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
本文目录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
- 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几年级课文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作背景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结构
-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时间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回顾历史,警醒未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
不该遗忘的历史——《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读后感 当我读了《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心情沉了下来,它让我想起了一个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虽然南京大屠杀没有什么毒气室和窒息室之类的东西,但它同样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和耻辱。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确,那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 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因为奥斯威辛集中营已经成为历史, 不过记忆可以消失,历史却永远不可能改变,它的遗迹记录了所有罪证。 每一个去过奥斯威辛参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到400万埋葬于此的冤魂的存在,作者虽然只摘取了其中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描写,但却成功的渲染了一种恐怖气愤。祈祷把,愿这样的事永成为会议,在奥斯威辛上帝听不到祈祷的声音。 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感慨就到次为止,但从它联想到南京大屠杀却就此开始。 书上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些都是历史时间。但是,有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有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动物。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要忘记。 现在的国人都喜欢拿日本与中国比较,好,我来比一比。 1.广岛:当年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2.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 3000个死者的名字。 3.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掉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汽车、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拉响防 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哀默的场面。 4.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全市 人口的1/2800或1/500…… 我不知道,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历史的联想结束,开始了现在的反思。 中国的成长竞争力指标在102个国家/地区中名列44位,下滑了4位,中国的商业竞争立指标在95个国家/地区排46位,下滑了7位。为什么中国的综合能力增强了,而国际竞争力却下降了?应是素质问题。现在的“素质低”几乎成了骂人的流行语。上面说的那些都太远了,说说身边发生的事情吧。谁敢拍着胸脯说,我就没见过一个随地吐痰的,就没建国一个随地扔垃圾的,没见过一个闯红灯的, 没见过一个上车不排队的。别说一个了,这种人我相信每天每人都能大把大把的看到,我们可以说这是国家管理问题,妈妈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人吐口痰罚50,如闯红灯被撞自己负全责,如果中国的垃圾箱更多,我就不信国民素质提高不了。不错,社会主义道德是与社会主义法律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但我觉得最根本是教育。 邓小平先生说:“我们改革中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中国的教育方式,总得来说我认为就是填鸭式灌输知识,除了知识其余一无所有。对了,我忘了,还有一些知识最重要之类的思想。很多人便不知何为素质。李岚清也说过一句话:让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都有机会学习。我觉得这句话是冲着农村人说的,它提醒我们,别忘了,13亿中国人民8亿是农民!! 我们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所以,当我们拿起放大镜看别的国家所谓的缺点时,别忘了照照自己。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该忘记,更不应该念念不忘,日本不承认侵华战争是他们的事,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壮大是我们现在 该做的事。真正谦虚下来,沉下心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质,我们的发展势头一定会更快、更强。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一小步,民族就会进步一大步
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没有什么新闻,对大多数记者来说意味着失职、失业,而记者罗森塔尔却勇敢地写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的,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闻,但它也不该有阳光、鲜花、孩子的嬉戏,更不该有遗忘。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原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感性、立体的氛围,让我们在心灵的触动中警惕着未来。这不是一篇新闻,而是一篇有温度的文章;这不是一篇客观报道,而是一篇有情感的文字。但我们仍要将这个奖授予他,只为感谢罗森塔尔,感谢他让我们记住奥斯维辛,记住那段岁月,这一点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尤为重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是: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恶行和恐怖已经广为人知,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再次报道。作者认为,对于奥斯维辛这样的历史事件,人们已经知道得足够多,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可以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因此,作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将那些遇难者的真实形象描绘出来,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深刻反思和沉痛感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表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恶行和恐怖已经广为人知,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追求人类和平与进步。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新闻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公正。
奥斯维辛的新闻说明的内容:
1、历史事件广为人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恶行和恐怖已经广为人知,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再次报道。作者认为,对于奥斯维辛这样的历史事件,人们已经知道得足够多,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可以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因此,作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将那些遇难者的真实形象描绘出来,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提醒我们,历史事件不应该被忘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但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断反思和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因此,作者通过这篇报道,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奥斯维辛的历史,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追求人类和平与进步。
3、新闻报道的原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提醒我们,新闻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公正。在奥斯维辛这样的事件中,记者的情感和价值观往往会被触动,他们需要用客观的语言来描述事实,同时也需要在报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提醒我们,新闻报道应该坚持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不受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的影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几年级课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一语文上册的课文。
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二、作品原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的修辞对象—“新闻”不仅指向新闻稿本身,还指向作者所报道的整个奥斯维辛。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工作。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的修辞对象—棚坦—“新闻”不仅指向新闻稿本身,还指向作者所报道的整个拍御奥斯维辛。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扩展资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细节:
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袭和岩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结构
奥斯维辛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所建立的一个集中营,被称为“死亡集中营”,因为在这里无数的人们被饥饿、疾病和毒气所杀害。然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结构。首先,奥斯维辛是一个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新闻应该关注当前的事件和热点问题,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事件。尽管奥斯维辛的历史事件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但它并不是新闻事件。其次,奥斯维辛的残酷现实已经被广泛报道和揭露。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集中营的恐怖和死亡。再次报道它只会让人心痛和沮丧,而不能为读者提供任何新的信息。最后,奥斯维辛的惨剧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和讨论。许多学者和历史学家已经写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个集中营的历史和罪行。再次报道它只会让人感到厌烦和疲劳,而不能为读者提供任何新的观点。因此,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结构。我们应该继续铭记它的历史,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当前的事件和问题,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尽。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时间
1958年8月31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载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文章一发表,立刻被各大报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世界新闻报道的经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回顾历史,警醒未来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人们遭受了种种酷刑,比如强制劳动、饥饿、疾病、毒气等。其中最为残忍的就是氰化氢毒气室。在这里,大量的犹太人被送进去,然后被毒死。他们的尸体被运往火化炉,焚烧成灰烬。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痛心。总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它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我们需要以这段历史为鉴,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人们遭受了种种酷刑,比如强制劳动、饥饿、疾病、毒气等。其中最为残忍的就是氰化氢毒气室。在这里,大量的犹太人被送进去,然后被毒死。他们的尸体被运往火化炉,焚烧成灰烬。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痛心。总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它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我们需要以这段历史为鉴,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人们遭受了种种酷刑,比如强制劳动、饥饿、疾病、毒气等。其中最为残忍的就是氰化氢毒气室。在这里,大量的犹太人被送进去,然后被毒死。他们的尸体被运往火化炉,焚烧成灰烬。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痛心。总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它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我们需要以这段历史为鉴,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本文相关文章:
2010年开学第一课(2010年的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 急急急!!!!)
2024年9月28日 06:40
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读后感600字)
2024年9月24日 18:50
开讲啦 林志颖(求一期《开讲啦》的观后感要2000字 急用)
2024年9月19日 09:30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安的种子》读后感?安的种子告诉孩子道理是什么
2024年8月24日 07:30
夏洛特的网2(夏洛特网观后感小学400字 观《夏洛特的网》有感)
2024年7月21日 07:00
2023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发布(2022最美职工观后感5篇)
2024年7月12日 22:50
更多文章:
二三事作文600字 初中写人(母亲二三事作文600字 初中写人结尾)
2024年6月30日 13:20
请问:把《道德经》和《资本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论著或论文,有没有啊!!?技术进步会不会阻碍利润率下降 资本论论文
2024年4月17日 17:10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024年7月30日 16:30
我学会了________四年级下册(我学会了____四年级作文10篇)
2024年5月23日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