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观后感(关于《人民的小康》观后感范文三篇)
本文目录
关于《人民的小康》观后感范文三篇
《人民的小康》将历史进程与人民生活细节一一描绘。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铸就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民的小康》观后感范文三篇,以供参考。
《人民的小康》观后感范文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五集专题片《人民的小康》,于昨晚(8月2日)在央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了第一集——《一诺千钧》。
本集清晰且详尽地梳理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年追求与百年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和庄严承诺。
大量真实的事例影像配合详尽多元的权威数据,《一诺千钧》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同时结合政治、经济、民主等领域,声情并茂地诠释了“小康”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是全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每一个期盼的回应和满足。
2021年的中国,虽然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分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喜悦,但是由于“小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所以很多人对于“小康”的认识并不一定系统、深入。
《人民的小康》立意于深入展现党中央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便需要让观众首先知道“何为小康”,梳理出“小康”概念最完整的历史演进。
《一诺千钧》用影像的方式展示了现存版本最早的《诗经》注释文集《诗经·大雅·民劳》,其中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由此可见,“小康”发轫于历史深处,植根于民之向往。它并不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虚构出的概念,而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中华文化里的一个历史悠长的,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然而,在过去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小康”却始终遥不可及。
“小康”历史演进中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虽然早期共产党人没有明确提出“小康”这两个字,但是从本片所展示的李大钊以《社会主义释疑》为题的演讲,和毛泽东为《政治周报》撰写的发刊词中都可以看得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便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与中国百姓对“小康”的憧憬是一致的。
“小康”历史演进中的第二个重要节点,是邓小平点明了“小康之家”和西方现代化的区别所在,令“小康”成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目标。“小康”迅速成为全国上下的热门词汇。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小康步伐越来越坚实,“小康”概念也演进得越来越成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正如片中专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所说:“(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承诺和接续奋斗的一个目标。”
至此,《一诺千钧》清晰且详尽地梳理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让观众对其有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小康”,便会发现这个目标和通常的目标不同,是不能用单一的数据来衡量的。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成就的伟大之处,《人民的小康》采用了数据和事例并重的方式。
“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第一条铁路”、“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第一辆小轿车”……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配合着当年留下的影像,发出了一连串澎湃的历史脉动。
本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从x省档案馆特藏库中拿出的那29本新旧程度不一的账本。农民沈怀德用这些账本记录了自己40年的细碎收支,从刚分家时的入不敷出,到家庭联产承包后的首次结余,再到2020年当年毛收入超过10万元,生动地反映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惠民政策的细化和实施。账本,一个很不起眼的日常用品,被节目组挖掘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见证时代的沧桑巨变。
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承诺,不仅兑现在了神州大地上,更兑现在了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里。
“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于“全面”二字。正如片中所言:“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本集在最后快速地列举了数个事例,展示了在党中央顶层设计下,小康在政治、经济、民主等领域时不我待的实现过程。不过此处尚未全面展开,因为在随后的几集《脱贫攻坚》、《民生福祉》和《美好生活》里,将会对“全面”进行更多维度的诠释。而在最后一集《关键一步》中,我们还将看到实现全面小康后的未来中国,看到第二个百年目标伫立在前方,等待中国巨轮再启程。
《人民的小康》观后感范文
2021年,14亿中国人策马扬鞭,携手共进,决胜全面小康,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小康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中国青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当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以“四支笔”书写使命担当,谱写“后小康时代”的华丽篇章。
毛笔定方向,当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富民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今,青年干部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应牢固树立道路自信,听党话,跟党走,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在风险考验面前稳得住心神,在利益诱惑面前守得住魂魄,引导广大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铅笔打基础,当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调研思想。“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今年七月以来, 总书记脚步不停,前往吉林、广东等多地考察,倾听社会期盼,汇集群众智慧,编制重要规划,身体力行,诠释调研的重要意义。青年干部应紧随总书记步伐,穿上“草鞋”、走上“田某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倾听基层群众所想所急所盼,真正把情况摸清、问题查实、症结找准,使各项决策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
钢笔描细节,当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铿锵步伐。“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面对疫情考验,中央全面指挥部署,子弟兵星夜出征,医护人员冲锋陷阵,基层干部筑牢防线,中华儿女用实干赢得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作为青年干部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扬“工匠精神”“钉钉子精神”,将简单小事做到最好,平凡工作做到极致。面对大事难事不退让,不偷懒,不耍滑,在基层的广阔舞台,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成为擘画宏伟蓝图的实干家。
蜡笔写新意,当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百家争鸣。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一箭十三星”发射,从“蛟龙号”入海到“奋斗者”号深潜。创新,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大地焕然一新。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青年干部应发挥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见解独到的优势,出“舒某某”不退缩,闯“无人区”不畏难,时刻以创新的思维适配高速发展的时代,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彻底解决“卡脖子”危机,在各行各业交出创新答卷,助力“中国智造”图景绘制,以青年之力点亮国家未来。
《人民的小康》观后感范文
近期,一部名为《人民的小康》的纪录片正在央视热播。这部专题片一开播,便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观看。通过片名,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部展现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纪录片。我们都知道,2020年,中国共产党又开创了历史上的一项伟业——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我们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也为我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它由《一诺千钧》《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关键一步》五个篇章组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将它完成和实现。2020年,尽管有新冠疫情的肆虐,但是我们的承诺与任务没有丝毫的改变和打折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党,我们即使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也要实现和完成这个梦想。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中,将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脱贫攻坚进行了展示,这也是我们党“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真正落实。只有让全体人民都迈进了小康社会,我们才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五集的纪录片中,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进行 脱贫攻坚 做了详实的记录,表达出了我们党接续奋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这既是一部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部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进行充分记录的好片子。
《人民的小康》通过案例来呈现事实,详细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史实价值。它通过记录走访湖南花坛县十八洞村、河南光山县东岳村等贫困山区,将脱贫攻坚前后人民的生活进行对比展示来说明脱贫攻坚完成后人民生活的彻底改变。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要打赢这场仗不仅需要勇气、信心还需要有智慧。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广大基层干部坚定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通过实施精准脱贫、驻村帮扶、逐步帮助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史实和案例都在这部纪录片中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广大基层干部任劳任怨、不畏艰险、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记录,这也充分展示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在逐步的提升,这也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更加自信、更加坚定要跟党走的决心。
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中,每一集中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全面小康而进行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纪录片,也让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认识到只要通过奋斗就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就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终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现在,《人民的小康》这部纪录片正在热播中,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共同感受和体会我们生活发生的翻天地覆变化吧!
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
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5篇
《乡村振兴·青春足迹》三集微纪录片挖掘在苏区梅州各个领域为党、团事业发光发热的青年,寻找他们的足迹,团结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跟党走、建功新时代,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
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1
耕读传家的客家文化和崇文重商的潮汕文化在丰顺交融交汇、相映生辉,凝聚成兼容并蓄、得天独厚的客潮文化,是丰顺实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根基。因此,重视精神文化的丰富提升,在保护好、传承好、彰显好丰顺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家园的时代之托。
作为梅州市唯一一个全国试点县,丰顺县已构建起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个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1+17+282”的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探索出“一二三八”的“丰顺样式”。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由县委书记担当“第一宣讲员”,为当地干部群众讲明科学理论、讲透上级政策、讲清发展理念、讲出发展干劲。各镇(场)党委书记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结合自身学习心得和工作感悟进行宣讲,将上级精神传达到镇、村一级。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党组织书记们同样带头宣讲,向村民们传播新思想。
正是依托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丰顺县打好了抗疫情稳经济双线战役。截至目前,丰顺县仍保持新冠疫情病例零疑似零确诊,3月初全县规上企业复工率达到100%。
丰顺县外出乡贤众多,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浓厚的家乡情结正在反哺丰顺的文化发展。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捐赠10亿元作为丰顺第一所大学——嘉应学院紫琳学院的建设资金;广州凯源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应裘全额捐资5.5亿元以上建设丰顺县坚真文体中心(六馆六中心)等。
丰顺县深入推进“美丽丰顺·美好家园”城乡环境提升行动,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要求,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在县城深入推进“六城”同创,确保年内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县级文明城市、省卫生强县、省食品安全示范县,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更加凸显。
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2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____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____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____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十九大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3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飞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克美辞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一番天地,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农业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18年更有280万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乡村振兴·青春足迹纪录片观后感5
乡村振兴是造福桑梓功在千秋的事业,最需要陈衡礼这样真心付出的情怀和义举。期待人人付出一份爱,刮起“爱的旋风”。
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更是民生大事业。要交出满意答卷,既需要政策驱动,更需要人人参与。近年来,梅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之所以能够赢得主动、出新出彩,重要一条就是有众多像陈衡礼这样结草衔环报桑梓的“热心肠”乡贤。梅州有很多一个能人带旺一个产业、一个老板带富一条村的典型,他们始终饮水思源、用心反哺,为我们打造乡村振兴的“梅州样板”作出了贡献。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助残脱贫更是其中的“硬骨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在于建立包括助残在内的脱贫长效机制。陈衡礼身患残疾、白手起家、走南闯北,吃过不一般的苦,最理解残疾人生存的艰辛,最关切家乡的弱势群体。陈衡礼刚刚走上致富路就捐资百万成立爱心助残基金会,七年共计发放救助金额二百多万元,惠及大埔千余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给残疾朋友们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陈衡礼推动老家团结村的乡村振兴既有想法,更有做法。他对公共设施进行重新谋划,对古旧建筑进行“穿衣戴帽”,拿出数以千万计的“真金白银”,进行整改村道、建设篮球场、净化池塘、修缮祠堂等,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的主人翁精神,赢得了全村人民的赞誉。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有情怀的乡贤。其实,我们每个村或多或少都有像陈衡礼这样的热心乡贤,我们要做好沟通联络工作,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全市来看,绝大多数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有效的,都是那些能够主动吃透政策、及早谋划和争取里外乡贤支持并付诸行动的村庄。而那些坐着等时机、等项目、等资金的,往往就是跟不上政策脚步、让里外乡贤干着急、村风村貌总是“涛声依旧”的地方。
只有以“主人翁”姿态无怨无悔的担当和付出,我们的家园才能看见“匠心”和“蝶变”。家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乡,还是我们自己人最懂自己的村。期待广大事业有成的乡贤以陈衡礼为榜样,主动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行动,以致富传经、奖教奖学、扶贫助残和环境整治等为切入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声发声,同频共振,同心协力,共筑心中的“桃花源”。
本文相关文章: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600字(一件有趣的事作文600字范文三篇)
2024年9月26日 12:10
更多文章:
中华家风传万世作文网?作文网关于我从一件事情中学到了尊老爱幼的大道理
2024年3月10日 01:00
致敬了不起的她(2022感谢白衣天使的说说句子_感谢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的说说)
2024年7月8日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