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你怎么看,不要抄网上,用自己的观点?鲁迅大撤退整么回事
本文目录
- 对于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你怎么看,不要抄网上,用自己的观点
- 鲁迅大撤退整么回事
- 鲁迅文章大撤退对此谈谈看法
- 鲁迅大撤退时评怎么写
- 为什么中学课本不在用鲁迅的文章
- 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看新教材主编怎么说的
- 漫画鲁迅大撤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语文教材为什么去鲁迅化
- 鲁迅大撤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 鲁迅作品的调整与语文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鲁迅作品
对于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你怎么看,不要抄网上,用自己的观点
主要是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先不说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单单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旦入选教材就都属于要全文背诵的一点是给学生增加了无数压力。 再有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无一不是在批判社会得各大弊端,虽然现实,但是也正是因为太过现实,未必利大于弊。鲁迅 基本释义 (1881.9.25-1936.10.19)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进南京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铁路矿务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曾在仙台学医。不久弃医从文,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1909年归国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北京。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于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委会,同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抨击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陆续写了《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课。参加领导语丝社,主编《莽原》等刊物。继续发表作品,编成小说集《彷徨》和杂文集《华盖集及其续编》。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以后定居上海。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主编《语丝》。这几年发表的杂文,编成《而已集》和《三闲集》。1930年参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遭到国民党通辑。在这前后领导左翼文艺界。对国民党的政策提出强烈抗争。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宋庆龄等营救被捕的革命者。1936年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从参加左联到病逝上海,写的杂文更多,共有《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八个集子。1936年10月19日病逝。作品编为《鲁迅全集》二十卷
鲁迅大撤退整么回事
鲁迅大撤退是这么回事:在教改以前,每册课本都会有鲁迅的文章,考试题也是如此。而且关于鲁迅的题都是很难的。后来教改把鲁迅的文章一一剔除出去了,每编一次课本就会少几篇鲁迅的文章,以至于在课本上很少会见到他的文章。相比于以前每册必有鲁迅的文章而言,在数量上,现在的课本便有了这么一次“鲁迅大撤退”。
鲁迅文章大撤退对此谈谈看法
我第一个感觉的确是在为共产党感到悲哀,甚而至于想到其他有锋芒的作品,是不是也要逐步撤掉,只给孩子们灌输些儒雅的闲适,终于教的人们都会写鸡汤文,这个时代就会出现伟大的作品,甚至伟大的人格?什么小孩子不能理解鲁迅,什么其他作家被鲁迅排挤,我愿意看到他的作品被换成差不多水平线上的经典,或者稍微差一点也罢,但我唯恐不是。我仔细想想,五四时期比较有锋芒的,能振奋人心的,的确有些零零星星的名篇,但我看到的讨论是什么?把鲁迅的必读文章删的一篇不剩,却学起了梁实秋,周作人,尤其是周作人,真是够了,只凭着朴素的民族感情,学生家长不担心才是奇怪。我自己什么书都是想读就读,而且正在读着这汉奸的名篇,管人家什么人品,但是拿这些教小孩子,心里也真是不由得叫苦。
鲁迅大撤退时评怎么写
“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 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有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人称为“鲁迅大撤退”。 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而本报记者从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处了解到,广东今年的语文教材也有改动,依然保留鲁迅作品,但是把《药》换成了《祝福》。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5分) 有分拿
为什么中学课本不在用鲁迅的文章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据新华社电“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对包括鲁迅多篇文章在内的名篇进行了调整,鲁迅的作品由原来5篇调整为2篇 (本报曾予报道),引起读者的质疑。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解释说,这是适应现在中学生的需要。 温儒敏表示,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此次新增加另外一些名家作品,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等,就比较适合现在中学生阅读。这不能说是“鲁迅大撤退”,其实在选修课教材中又专门选收了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这也是为了引发学生了解鲁迅,更多更好地读鲁迅。 也许你还不知道,中学生中间正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这位影响过几代人的“先生”,现在却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怀疑和排斥。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们拿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课本时就会发现,鲁迅经典《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鲁迅作品只有三篇:《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作品被逐渐请出中学语文课本,这是语文课本在顺应中学生的呼声,还是鲁迅的某些作品不再适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呢? 激烈的争论声凸显的却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大师的东西经历时代变迁,并非一切都是我们现在所需的精神养料。即便是鲁迅的“遗产”,我们要拿来继承的,也只是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那部分。 中学课本凭什么对鲁迅说不? 原因一: 谁告诉我鲁迅家后院“两棵枣树”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用电脑输入法的熟练程度远远超过写字的时代,鲁迅艰涩的语言和文字确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比方说曾经让无数人闻风丧胆的通假字:记念=纪念,叶=页,豫感=预感,老师的解释是白话文初期,文字没有加以规范,只有学生心里犯嘀咕,鲁迅先生的伟大就在于,他写的错别字也能找出一个合适的理由。 还有为了时代需要所进行的晦涩表达,比方说:“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学生以自己涉世未深的经历,在脱离了彼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很难理解透彻,无端端增添了对鲁迅文章的理解难度,而实际上,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通假字和艰深的语言又有多少深刻的意义呢? 原因二:课桌上刻一个“早”字,就代表鲁迅从小有战斗精神? 现在,尽管我们早已告别中学年代,但只要回忆中学语文课程,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鲁迅的身影。为什么想到鲁迅,理由很简单,这个占据着教材大多数篇幅的文学大家,有四个考试时必定出现的填空题:鲁迅原名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事到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准确将空白处补充完整呢? 鲁迅文章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即使是一篇普通的文章也要强行被冠上“有大爱精神”的说法可能还是让人颇有微词,比方说老师解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桌上刻个“早”字,从小就显示出他的斗争精神。在人们一味的拔高中,鲁迅渐渐脱离了人间烟火,成为了一尊神像,与其这样,倒不如让先生走下神坛来休息休息,还原真实的鲁迅远远比无端抬高身价更有价值。 原因三:沈从文和梁实秋真的比鲁迅差很多? 实际上,和鲁迅处在同时期的优秀作家还有很多,其中包括曾经和鲁迅闹得不共戴天的梁实秋,还有被鲁迅斥为“小儿女情长”的沈从文等。不管站在什么样的立场,这些作家并非像鲁迅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们同样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同样也学富五车、饱读诗书。 只是在鲁迅的光环的遮盖中,这些文学大家从中学课文中被一一请了出去,而实际上,学生们需要吸收的知识往往来自各个方面,适当增加其余作家的篇目才不会出现“只见鲁迅,不见森林”的局面。
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看新教材主编怎么说的
针对舆论中“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新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8日回应称“没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况。
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据介绍,新编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此外,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132篇。
“这其中包括了文言文和古代诗词,还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阅读,如果从课文的数量来看,小学的增幅比较大,达到30%,初中的数量跟以往基本相当。”
温儒敏称,增加古诗文主要是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的需要,“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记忆力最好,一些文言文可能他们不太理解,但是,让他们多读多背多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此外,对于近年来舆论中有关“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温儒敏回应称“没那回事”。
他透露,新语文教材中,小学选入两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六篇鲁迅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一数量与过去教材相当。
温儒敏说,十多年来,教材结构在变动,例如高中,1.75学年是必修,1.25学年为选修,必修课总体减少了,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选修课中。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
教育是根本,只有好的教育国家才能进步。
漫画鲁迅大撤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 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 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 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 “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想想,这些 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 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 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 舒服。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 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 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 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 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 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语文教材为什么去鲁迅化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我们的语文课本,而且往往还是重要的必读篇目,但是,近些年却出现了所谓“去鲁迅化”的声音,那么语文教材为什么去鲁迅化? 1、 所谓“去鲁迅化”,也被称为“鲁迅大撤退”。 2、 这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逐渐减少的一种现象的统称。按理来说,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毕竟社会在进步,需要编著适合当下的内容进入教材,这一点无可厚非。 3、 然而,教材上对鲁迅文章的简单调整,却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文化大讨论。而这样的讨论,并非不是在一番热议之后就消散远去,而是一种典型的“间隔性爆发的癔症”。 关于语文教材为什么去鲁迅化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
鲁迅大撤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鲁迅大撤退”删除经典文章现象,反映了现在文化教育的浮躁,一厢情愿下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总以为学生接受不了那些远离现在时代的文章,觉得旧文章中的思想和写作词语,很难让现在学生感兴趣,这种做法正是精神境界日趋低下,排斥严肃文化,迎合娱乐时代文化气息表现。 鲁迅大撤退,是对2010年各地语文教材的修改的一种戏称。在这次课改中,鲁迅的作品被大幅削减,被网友们称作鲁迅大撤退。这次大清除可以说是引发了社会上关于鲁迅作品的热烈讨论。
鲁迅作品的调整与语文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鲁迅作品
关于鲁迅作品的调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大撤退”,有人说是“被撤退”,有人说是“大换血”,笔者觉得还是说“调整”恰当些。 一、鲁迅作品选入课本有其时代原因 鲁迅,曾经被捧上天。其作品中政治色彩浓厚,被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民族魂”,是左翼的一面旗帜。鲁迅锐眼发现历史是写满“吃人”的流水簿子,他骂军阀,骂帮闲文人,骂假洋鬼子,骂阿Q们,毫不留情地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他的文章是“投枪”“匕首”,是革命者的代言人。其作品顺理成章地进入课本,就理所当然。 90年代,选入初中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近十篇;高中新课改前的鲁迅作品也近10篇。除第五册外,每一册都有鲁迅作品,有时还一篇一个单元。 可世易时移的今天,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帮闲文人、阿Q、吴妈也许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文章被砍掉也就自然而然!真可谓:文章自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二、听听专家的解答 我们还是听听专家怎么说吧。温儒敏说,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原来3学年改为1.25学年,总课量减少,课文篇目自然也减少,鲁迅的作品由原来5篇调整为2篇。准确地说,鲁迅作品在必修课中减少了,但在选修课中又增加了《未有天才之前》《鲁迅论读书》等。 鲁迅作品非常重要,但过去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过多,腾出一些位置来安排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名作,让学生读书面更广,视野更开阔,也是好事。这不能说是“鲁迅大撤退”。 正如专家所说,不是大撤退,只是调整。我们也应该支持课改,支持调整。对鲁迅部分篇目的调整,并不妨碍我们敬仰鲁迅,学习鲁迅。正如鲁迅所告诫的“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三、对语文教材选文的争议是阅读缺失的表现 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改,搞来搞去,学生就是不读书。他们忙于各科尤其是理科作业,对语文课文阅读缺失。在语文自习课上,学生也忙着做其他科作业 ,笔者曾提醒学生做语文作业,答曰,还有其他作业要完成呢,而且下课就要交。笔者感叹:读书不是作业,这真是在作孽呀! 语文讲究听、说、读、写、思、用,而读书的环节非常重要,又是隐形的作业,常常被学生忽视。 有一些学生终身的阅读范围,就只限于教材,甚至教材的阅读也不认真。因为高考不考教材上的文章,虽然高考的文章多少可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 教材里的文章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应该以学习教材来解读其他文章。阅读的面应该广一点,教材选不选鲁迅的文章,并不影响阅读,也不要因为有调整而大惊小怪。 四、在应试大背景,学生对教材选什么无所谓 应试考高分才是硬道理。教材选什么文章,选谁的文章,老师学生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谁的文章,什么样子的文章适合考试! 选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激发作用不明显,课外先做数理化,再背外语的同学仍然很多。 即使考到鲁迅的文章,已是按照考试要求肢解过的,节选过的,学生仍然不好理解。 五、改革语文考试,增大语文得分 语文考试中有不正常的现象。其一,近两年四川语文高考成绩平均也就80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语文,还不到及格分数,居然考不过英语。这就说明语文试题有问题啊!学生对语文学习没盼头啊!尽管出题人分析得头头是道,难度系数多少多少,但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就是整体不及格,可谓全军覆没啊。 其二,语文专家、知名作家与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也很失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也揭示了语文的一个症结:语文试题、语文试卷有问题啊。 其三,其他科目的考试如数学、英语成绩多半成“金字塔形”,分数有高低梯度;而语文多成“纺锤形”,高分、低分段少,中间层次多,没有拉开层次,没有考出真实语文水平和能力。为什么,几百万人高考,最高分还是120左右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语文科的特点嘛。笔者说,这个特色是谁定的,也许就是这个特色将语文学科整成了死胡同,丧失尊严。
更多文章:
听我说唱不得上当受骗(Alizee的<我来,我看见,我征服>中文歌词)
2024年6月25日 21:30
林清玄散文作品简介?林清玄简介及相关作品 林清玄的作品有哪些
2024年5月26日 11:40
医药代表面试技巧(无经验本科毕业生应聘医药代表应该怎样自我介绍啊)
2024年6月18日 20:50
《太空历险记》,《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故事是?太空历险记第二季天龙身份
2024年6月15日 00:30
通过设问作答的方式表现内容的一种儿歌叫什么?什么是儿童问答歌
2024年4月9日 17:0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试卷及答案)
2024年9月5日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