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主流理论观点)
本文目录
-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主流理论观点
-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哪些
- 经济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 吴传清的区域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主流理论观点
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是实现区域各产业协调发展并减少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为目标,十分注重区域不同产业及地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主张要均衡配置生产力,实现不同产业及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地区根本没有进行平衡发展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并不拥有能够发展全部产业和地区资金和条件;除此之后,过分强调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平衡发展,会造成发展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不同的产业及地区,不能突出发展重点,总体上会阻碍地区的发展。因此,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应用范围较窄。
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经济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平衡的,主要表现为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注重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和资源的配置效应。关联效应是指各产业发展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及影响的关联度。而配置效应是指减少资源哦误之的约束方程,以有易无,实现的专业化效应。要将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在该产业的逐步发展中,逐渐增加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入,带动前向联系产业、后相联系产业及整个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的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规律,着重发展重要的产业及地区,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
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要通过部分产业及地区带动,利用其良好的发展条件将其培育成增长极,并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及地区的发展。极化效应是指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是指上述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初期,主要是极化效应,当区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扩散效应逐渐增强。该理论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提供了指导,在这些地区建立经济增长极,能够取得很快的成果,同时政府也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地区和产业的投资建设。并以此带动相关地区及产业发展。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在对增长极的重点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极与相关地区的经济差距会越来越大。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均衡的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获得增长。主要观点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2)非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主要的观点包括赫希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相对于均衡增长而言,非均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3) 新增长理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罗默的阿罗模型,主要观点是:技术是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卢卡斯模型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直接的关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动。这种创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二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三是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四是开拓新的市场,五是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但由于“创新破坏性的存在”,创新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一理论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 论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辐射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互相传送能量的过程。辐射有这么几个特点:(1)辐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2)辐射的结果是随着能量的传递而逐渐拉平物体之间的能量;(3)一个物体的能量只要高于周围其他物体,净辐射出去的能量就大于自然吸收的能量;(4)两个物体距离越近,能量辐射越大;(5)两个物体的能量落差越大,辐射越强烈;(6)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辐射媒介有关,辐射媒介越有效,辐射越充分。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原理: (1)辐射源和被辐射地区间是双向辐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向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扩散,前者对后者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而后者也会对前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取决于辐射的媒介和辐射方式。 (2)辐射从辐射源向周边城市或地区逐步推开,范围大小取决于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水平越高,辐射范围越大,带动能力越强。如在辐射中实现优势互补的话,辐射源也能够得到增强。 (3)辐射媒介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等,它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当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市场分割现象不显著时,地区间的经济交易和其他交流就会高效率的进行,辐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 (4)辐射的内容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包括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形式: (1)点辐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辐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 (2)线辐射:以铁路、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这里,这些铁路、公路干线和河湖航道及陆地带称为辐射干线,处于辐射干线上的城市和地区是辐射源。线辐射不同于点辐射的重要特点是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下游之间的辐射。上下游的纵向线辐射和向两翼的横向线辐射同时向两个方向推开,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线辐射体系,辐射的范围和程度都比点辐射宽广。 (3)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这些地区形成的辐射源,进一步和周边落后地区进行相互辐射,称为面辐射。面辐射又分为摊饼式辐射和跳跃式辐射两类。摊饼式辐射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周遍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的交流。这种辐射导致的发展时间是渐进的,空间是连续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没有出现盲点。跳跃式辐射是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相对较高的地区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相互辐射,使后者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这种辐射从空间上来看是跳跃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出现盲区。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将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的领域由产品拓展到生产要素,并认为正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地区之间的贸易格局,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之不足,提高地区生产效率。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二)新要素学说 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学说、研究与开发学说和创新理论。 1人力资本学说 动力实质上是一种不同质的生产要素,当人们通过对劳动 力进行投资,使一定量的资本与劳动力相结合,就会使劳动力的质量升华,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实质上是指高素质的劳动力。 研究与开发学说 2研究与开发学说 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无形的生产要素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与开发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 如果一个国家研究与开发力量雄厚,则在研究与开发领域中的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从而促使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本国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在先进的技术领域保持一定的领先。 3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包括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 (1)创新及其内涵。 经济增长只是年复一年地人口与财富的增加,其主要动力是从外部追加各种生产要素,纯粹的经济增长不能够在质上产生新的现象。 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2)国家创新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是指有利于促进一个国家研究开发、引进、运用、扩散各种新技术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组成的网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具体的国家制度。 (3)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研究、开发、运用和扩散新技术和新知识,并以此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三 )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阐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独立的, 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 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相互依赖,主要缘于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军事力量的制衡。 第二,经济技术的发展,经济技术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国都必须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力量完成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第三,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产生了一系列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1.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哈维·莱宾斯坦于1957年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该命题认为不发达经济既存在人均收入增长的趋势,又存在人均收入降低的因素和力量,要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从落后向发达状态转变,该地区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某一最小临界规模的增长刺激。发展经济学家内尔森认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糊口或接近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又回到原来的低水平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2.不平衡增长的核心观点是:不发达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向所有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种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赫尔希曼(A.O.Hirschan)和辛格(H.Singer)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詹姆斯·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和诺斯(D.C.North)的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2)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叫“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外生这一不足而提出的。它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这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研究,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率由区域经济系统内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由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所决定的。新增长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模式:(1)罗默模式——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式,该模式刻画了知识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增加研究与开发(R&D)部门的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卢卡斯模式——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3)科斯特模式——资本投资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资本投资。创新(Innovation)的形成和扩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熊彼特(J.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间断出现的现实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包括新产品的引入(生产创新)、制造现有产品的技术变革(生产方法创新)、开辟新的市场或新的原材料来源以及引入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有关创新研究的文献中,传信过程可以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和非线性创新模式。线性创新模式表现为一项科学研究走向市场的发展过程。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传信不是官方的或个人的科学和研究机构发起的,而是由客户、技术应用者、供货商或合作方发起的,它表现为一个数次的反馈过程:重要的信息流从创新的后期阶段又反馈到早期阶段,这个过程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区域之间存在的创新差别,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信息传播在创新扩散和吸收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扩散过程或者遵循相邻效应(波浪式扩散),或者是遵循城市等级自上而下进行。奥地利学者梅耶(G.Maier)和托特林(F.Todtling)提出了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一个构想框架。在该框架内,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要求和条件相联系。影响企业创新体系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1)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涉及到研究与教育结构的状况,劳动力的技能以及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和协作的可能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等;(2)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3)政府的区域公共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鼓励创新政策等。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征,他们对企业创新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规模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资源装备,也影响创新的持续性和创新项目的规摸。区域内企业在相关功能方面的配备(研究与开发,企业计划和市场营销)和他们在生产上的共同作用,对生产创新和方法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小企业来说,同大企业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他们在大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关区域创新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管理者和雇员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区域创新差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是基于技术竞争优势以外的东西来保持市场地位,那么它的创新意识必然下降。企业管理者惧怕风险,或者雇员在变化面前持拒绝态度,都会阻碍区域内的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有哪些
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周起业和刘再兴等。(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
经济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为认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时代的社会经济合作活动的宏观空间规律,需要积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成果。伴随世界经济联系格局的动态变化,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和扩展。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关产业和技术跨国转移的理论扩展了用以解释和分析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一直致力于寻找和建立关于国家之间,特别是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产业技术联系宏观规律的理论解释,为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互补性发展寻找理论根据,其中主要有行政边界区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竞合理论、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协同论。 (一)行政边界区理论。边界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某政治实体(如国家、行政区等)与其他接壤政治实体(如国家、行政区等)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省际边界地区位于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交界处,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行政边界区理论一是源于行政区经济理论,即改革开放以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纵向运行系统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区域经济的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出现的特殊区域经济类型。二是来源于行政区边缘经济论。在行政因素对经济的约束作用下,我国行政区交界地带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该理论认为,由于行政边界的存在而对行政区之间经济、社会因素流动产生的阻碍或促进作用,表现为边界区域中不同行政区的城市经济水平增长的结构性差别、要素流动的断裂或一体化。 (请采纳)谢谢!
吴传清的区域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吴传清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原理》一书主要阐述了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七大理论。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基于空间维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调控等一般性规律的经济学科。其主要原理是:1,在一国或一个地区,中心区政治机构集中,处于稳定发展和支配地位,成为核心增长区,其繁荣会大大刺激相邻及外围区域的发展。中心区与外围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共同组成一个严整的空间系统,亦即结节性区域。2,同时中心区和外围区会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心区从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出大量的创新(材料、技术、社会和文化体制等),另一方面,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导外围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和聚落类型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但中心区对外围区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地位不会轻易改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各阶段都反映了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关系的变化特点。经过四个阶段的演变,由最初的区域不平衡逐步形成功能各异的城市集群系统。
更多文章:
课文《我选我》中,听到王宁选自己做劳动委员,为什么?我选我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读后感600字
2024年8月23日 23:20
升二年级的孩子暑假需要辅导什么?暑假期间家长该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辅导
2024年2月25日 10:10
那一年的夏天(有这样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那一年的夏天,阳光落在海边,乘着风… 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2024年8月10日 02:10
遇见爱情的利先生结局(遇见爱情的利先生大结局纪智珍死了吗 纪智珍结局是怎么死的)
2024年7月20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