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美是什么?艺术与美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阅读整理 一
本文目录
- 《西方美学史》:美是什么
- 艺术与美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阅读整理 一
- 2022-01-28《西方美学史》
- 西方美学史作者
- 西方美学史探索美的本质的途径中有哪些值得吸收和借鉴
- 《西方美学史》这里“美”与“真”同义,所以它就是哲学
- 西方美学史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出现了什么的美学
- 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的大概内容是讲什么
-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 西方美学史的介绍
《西方美学史》:美是什么
这本书是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扛鼎之作,展现西方美学横跨3000年的历史发展。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经常会去讨论一些,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又很根本的问题,美学也是。 比方说,美学家们最常讨论的问题,就是“美”到底是什么。 各个时期的西方哲学家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古希腊时期,总体来看是理性的;第二个阶段,中世纪到十七十八世纪,总体来看是感性的;第三个阶段,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把对美的这些感性和理性的看法,结合了起来。 第一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们主要有四种看法,也就是美在和谐、美在效用、美在理念、美在有机整体。 第一种看法,主张“美在和谐”的,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 这个学派的人大多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态度来看世界,试图在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一个统摄一切的原则。他们认为这个原则,就是数。“美在和谐”,就是指“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的和谐推广到建筑、雕塑领域,探索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他们得出了一些规律。比方说,“黄金分割率”。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在效用”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 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一定是有用的。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的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 所以,美不是完全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与人有关。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标志着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的转变。 在他之前,人们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看美的问题,要替美找到自然科学的解释,而到了苏格拉底这里,人们才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看待。 第三种看法。到了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那里,他认为“美在理念”。 这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美”这个概念,从美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去探讨“美本身”的问题。 在柏拉图心目中,有三个世界: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的世界。 在他看来,理念的世界,是最高级,也是最真实的,是柏拉图所向往的。 “美本身”就存在于这个理念的世界当中,它是永恒不变的,比一切美的事物都要高级,“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就能把它变成美的事物。 但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具体的美,要么在现实世界,要么在艺术世界。 我们只能通过思考和理智,通过抽象思维去探索“美本身”的一点眉目,至于我们的感受,是根本到达不了“美本身”的。 第四种看法。到了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那里,美学思想又更进了一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他的美学思想叫作“美在有机整体”。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朱光潜先生认为,他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因为,他阐明了“模仿”这个美学概念,为文学艺术正了名。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一开始指的是叙事诗或戏剧对人的动作的模仿,后来又被推广到其它艺术形式。 按照一定原则,诗歌、戏剧的各个部分安排紧密,没有一点多余也没有一点缺乏,艺术作品就形成了有机整体,美就在这个有机整体之中。 第二阶段: 到了中世纪,神学家把柏拉图的“理念”变化了一下,把柏拉图认为最真实、最美、最完善的理念,说成是神、是上帝,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叫做“美在上帝”。 中世纪之后,到了十四、十五世纪,西方社会迎来了文艺复兴。人们更关心人的感性经验。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大家干脆就暂时绕开“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转而讨论“美感经验”是什么这个问题了。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经验主义,这派哲学家认为“美是愉快”。美是怎么让人感到愉快的?这要归功于人的经验,经验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来源的主张,这种观点认为,我们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感觉经验。 第三阶段: 接下来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试图融合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哲学和重视理性思辨的理性主义哲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以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为代表。 康德认为“美在形式”。审美只是欣赏形式,不涉及功利目的,不涉及利害计较,也不涉及实践活动。 美的形式产生了美感,让人愉快,这和情感有关,是感性的方面;这种愉快,是因为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的认识功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超越感性维度的,是理性的。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柏拉图的理念,是超越感性客观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真实的存在,而黑格尔的理念其实是指概念和概念所指的东西,它必须要结合感性事物,是不可分割的。 这也就把理性的理念和感性事物统一起来了。
艺术与美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阅读整理 一
一、古希腊、罗马,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美就是和谐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提出黄金分割、圆球形等美的原则。 苏格拉底认为 美的标准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美有相对性。苏格拉底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说。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人生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凝神观照”,真理是最高的美,凝神观照时的无限欣喜便是最高美感。这里美和真同义,审美的对象不是艺术形象美而是抽象的道理,用哲学代替了艺术,吞并了艺术。他的态度: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强调政治标准,抹杀艺术标准。他只看重诗的教育功能,把“滋养快感”看作诗的一大罪状。他认为颂神和英雄颂诗外的文艺都有害于理想国,他的《理想国》驱逐诗人。 亚里斯多德说“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描写”。他区别“合情合理的不可能”(符合可然律和必然率)和“不合情理的可能”(偶然事件,不符合规律,显不出事物必然联系),认为前者更符合诗的要求。他提出有机整体观念,提出情绪净化说,“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和其它艺术,是某种过于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他指出文艺的心理根源:一是摹仿本能,二是爱好节奏和和谐的天性。他提到美的体积大小和秩序这样的客观标准以及这种客观标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密切联系。 贺拉斯的《论诗艺》对于西方文艺影响之大,仅次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认为诗有教益和娱乐两重功用:“诗人的目的在给人教益,或供人娱乐,或是把愉快的和有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朗吉弩斯认为文学比音乐具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这涉及到艺术只关感性还是也关理性的问题。 圣托马斯强调美的感性和直接性观点,是美只关形式不沾概念说及艺术即直觉说的萌芽。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 美感的来源 不外两种,一种是题材的新奇,另一种是处理手法上所现出的难能的技巧;即 新奇的题材,惊奇的本领 。 培根认为诗作为想象的产品,是一种“虚构的历史”,为着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就须有比在事物的自然本性中所遇到的更宏伟的伟大,更严格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就是说, 艺术要对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来提高人的心灵,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双重作用 。 夏夫兹博里提出视听嗅味触五种外在感官之外,存在心里面的“内在的感官”,即后来人称“第六感官”,作为审辨善恶美丑的感官。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虽是一种心理的能力,在性质上却还不是理性的思辨能力,而是一种感官的能力。 休谟说:“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他同时又说:“尽管审美趣味是变化无常的,褒或贬的一般性的原则毕竟是存在的。” 狄德罗高呼:“要真实!要自然!要古人!”,他说“我们要研究古人,是为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然”。他认为戏剧要宣扬德行,而德行是“在道德领域里对秩序的爱好”。狄德罗认识到 美与真同一 ,他说:“艺术中的美和哲学中的真都根据同一个基础。真是什么?真就是我们的判断与事物的一致。摹仿性艺术的美是什么?这种美就是所描绘的形象与事物的一致。”他同时认识到,艺术要根据自然而又要超越自然。 鲍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学,有“美学之父”之称,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他认为:“ 美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 西方美学史中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即美的内容,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莱辛说:“一切种类的诗都应使人变得较好些,可叹的是连这一点还要证明,更可叹的是有些诗人对这一点还在怀疑。” 维柯发见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前一规律是后来的移情作用说所自出,后一规律说明了典型人物是在个别中显出一般。他说:“一个神话故事的妥帖, 美和魔力就在于这种适合于全民族的共同感觉到的一致性 。”
2022-01-28《西方美学史》
洛克 概括: 美学史家更选择洛克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的理由在于洛克读后来经验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比较大。 例如霍布士已注意到观念联想的事实,洛克给这事实确定下一个为后来人一直沿用的名称,即“观念的联想”。 他也修正了霍布士,霍布士只承认感觉为一切观念的来源,洛克却认为观念除感觉之外,还有在心理功能方面的一个来源,就是反思的能力。 像当时一般新古典主义批评家一样,洛克把想象和“巧智”等同起来,把它窄狭化到隐喻和隐射的运用。 洛克对诗和艺术抱着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态度。 三 夏夫兹博里 经验主义是十七八世纪英国的主要思潮,但在当时也还有一股次要的对立的思潮,那就是剑桥派的新柏拉图主义。 争执的焦点在于人是否生来就有道德感(包括美感)的问题。 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人天生就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审辨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辨美丑的美感根本上是想通的,一致的。他替这种天生的能力取了各种不同的称号:“内在的感官”,“内在的眼睛”,“内在的节拍感”等等。后来人也有把这种感官称为“第六感管”的。 夏夫兹博里提出理性的部分是针对霍布士的性恶论而进行反驳的。理性的部分就是人性中的善根,就是生来就有的道德感和是非感。所谓“善”和“道德”是和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所以理性的部分就是生而就有的适合于社会生活的道德品质。
西方美学史作者
《西方美学史》作者是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是201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迄今国内最完备的西方美学入门经典。《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今安徽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
《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
西方美学史探索美的本质的途径中有哪些值得吸收和借鉴
西方美学史探索美的本质的途径非常丰富多样,其中有许多值得吸收和借鉴的地方: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理论化,他们提出了“美的客观标准”和“美的主观感受”两种观点,这些思想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者强调了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在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中的重要性,他们对于艺术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者强调了艺术的自由性和独立性,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追求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
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强调了语言和符号在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性,他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分析来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这些思想和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可以为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理解提供帮助。在吸收和借鉴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发展出符合当代社会和文化需求的美学理论和实践。
《西方美学史》这里“美”与“真”同义,所以它就是哲学
这种思想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凝神观照”为审美活动的极境,美到了最高境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它也不产生于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 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中国现代美学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历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包括《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主要译作包括《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学者中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第一人,是中国美学界权威,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1949年以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丰厚的史料价值,空前乃至绝后,代表着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许多学者认为,它仍是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写的同类著作中最好的一本,是全国高等院校文艺美学专业的必读之书。 第一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们主要有四种看法,也就是美在和谐、美在效用、美在理念、美在有机整体。 第一种看法,主张“美在和谐”的,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在效用”。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一定是有用的。 第三种看法。到了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那里,他认为“美在理念”。这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美”这个概念,从美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去探讨“美本身”的问题。 第四种看法。到了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那里,美学思想又更进了一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他的美学思想叫作“美在有机整体”。 第二阶段: 到了中世纪,神学家把柏拉图的“理念”变化了一下,把柏拉图认为最真实、最美、最完善的理念,说成是神、是上帝,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叫做“美在上帝”。 第三阶段: 接下来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试图融合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哲学和重视理性思辨的理性主义哲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以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为代表。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柏拉图的理念,是超越感性客观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真实的存在,而黑格尔的理念其实是指概念和概念所指的东西,它必须要结合感性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这也就把理性的理念和感性事物统一起来了。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博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西方美学史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出现了什么的美学
西方美学史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美学。
形式主义美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毕达哥拉学派(见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就曾试图从几何关系中寻找美。18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W.荷迦兹(1697~1764)在其《美的分析》中提出美是由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多少等因素相互制约产生的。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艺术史家J.J.文克尔曼(1717~1768)声称,真正的美都是几何学的,不管古典艺术还是浪漫艺术,都是如此。I.康德则明确指出,“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康德极力强调形式美使以后的一大批美学家认识到,过分强调模仿和再现,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这样一来,艺术品就会失去本身的价值。康德之后,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美学家J.F.赫尔巴特(1776~1841)及其门徒奥地利哲学家R.齐默尔曼(1824~1898)。赫尔巴特主张,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而形式则产生于作品各组成要素的关联中。齐默尔曼的美学一度被人们称为“形式科学”,他指出,只要从较远距离观看一个物体,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其“形式”,而这一形式正是产生审美愉快的源泉。赫尔巴特的另一追随者奥地利音乐理论家E.汉斯利克(1825~1904)则提出“音乐就是声响运动的形式”。这一见解曾轰动一时,从而把这种形式主义思潮推向极端。
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的大概内容是讲什么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的西方美学论著,它奠定了此后中国的西方美学史的研究范式和书写体例.上 卷序 论 一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 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 柏拉图 第三章 亚理斯多德 第四章 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第五章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玛斯·亚昆那和但丁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第二部 分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七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儿和布瓦罗 第八章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 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太,卢骚和狄德罗 第十章 德国启蒙运动:高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 第十一章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下 卷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甲 德国古典美学 第十二章 康 德 第十三章 歌 德 第十四章 席 勒 第十五章 黑格尔 乙 真他流派 第十六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上) 第十七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下) 第十八章 “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 第十九章 克罗齐 丙 结束语 第二十章 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 一 美的本质问题 二 形象思维: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来看 三 典型人物 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1、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2、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3、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它又分为几个流派:经验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英国的美学学派,认为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由此对审美感官、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等作了探讨。理性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盛行的美学流派,认为审美来自人凭借理性而对于直接的感性经验的整理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德国古典美学:这是活跃于18-19世纪德国的美学流派科学美学:这是指19世纪后期出现的运用心理学手段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新潮,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可靠手段,主张“自下而上”地研究审美问题生命美学:主要指19世纪后期兴起的从生命角度解释美和艺术的德国美学流派,生命美学可以视为从感性生命角度挑战认识论美学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产物,在伸张被理性压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
西方美学史的介绍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全书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后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专题研究。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更多文章:
秋风、落日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故园之思,请你用一句诗表达这样的情感?蕴含古人对友情歌颂的诗句
2024年5月23日 13:40
有什么适合谈恋爱给对象发的短信情话?经典爱情短信-爱情,原是千滋百味
2024年9月2日 14:50
哲学家萨特的名言除了“他人即地狱”,还有这些发人深省的句子?《萨特说人的自由》金句总结:
2024年3月22日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