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及翻译)
本文目录
-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及翻译
- 《白居易诗选 七绝·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 大林寺桃花古诗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 白居易写的关于“大林寺桃花”的古诗是什么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解释
- 《大林寺桃花》全文
- 《大林寺桃花的》的注释及赏析
- 《大林寺桃花》全诗是什么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及翻译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原文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无实际公事可办,闲暇中结伴漫游庐山,写有《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记其事:“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此诗为当时即景口吟的一首绝句。
赏析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诗选 七绝·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白居易诗选 七绝·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七绝·大林寺1桃花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2,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3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芳菲:盛开的花。尽:指花凋谢。 3长恨:常常遗憾。
【译文】 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人们常遗憾春天走了就再也无处寻找,却没料到春天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赏析】 本诗创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春,是白居易同友人游大林寺时所写。当时诗人作有《游大林寺序》一文来记录这次游历,描写了大林寺的优美风景。本诗是《游大林寺序》中的一首绝句,既是一首记游诗,又是一首难得的写景佳作。「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为佛教圣地。 全诗篇幅虽短,但意境却很深远,品读起来,平淡的语言之下另有一番情趣。一、二句是对景色的描写,融情于景。这两句是说,此时已到了孟夏时节,正是花朵凋零的时候,却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看到了桃花刚刚盛开的景象,这里俨然一派春天的景色。「芳菲尽」对应「始盛开」,惊喜之情蕴涵其中。这两句在写景之外,体现的是诗人感情和思绪的跳跃:原本愁绪满怀为春华逝去而感叹,现在突然看到盛开的桃花,顿时惊喜不已。 三、四句抒情。春天归去的时候,自己常遗憾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它,原来春天并未离开,只是自己不知道它悄悄地躲到这高山古寺中来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留恋,在这里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这首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极富情趣而又发人深省,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全诗短小精悍,且从内容到语言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但是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首小诗情趣盎然、韵味悠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的译文:四月时,庐山下的村落已经百花凋零,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开放。我常常惋惜春光易逝、无处寻觅,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的全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将山下与山中的景象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为山寺上的春光而惊异和欣喜的心情。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全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启人神思。 创作背景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也使《大林寺桃花》这首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唐太宗大历七年(772年)诞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家庭。十二、三岁,避乱越中(今浙江)。由于是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岁月中长大,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白居易十五、六岁初到长安应试,当他拿着诗文谒见著作郎顾况时,顾况用他的名字和他开玩笑:“长安米价正贵,‘居’也不‘易’!”及至看了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后,大加赞赏:“能做这样的好诗,‘居’亦‘易’矣。”29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第四名及第。后授官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因直言敢谏,元和10年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在九江居留3年多的时间内,经常往游庐山,吟咏很多,并在北香炉峰下,修筑草堂。后出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及刑部尚书。晚期,他随遇而安,息事宁人,极言直谏的拾遗风采消失在“乐天知命”的状态中 ,他的诗反映人民疾苦,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极受推崇,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武宗会昌6年(846年)卒,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香山宋》等。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他曾建造一条有名的堤,名叫白堤。 《大林寺桃花》简介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白居易写的关于“大林寺桃花”的古诗是什么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人世间四月里所有的花都已凋谢,但高山上大林子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惋惜春光逝去无处寻觅,却没想到它到这里来了。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大林寺在江西庐山的香炉峰峰顶,是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40多岁的白居易,工作上因为正直廉洁,而冒犯了权贵,受到排挤,被贬官到了江西省九江当司马,这是一个春末夏初的一天,诗人登上了庐山山顶的大林寺,偶见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很是惊喜,就写了一首小诗,用来抒发自己对春光的热爱之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在这是和“山寺”相对应的,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而“山寺”就是指庐山山顶的大林寺啦 ;
芳菲:盛开的花儿,也泛指花草繁盛的阳春景色;
尽:花儿凋谢了;
始:才,刚刚的意思;
诗人一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时间是“四月”,处于春末夏初的时节,此时的春天已经接近了尾声,花花草草们也即将谢幕了,然而,诗人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才开始绽放的桃花,这时的诗人一定是惊喜的,“人间”和“山寺”,“芳菲尽”和“始盛开”,遥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从人间到仙境的惊奇,地理老师告诉我们,气温是随着地势的上升而降低的,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降低0.6摄氏度,大林寺的海拔大约为1200多米,所以呢,这山顶的春天,当然就会来的迟一些啦,所以诗才会看到人间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开”的奇异景色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的意思;
转:是反的意思;
此中:在这指深山的寺庙里;
诗人眼见这一片美丽的桃花,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原来啊!自己因为喜爱春天,而留恋春天,以至于怨恨过春天的短暂和无情,可如今才知道,可是错怪了春天,其实春天并未逝去,只不过像小孩子捉迷藏一样,偷偷的躲到这个地方来罢了,整首诗,诗人既用桃花代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还把春光给拟人化了;说春光长着脚,可以躲来躲去,甚至还有点顽皮,还会和我们捉迷藏呢;
整道诗意新新颖,构思巧妙,这样天真,活泼的语句,诗人如果没有一颗童心,是无法写岀来的,不但体现了诗人贬官之后,豁达开朗的胸怀,更抒发了他对春光的热爱,留恋之情,可谓是唐诗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啊!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解释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解释: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创作背景: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全文
《大林寺桃花》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白居易小传,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 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写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淡自然而又意境深邃的《大林寺桃花》,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 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春来迟迟去匆匆,怨春一去无处寻,只好再等明年春来时。诗人心情惆怅失望。大林寺山深林密,气候阴凉,季节比平原为迟。平原群芳狼藉日,此处桃花盛开时,给人以意外的惊喜。春姑娘感到炎夏的步步逼近,不得不离开平原而藏进深山,但终究还是让苦苦追寻的诗人发现了。铁鞋踏破,不意山中相逢,由怅惆而惊喜,感情落差很大,喜出望外的心情表现得非常深刻。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这首《大林寺桃花》小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细腻观察的慧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难以写出来的。
《大林寺桃花的》的注释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大林寺桃花》全诗是什么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文翻译】: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创作背景】:《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下面是 无 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文学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本文相关文章:
邓紫棋上古情歌《桃花诺》》歌词「完整版」?歌曲《桃花诺》歌词
2024年4月14日 05:20
妈妈的桃花源王(山西90后妈妈流利背出桃花源记震惊儿子,为什么背过文章多年之后还记得)
2024年4月11日 21:20
更多文章:
护理学试题及答案(护理学试题及解析-2021天津医疗卫生(9-9))
2024年5月27日 10:50
放飞梦想歌词(问一下进才实验中学校歌————放飞梦想的歌词)
2024年7月4日 22:40
一般现在时课件(英语教师看过来:3个课堂活动,助力一般现在时教学)
2024年3月1日 13:40
有没有小学四年级冬夜静悄悄的歌词?冬夜静悄悄细雨轻飘飘老师来家访还要回学校汉语拼音是什么
2024年9月21日 16:40
何必在一起歌词(张杰同谢娜在跨年演唱会上一起唱的『何必在一起』的歌词)
2024年9月5日 12:50
一个方案可行性的评价方案如何选择?什么是活动方案什么叫可行性方案
2024年4月14日 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