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的故事30字)
本文目录
- 瞿秋白的故事30字
- 瞿秋白的故事 三分钟就能读完的
- 电影秋之白华中,为了实践自己希望什么好起来
- 瞿景白的人物故事
- 常州三杰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 瞿秋白 成长故事
- 短文讲述了瞿秋的什么和什么的故事
- 瞿秋白的一生的简介
- 名人幽默口才故事
- 瞿秋白的小故事100字
瞿秋白的故事30字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参加五四运动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纯白北上到北京。原本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3日参加上街演讲活动,反动当局逮捕了包括瞿秋白在内的一百七十八人,关押于北大法科校舍临时改的拘留所。6月8日迫于各界压力释放全部学生。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 俄国东方大学助教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7月6日,是瞿秋白永远难忘的日子,他在安德莱厅见到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瞿秋白的故事 三分钟就能读完的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35年6月,福建长洒罗汉岭下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常军队,他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寻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徽笔点头说:“此地很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常州,他自幼体弱多病,但读书非常用功,成绩优异,小学尚未毕业,便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博览群书,历史上的英雄好汉,给他留下了“最强烈的印象和记忆”,激起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反抗精神。 在1916年年底,他毅然离开故乡常州,进了武昌外国语学校。1917年春,他又北上到了北京,考进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是瞿秋白一生政治生涯的开始。他判若两人,一反历来埋头书方斋的文弱气质和内向格,在超强度的体力支付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忍住病肺吐血的痛苦,在酷热中奔波于街头,联络 、组织、演讲…… “五四”运动既使瞿秋白受到震惊、鼓舞,又使他进一步看到中国社会问题的深重,促使他去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索中国的出路。在俄文专修馆继续学习的同时,瞿秋白参与组织筹办《新社会》旬刊。 瞿秋白在《新社会》旬刊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内容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涉及到哲学问题、思想问题和人生问题。这些文章的政治倾向性也开始明白地显露出来。他强烈反对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黑暗反动动统治,表达了初步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告别送行的亲朋好友,登上了火车,经过3 个月的艰辛,到达莫期科。在那里他写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在当时的中 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让中国读者见到了人类的曙光,从而激励无数有志之士向往俄国,信仰马克思主义,以苏维埃俄的今天为中国的明天,并为实现这一美好的未来而投身于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 1921年5月,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常的早期组织,1921年9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瞿秋白回国后,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民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23年1月回国到1927年7月这段时间里,瞿秋白负责主编党的理论刊物,及时地给工农群众指引半争方向。 他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是第一个堂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人。 正当国民革命蓬勃开展、北伐战争形势大好的时候, 国共关系却开始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政变,在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了,全国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决的半争。 “八七”会议以后,在瞿秋白为首时临时中央政治局的策划组织下,全国各地爆发了100多次武装起义。1930年7月, 他纠正在他出国期间主持工作的李立三的工作失误。但在1931年1月上海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遭到王明等人的错误批判,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机构。瞿秋白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机构后,并没有停止革命斗争,他随即参加并领导了当时上海文艺战线的斗争。瞿秋白的译作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借俄罗期革命民主主义文学、苏联新文学的翻译介绍,唤醒中国人民,推动中国新文学、革命文学的发展。 1935年2月11 瞿秋白不幸被捕。敌人逼他投降就范,但他坚决拒绝,并在狱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6月18日, 国民党宣布枪决令,他视死如归:说:“人生有小休息,也有大体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他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慷慨就义,死时仅36岁。 瞿秋白提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重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
电影秋之白华中,为了实践自己希望什么好起来
电影《秋之白华》中,为了实践自己希望祖国的未来好起来。
一、简介
《秋之白华》是由霍建起执导,窦骁、董洁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6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瞿秋白与进步女青年杨之华从相知相恋,到终成眷属,再到生死离别的传奇爱情故事。
二、剧情
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举案齐眉。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有些失望。
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1924年,王剑虹病逝。悲痛万分的瞿秋白第二天就出现在了课堂上。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指示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
在上海的大潮中,杨之华勇敢的向瞿秋白表白,后者委婉拒绝了她。无论是否能与秋白走到一起,杨之华还是决定结束自己的婚姻,瞿秋白最终正视了自己的情感,陪杨之华一起回到她的老家萧山。回到上海后,他们在报上发表了联合声明。
一对战友终于结成良缘。婚后,瞿秋白将一枚刻有“秋之白华”的图章送给妻子,从此成为他们一生爱的见证。1933年冬天,瞿秋白被调去江西苏区工作,杨之华因故未能同行,两人约好一定相见,没想到变成永诀。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被俘,关押在长汀监狱。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文章《多余的话》。一个月后,唱着被他翻译的《国际歌》,坦然走上刑场,终年36岁。
瞿景白的人物故事
“江浙同学会”事件1927年夏,米夫接任中山大学校长。米夫只有二十七岁,年轻气浮、装腔作势,在学生中普遍不得人心。1928年3月却当上了共产国际东部副部长。中山大学一安徽籍学生陈绍禹(王明),学业不错,会一口流利俄语,手腕圆滑,善于巴结,深得米夫赏识,而王明也狐假虎威,自视很高。1927年夏,王明一伙,捏造“浙江同学会”事件,说中山大学有一个由俞秀松、周达文等人组织的“江浙同乡会”的小组织,说这是一个从事地下活动的“反动组织”,而后台老板,则是瞿秋白。 苏联格伯乌调查结果,竟然认为确有这种“反动组织”存在。瞿秋白、周恩来等人调查后,认为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组织。瞿秋白于是给联共政治局写信,对苏联格伯乌的调查结论提出异议。后来,共产国际监委、联共监委、中共代表团联合组成审查委员会审理此事,最终做出了不存在“江浙同乡会”这样一个组织的结论,并由周恩来在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大会上宣布。但还是造成一些学生的被开除、被逮捕。中山大学风潮联共发动反对布哈林“右倾”的清党运动后,中山大学的米夫派更加活跃起来,1929年夏掀起了更大的 “中山大学风潮”。他们先是 他们先是召集了为期十天的党员大会,形成所谓的“二十八半布尔什维克”,标榜自己是唯一正确的”永远的布尔什维克“的真理,喧嚣、起哄、谩骂、处分,使用一切卑劣的手段,发起对瞿秋白和中共代表团的攻击。而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一致肯定米夫、王明派,批评中共代表团,认为瞿秋白应负中山大学反党小组事件的主要责任。在他们的支持下瞿秋白被解除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职务,反对他们的除少数几个工人外,分别受到开除党籍、团籍、学籍,送到西伯利亚作苦工的处分,也使有些人自杀,有些人莫名其妙的”失踪“了,如瞿秋白的三弟瞿景白 。瞿景白是在一气之下,把他的联共预备党员党证退给区党委。就在他交还党证的那天,他失踪了。不清楚他是被捕了呢,还是像谣传的那样说他自杀了。不管景白出了什么事,对瞿秋白都是一个沉重打击。
常州三杰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主要事迹:
1、瞿秋白
1927年8月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1931年1月7日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在向香港转移途中遭国民党宋希濂部逮捕, 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遭开枪杀害。
2、张太雷
张太雷,1898年6月生,江苏常州人。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学习 。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与邓中夏到长辛店组建劳动补习学校,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
后到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赴莫斯科,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多次陪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张太雷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曾任青年团中央总书记。
3、恽代英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 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
人物精神:
爱国是“常州三杰”道德价值的第一要义。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中国,“常州三杰”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奋起抗争,谋求解放,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尽显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
瞿秋白在人生短暂的36个春秋里,以“犬耕”精神,要为中国“辟一条光明的路”,临刑时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毛泽东曾评价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张太雷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年少时发出的“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震醒顽痴,打击强横”的铮铮誓言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他勇敢站在广州起义的最前线,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恽代英,才能出众,被萧楚女喻为“当代墨子”。凭他的才干,完全可以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我假使跟着蒋介石,也大可升官发财。但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不能不反对反革命的甘作民众叛徒的蒋介石”!
他在牺牲前夕写下的“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诗句,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瞿秋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太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恽代英
瞿秋白 成长故事
瞿秋白 (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江苏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访。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张太雷)。曾先后出席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参与制定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7月去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主编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曾将为陈独秀等人压制和拒绝发表的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苏联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量论著,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反击国民党文化的“围剿”,系统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普列汉诺人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翻译了苏联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还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6月18日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短文讲述了瞿秋的什么和什么的故事
短文讲述了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毛泽东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江苏常州也建有瞿秋白纪念馆,原系城西瞿氏宗祠(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于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布政使时捐款建成)。
面积10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院,各有四进,瞿秋白家因贫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东院居住。馆内有他曾用过的井等,并陈设有生前所用衣物、毛笔以及手稿作品、照片等珍贵物品。
1985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瞿秋白的一生的简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向导》。
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
扩展资料: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诞生在常州的一处植有梅、兰、桂、菊等花木的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瞿秋白自小由羊牧之的妈妈徐氏照顾和带领。
瞿秋白的生肖为狗,因其发际有着两个“旋窝”,当地俗称“双顶”,故小名叫阿双,羊牧之平时喊他为“阿双哥”。羊牧之生于1901年,岁次辛丑属牛,瞿秋白喜欢呼其“小牛”。
两人童年时期不分彼此,瞿秋白说他们两人是“腊犬”和“小牛”,还说:“我是以犬耕田,力气不够,还要你这条小牛帮忙。”
平时,羊牧之母亲徐氏和瞿秋白及自己的儿子3人同睡一张床。因老式床宽阔,所以两人横着睡,头朝床沿,脚在床里,一左一右,中间是徐氏。
每天到床上后,两个小孩总是在逗闹一番后,就开始背诵唐宋名家诗歌及小令。多数是瞿秋白背,羊牧之跟着附和,偶然也能背上几句。
颇有旧学功底的瞿秋白的妈妈金衡玉喜欢听两个小孩背诗词,每每这时,朗朗的声音会让她感到无限欣慰,还不时走进去对他们夸赞鼓励一番。
有一次,瞿秋白背诵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金衡玉听到后就问自己的儿子:“诗中那位入城的人归来时为什么泪满襟呀?”
瞿秋白回答说:“因为养蚕人穿不上绸缎,而不养蚕的人身上却穿着都是绸缎,所以养蚕人要泪满襟了。”金衡玉听了后,流露出满意的笑意。
她抚摸着瞿秋白的头鼓励说:“读书就要这样领悟出诗中的道理,才能读得懂学得好。”瞿秋白在13岁时,他看到窗外的菊花盛开,就作了一首《咏菊》的五言绝句。
他绝妙地把自己的“霜”、“秋”、“白”的名和号嵌入了诗中。瞿秋白的晚清年间曾在浙江桐乡、山阴等地担任过知县的大伯父瞿世琥。
看到年少的侄子居然能写出这等有功底的诗作来,连连夸耀小秋白聪敏好学,喜不自胜地对着旁人说:“秋白可是吾瞿家的千里驹也。”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
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
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过名单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
名人幽默口才故事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名人幽默口才的故事,供你参考。
名人幽默口才故事一:瞿秋白的风趣
20世纪20年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婚礼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文明结婚”仪式。按仪礼规定,结婚人的双方家长,均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
婚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母亲还没有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急。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内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铜章另议。”郑振铎一见,以为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辞,乃另请人急刻一方备用。
次日上午,婚礼即将开始之际,有人送大红喜包一件,上书:“振铎先生君箴女士结婚志喜,贺仪五十元。瞿秋白。”喜包内并无现金或礼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郑老夫人的;其余为新郎新娘各一方。郑老夫人是单章稍大,新郎新娘的两方合成一对,边款分刻“长乐”二字,祝贺新人长乐永康,白头偕老。郑振铎与高君箴皆为福建长乐县人,取意双关。三章均玲珑雅致,主人把玩欣赏之后,才悟出所书“贺仪五十元”之缘由。原来三章共刻12字,润格应为24元;急件加倍,则为48元;边款2元,故曰“贺仪五十元”。瞿秋白这一出人意料之趣举,给郑高二人之婚礼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一时传为佳话。
名人幽默口才故事二:周恩来外交风云之背叛
有一次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周恩来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恩来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
赫鲁晓夫的言外之意是指周恩来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没想到周恩来却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一句巧妙的回答立刻转变了局面,而且反击有力,让赫鲁晓夫很是难堪。
名人幽默口才故事三:林肯的不反对
一天晚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上床休息。
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原来是个惯于钻营的人告诉他,有位关税主管刚刚去世,这人问林肯是否能让他来取代。
林肯回答说:“如果殡仪馆没意见,我当然不反对。”
名人幽默口才故事四:贝尔拉的幽默故事
贝尔拉是法国著名的剧作家。有一次,他到一家第一流的餐馆进餐,侍者送来汤后,贝尔拉说:“我不能用这种汤。”这家餐馆是以礼貌待客而著称的,侍者走过来道歉后又把汤端走,然后送上菜单。贝尔拉另要了一个汤,当送上汤来时,贝尔拉又说:“我不能吃这种汤。”这一下侍者慌了,忙去告诉经理,经理来向贝尔拉说:“先生,你对刚才要过的汤有什么意见吗?那两种汤很多顾客都赞不绝口呢!”贝尔拉说:“我也是同样的看法,不过我不能吃它。”经理问:“那为什么呢?”贝尔拉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 “因为没有汤匙。”
又有一次,贝尔拉出外旅行,坐在头等车厢里吸烟。一位旅客不礼貌地干涉他,他反驳那位旅客的不礼貌,仍毫不理睬地继续吸烟。那位旅客气极了,便把列车长找来了。车长说:“你怎么在车厢吸烟,还不接受劝告呢?” 贝尔拉仍若无其事地吸着烟,慢吞吞地对车长说:“别的暂且不说,请车长先查一下他的票!”当那位旅客忸怩的掏出他的票时,竟是一张二等的,于是被立刻请到二等车厢去了。待车长走后,同车的人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那位旅客的车票是二等的呢?”贝尔拉得意地说:
“很简单,我从他玻璃衣服袋子里看见,他的车票颜色和我的一样呢!”
瞿秋白的小故事100字
少小爱古诗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诞生在常州的一处植有梅、兰、桂、菊等花木的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瞿秋白自小由羊牧之的妈妈徐氏照顾和带领。瞿秋白的生肖为狗,因其发际有着两个“旋窝”,当地俗称“双顶”,故小名叫阿双,羊牧之平时喊他为“阿双哥”。羊牧之生于1901年,岁次辛丑属牛,瞿秋白喜欢呼其“小牛”。两人童年时期不分彼此,瞿秋白说他们两人是“腊犬”和“小牛”,还说:“我是以犬耕田,力气不够,还要你这条小牛帮忙。” 平时,羊牧之母亲徐氏和瞿秋白及自己的儿子3人同睡一张床。因老式床宽阔,所以两人横着睡,头朝床沿,脚在床里,一左一右,中间是徐氏。每天到床上后,两个小孩总是在逗闹一番后,就开始背诵唐宋名家诗歌及小令。多数是瞿秋白背,羊牧之跟着附和,偶然也能背上几句。颇有旧学功底的瞿秋白的妈妈金衡玉喜欢听两个小孩背诗词,每每这时,朗朗的声音会让她感到无限欣慰,还不时走进去对他们夸赞鼓励一番。有一次,瞿秋白背诵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金衡玉听到后就问自己的儿子:“诗中那位入城的人归来时为什么泪满襟呀?”瞿秋白回答说:“因为养蚕人穿不上绸缎,而不养蚕的人身上却穿着都是绸缎,所以养蚕人要泪满襟了。”金衡玉听了后,流露出满意的笑意。她抚摸着瞿秋白的头鼓励说:“读书就要这样领悟出诗中的道理,才能读得懂学得好。” 瞿秋白在13岁时,他看到窗外的菊花盛开,就作了一首《咏菊》的五言绝句:“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就是这首诗,他绝妙地把自己的“霜”、“秋”、“白”的名和号嵌入了诗中。瞿秋白的晚清年间曾在浙江桐乡、山阴等地担任过知县的大伯父瞿世琥,看到年少的侄子居然能写出这等有功底的诗作来,连连夸耀小秋白聪敏好学,喜不自胜地对着旁人说:“秋白可是吾瞿家的千里驹也。”
更多文章:
he was 50 years old(heis50yearsoldand.为什么要用and)
2024年8月7日 07:20
《登楼》古诗赏析?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代杜甫《登楼》全文翻译赏析)
2024年5月18日 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