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初中历史学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有哪些
本文目录
- 如何处理初中历史学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中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有哪些
- 浙江省台州中学的历史沿革
- 榆林中学的历史
- 中学历史和初中历史有什么区别
- 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 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 中学的历史主要学什么啊
- 中学历史和大学历史学有什么不同吗
- 中学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区别有哪些
如何处理初中历史学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中历史这一块历来不被重视,虽然近年来由于纳入中考范围,但也只是初三重视。
结果,学生在初一、初二根本就不听,认为只要到初三突击一下就可以。
而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
但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
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
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象这样的学生,一旦遇到了综合性和灵活性较强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初中历史教育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观念在作怪,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
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
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
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那种骨子里的思想却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分数量少。
虽说现在历史已作为中考科目,但所占分数只有50分,这使得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并不在意。
我记得一位家长曾说过:不就50分吗?到考试时好好背一下就行了。
更有学生当作业太多时,干脆就放弃历史作业不做,而考试范围覆盖四本书,找知识点无疑是大海捞针,这样无形中使学生的历史成绩怎么也提不上去,
众所周知,欲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大展宏图,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
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开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具备创造能力的青年 一代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积累,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
因此,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 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时不我待的必然要求。
因而,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
在诸多学科中,中学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创新开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
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我提出一点自己的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如百科全书、小册子以及研究资料等,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
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 、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
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
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能否适用于初中教学?回答是肯定的。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介于十一、二岁——十四 、五岁之间。
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
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 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
在这种背景下 ,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
由于上述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
它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 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
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
第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如:我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让学生画出二战中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图,进行讨论,然后由学生结合课本发表意见,从而得出英、法、德、苏各自的目的,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
从实践角度讲,这也是可行的。
中学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有哪些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一、学习的内容不同
初中历史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的历史,以及世界上主要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交流。高中历史的内容则更加细化和完善,不仅涵盖了初中所学的内容,还增加了中国文化、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历史,以及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大事。
二、学习的深度不同
初中历史的深度相对较浅,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事实,掌握一些常识和概念,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敬畏。高中历史的深度则更加深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内在逻辑,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判断。
三、学习的广度不同
初中历史的广度相对较窄,主要是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横向的历史视野,培养对不同文明和时代的认识和比较。高中历史的广度则更加广泛,主要是让学生建立一个细致的、微观的、纵向的历史视野,培养对同一文明和时代的分析和评价。
初高中历史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1、逻辑点
初高中历史学科涵盖了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变革为主题、以因果为逻辑的科学性质使其更加全面深入。通过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文化传承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启示,为未来的进步提供指引。
2、教材点
初高中历史都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为主要引导,以考试为主要检验的过程。
3、能力点
初高中历史都是以培养爱国情感、民族自信、世界观念、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记忆力、理解力、表达力、创新力为主要能力的结果。
浙江省台州中学的历史沿革
1867年(清同治六年),浙江省台州中学之前身——“广文书院”(后改名三台书院)创办。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台州太守徐承礼奉诏令改“三台书院”为“三台中学堂”。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监督喻长霖添建校舍楼房两所,开辟操场一片。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秋,周继潆任监督,学堂再行改革,改名为官立台州府中学堂。
1911年(清宣统三年),学堂改名为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学堂改名为浙江省第六中学校,监督亦改称校长。
1916年,师范部划出,于白云山(北固山)下正学书院旧址(现台州初级中学东半部分)单独成立会稽道师范第三讲习所。
1917年,学校定名为浙江省第六师范。
1922年,六师又奉命并回六中统辖,而校址保留,从此,台州中学遂发展到北山路老校址(今台州初级中学)。
1937年,学校增设高中部,并改名为浙江省立台州中学。
1949年6月开始,第六专署文教科与华东军区临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学校接管小组先后接管了台州中学、临海师范、台州师范、建成中学及圣心中学,合并为台州中学。
在城隍山(原建成中学处)设台中师范部(1950年独立为台州师范);在海门设台中分部(1954年独立为海门初级中学,今台州一中)。
1953年1月,学校被定为浙江省重点中学。
1956年,学校改名为临海第一中学。
1978年8月,学校第三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1981年3月,学校再次被定为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5年,学校复名为台州中学。
1996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1998年,初中部分出,立为台州初级中学(一年后完全自立)。
2004年,学校开始搬迁。
2007年,学校全部搬迁到新校区,老校区置换给台州初级中学。
2014年12月,学校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榆林中学的历史
百度百科有资料:
榆林中学正式成立于1903年,前身是“榆阳书院”,创建于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以榆林别名命名,于明清两代培养出进士38人(文10人,武28人)、举人285人(文40人,武245人)、贡生43人。
曾改名殖边学堂、榆阳中学堂等,1913年成为联合县立榆林中学。
学校历史
榆林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办学底蕴的百年老校,是榆林市直属的全市唯一的省级重点中学,是榆林市中学教育的“窗口校”和“示范校”。
是陕西省首批确定的十五所省级重点中学和十所创建省一流中学的学校之一,也是榆林市普教系统的“窗口”学校。
2002年榆林市 *** 决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按省级示范高中标准迁建榆林中学,2007年7月完成整体搬迁,老校区移交市 *** 。
教学设施
校园包括老校区、南校区和西沙高中部新校区三部分(现在只有新校区,即高中部。
已升级为高中教育,无初中部)。
老校区(现已让给榆林市第十中学)依山傍街,占地50亩,建筑面积19006平方米。
南校区为2000年由行署旧址改建,占地24亩,建筑面积9029平方米。
西沙高中部新校区现占地面积70亩。
学校现有教学班59个,其中高中班39个,高中补习班4个,初中班16个。
现有教职工202人,专任教师179人,其中高中级教师139人,有本科学历的139人,特级教师4人。
在校学生4373人。
固定资产3398万元。
办学成绩
榆林中学历史悠久,英才辈出。
张季鸾、李鼎铭、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众多名师硕彦都曾执教榆中。
刘志丹、谢子长、高岗、刘澜涛、杜聿明、柳青、高景德等一大批在中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都曾在榆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榆林中学人文积淀极其深厚,孕育了一支严谨勤奋、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工279人,专任教师257人,本科以上学历占到98%,高、中级职称占到60%,特级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4人,省级“三五”人才1人,省级劳模1人,市级“一五二”人才6人,市级拔尖人才3人,市级教学能手25人,许多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全市中学教学的学科带头人。
学校教育
榆林中学坚持常抓教育、狠抓管理、重抓质量、稳抓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高考升学率稳步提升。
校园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校党委被陕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被省委、省 *** 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和“文明校园”,被市 *** 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规模
榆林中学新区,坚持按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建设。
办学规模为90个高中班,每个教学班56人,容纳在校学生5000人左右。
市 *** 划拨校园用地320亩,其中代征、绿化80亩,建设用地240亩,校园绿化面积达到35%。
总建筑面积112000m2,总规划建筑16栋,总投资1.8亿元。
学校环境
榆林中学新区,规划超前,设计合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
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音乐艺术楼等教学场所共计47753 m2,配备先进的电教、阅览、实验设备,能够满足课堂教学、语音、计算机、科技活动、劳动技能、音乐、美术、舞蹈、选修等教育、教学的各种需要。
学生公寓和师生餐厅共计43475 m2,配备规范先进的管理系统。
学生公寓802间,可以提供5052人住宿,内设电话、网络系统以及储物柜、书架、写字桌等必要的生活设施。
师生餐厅采用先进的电子售饭系统,配备800套餐桌,可供5200名师生同时就餐。
学校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人造草坪,塑胶跑道,水泥看台,在省内达到了一流水平。
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场地50余块,可以承担市级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
校园监控和周界防范系统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了保证。
榆林中学决心抓住乔迁新区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创建省级示范高中而努力奋斗!
中学历史和初中历史有什么区别
一、学科内容不同:
初中的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
二、学科性质不同:
初中的历史学科是单门学科。
社会和历史是综合性的一门学科。
三、学科侧重不同:
初中的历史学科侧重于讲述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以历史史实为主。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学习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主要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
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⒈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学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⒉中学历史课程是以历史学知识为载体,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程有独特的“历史性”。中学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历史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如何才能达到历史课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历史教育是什么?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历史教育是什么?这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教学才会有方向。
若将其仅仅理解为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话,那就不仅是老师的悲剧、学生的悲剧,同时也是历史教学的悲剧。
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1—2期的卷首语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历史是研究人性或者‘人’的学问,而历史教育则是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长大成人’的艺术,亦即帮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艺术。
历史教育在本质上说,其实就是一种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艺术。
这一艺术的‘北斗星’,毫无疑问的是人性之真善美。”这段话向我们准确地阐明了历史教育的实质,寥寥数语将历史教育浓浓的人文关怀尽显眼前。
它应是每一个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师时刻铭记和终身秉持的真理。
1.历史学习,学什么?
历史学习,究竟学什么?如果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地学那一点历史知识的话,我们就辜负了历史这样一门人性十足的学问。
基于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历史学习重要的是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从中体会做人之道,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历史学习,学习的是历史知识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为人处世之道。
2.历史教学,教什么?
历史学科人文性十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能只做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不拿自己的思想左右学生。
教材只是一个半成品,教师应对其进行加工和建设,注重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把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传达给学生。
教什么,学什么,二者其实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人,成为真实的、具体的、鲜活的人。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性的主要途径,如何共创一个拥有知识和生命的课堂,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教学的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对历史潜在的兴趣,我认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个目无学生的老师,是一个根本不懂教育的人,教师应想方设法使课本里的条条框框富有生活气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边界,不断创新。
如何让历史试题富有生活情趣,成为真正开发学生生活智慧的题,这也是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以下是我搜集到的几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历史题例:
题例一:鸦片战争爱国将领的碑文撰写比赛。
在鸦片战争中,与清 *** 动摇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爱国将领奋起抵抗,壮烈捐躯,如关天培、陈化成等。
假如现在 *** 准备为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纪念碑,你将会撰写怎样的碑文呢?(要求:碑文字数100—150字)
题例二:关于五四运动——新闻报道。
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有关五四运动的新闻报道。
(要求: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所写的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300字左右)
以上例题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极其灵活多样,深刻体现了学科人文性,它考察的不再是机械地记忆,它考察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考察。
它不再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相隔十万八千里,它浓重的生活气息能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所以,历史试题的灵活多样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
三、重视历史选修课的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选修课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模块。
高中历史选修课的6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课的设置是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从它的6个模块中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就是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出发,内容是个性的、多样的;切入的视角是多方面的、新颖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历史选修课的设置,是基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考虑,体现了学科建设的人文关怀,符合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选修课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内容,但是当今的中学生肩上都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考大学。
这样,学生的选课就受到了很大限制,究竟要选哪些内容,高考需要哪些选修内容?这样的想法未免让开设选修课的初衷黯然失色。
第二,选修课的开设将原来统一的、确定性的课程内容变得个性化、多样化了,对于这种情况,很多适应了以前课程的教师显然有些不知所措。
第三,根据学生的爱好自由选课,势必造成选课人数分散等现象,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分散的选课会给学校的排课及其他一些工作带来不便。
设置历史选修课的初衷是正确的,它说明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不断进步之中。
在今后的时间内,只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工作,我认为历史选修课一定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历史学科透着浓浓的人文性,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工作中应把这种人文性渗透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在历史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授学生做人之道,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中学的历史主要学什么啊
不知你是问初中还是高中?初中主要是通史,也就是按照时间、朝代的顺序,从原始人类学到现代,包括中国、世界。高中则是专题史,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专题,对人类历史中在这几个领域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进行学习。基本学习的内容差不多,比如朝代更迭(如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重要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君主立宪制)、思想(如三民主义、启蒙思想)以及文学艺术(如古代诗词歌赋、现代文学艺术)、科技发明(如四大发明、蒸汽机)等【举例中、外国各一例】。高中的相对于初中而言更深化。
中学历史和大学历史学有什么不同吗
1、定义不同
历史学: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历史学类专业: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不同
历史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从先秦到当代)、专题史(经济史、
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国,拉美、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中外关系史等。
历史学类专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中外关系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历史学科教学研究等。
3、培养目标不同
历史学:要求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外国语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历史学类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中学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区别有哪些
1、分类不同:
初中历史是按中国史与外国史分类的。高中历史是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分类的。
2、知识层面:
初中历史是基础知识,高中是更高层次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更高,着重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3、认识历史的方式不一样:
在初中阶段,我们按照由古到今的编年史顺序依次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史相对独立,为的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有个总体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对历史素养这方面的培养只能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中历史课的编排就完全面貌一新了。 高中历史课本每册分 别归纳梳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每个专题内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交融,甚至很多时候将历史事件进行中外比,这样的意图是让同学们不仅了解历史事件,更能清晰的体会到历史背后的规律性,给同学们带来启发,从而逐步提高历史素养。
参考资料:
高中历史--百度百科
初中历史--百度百科
更多文章:
五四青年节寄语读后感(奋斗的青春——2022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观后感5篇)
2024年9月11日 16:40
我喜欢的旅游胜地(追寻自然之美,感受大好河山:最佳旅游胜地推荐)
2024年9月28日 19:00
教师节黑板报大全(关于告别学校老师黑板报 学校黑板报图片大全)
2024年5月29日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