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观后感(中国通史2集观后感)
本文目录
- 中国通史2集观后感
- 中国通史观后感1~100集
- 中国通史第四集观后感
- 中国通史99集观后感
-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字
- 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 中国通史第五集邦国时代观后感
- 中国通史95集被动的自强观后感
- 中国通史第五十集的观后感200字左右
中国通史2集观后感
观看完《中国通史》第二集后,我深刻的感受到:树上猿人,因为天气变化,食物减少,变地下猿人,后,搬东西,进化手,打猎,进化脚,工具进化人类,后因为火的发现,告别茹毛饮血,人类群居式,是为了防止野兽吃掉,猿人时代到古人时代再到新人时代,北京猿人到陕西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发现骨针,说明已经出现服装,解决祖先的保暖问题,使他们离开洞穴,走向平原,走向寒冷的地方,周家口,山顶洞人里有下室,里面存放逝去的人的尸骨是中国最早的墓葬,这是人际关系的增强,对生命珍视才有的处理方式。
中国通史观后感1~100集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读《中国通史》有感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学会宽容。有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天空是广阔的,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请用真挚的手,接过我手中的花。它,将在你心坎儿里散发出爱的芬芳。只要用热情和希望去珍惜,这爱的芬芳就永远在你的心房……宽容,在你身上吗?翻开《中国通史》,发现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歧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宰着吃了。秦国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他不能因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把他们全放了吧。后来,秦晋交战,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穆公的宽容之德。穆公脱险。穆公的宽容,让他在危急时刻救了自己。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只因报恩的情意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得到报答。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找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中国通史第四集观后感
中国通史第四集的主题是文明起源,五六千年前,在中国的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以玉器为主的文明聚居区,中华文明的起源出现了曙光。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融合接纳中走向进步,无论是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还是史前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不间断的古老文明的原因。
那些文明的烙印,已经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历史总在不经意间泛起波澜,在经历了各区域的文明化齐头并进的均势局面之后,注重务实和世俗化的华夏集团在黄河中游脱颖而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强势崛起。
《中国通史》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它面向普罗大众,少了生涩的学术知识,多了娓娓道来的讲述和故事,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中国通史99集观后感
中国通史是一部非常庞大的电视剧,涵盖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时期和事件。作为一部全面的历史纪录片,它提供了对中国历史的不同角度和全面的理解。在观看中国通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丰富。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兴衰。这部电视剧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此外,中国通史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伟大和过错。有些人物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有些人物则因为他们的错误和过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视剧。它不仅提供了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的认识,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革。我相信,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 尽管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向前,我们很多的过往历史,古人伟事皆已随风而逝。唯有留下那千古的佳话,耐人推敲的故事,影响社会发展的种种往事经过着这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依然让人缅怀,让人推敲,让人追味------常言道:以古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一读史书,今时今日的我们无疑可以从中收获到不少的精神食粮! 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在赏鉴着历史的时候,我们更不难发现历史的记载同样有着不同的形式分享。有板有眼地据史记载的;推理延伸地分析讲述的;引经据典地品评一二的!不同的形式史书有着不同的阅读切入点研读。根据着不同的阅读需求,读者们也会有选择地查看对应类型的史书。而此刻我所要分享的便是今日来我真不断翻看的一套中国历史的读本书籍----《中国通史》。 《中国通历》以上,中,下三个分册的形式加以推出。而全书确切而言其实又是由三位不同的史学大家张荫麟,吕思勉和蒋廷黻引经据典,更结合着近现代公认的史学大家的史料分享为依据,独一无二地编写集结而成了这样一套耐读的《中国通史》。博采而众长,引经据典而又有发挥和突破,分享剖析而又有探讨和琢磨----引领着书外的读者走入一个中国过去的探寻之路。一如本身推荐的:“五千年时间长河,发散的观察视角,一以贯之的传承。”尤其是在时下这个注重国学,尊重历史的时代,这样的一部深入浅出记载中国历史的著作无疑是值得收藏和阅读的。通篇的翻阅,我觉得这套史书有着它的亮点所在。尽管书中记载的历史也许我们在以往的史书中也曾有阅读一二,但是我更觉得本套丛书的经典在于它更是将各个阶段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关联进行了有伸缩性的分享和解析。原本读史就是为了开拓视野,用一个发展性的,阶段性的动态社会历史有机地串联剖析。《中国通史》一书着实出彩地将一个更为生动的,有着真实画面感的历史犹如影片般逐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相较于以往很多的历史类读本,我觉得看这套丛书除了更多地有了深刻的直击感受,更多的还是那种身不由己地动容。历史于书中已经突破,且超越了文字的记载,历史于书中更多的是有着真人,真事,真佐证的那份证实。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份真,所以身为读者的我翻看书时总是不知不觉地仿佛置身于相关的历史情节。细细地翻阅《中国通史》,我们还不难发现的是书中有着大量篇幅的古文穿插,历史画面介入。这样的分享无疑让整个历史的刻画和描述多了不少的生动有趣性。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就事论事,而是那种由此及彼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交相辉映,由此更牵引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向和变迁。
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
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情感上的观照。
《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
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
中国通史第五集邦国时代观后感
中国通史第五集邦国时代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下面是本人观看该纪录片的观后感:首先,该纪录片制作精良,内容详实。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该纪录片也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其次,该纪录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该纪录片也对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最后,该纪录片也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该纪录片也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总之,中国通史第五集邦国时代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历史纪录片,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该纪录片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通史95集被动的自强观后感
中国通史95集被动的自强观后感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中国通史》是一部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主持编写的大型纪录片,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其中,第95集“被动的自强”讲述了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和自强运动的兴起。这一集主要讲述了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外国列强不断侵扰中国,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失去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需要自强才能摆脱困境。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在这一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和令人深思的场景。例如,当清朝政府得知外国列强要在中国建立租界时,他们并没有放弃抵抗,而是试图通过谈判和协商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自强而不断努力,他们创办了各种现代化的企业和工厂,推广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集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令人愤慨和令人深思的事件。例如,当清朝政府得知外国列强要在中国建立租界时,他们并没有放弃抵抗,而是试图通过战争和暴力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自强而不断努力,他们创办了各种现代化的企业和工厂,推广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中国通史》第95集“被动的自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和自强运动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这一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更加珍惜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中国通史第五十集的观后感200字左右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唐太宗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学习历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历史长卷中,读故事、鉴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丰收。《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解说词第二十集:郡国并行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战胜项羽,在六位诸侯王的拥戴下,刘邦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基本沿袭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称汉承秦制。然而,有一种制度却没有照搬承袭,它就是秦王朝所全面实行的郡县制,与秦朝不同,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但是,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专制皇权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缘关系的纽带,以及弥漫着腥风血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丹书铁券,用铁铸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铁券上刻着誓言。在汉朝初,铁券上信誓旦旦的刻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祀。表明汉王朝将永远承认诸侯国,诸侯王及其子孙也将永远效忠汉朝廷。公元前202年,刚成为汉朝皇帝不久的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去笼络功臣,就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王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函谷关是秦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关口,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了刘邦和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其直接统辖的地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中央统治透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实力足以与中央朝廷相抗衡。卜宪群:汉初的时候,面临政治制度的选择,要么是单一的郡县制,要么是郡国并行制,但是刘邦最后是选择了郡国并行制。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原因可能更大一点,就是他没有办法,他必须只能够采取这样一种制度,才能够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大一统的这样的局面,才能够获得他这个皇帝的称号,得到更多的人的拥护。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出身卑微势单力薄,要想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与项羽决战,约韩信、彭越合击项羽,因为刘邦没有分封他们为王,两人都按兵不动,导致刘邦大败,刘邦审时度势,封他们为王,两人才率军前来,共同打败项羽。因此,分封异姓诸侯王,对刘邦而言,实为无奈之举。张小锋:那么刘邦后来又在楚汉战争当中战胜了项羽,在这个战争过程当中呢,他为了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争取很快地战胜项羽,所以说,他也无奈地不同时机地采取了分封的办法,来巩固自己,壮大自己。然而,由于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臧荼的实力在七位诸侯王中并不突出,因此,刘邦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平定叛乱。臧荼的势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这令刘邦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韩信造反,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将面临致命的危险。张小锋:有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首先呢,对刘邦来讲感觉到很恐慌,但是,刘邦心态是什么呢,他是宁信其有,勿信其无,因为,他对韩信的猜忌,或者忌惮是由来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说,当别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他就一定就会去剪除他。这里是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一座普通的桥,名叫平信桥,虽然历经多次重修,但2000多年来,它的名字从未更改过,之所以叫平信桥,是因为传说这里是刘邦逮捕韩信的地方。当时,刘邦最终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命武士将其抓捕,刘邦不忍心将韩信处死,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卜宪群:刘邦对韩信不是很信任的,从他一再迁徙改封韩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当然,韩信是否真正的谋反,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刘邦是一定要把韩信消灭,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当年也一同打江山,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也是刘邦心里面非常清楚的。在古代中国,分封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全面的郡县制,却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时间。全面郡县制虽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权,但看似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仅15年就迅速灭亡,汉初君臣不能不对秦朝实施的全面郡县制产生怀疑。他们试图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汉王朝长治久安。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除掉了刘邦一大块心病,但接下来,他该如何处理韩信统领的楚地呢。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将楚地和关东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这年正月,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弟弟刘交为楚王,王三十六县,哥哥刘喜为代王,王五十三县,庶子刘肥为齐王,王七十三县,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张小锋:这样的话,可能还是有一个历史的这个惯性里面,第一,分封这种体制是一直在执行,另外他是在剪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他认为异姓诸侯王之所以会背叛他,是因为他们不姓刘,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所以说他认为刘姓子弟比较可靠,同时,可能他意识当中他还认为一旦大汉有难的话,还是分封那些诸侯王来维护大汉,可能这个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就诞生了同姓诸侯王。风暴从北方席卷而来,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国内乱,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并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伐韩王信及匈奴,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团团包围,险遭丧命,七日后才侥幸脱险。赵王城遗址公园这里,曾经是赵国的都城战王城,公元前199年12月,刘邦回师长安,路过这里,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对于此次刘邦驾临,张敖甚是恭敬。申有顺:刘邦这个人呢,非常的傲气,架子非常大,所以处处摆架子、鄙视,在这个情况下,赵国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当时赵相叫做贯高,还有个大臣叫赵午,就看不惯刘邦的作为,我们气不平,咱们为打天下、出生卖死,最后他当皇帝以后就这么来看咱,不如咱们把他杀了。贯高等人决定在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由于刘邦决定突然离开,躲过了一劫。次年,刘邦将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赵国依然没有平静。公元前197年九月,赵相国陈欷发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兵征伐,离京前,命韩信、彭越跟随自己出征,不料,韩信彭越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决战时一样,再一次称病不从,这件事令刘邦耿耿于怀。此时,有人告发,淮阴侯韩信与陈欷勾结,要趁刘邦不在长安之际,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刘盈,在刘邦率兵平叛时,长安宫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幕的主导者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她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杀陈欷,骗韩信入宫道贺,将其抓获。萧何本以为吕后会先关押韩信,等刘邦回朝后再做处理。没想到,吕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仅立即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斩首,而且,夷灭韩信三族。顿时,朝野上下,阴风惨惨,韩信,这位刘邦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刘邦内心当中最大的威胁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年赐给韩信的丹书铁券也已形同废纸。韩信在被刘邦抓捕时,就曾仰天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这位一代枭雄,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故事,却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终止。在他的家乡淮安,至今仍能随处可见闻到许多与其有关的纪念性的建筑和传说,他的一生业绩,至今仍被无数人所传颂。而与韩信同时称病的彭越也未能幸免,最终也以谋反罪被砍头示众,身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王。韩信、彭越一个个被杀,淮南王英布心惊胆战,当他接到彭越的肉酱时,担心自己也落得这样的下场,促使他最终选择反叛。英布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是他的对手,但这两个人都被刘邦杀了,而刘邦年老患病,不可能亲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无恐,很快攻陷荆国。汉王朝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关头,刘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在蕲县西大败英布,英布逃至番阳,被当地人所杀。然而,刘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流矢击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傲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谊,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是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被告造反,受到大军征伐,被迫逃往匈奴,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实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地盘更为广阔。这是沛县流行多年经久不衰的戏曲《大风歌》,歌词的作者正是曾经在沛县丰邑中阳里生活过的刘邦,刘邦大败英布回师途中,路过家乡沛县,隐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决定留宿几日,设宴款待父老乡亲。时光仿佛倒流,家乡的风景并未改变,而自己已经苍老,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几年峥嵘岁月,刘邦感慨万千,不禁感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已是老泪纵横。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了。张小锋:行白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击之,他定了这种誓约,希望就是刘姓政权能够永远延伸下去。公元前195年5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1999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章丘洛庄发现了第一代吕王吕台的葬墓,陪葬坑里不仅出土了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和吕大官丞三种吕国的官属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齐字样的铜器和漆器。经考古研究,这些物品应是齐国制作的,是刘姓齐王为讨好吕后而主动进贡的。崔大庸:在吕后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么曾经分封了六个诸侯王,其中就有吕国,吕国是吕后的侄子,那么她把他直接封到了这个,把济南原来的济南郡割出来,作为吕国的地盘,那么把济南就作为吕国的国都,也可能是由于到时候,吕后的这个威望和她的这个势力比较大,所以大家巴结吕氏集团比较多,所以说给了他很多东西。在距洛庄800公里以外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珍藏镇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枚汉代玉玺,而它的主人正是吕后,当时吕后就是用这枚印章,分封了众多的吕姓诸侯王。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最高统治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15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卜宪群:吕后她亲自听政以后,比较明显的倾向于照顾她这个吕氏家族的利益、政治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满,这个在她活着的时候还能够被压制,那么等她一旦死后,一些吕氏和大臣的矛盾就会激化了。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当年高帝平定天下,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内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兵变,你们一定要率领军队保卫皇宫,而不要送丧,被别人所制。直到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吕后仍惦记着保住吕家的地位。然而,她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这是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坑出土的数千件彩绘兵马俑,曾担任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王凯,参与了楚王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时间都会来此看看,因为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狮子山楚王墓1984年,一个施工队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随葬坑,坑内出土了数千件彩绘兵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的兵器,是汉初分封的楚国军队的模型。当时,诸侯王的权势可见一斑,陪葬坑发现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墓穴在哪里。这其实也是王凯心中的疑问,经过多方挖掘,一时间都没有找到。机会总是留给最努力的人,王凯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最终,300米的距离,王凯走了十年的时间。这座汉代诸侯王墓穴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就在距离葬坑300米的地方,王凯发现了墓穴,该陵墓藏于狮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气势恢宏,南北总长117米,凿石量5100余立方,墓室面积850平方米,狮子山楚王墓的发现再现了汉初同姓诸侯王的强大实力。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张小锋:吕后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呢,又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同姓诸侯王势力坐大,中央无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和中央王权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后一旦激化那就非常麻烦,所以说,此后的政权就围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同姓诸侯王,这使在吕后之后的统治者,就是说文帝首要面临的问题。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虽然很年轻但才高八斗,尤其对国家大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向汉文帝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尤其对当时分封制给汉王朝带来的巨大隐患作出分析。张小锋:当时贾谊分析,当时的同姓诸侯王的情况,他是这样分析的,他说现在的汉朝就像得了一个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样,他的小腿粗的跟人家腰一样粗,他的脚趾粗的跟小腿一样粗,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治疗,那即就是扁鹊在世,也很难医治。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现在赶快对这个同姓诸侯王要进行抑制他的势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对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深以为然,但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的国策放在首位,尽量不发生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公元前168年,贾谊年仅33岁就去世,称得上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有一位青年才正俊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西汉中期形势图卜宪群:晁错认为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极力劝景帝要削藩,加强巩固君权。景帝实际上也是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只是采取了一系列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激起了诸侯王的强烈的反弹。史奇刚:我们象山采盐历史那个悠久,从那个汉朝已经开始生产盐了,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史奇刚是象山传统制盐方法的传人,2000多年前,吴王刘濞就管理着今天象山地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吴国东面临海,可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布天下。此时,其它各诸侯王也纷纷扩张实力,景帝顾虑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时,朝廷削落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一时间,战争的硝烟弥漫着全国,尽管汉景帝已有所准备,然而,七个诸侯国同时反叛,这显然远出乎他的意料,他赶紧派太尉周亚夫等将领,分兵三路出击叛军。但景帝毕竟年轻,执政时间不长,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举是否太草率了。张小锋:应该讲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内乱,而对景帝来讲,他是作为一个新继位,没多长时间的一个君主,面临这种情况,他应该是惊慌失措,所以他能够想到的,就是尽快消弥这场战争,而当时吴王刘濞恰恰当时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错牺牲掉,能不能消灭这场战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最好的,于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准备斩杀晁错。景帝惊恐之余,接受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的路上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刘濞的反叛步伐,当朝廷使者令刘濞拜受皇帝诏书时,刘濞已自称东帝。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军,周亚夫坚壁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其军。刘濞弃军逃走,仅有数千将士随从,楚王自杀,刘濞逃到东越,东越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卜宪群: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一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像吴楚这些过去的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为很多小的侯国,削弱它的力量。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他的官秩,就是诸侯王的这些官,过去是诸侯王自己设立的,现在改为天子,就是皇帝来给他设官。公元前142年,年仅15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和诸侯王的实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张小锋:左官律就是朝廷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为左官,汉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从名号上来讲,凡是你在诸侯王任官的,你从名号上讲,你是低人一等。同时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录用。卜宪群:附益法就是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诸侯王之间结成朋党,朝中的大臣不允许和这些诸侯王或者这些官吏相互的来往,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实际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当盟友、血缘都无法成为维系汉王朝的统治力量时,郡县制的优势凸显脱颖而出,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分封制淡出历史舞台。从此,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无足轻重,郡县制已毋庸置疑的成为主流,它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与不断完善,为建立上下相维、轻重相权的行政体制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分封制不同,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诗社成员(25人)我是疯子、拙笔牛牛、马大姐、雪花飘飘、断桥、永不言弃、小锦、雨柔、柔风烟雨、简遥、暖暖、飞闻、风裳、苏御泠、夕颜寒冰、月色荷塘、小云、婷婷、冰凝儿、林郁天香、蜗牛、江西英子、吉祥花、小二、清风徐徐。(按入社时间排序)雨巷诗社简介雨巷诗社于2014年10月21日豫章万斌创立,社员仅23人。另有雨巷诗社QQ兴趣部落1.1万人;微信圈子【唐诗宋词天天读】1.2万人;雨巷诗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举办“雨巷征文月赛”“每日一对”“每周同题”等特色活动,量虽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评语。雨巷诗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诗社,没有大腕,没有大活动,更没有影响力,只有尘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创社六年间,旨“捧一杯闲茶,读一首闲诗,度我一闲身。”非所他求,自得其乐而已。雨巷诗社特别感谢高山大神群、中青诗联网、联都论坛、中华国粹网等等各界大神莅临其间开展文学讲座、点评活动,使小社增光,获益良多。投稿及加入诗社QQ微信群方式:1.投稿信箱:yuxiangshishe123@163.com2.社长微信号:9190597783.入选要求:现代诗歌、格律诗、词、散曲、对联,不超过15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5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4.入社要求:需在雨巷诗社创作交流满1年以上,发近原创作品三首(篇)给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雨巷诗社创始人万 斌:雨巷诗社社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青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联都论坛顾问李观宇:雨巷诗社副社长、广东人,网名拙笔牛牛马林良:雨巷诗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网名马大姐何小梅:雨巷诗社诗词首席、重庆人,网名永不言弃郝秀苓:雨巷诗社诗歌首席、天津人,网名断桥,天津作协会员雨巷诗社微信号:yuxiangshishe雨洒文江龙纵笔;巷回韵响鹤衔花。
本文相关文章:
五四青年节寄语读后感(奋斗的青春——2022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观后感5篇)
2024年9月11日 16:40
小时代观后感(小时代电影观后感,要从社会学角度!(至少500字))
2024年8月27日 02:40
更多文章:
兄弟敦和睦 朋友笃诚信(“——,——“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兄弟之间重要的是和睦,朋友之间诚信很重要)
2024年9月20日 22:20
利率敏感性缺口(如何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流动性缺口解释盈利性和流动性)
2024年8月4日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