸,这是对鬼的祭祀。避免踩踏。中元节简介中元节是道教的名称,民间世俗的节日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的节日,佛教的节日叫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河灯、祭祀死者、烧纸锭、土地祭祀等。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相关的时间祭祀。七月是吉祥的月份,也是孝顺的月份。七月半是一个在初秋庆祝丰收和回报大地的民间节日。一些农作物已经成熟,所以民间有祭拜祖先、供奉新米等祭品、向祖先报告秋成的习俗。这个节日是一个纪念祖先的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尊重祖先和孝道。
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中元节的由来是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风俗有焚纸超度、求佛超度等。
鬼节也称作中元节,源于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尊者父母双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亲,得道后,他开天眼通在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发现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连尊者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解救了自己的母亲,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是一个传统节日。节日需要传承,传承中元节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祭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并且此种方式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元节承载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弘扬中元节即传承中国文化。中元节祭祖有利于弘扬慈孝文化。
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推崇孝道文化。儒家讲“百善孝为先”,民间祭祖理所当然在于传承规约与弘扬慈孝,佛教盂兰盆会的目连救母也是讲慈孝,道教地官赦罪也讲慈孝。因而,中元节祭祖也是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元节有利于保存有利于保持我中华民族的特色。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科技、资源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本民族面目的文化,必将在竞争中惨败,我们要牢记自己的文化。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更多文章:
dnf男格斗名字(DNF快出男格斗了,麻烦大家帮我想几个好听的名字,最好是相关的,在顺便来个公会名字,)
2024年9月10日 01:40
我真的累了 用英语怎么说?我真的累了伤感说说_关于累了的说说
2024年4月10日 09:00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2024年6月8日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