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有哪些)
本文目录
-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有哪些
-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应该如何复习
- 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快速有效
-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九)
- 公共基础知识内容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 公共基础知识如何复习我现在要考事业单位,可是公共基础知识的范围太广了,哎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二)
-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四)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有哪些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科技人文、行政管理、公文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考试综合知识就是公共基础知识,要根据具体的考试而看,例如福建与四川的综合知识考试内容既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又包括职业能力测试。
不同的事业单位考试侧重点不同,一般公告中会注明考试内容。以下是常见的一些考点。
1、政治基础理论:主要考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法律基础理论: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3、经济基础理论: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注意事项
各位考生需注意的是,越是临近考试,大家越应该做到复习资料越读越薄,尽量多去翻看自己以前做的知识的梳理、总结的笔记以及积累的错题集等,通过快速浏览的方式,回忆相关知识点和相关考题。
特别是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掌握到位,相反,对于冷门的知识点,大家可以暂时放一边,从而保证基础分不丢不失误。与此同时,大家也需要抽一些零碎的时间去积累常识和时事新闻这两部分的知识,这两部分的知识涉及面很广,考点分散,记忆难度较大,不建议考生在临近考试时还花大量时间来梳理和记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应该如何复习
经常听到很多准备事业单位考试的人说公共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内容繁杂,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复习,尤其是党史党建和时政部分的内容,知识点太多,不知道怎么记忆。今天正好告诉大家一些复习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亲测十分有效,为我的上岸之路出了不少力的~希望能给大家起到一定的帮助。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科技人文、行政管理、公文等,想要获得高分,必须从复习阶段开始就打下很好的基础,到了考场上,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战术上,各方面都得做得好才回去的好的成绩。下面就从各个应当注意的方面来谈获取高分的对策。
一、讲求答题方法,避免被动
公共基础知识每种题型都有它的答题方法,这是大家想要获取高分必须掌握的。如果只跟着书看肯定不容易去记,书上就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罗列,记的时候如果不加上自己对那些杂乱的知识点的整理总结难度自然就大了,。把知识点系统的过了一遍之后,马上开始看第二遍来记忆,课里把政治法律公文等等考试的重难点都给整理的一清二楚,而且课程设置也有帮助记忆理解的地方,跟着多刷几遍课,该记住的自然就能记住了。所以如果自己学习不得法的话,那么一定要看课或者看书,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良好的心态,胜算的基石
从大量的实践案例来看,要想成功通过这一考试,必须有一个能够确保自身所储备的知识技能在考场中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心理保证,根据多年的考试经验,我们知道,考试时保持适度的紧张是有一定帮助的,可以让大家更加集中注意力,态度更加积极。然而过度紧张或者焦虑毫无疑问会导致考试的失败。对于考试这个问题应当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心理暗示,那就是:大家都走一条路,我走不好,别人也不一定能走好,不如放松心情,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面对,不给自己设定任何遥不可及的目标,自加圧力。
总之,良好的心态可以帮助考生最终通向成功,能够正常基至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反过来,如果大家在功课上做了充足的备,但是心理应受能力跪弱或者忽视了对心态的调适,最初所做的努力也会付之流水。
在握了以上的内容之后,大家如果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能够有更好的把握,也能为获取高分带来很大帮助。
1、考前认真研读考试公告
在每一年的考试开始之前都会颁布一些考试公告,这是关于考试信息描述的更新或补充,大家应时刻关注,以免错过一些重要信息。
2、答题原则一一先易后难
大家肯定大大小小的考试都经历过不少,肯定都知道做题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保证成功率。如果一定要坚持把一道难题做出来而耽误大量时间,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
做往往会导致剩下的大部分试题无法做完;反过来,如果先将容易的题做完,在有剩余时间的情兄下再回头做较难的题,反而会大大提高分数。
另外,大家应当在这一点上保持头脑青醒,即答题重的是质量而非数量。无论做哪一题,都首先要保证该题的正确率,而不是急于将题做完,这才是明智之举。
3、注意考场要求,把握考试时同
考场中有严格的程序安排和规则要求,大家一定要在考前了解相关要求,并在考试中严格照办,否则会影响考试成绩。考试时间是要在考试前进行统筹安排的问题,如果丝毫没有计划和安排,在考试中产生因时间紧、答不完题心慌意乱的情绪就很正常了。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答题的先后顺序和每一题大概所需的时间作出预先的时间分配,如果超过了这一时间仍然不能写出来答案,就应该立刻转向下一道试题,顾全考试大局。
此外,准备把握解答公基的内容,对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应该多找一些理念的真题来做,虽然历年的真题基本上在后来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但是对于培养自我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就是要多背,我前期背诵的时候总是背完就忘,忘了再背,不学不知道,公基的东西太多了,还好秦叶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科学能帮我减少记忆压力,每次都是根据老师讲的例题把知识点完全理解了之后再去记忆,基本上一遍就不会再忘了,这就省去了大量重复记忆的时间。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察形式灵活多样,解答的技巧也是多种多样,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可以借助网络、电视了解当前社会的最新动态以及时代的主题,这些都可能在考题中出现。
2、 摆正态度,要有针对性的复习,通过模拟训练来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同时也要在问题的广度上下功夫,因为公基向来以考点散、知识杂、题目难主城。因为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喜新厌旧,努力备考,才能取得好成绩。
3、 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一点一滴的街垒,才能不断生化知识,变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在真正的考试中处惊不乱,做题才会有思路,写作才会有题材可发挥。
4、 建议在考试前多刷题,跟着课程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哪里疏忽了或者没有掌握好,及时的把没掌握好的提升上去。然后有针对性的多做一些试题,同时在考试前需要多关注下时政消息,抽点时间多练练笔,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外可以阅读一些参考书,提升一下答题的技巧。
事业单位考试虽然没有公考难度那么大,但也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考上的,没有认真的准备,没有刻苦的努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是不大可能的。唯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有收获的喜悦!
更多备考资料:网页链接
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快速有效
公共基础知识其实比较简单的,因为内容就是法律,政治,经济,历史,管理,公文,地理,科技,这些东西都是客观的,就是不会变动的意思。另外公共基础知识有一个重头戏是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一般考考试之前发生一年之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科技成果,重要人物,重要会议等这里推荐时事政治一点通那,每个月帮你总结梳理好了。可以打印出来,没事的时候背一背记一记,基本上不会丢了分的。
1、听视频课(这个要充分利用一些刷牙,洗脸,吃饭,做家务,走路坐车等人等零碎时间,注重日常的积累,目的也是为了加强重复记忆,比如说法律政治等都是记性的的东西,多听几遍就记住了)。
2、多刷题,建议用手机软件刷题,三五分钟就可以做个好几道题目,做错了或不懂的题目可以收藏起来,有事没事多拿出来看两眼加长记忆(我以前手机刷了8000多道,考试很多都是原题的)
3、多看看思维导图,多回忆回忆,加强重复记忆,可以自己总结一些口诀等。思维导图可以自己画,加强记忆还可以根据书本目录回忆化图。
快速学好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选择备考资料是很重要的,这关乎我们的学习效率,我用的是粉笔的网课,粉笔的特点是讲解的很细致,对参加考试的人比较适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里边考的都是细节,也决定成败,所以我感觉粉笔比别的好的一点就是很细。
其次,选好课程以后,从头开始学习,对着网课做好笔记,因为二次复习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再看一遍网课,所以看网课就从中提炼重要知识点,后边复习看知识点就可以了。
第三,关于做笔记的方式方法有几种,我个人建议按顺序做,因为公共基础知识里边好多知识点都是相通的,所以后边看到有关联的知识点就再做一遍笔记,这样无形中就复习了两遍,并且笔记做下来很有条理。
第四,刷题!这个很重要,只有疯狂的刷题才有可能在考试的时候见过大部分的原题,我曾经见过刷了9万道题的人,每次模考都在90分以上。
第五,参加粉笔模考,每次模考结束后可以看到自己在本省的排名,根据我的经验,每次模考在本省靠前排名,那进面试就稳稳的。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九)
第九章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第一节社会历史和历史观 劳动是历史的开端。“历史从哪里来,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一.社会历史的开端 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又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是专属人的活动,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活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二.历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 所谓历史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的理论体系。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过程、物质方面,其中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过程、精神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于: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只能各个社会生活的概括。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问题。 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作为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任何一种社会历史观都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研究历史的科学的方法和指南,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使唯物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观。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说明历史、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指南。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揭示了社会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同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是能动的主导的方面。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人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劳动实现的,是在劳动实践中历史的发生和发展的。 二.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域内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密度、构成和人口生产等方面的总和。 人口的质量又称人口的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人口的构成是指根据人口的各种标志,将人口划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而获得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口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生产,是通过人的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生产维持和延续人类生存的生产活动。 人口和人口生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和人口生产的社会制约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口核仁口生产的状况决定于社会和生产方式的需要。 第二,人口和人口生产的状况决定于社会提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 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首先包括人们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作用于自然界,即人们的生产力,还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方式,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其存在和运动的社会形式。 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第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第五,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第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规定和制约着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社会发展规律是存在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之中,是人类自觉活动的规律,但又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 一.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 历史过程的主体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是自觉的、自主的。 历史客体是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观念形态。历史的客体是和主体相对立的,是不依赖于主体和主体的意识的。历史客体除了具有独立于主体的客观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历史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历史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然基础。 所谓“社会发展规律”,就是指构成社会的诸要素或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诸方面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依次更替的内在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强调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 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能动活动 自然界的因果性,规律性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不否认人的意志活动、人们的思想动机、思想关系、政治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内容
内容太多了~!给一部分你先看~!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9、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3)科学实验: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7、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很多人想要备考事业单位,一大难题综合基础知识里面的政治部分,真的是一头雾水。首先,考试的内容和范围就让大家望而止步了,综合基础知识主要包含道德规范、事业单位管理与改革、马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科学技术、、地理常识、历史人文、时事政治国情市情等等内容。在准备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讲求方法。
第一个方面,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确定一个主题,确定精准的复习目标,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网络。把知识点分板块进行学习,逐个击破。一定要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大家都知道,事业单位的内容很多,考试成功的并不是那些极其聪明的人,而是一些埋头苦学,付出代价的人。这些知识,不是理科,看懂就行,还得把内容背熟,以记忆为主,不能偷懒耍滑,记住为目标。但是怎样更好的,更高效的记忆就是有方法的。
第二个方面,注意内容,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主要以记忆为主,对应用的要求相对不高,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记忆效率。有方法有技巧的进行记忆总结。具体的方法每个人肯定不一样,有的人就使劲朗诵,有的人就默记,有的人适合别人提问 有点人适合刷题,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记忆后一定要及时整理笔记,梳理知识框架,建立起知识结构、设计思维导图、利用记忆宫殿法进行记忆等方法实现。只要有了框架和知识体系,知识才不会零散,才不会混乱。
更多事业单位备考资料:网页链接
公共基础知识如何复习我现在要考事业单位,可是公共基础知识的范围太广了,哎
第一个方面,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确定一个主题,确定精准的复习目标,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网络。把知识点分板块进行学习,逐个击破。一定要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大家都知道,事业单位的内容很多,考试成功的并不是那些极其聪明的人,而是一些埋头苦学,付出代价的人。这些知识,不是理科,看懂就行,还得把内容背熟,以记忆为主,不能偷懒耍滑,记住为目标。但是怎样更好的,更高效的记忆就是有方法的。第二个方面,注意内容,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主要以记忆为主,对应用的要求相对不高,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记忆效率。有方法有技巧的进行记忆总结。具体的方法每个人肯定不一样,有的人就使劲朗诵,有的人就默记,有的人适合别人提问 有点人适合刷题,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第三个方面,记忆后一定要及时整理笔记,梳理知识框架,建立起知识结构、设计思维导图、利用记忆宫殿法进行记忆等方法实现。只要有了框架和知识体系,知识才不会零散,才不会混乱。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不仅是事业单位综合类的主要考察内容,教育类、卫生类、三支一扶考试甚至其他国企和单位都会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笔试阶段的考察范围。
从全国各地事业单位考试来看,公基考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时事政治:最新的时政知识。
国考笔试成绩也将在3月份中上旬出,贵州旺黔诚大树职教国考面试班正在准备当中,各位同学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哟!
公共基础知识学习如何提高效率?
(1)强化对时间的感觉
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是:记录下每件事的所用时间。
(2)细化目标:由长到短,由粗到细
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将长期目标细分为一个个短期目标更有助于效率提高。
不要总是想之后会怎样怎样,而去想:我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这一下午,要干嘛?
(3)高效学习即高效管理
有人说,趁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过自己真正想要的那种生活。
有了学习目标,必然要面对竞争的压力,选择牺牲花在热爱的事情上的时间,甚至花费许多时间在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上,过程并不容易。
(4)环境准备
给自己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学习环境,配备你学习过程所需要的一切,远离零食娱乐等诱惑。
就像是逛街时会喜欢和和三两好友热热闹闹的一起,想独处时会喜欢一个人安静悠闲地散散步。
(5)规划≠忙碌
我们应该清楚并非所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学习中昏昏欲睡的2小时根本抵不过精力充沛的20分钟。
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投入学习之后,时间安排存在许多变数。与一整天精确到分钟的呆板规划比起来,不如试试多阶段、小目标的规划。
制定规划时,应该将每天将学习内容确定好优先次序,安排学习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也就是先将学习计划安排得少一些,完成后再添加。
(6)二八定律
你的80%的成就来自于你20%的行为。
经济学家帕累托某天照料菜园时发现,他的80%的可食用蔬菜只来自于约20%的植物。因此他把更多精力集中到照顾那些高产植物上,因而他菜园的蔬菜产量大幅度提升。
根据二八定律,高效学习,我们无疑要学会集中精力在真正有效的行为上,学会辨别无效行为。避免陷入自我感动
(7)监督机制
在你在苦恼远离电子产品,懊悔贪玩浪费时间的时候,有人选择将手机架起来,录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让自己接受外部视角的监督,谋求外部力量和意志力抗衡。
毋庸置疑,外部监督的力量是强大的。家人朋友的慰问,陌生研友学习进展的对比总会在平缓的节奏里,为你注射一剂强心针。
(8)笔记和背诵
对于文科类学习来说,逃不开大量的知识点背诵,如何整理笔记,对抗遗忘,也成了高效学习里的关键点之一。
我觉得记笔记的思路很重要,我一般是按照章节来,形成自己的框架,记完整个笔记也就觉得自己可以在脑中大致默出整本书的架构了。不得不说,这会让你非常有安全感。
至于背诵,你要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付出,你记住的比你想象得多。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二)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万物共同的本原或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经受了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 二.运动及其基本形式 恩格斯说:“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永恒的、不灭的,因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互相依赖. 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总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时间和空间 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既不能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的.因此,时间空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变性,也事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空间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它们的有限性是辨证统一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类从自身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科学结论. 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必要条件. 第二,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成功的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一定如此的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物质运动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规律具有稳定性. 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 第三,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第四,规律存在于物质运动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物质运动过程的前途和方向. 第五,规律具有绝对性,是客观的.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事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到生物的反应,低等生物的反应到高等生物的反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造成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本质区别的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劳动.人类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第二,思维的工具——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第三,劳动改造了人类自身身体状况,特别是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日益完善. 第四,劳动不仅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而且使意识的产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依赖于物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本质上,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是由各种彼此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认识因素和情感意志因素等构成的复杂体系.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联系.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够运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动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物质的东西,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这就是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第四,意识对人的大脑和人体的生理过程有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意识的能动性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同时又认为意识的能动性是依赖于物质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 第一,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物质条件在思维中的反映,是由客观物质条件决定的. 第三,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回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的问题.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以科学发展所提供的大量系统是实为根据的. 哲学证明(P93-P94)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解放思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统一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致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也是一致的.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四)
第四章 普遍联系的辨证图景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客观普遍性 原因和结果就是反映事物或现象间的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一般总表现为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是科学研究的客观基础. 二.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否则,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 统一表现在: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第三,因果联系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掌握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探索事物的内部联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重要环节. 第二,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科学预见的基础. 第三,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一般途径,即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结果揭示其原因,或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原因探讨其未来必然引起的结果.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确定不移、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由事物自身不同的原因和根据引起的.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引起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矛盾引起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 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 一.可能性和现实的相互区别 现实是标志当前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哲学范畴,现实是和必然性联系着的.现实着眼于事物发展的当前,是已经实际存在着的东西.可能性作为与现实相对立的范畴,反映的是存在于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是在现实中有一定的条件和根据的. 二.可能性和现实的辨证统一 可能性和现实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可能性是事物内部蕴涵着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现实着眼于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性则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未来. 可能性和现实又是统一的: 第一,可能性和现实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二,可能性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可能性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就是内容和形式辨证统一的过程. 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联结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和表现事物内容的方式. 事物的内容是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二.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 在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中,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的变化决定形式的变化.形式对内容有能动的反作用.内容和形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推动着形式和内容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中,新内容要求革除旧形式,建立新形式.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一.本质和现象的相互区别 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它的外在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是人们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的,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二.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联系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首先表现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区别,说明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意义,说明了科学研究、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第二,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联系、辨证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和认识事物本质的一般途径. 总之,事物的本质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认识事物的本质,首先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即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其次还要发挥理论思维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已经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更多文章:
七夕节土味情话(七夕情人节土味情话高级撩人感情调味剂(精选77句))
2024年6月23日 08:10
有哪些比较好的抗抑郁书籍推荐?有哪些适合抑郁情绪爆发时读的书
2024年5月20日 01:40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朗诵稿原文是什么)
2024年3月27日 12:30
朗诵《满江红》,分成男生诵,女生诵还有合诵我班有43人,其中有两个是领诵,怎么站队形?领颂和领诵有什么区别
2024年4月3日 04:40
一般作为一个网吧技术员,应该懂得那些技术和应该做些什么工作?网吧技术员是干什么的
2024年3月14日 17:00
魔兽世界2.43单机版GM代码?数控车床中的每个系统gm代码是不是不一样
2024年5月23日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