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票,怎样撕——《雷雨》教学一得?如何加强课堂阅读指导教学一得
本文目录
支票,怎样撕——《雷雨》教学一得
如何深人剧本中人物的内心?放大细节,让学生参与剧本的创作,与作者和剧中人物对话,方能深人人物内心。比如在学习《雷雨》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完成“侍萍__朴园”、“朴园_侍萍”这样两个填空,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上课时出现了下面的教学镜头。生1:还可以从最后的“慢慢撕碎支票”看出她对朴园的恨。.师:(拿出一张纸给发言同学)给,这就是支票,你来撕撕看。(生拿起纸,折了两折,然后撕了两半,放到桌上。)师:我找同学来评价一下他撕得如何。生2:我感觉他撕过后又放到桌上不好,这显不出侍萍的气愤来。师:你认为该如何撕才能表达此时侍萍的内心情感呢?生3:我觉得应该狠狠地,不光手上用劲,整个身体也应该用力。(师模仿,生大笑,一同学举手示意发言。)生4:我认为绝不能用力,更不能全身用劲,只能轻轻地撕。师:为什么?生4:如果说一开始,侍萍对周朴园还抱有幻想的话,现在她已完全看透了周朴园,这是一个残酷、冷漠的人,她对他只有不屑,如果用力的话,说明她还非常气愤,这就表现不出侍萍的坚强和对周朴园的鄙视了。师:我非常赞同你站在前后语境的基础上,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物。
如何加强课堂阅读指导教学一得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一得
单位换算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中很常见的重要题型,无论大小考试,都能看到这类题目的身影。但不管是从平时的作业,还是试卷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都很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单位换算的题目,完成起来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思维过程。如果你问他,单位换算该怎么做,他能很熟练地告诉你:大单位变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变大单位除以进率。然后你让他说单位间的进率,他也会按照顺序把进率背上一遍,而且背得几乎也都是对的。然而当他遇到题目时,他的思路可就没有这么清晰了。有的分不清什么是大单位,什么是小单位,该乘进率的用了除法,该除以进率了,又用了乘法。有的学生虽然分清楚了用什么方法计算,可又把进率搞混,面积单位乘1000,米和厘米进率写成10……还有一部分学生,总在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上卡壳,无论你怎么讲,他还是会写出这样的答案(见图1)于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却迟迟难以提高,碰到填空题还好说,无非就是扣1至2分。可一遇到解决问题类的题目时,一个单位换算就可能牵动着一道大题的得分。所以,这部分知识可以说是“小题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一说就会,一做就错,一点就明,再做照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老师,包括学生自己总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不细心,你可千万别相信学生下次一定会认真,细心,也许下次他注意这个题目了,可偏偏又会在另一个换算上出错!其实在我看来,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不认真仅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是碎片化的零散知识,没有从整体上建构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然,这也与我们教师备课不具体,不充分,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有关。回顾这部分内容,以往的教学多是以知识、技能的训练为主,却缺乏对知识本质,知识获得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就出现了在课堂上组织、启发、引导不到位,从而造成学生对上述内容缺乏必要的总结、体会和感悟,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事倍功半。本学期,由于外出培训,“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节新授课我没有上。于是,按照我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我从“建立知识联系,促进理解掌握”入手,作了一些尝试,以期帮学生打通“会说”和“会做”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真正从“听懂了”走向“学会了”,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会“会学”。一、复习巩固出示:1分米=( )厘米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学生口答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师:这三个题目都是大单位变小单位,需要乘进率,只是单位间的进率不同。那么这三个单位换算,分别是什么单位间的换算呢?生:第一个是长度单位,第二个是面积单位,第三个是体积单位。师:哦!那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学生比划。师:非常好!(边比划边说)1分米有这么(长),你能把1分米画出来吗?指名到黑板上画。师:只能这样画吗?生:还可以竖着画。生:斜着画也行。师:观察画出的这几段1分米,不管怎么画,画出来的都是一条(线段)。那1平方分米有多大呢?你会比划吗?学生比划。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师:哦!那你的意思就是在比划的时候不能只这样(手从左到右比划一下),只考虑它有多长,还得考虑它的(宽)。边说边用手从上往下再比划一下。我们再来完整地比划一下,(从左到右)这么长,(从上到下)这么宽的一个正方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师:比较一下,面积与长度有什么不同?生:长度就是一条线段有多长,面积是一个平面的大小。生:长度只考虑一个方向,面积不仅要从左往右看有多长,还得从上往下看有多长。师:说得太棒了!这就说明,要知道一个平面的大小,至少得知道几个数据?生:两个,一个长,一个宽。师:最后请你来比划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生比划。生:1立方分米的大小,不仅要比划出长和宽,还得比划出高。师带着学生重新再比划一次:(从左到右)这么长,(从前往后)这么宽。现在是1立方分米吗?生:不是,只是1平方分米。师:接着该怎么办呀?生(从下往上)这么高。师:我们比划出的其实就是1立方分米的(长,宽,高)。怎样描述1立方分米的大小?生: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长方体,大小就是1立方分米。生: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二、知识梳理,沟通联系。师:你能结合刚才比划的体验,解释一下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道理吗?生:1分米=10厘米,10:multiply:10=100。师:为什么要用10:multiply:10计算呢?生:(比划着说)1平方分米有这么长,还得有这么宽,每条边长都是10厘米,所以用10:multiply:10就是100平方厘米了!师板书10:multiply:10=100师:你的脑海里有这样一副图(见下图),对吗?生点头。师:想着这样的图形,就可以直观理解10:multiply:10的意义了,它得出的就是棱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也就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借助这样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面积公式的意义,这就是几何直观的作用!那接下来谁愿意来解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道理呢?生:(比划)1立方分米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要看它的长,宽,高这三条边的长度,用10:multiply:10:multiply:10=1000,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师板书:10:multiply:10:multiply:10=1000。师:哦!你发现了没有,这其实就是在求正方体的(体积)。原来单位进率的问题也可以变成求体积的问题。这就是思考的力量。按照这种思路推算下去的画,我们还可以推算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以及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现在请你比较这三组单位进率的题目,你觉得长度、面积、体积这三种单位的进率,哪个最重要?为什么?生:长度单位,因为用他可以推算出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师:能具体说一说吗?生:比如这个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就是把分米和厘米的进率10乘了两次。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就是把长度单位的进率连续乘3次。师:是呀,只要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就能算出对应的面积或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见,从知识的联系入手,就可以发现理解和掌握新知,学会思考真的太重要了。生:老师,我发现长度单位的进率只有一个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因为将长度单位的进率乘了2次,就有两个0,体积单位的进率,有3个0。师:哦,你思考的角度很特别。不过,你可以把刚才的想法说得再准确一些。比如分米和厘米是怎样的两个长度单位?生:应该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师:对呀,那如果在做题时,把单位间的进率忘记了,你会自己推算吗?比如1平方米=( )平方厘米?生: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一平方米就是100×100=10000平方厘米。生:1立方米就是1000000立方厘米,用100:multiply:100:multiply:100。生:长度单位的进率多一个0,面积单位的进率就多了两个0,体积单位的进率就多了3个0。
瓶子也疯狂——“容量”教学一得
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这部分安排了四个例题分别教学“容量”、“升”、“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 其中,例1对“容量”概念的教学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将“容量”概念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教学含量的意义;2.直观判断和倒水实验相结合,教学“容量有大小”;3.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从对教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容量概念的建立对于升和毫升的学习是基础,更是本单元的重点。 课前思考: 通过课前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暑期已经在各类补习班中提前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升和毫升并不陌生,但这些了解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容量的意义以及知识之间的前后链接理解不够。因此,笔者在教学前将本单元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将容量的认识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节课时把升和毫升的学习以及进率进行融合,第三节课进行单元练习。 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每人带一个饮料瓶或杯子。 一、导入新课,认识容量 师:孩子们,请环顾下四周,你有什么发现? 生:大家带的瓶子有大有小。 生:我们的瓶子颜色不同。 生:我发现:瓶子有的高,有的矮。 师:是的,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瓶子。 生:它们都能装水,也可以装饮料。 师:那你们刚才说它们有大有小,是指什么? 生:它们的容量有大有小。 师:哦?容量是什么意思? 生:容量就是里面装的东西。 生:就是里面装的水。 师:完整地说一说。 生:装的水多,就是容量大。 师:你再来说一说…… 师:(任意拿起两个瓶子)它们哪个容量大?生:(指着左手上的瓶子)那个容量大。 师:左手是1号,右手是2号。为什么1号容量大? 生:因为1号比2号装的水多,所以1号的容量比2号大。 师:和同桌说一说,你们的瓶子哪个容量大,哪个小,为什么? 二、观察、实验,理解容量师:(任意拿起一位学生的瓶子)你的瓶子容量和她的相同吗?谁的容量比它小?谁的容量比它大? 生按要求和自己的杯子比较。 师:(举起一个和它差不多的杯子)它们谁的容量大? 生答案不一。 生:老师,我有办法比较。可以将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里,如果倒满了杯子里还有,说明它的容量大,如果没有倒满,就是容量小。 师:你听懂他的方法了吗?同意吗?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生:还有可能一样大。就是倒满了也没有剩余了。 师:现在我们来实验验证下。(操作验证) 生说一说结论。 师:(回顾)比较容量大小,可以有哪些方法?(板书:观察,实验) 三、单位引入,应用容量 师:这组三位同学的瓶子,谁的容量最大?谁的最小?为什么? 生:(最小的可以直接判断,另外两个差不多)……大,因为她的瓶子上写了550,另一个是500。 师:这排同学,请你们依次说出瓶子容量的数字。 生依次说出后,师板书。 师:除了数字,还有什么?(板书:mL和L)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 生:一个有m,一个没有。 生:一个大一个小。L比mL大。 师:是吗?你们同意吗? 依次给数字添上字母,比较大小。 师:数字:plus:单位,才能准确表示出容量的大小。 …… 课后反思: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为有了课前交流,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做了调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重在对“容量”概念的直观感知和具体化理解,并加入容量单位与数字结合的理性思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增加了对容量单位实际应用的思考,并用学生的饮料瓶进行现场实验,以及数字相同单位不同,数字不同单位相同的逆向思维,引发学生对考虑问题需要全面,多角度的感知,这对学生后续升和毫升的实际应用,以及其他类似知识的学习也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 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而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观念的独特性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而精彩观念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精彩观念的机会。课堂的精彩源于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把握,源于精湛的课堂驾驭能力,最主要应源于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才是立于课堂的根本,也是课堂智慧闪光的源泉。
小学英语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一环一得,一得一法”的研究
怎样才能让每节语文课都扎实有效,一课一得呢? 一、了解学生,因需而教 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准绳。因此课前了解学生语文基础和听说读写能力是教师确定的首要任务,是解读文本、寻找切入点的基础,是教师选择教法、学法的根据,也是有效落实“一课一得”的需要。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在努力挖掘课程资源的同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需要和目标,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有个性的内容和教法,做到因学施教,因需而教,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节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也要求教师在预设过程做到心中有学生,明白需教学生什么,学生需学习什么。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不会走过场,教学过程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二、灼灼的红叶,要拾起一片最热烈的 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内容繁杂,每一堂课都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行,不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在我看来,针对学生实际,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学得扎实,学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这一课便是堂好课。持续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得才会更有实效。例如在《翠鸟》一课,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抓住特点,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方法。学习了这种观察方法就是这一节课的收获。这就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堂一得。语文的课堂,需要学生形成好的语文能力,而能力的达成需要每一节课的努力。删去多余的环节,凸现学习的核心,学习文本中最有特色的地方,也许反而事半功倍。 一篇文章,真正需要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多,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我们要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留到以后再讲。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准确把握住文章本身的特点,更要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在两者中寻找一个结合点,这一结合点既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又是学生所处的阶段所需要学习的。如此,就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方法的习得 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掌握方法,而方法的习得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方法固然要依靠传授,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别人总结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对于高明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更符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因此,它对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作用更大。对此,教师要加以点示,不能让学生浪费精力。语文一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学生自己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含义,他们就未必能懂。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点拨学生,不必侃侃而谈,三言两语即可,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学生自然能掌握方法。 语文教师考虑的问题其实很明了: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学最有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围绕“学生学”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法,灵活运用,才学有所得。 四、精要练习 课堂上的一得能否真正落实,还要看作业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本堂课中的教学目标。也以《翠鸟》为例,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特点,有顺序”观察的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抓住它们各个部位的形状、颜色、动态、静态等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仿照课文写下来,并进行讲评、修改。这样,一节课就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学到了实在的东西,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如何撰写教育随笔
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一、捕捉题材。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1、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2、失败的教训。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好题材又诞生了。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 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捕捉。 二、锤炼题材。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三、写教学随笔的注意点。 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用。 3、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
更多文章:
审计报告模板(审计人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模板(精选6篇))
2024年9月4日 00:30
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 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简单介绍)
2024年3月29日 21:20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那些有伤的年轻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2024年4月22日 08:40
奶油蘑菇汤的一般做法_奶油蘑菇汤的做法?法式奶油蘑菇汤的历史
2024年8月6日 07:00
那一年的夏天(有这样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那一年的夏天,阳光落在海边,乘着风… 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2024年8月10日 02:10
三严三实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铁路部门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2024年3月7日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