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信息组织一般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信息组织、信息描述、文献编目三者有何关系复制党莫来!!!!!!!!!!!!!
本文目录
- 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信息组织一般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 信息组织、信息描述、文献编目三者有何关系复制党莫来!!!!!!!!!!!!!
- 信息组织的含义
- 信息组织有哪些常用方法,举例说明
- 信息组织有何作用它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 信息组织的方式有哪些
- 简述信息组织的思想方法
- 信息组织的特征
- “信息组织”概念
- 关于信息组织论文
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信息组织一般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章:1、什么是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指根据使用的需要,依据主题内容或特征,将信息资源组织为有序集合的过程。2、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和有序化组织,才可以利用它有效地进行检索查找;另一方面,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真正原因。两者既有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3、信息组织活动的类型(1)信息组织的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2)信息资源组织规范,是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预先确定的规则和方法系统,是进行信息组织操作的的依据。包括:信息描述规范、检索语言。4、根据对象与特点划分的检索工具的类型文献目录:以各种类型的文献单元为对象,对其进行揭示、报道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索引:是以文献或文献集合中包括的信息内容为其揭示单元的工具,包括期刊索引、书后索引等。机读数据库:是一种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以机读形式建立的检索系统。一数据库通常由某种同类记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而成。网络搜索引擎: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的检索系统,是上述各种系统的。5、两种基本检索途径及其特点(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分的两类)一类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从资源形式出发进行检索的途径,常见的这类标识包括:责任者名,题名,机构名等。可以查找一种或数种文献。另一类则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内容的标误用为依据,提供从内容角度进行检索的途径。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使用这类途径检索,不必预先了解文献特征,可直接从主题内容入手进行查找。6、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式(1)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包括:著录或编写题录。(2)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浓缩。包括:编写内容提要或文摘。(3)提供检索点。包括:著者名,标题名称,出版机构名等。7、检索语言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国内亦称情报检索语言。检索语言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是检索语言的主体,是各种词表,包括分类表或标题表、叙词表等;语法,则是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规则系统,它们规定词汇集的使用方法。第五章 分类法1、信息资源分类的含义、特征、作用信息资源分类含义: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信息资源分类特征:是按照内容特征的相互关系加以组织的。从一定的角度出发组织和揭示信息资源的。以一定标记符号作为排序工具。通过类目索引提供从字顺角度查找类目的途径。分类法的作用:进行资源组织。文献分类排架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即将分类法用于信息资源的揭示分类统计。是有效进行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手段兼容工具。2、信息资源分类法及其类型信息资源分类法——指根据类目之间关系组织起来的,并配有一定标记符号的类分信息资源的工具。分类法类型:根据涉及学科领域:综合性分类法、专业分类法根据适用的文献类型:图书分类法,文献分类法、期刊分类法、标准文献分类法、专利分类法、网络资源分类法等根据信息资源规模:大型分类法、中小型分类法等根据类表的媒体形式:印刷型分类法、机读分类法按照分类法编制方式: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分类法3、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及其特点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其特点:类目体系直观,易于把握,便于使用;类目展开比较系统;标记简明,适合分类排架和组织分类目录。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一种按照分析—综合原则编制的分类表。只在类表中按照范畴列出各种基本概念,并分别配予相应号码,使用时,先分析文献主题,根据主题分析的结果,通过相应概念的组配表达文献主题,以各个概念标识的组合,表示该主题在分类体系中的次序,这种分类法称为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其特点:可通过概念组配,对复合主题进行专指标引;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便于调整组配次序,进行多无检索;可通过组配表达新出现的复杂主题,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类表的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4、分类法的结构组成分类法组成: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四个方面。类目体系(表)的组成部分:主表: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副表:复分表基本部类——分类法为了合理展开而作的最基本、最概括的划分。基本大类——是文献分类法列出的第一级类目,又称基本大纲。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指由共性子目录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5、标记符号的要求、种类、标记制度、常用标记技术;标记符号,亦称分类号,是文献分类法中用于表示类目的代号。分类号的要求:简明性。号码简短明了,次序清楚,易读,易写,易记易于排检,易于输入计算机。容纳性,又称扩充性,指标记系统能根据类目体系发展的需要,为类目体系的各种增补变动配予恰当的号码。表达性:分类号不仅能表达类目的先后次序,而且能揭示类目的结构特点助记性:即帮助记忆的能力。号码种类:按照号码组成成分,分类标记可分为单纯号码、混合号码两种单纯号码是由一种具有固定次序和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混合号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标记制度指号码组成的方式。分类标记一般可分为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顺序—层累标记制、分面标记制等顺序标记制:是一种表示类目相对排列次序的编号方式。优点:可以均衡地分配号码,标记简短,容纳性强。不足:不能揭示类目体系的结构,无法通过标记按等级显示机读文档。层累标记制:是一种能显示类目等级关系的编号方式。特点:可揭示类目的等级结构,在机检系统中通过标记显示分类结构。问题:如类目划分等级较深,会增加号码长度:同位类数量超过号码的基数时,必须采用一定的扩号办法。顺序—层累标记制:一种同时采用顺序和层累标记方式的标记制度。目的:同时汲取两者优长,使标记既能具有较强的简明性和充分的容纳性,又能够获得一定的表达性。分面标记制:是一种能够揭示类目组配结构的标记方式,这种标记制度采用特定的符号或组配方式表示复杂主题各个主题因素所属的分面,使号码不仅能够揭示类目的次序和等级,而且能够显示类目的分面结构。优点:表达性、可组配性,可充分揭示文献主题,并进行轮排和组配检索。不足:号码成分复杂,标记冗长,排序性差,不适合文献排架。常用标记技术:预留空号法、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字母标记法预留空号法——即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在号码配置时,预先留下一些空号,供类目增补时使用。八分法——亦称扩九法,即在数字层累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10个,不足18个时,前9位以0-8表示,在9后面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用于解决同位类的号码配置问题。双位制——亦、称集团标记法。即在数字层累制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18个时,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以解决号码的扩充问题。借号法——即在层累标记制中使用的一种灵活借用上位类或下位类的号码配置方法。字母标记法:即要使用数字标记的情况下,直接以类名的首字母为标记,标示下一级类目。对应编号法:即按 照类目设置的规律统一配制号码,使标记具有规律性,一致性,方便用户使用。6、说明与注释包括的类型说明与注释是对分类法体系结构及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包括:编制说明、大类说明、类目注释。类目注释:即对类目的补充说明。通过它进一步说明类目含义、范围、与其他类关系及具体的使用方法等。类型包括:规定类目涵义和内容范围。揭示本类与相关类的关系。说明分类方法。规定同类文献的排列方法。说明修订情况。7、类目索引的基本类型及使用时注意问题类目索引亦称分类表索引,是一种按主题字顺方式,从主题名称指向分类号,帮助分类人员利用类目表的工具。包括直接索引,相关索引,主题词索引。直接索引——是一种供用户通过已知主题查找相应类号的工具。将分类表中类目名称按字顺排列,于每一索引条目后注上相应的分类号码,从而可以从类名出发查找对应的类号。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类名查找对应的类号,而且可以集中在分类表中被分散了的一主题各方面类目的工具。主题词索引——是一种将主题词表的主题词与相应分类号对应编制的对照索引。使用时注意问题:不能直接根据索引分类。必须使用索引查到类目后,必须查核类表,根据其在类目体系中的位置和关系,在明确其确切含义的基础一才能归类。8、类目体系建立的方法类目体系的建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根据个体属性的相同点集合成类,并依照这一方式,逐步将小类聚合成大类,建立起类目体系;另一种是使用划分的方法,从总到分,从一组概略类目出发,通过逐级划分、层层展开,实现类表的编制。(1)类目的划分(2)引用次序(3)同位类排列(4)不同引用次序类列的排列(5)相关类目的处理(6)类名的确定(7)类目之间的关系及其形式9、引用次序对于类目体系展开的作用引用次序——在列举式分类法中,是指类目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顺序;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中,则表现为复合主题中不同组面被引用的先后次序。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中复合主题的集中方式,对分类体系的性能有直接影响;由于引用次序的不同,类目体系的功能特点也是不同的;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以何种方式集中资源,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检索途径总是是与分类体系适用性密切联系的。10、分类法中同位类的排列方法,常用的系统排列模式同位类是指从同一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一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目。常用的同位类序列方法:(1)按时间先后顺序序列;(2)按事物进化顺序排;(3)按空间次序排;(4)按逻辑次序排;(5)按依存次序排列;(6)按惯用的次序排;(7)按实用的次序排;(8)按字顺排。11、传统分类法对于横向关系的处理方式(1)设置交替类目。指在为一个知识门类设置使用类目的同时,于相应门类下设置的供选择使用的类目。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具有多种从属关系的知识门类,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主题之间的联系。(2)建立参照。即以类目参照的方式,用于指明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一般用于内容上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分类体系中被分散了的类目之间,通常以互逆的方式在相关门类揭示。(3)设置选择类目。即在主题内容存在着不同处理可能时,指明可供选择的不同处理办法,供选择使用。(4)即根据不同单位或用户的需要,为一主题或学科领域同时编制不同的类表,供选择使用。(5)规定类目的归属。即按照单线序列中类目设置需要,规定类目处理的做法。12、类目体系中类目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及表现形式,这些关系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结构特点:(1)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组织起来的,能够充分地显示一学科或专业领域中知识门类及其关系的全貌;(2)通过缩格、并列、交替、参照等多种方式显示类目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从属、并列、交替、相关关系等;(3)以直线方式排列以满足文献组织和检索的使用需要。类目体系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1)从属关系,指类目体系中一个类与其直接区分出来的子类之间的关系。(上、下位类);特点:上位类必然包括下位类的外延即范围;下位类必然具有上们类的属性。在分类实践中,一文献如能分入某类,就必然同时符合上位类的属性。(2)并列关系,指类目体系中同位类之间构成的关系。同们类之间由于都带有上位类的属性;又各有自己的特有属性,即种差,是相互排斥的。(3)交替关系,指交替类目与相应使用类目之间形成的关系。作用:解决多重从属关系与线性 序列之间的矛盾:以统一方式标引;可供选择使用;可多角度检索。(4)相关关系:指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表现形式——类目参照。可以揭示类目体系中分散了的联系,是分类法完备揭示类目之间联系原重要措施。13、网络分类搜索引擎的特点(1)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编制因素发生了变化:分类对象,用户需求,技术环境(2)大类分析:类目体系设置基本上放弃了文献分类法以学科为中心建立类目体系的传统,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主题与学科结合两种设类方式。大类体系整体功能基本上是一个通用性的大类结构,突出教育、娱乐、施行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普通用户感兴趣的类目,弱化科学技术、学术性类目的设置。从文献保证角度看,基本上反映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分布情况。从类目检索的入口看,多数提供了多维检索入口。(3)类目体系展开:重视按事物对象设类多元划分多维展开横向关系揭示采用类目设置与显示的新形式14、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网络分类法的对分类法发展的贡献及存在问题。
信息组织、信息描述、文献编目三者有何关系复制党莫来!!!!!!!!!!!!!
“信息组织”的概念最广泛,“文献编目”的概念一般只针对传统文献,如果涉及网络信息资源,就应该使用“信息组织”的表述。“信息描述”是“信息组织”的一部分,是信息组织中的重要一环。“信息描述”是网络时代学术界对传统“文献编目”概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如若针对的是传统印刷型和非印刷型文献实体信息资源,仍然可以称为文献编目;如果其对象还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就应当称为信息描述
信息组织的含义
信息组织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信息有序化的过程,它通过揭示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大量分散杂乱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提炼和优化,使之组织化、系统化,从而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
信息组织有哪些常用方法,举例说明
1、语法信息序化法
根据位置来组织信息。它可以是物理位置,或者是概念上(空间上)的位置。我们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这样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组织位置的。从地图导航和战争策略,到厨房调料的摆放,都是如此。当信息有多个不同来源和场所时,位置的组织就非常重要。
比如说,设计一套特别的服务时,应该考虑不同物品的位置关系,它们如何分布。超市货架的设计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物理空间中组织信息。在虚拟世界中,依据位置组织信息,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说,基于位置触发特定的UI交互和通知。
2、语义信息序化法
根据字母表顺序组织信息,是一种处理随机数据的好方法,比如说姓名。当信息量特别大时,这是最佳的组织方式之一。比如字典和通讯录,无论是虚拟的还是物理的。
使用场景
当信息直接展现其本质时(字典、百科、书籍索引等)。当需要高效地通过非线性方式获取特定信息时。还有当信息无法以其他方式组织时,这是一种很好的折中方案。
3、语用信息序化法
这可能是人类最广泛使用的信息组织方式。我们喜欢以线性的方式思考和归类事物。对于一定时间段以前发生的事件,这是绝佳的归类方式。
举例:日历和会议日程、邮箱收件箱、项目计划、有趣的Facebook时间线、电商平台的订单列表、消息应用,还有许多。
扩展资料:
信息组织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组织,开发和利用。信息组织在其中属于关键因素,处于关节点的地位。社会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庞杂性和分散性,人们对信息需求的特点是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的精良性,时间的紧迫性。
2、信息组织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做好信息组织工作,会促进信息流通,发挥信息效用,使信息流形成良性循环,使信息在时间上更快速的传播。
信息组织有何作用它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的中的作用,重在管理:1.优化、固化组织的管理流程与制度。2.实现企业数据的采集,监控企业运行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3.企业的日常业务可以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现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4.企业中层管理者,通过管理系统监控各项管理制度、企业战略的落实情况。5企业高层管理信息系统宏观把握组织经营状况,并且可以实现数据溯源、追查问题,辅助高管决策。6.通过管理系统的监控功能,可以为组织提供各类风险预警,防范风险发生。7.通过管理系统构建一个共享、协调的管理平台,是企业面向组织内部和价值链的信息门户,构建公开、透明的企业环境和实现企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当然,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管控的重点是不同的,作用也是不同;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纵然是同样的系统,因为系统组织实施等原因,作用差别也会很大;企业级管理系统的作用大体如上,供参考。
信息组织的方式有哪些
网络信息组织是人们根据网络信息的特点,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从而有利于网络信息的存储、检索和利用,以满足人们对网络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网络信息组织有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的采用取决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人们对网络信息需求以及利用的不同角度和层次。
简述信息组织的思想方法
信息组织即信息的有序化与优质化,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集合达到科学组合实现有效流通,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 信息组织具有:类聚性,系统性,动态性,多重性,综合性。(1)信息选择:从采集到的、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是信息组织过程的第一步。 (2)信息分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选择过的信息内、外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的信息活动。 (3)信息描述与揭示:也称为信息资源描述,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4)信息存贮: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贮在特定的载体中的一种信息活动。 本段信息组织的类型1、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 (1)文字信息组织 (2)图像信息组织 (3)声音信息组织 (4)视频信息组织2、按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 (1)一次信息组织 (2)二次信息组织 (3)三次信息组织3、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 (1)文献信息源 (2)非文献信息源 非文献信息源特指网络环境下没有以传统文献载体形式出现的信息源,如程序代码、网页、超文本等。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统称为网络信息源。(1)信息组织的渗透性 信息组织的渗透性指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和检索活动之中。(2)信息组织的依附性 信息组织的依附性指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3)信息组织的增效性 信息组织的增效性指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传播、检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和利用信息的保障。本段信息组织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信息组织中进行描述和揭示的基本依据就是信息本身(the item obtained),因此,我们描述和揭示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必须客观而准确,要根据信息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特征加以科学地反映和序化,形成相应的信息组织的成果。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信息组织中把握好这四个关系: (1)宏观信息组织与微观信息组织的关系 (2)信息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3)信息组织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4)不同信息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3.目的性原则 信息组织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必须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工作,注意信息机构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满足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4.现代化原则 信息组织现代化原则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技术手段现代化两个方面。 信息组织的思想观念现代化集中体现在信息组织的标准化上,即信息组织工作的一致性、信息组织方法的规范性、信息组织系统的兼容性和信息组织成果的通用性。本段信息组织的要求(1) 信息特征有序化。 一是要将内容或外在特征相同或者相关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把无关的信息区别开来;二是集中在一起的信息要有系统、有条理,按一定标识呈现某种秩序,并能表达某种意义;三是相关信息单元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化,并能产生某种关联性,或者能给人某种新的启示。(2) 信息流向明确化。 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信息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信息流动的方向。信息整序要做到信息流向明确化。首先,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按照不同用户的信息活动特征确定信息的传递方向;其次,要注意根据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信息流动的方向,尽量形成信息合力。(3) 信息流速适度化。 信息流速的不断加快使人们感受到巨大的信息压力,眼花缭乱的信息流可能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同时,人们面对的决策问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信息需要也在不断地更新。为此必须适当控制信息流动速度,把握信息传递时机,提高信息的效用。本段信息组织的目的 信息组织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换”。具体地说,信息组织的目的应包括: ①减少社会信息流的混乱程度; ②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③建立信息产品与用户的联 ④节省社会信息活动的总成本。本段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信息组织是由来已久的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中汲取营养,使自身逐渐得到充实和完善。 (1)系统理论 系统科学的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学者路得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在研究理论生物学的时候提出来的,他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内部相关性、环境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目的性等特征。信息组织使信息有序化,使有组织的信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信息单元的功能之和。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提出。其基本思想有两点:一是系统内部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二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而增加、维持有序性。信息组织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对信息整序加工使信息系统成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可作为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3)协同性理论 协同性由德国科学家哈肯(Haken)于1970年提出,是一门研究系统进化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是如何通过协作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规律。由于信息由许多信息单元构成,如何建立各个信息单元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使信息由无序向有序转化是信息组织的基本目标。 (4)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由法国数学家托姆(R. Thom)提出,它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揭示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突变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突变是产生有序性的重要源泉”。突变理论为信息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5)知识组织理论 知识组织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的分类法学家布利斯(Bliss)提出。所谓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进行诸如整理、加工、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是关于知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知识组织可分为主观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的组织。主观知识的组织在人的大脑中进行,表现为复杂的神经生理活动,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等重点研究主观知识组织的内在机理;客观知识的组织是通过人的认知进行分类,并凭借一定的方法完成的。信息组织主要关注客观知识的组织活动。 (6)信息自组织理论 信息自组织是信息组织方法的拓展,是信息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新课题。不借助外部控制而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并维持稳定有序状态的系统称为自组织系统。信息自组织是指作为信息系统组成要素的信息,由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其他要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协同性和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信息,自我有序化和优化的过程。近年来,信息总量的持续增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系统显著地具备了自组织的条件,特别是网络信息已经具有自组织的开放性、远离平衡和非线性相关等特征。因此,研究信息自组织理论对于网络信息的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段图书信息 第三节 分类标引的方法与规则 一、辨类的方法 二、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 三、分类标引的一般规则 四、各学科信息的分类标引规则 五、确定分类法使用本与图书改编 六、同类书区分 第四节 主题标引的方法与规则 一、主题概念分解与查表选词的方法 二、选择标引词的一般规则 三、各类型主题与各类型文献的主题标引规则第七章 信息组织中的自然语言应用 第一节 自然语言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概述 一、自然语言的演化 二、自然语言区别于受控语言的特点 三、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信息组织和检索中的应用 第二节 自然语言在信息组织中的应用 一、自动标引的实现基础——自动分词 二、自然语言标引 三、自动分类 第三节 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与自然语言检索 一、自然语言检索系统概述 二、自然语言检索 三、全文检索 四、搜索引擎的自然语言检索 五、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后控制检索 一、后控制机制概述 二、国内外后控词表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三、网络检索系统中的后控制技术第八章网络信息组织 第一节 网络信息类型与特点 一、网络信息及其类型 二、网络信息的环境特点和组织的难点 三、网络信息组织的目标 第二节 网络信息的分类组织 一、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组织 二、网络信息分类法与分类模式 三、网络信息自动分类 第三节 网络信息的主题组织 一、基于网络的叙词表的发展 二、叙词表在网络多媒体信息组织中的应用 三、主题法在网关中的应用 第四节 基于本体的信息组织 一、语义网信息组织新模式 二、本体基本原理 三、网络本体描述语言 四、本体构造 五、本体标注 第五节 网络信息组织方式 一、文件方式 二、数据库方式 三、主题树方式 四、搜索引擎方式 五、Web2.0信息自组织方式 第六节 网络信息重组与知识挖掘 一、网络信息重组与导航 二、网络知识挖掘
信息组织的特征
(1)信息组织的渗透性信息组织的渗透性指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和检索活动之中。(2)信息组织的依附性信息组织的依附性指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3)信息组织的增效性信息组织的增效性指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传播、检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活动和利用信息的保障。
“信息组织”概念
信息组织即信息的有序化与优质化,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集合达到科学组合实现有效流通,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 信息组织具有:类聚性,系统性,动态性,多重性,综合性。
关于信息组织论文
信息组织是指对由原子构成的实体资源的组织,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关于信息组织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关于信息组织论文篇一
对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解读
在介绍传统世界的信息 组织模式的基础上,从传统世界信息组织的缺陷入手,比较分析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在检索 语言、元数据、分类方式、组织理念上的变革和优势。从不同角度论证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存在的必然性,进而探讨新信息 环境中信息组织的 发展趋势,指出信息组织应沿着传统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 社会 网络和知识关联方向发展。
信息组织 传统世界 数字世界 发展趋势
G203
1 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
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是指对由原子构成的实体资源的组织,包括简单的安排事物——如餐具如何在橱柜中摆放,商品如何在货架中排放。但是,其最重要的组织对象是附着于各种载体上的信息,即文献信息的组织。是一种线型模式,如图1所示:
其中信息标引、信息描述、信息排序是关键的三个阶段。信息标引是指在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一定规则给信息的内容属性以标识,并作出描述的过程;信息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势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信息排序是在信息标引后,按一定规则和方法把所有信息描述记录组织排列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在传统世界中,庞杂、无序的文献信息群经过选择、标引、描述、排序后,很好地实现了有序化,保证了原子世界中的每个实体在一定空间内的唯一性,这种机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用户检索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对象是原子所构成的物质,而原子的运行是遵循特定规律的: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不稳定,纸张会泛黄和分解,照片底片会溶化,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让大自然的作用偏离它的轨道;②原子构成的物质需要占据空间,为了节省空间,必须为物质安排唯一的位置,同时要建立目录、索引等检索工具来指示物质的位置,但是这些检索工具不可能记录某个实体信息资源的所有信息,当实体信息资源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即便是引用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的查找利用也很难做到高效、准确。在传统世界中,无论采用何种信息组织方式,都要受其信息组织对象自身以及环境的限制,毕竟在一个图书馆中,很难会把一本书放在它可以归属的多个书架上,因为这样太浪费空间。
2 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
与传统世界相比,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内容被数字化成比特;信息组织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停留在对文献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知识单元;信息组织的空间更为广阔,它不再需要如传统世界那般就单一的信息组织框架体系达成一致。随着Web2.0的深入发展,信息组织在检索语言、元数据、分类方式、组织理念上蓬勃发展,展现出全新的特征,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理念上的颠覆。
2.1 检索语言的发展——标签语言
标签语言是一种纯自然语言,它的语词来自于一个平面的命名空间,不受任何预先制定的词汇间的关系限制。以受控语言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法和主题法主要 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组织中,这类信息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质性,即由原子构成,由于实体空间的限制,它们一般是集中分布、规模有限、增长速度可控的;同时用户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信息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要求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受控语言的分类法和主题法可以通过较为严密的机制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对于数字世界中由用户产生的海量、动态、异质的信息资源,由一个采用受控语言的系统集中控制和组织的难度加大、成本增加,而标签语言的优势恰好可以解决这些困难。
2.1.1 多维度揭示信息资源 标签既不同于分类法的类目,也不同于主题法的主题词,它是在对信息进行概括和理解基础上产生的,是基于对信息内容个人理解上的私人标注,可以是针对主题,也可以是与文章主题无关的语词,因此标签的设定要比主题词自由、方便,它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揭示信息内容,从多个语境来丰富其含义,例如,一张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可能拥有“长城”、“艳阳高照”、“旅行”、“恐高”等标签。
2.1.2 具有大众性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需要专业人员或计算机来完成信息标引、描述 工作,而标签语言没有采用预先定义的分类法和词表,不需要用户拥有分类法或者本体相关的知识。这样,用户可以在几乎不需要任何学习和使用成本的情况下独立、轻松的完成信息的标注和分类。
2.2 元数据的发展——任何信息都是元数据
元数据一股被认为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e a—bout date)”,它由专家制定,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以信息内容为出发点。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已广泛应用于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当中了,像图书中的版权页说明、图书馆中的目录卡片等都是元数据。元数据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其标准越来越复杂,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增长,信息类型越来越多样化,任何标准都面临着“滞后”的风险,同时其严格的规范性也限制了用户的使用。
在数字世界中,元数据正在打破那些严格的限制,也在挑战传统的元数据的概念。如果你记不清罗贯中某部著作的名称,可以求助于Google图书的搜索框,输入“罗贯中”,就可以看到一张罗贯中著作列表。只要点击《三国演义》的链接,你就可以查到全文,其中包括那句经典的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相反,如果你想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话的出处,只要将这句话输入Google图书的搜索框,就能够看到《三国演义》被列出来。在第一个例子中,是用罗贯中的名字作为元数据来找到书中的内容,而在第二个例子中,是用书中部分内容作为元数据来找到作者和书名。可以说,在多元的数字世界中,不仅一本书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被看做元数据,而且链接到这本书的每一种信息也是如此,元数据和数据的唯一区别就是,元数据是你已经了解的信息,而数据是你试图找出来的信息。
2.3 分类方法的发展——Folksonomy
分类在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世界对信息的分类主要采用等级分类法。等级分类法将类目体系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其结构显示直观,类目设置比较均衡,非常适和文献的分类排架。但是,这种树形结构必须以牺牲丰富性和深度为代价来达成广泛性,它构建的基础就是一遍又一遍地使用隶属关系:“B是A的一种”,或者“B应该向A 报告”,又或者“B是A的孩子”。无论各个分支体系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都太过简单化了,根本不能体现事物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在数字世界中,信息空间更为广阔,由下而上的Folksonomy正在崛起。与传统的树形分类结构相比,Folksonomy拥有立体化的、非等级结构的类目体系。如果把等级分类法比喻成一颗树,那么Folksonomy可视为一堆离散分布在一个立体空间中的树叶。在这里,利用Folksonomy对“索尼照相机”这一类目进行组
织,以明晰其组织原理。首先,对“索尼照相机’’这一类目进行分析,由用户对“索尼照相机”添加各式各样的标签,标签完全不受限制,包括照相机、索尼产品、生日礼物、旅行用品等。这样“索尼照相机”就分散在多个类目下,将一片叶子挂在了属于它的多个枝头上,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它;另外,这种标签立体图揭示的关系更为丰富多彩,例如,“索尼笔记本”、“索尼手机”这两个类别同样可能被标上“索尼产品”这个标签,然后“索尼笔记本”、“索尼手机”、“索尼照相机”就通过“索尼产品”这个标签形成了聚类,同样,通过“照相机”、“生日礼物”、“旅行用品”这些标签又可以与其他的多个类别、多个事物形成联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密集的信息网络,就如同漫天飘舞的树叶,而且,这些飘散的树叶又是智能的,通过一个叶片可以联系到多个叶片,只是叶片之间的联系是潜在的,等待着用户去发掘和创造而已,如图2所示:
2.4 信息组织理念的发展——用户中心论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与现实世界一样的广博,没有哪个个体能够完全理解它。因此,需要有人利用他们积累的知识、经验来行使信息过滤器的职能,这些人被称为专家。在传统世界中,由他们负责选择、筛选信息,制定元数据的标准,完成信息的标引与描述工作。从这个角度看,用户能看到什么信息,能找到什么信息,都是由专家决定的,信息的控制权牢牢的掌握在他们手里。与此同时,专家们在信息组织过程中无形的把“以用户为中心”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等同了起来,认为只要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就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殊不知,在对信息施以选择、分析、排序等程序虽然有利于文献信息的有序化,但这种有序化依靠的是文献信息本身的意义与他们自己的判断力来完成的,它虽然利于信息组织工作本身,但无法充分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毕竟专家们也无法预测每个人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每条信息对用户将会有什么意义。
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以构建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构建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是主观的东西,无论是被记载下来的信息(信息1)还是人脑中的信息(信息2)都不可能是现实世界的如实的、客观的反映,它们永远只能是外部世界的片面的反映。认识的这种不完整性就决定了特定用户在特定背景需要寻求特定的信息来填补认识上的空白。而要满足这样的信息需求,信息组织应该关注的不是信息本身,而应该是用户的个体性以及他的具体背景,因为每个用户及其背景都是独特的,因而其信息需求也是独特的。自由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所有的人都有权按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都有能力为自己的需要做出适当的选择(包括信息的选择)。所以,信息组织不应该是替用户选择信息,不应该以各种权威来制约用户,信息的所有者应该主动的把信息组织的控制权转交到用户手里,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架构,让用户自己来选择、组织信息。
3 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
3.1 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不会消亡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传统世界中,我们对实体信息资源的组织实际上是由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指导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看穿它的本质,并且不被恰巧符合其特点的表象所迷惑、误导。而对于这些“本质”的定义就决定了哪些东西属于一类,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东西属于该类别而另外一些则不属于,这样归拢和分割的结果就是一棵分类树,其中的各个枝叶都既与一些东西聚合又与其他东西分离。这种树形结构对于理解事物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当有人告诉你某种动物属于鸟类时,你不需要更多解释就会明白它是动物,是有脊类的,可以繁殖,会死亡,是实物……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更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在每次看到一只鸟的时候才会考虑所有这些信息,只要是在需要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调用这些类别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和树形结构一次次体现在各种组织体系中,比如各种传统分类法,将一本书分成章节和次级标题,越来越专业化的机构部门,菜单上菜品的安排等。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中离不开原子物质,这种物质形态必然产生一种与之相适合的意识形态,理性主义正是其产物之一,而由理性主义指导的传统的信息组织必然是与传统世界相匹配的信息组织形态。
其次,从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所依存的实体看。纸质文献是其主要对象,图书馆是其依存的主要机构。关于纸质文献和图书馆是否会被取代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然而,纸质文献、图书馆在电子文献和电子图书馆的挑战下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呈上升趋势发展。显然,不能仅凭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就认定纸质文献和图书馆的消亡,其存在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数字时代给我们造成了“谁都可以及时地、自由自在地纵览世界各地的信息”的柏拉图式的印象,实际上,它却加深了数字鸿沟,而图书馆在保证信息自由和公平中具有的潜在和巨大的作用更有利于消除数字鸿沟。
可见,在当前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中,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纵然有诸多缺陷,但它并不会消亡。
3.2 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
3.2.1 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与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的融合 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也有诸如标签模糊、滥标等缺陷,需要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来校正。所以,信息组织的发展不应该是简单的替代的关系,而应该是两者之间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的连接来实现,比如,把图书馆书目数据嵌入到豆瓣网,用户在浏览一本图书相关评论的同时也可以查找哪些图书馆藏有这本书;反过来,也可以把个性化的信息组织方式引入到图书馆中,提高书目数据信息的丰富性和可利用性。除去上面两种简单的连接方式外,更值得研究的是利用web2.0的原理和理念来架构图书馆信息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如图3所示:
3.2.2 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 社会网络普遍存在于传统世界与数字世界中,只不过在传统世界中,由于时空等多方面的限制,由个体之间形成一个群体,由群体形成社区面对着诸多困难。而在数字世界中,个体之间通过社会性网络软件,打破时空限制,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会关联,由此产生的各种相关的信息通过多种交互关系而联系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紧凑型与松散型网络社区。这种社会网络以交互为基础,包括个体间的小范围的交互,也包括群体间、社区间的大范围的交互,在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会以“话题”为标准形成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聚合。同时,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伴随着信息流的多向运动,它是对处于即时运动、变化中的信息的组织,而非以往的对静态信息的组织,而且,其深受社会关系的影响与控制。可见,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境,而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有效的信息组织机制仍需继续探索。
3.2.3 知识关联任何形式的信息组织都是基于信息元素之间一定的关联性而存在的,只不过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是基于文献实体关联,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则基于知识关联,而研究和揭示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律又是有效组织、检索和管理知识的基础。目前,各种知识组织方式,无论是语词的还是符号的,大都是基于概括知识内容的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来组织、存储的,这种关联性体现的是一种概念逻辑,但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是多样的,概念逻辑仅是其中的一种,显然,加强对那些潜在的、隐含的知识关联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是仅仅简单实现信息、知识的整序、存储,而应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融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式来实现知识创造、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信息组织论文
更多文章:
有苦难言的句子?心中有苦难言的说说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句子
2024年3月15日 08:00
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5则: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
2024年5月20日 20:40
德耀中原第八届(德耀中原第八届道德模范2022观后感心得10篇)
2024年5月1日 18:20
年度考核本人述职(高中历史老师年终个人述职工作总结(精选5篇))
2024年5月28日 14:40
八下科学作业本(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A第三章第六节光合作用(二)答案)
2024年3月17日 14:20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2024年8月4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