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在校园里运动》教案)
本文目录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在校园里运动》教案
【 #教案# 导语】我们在校园运动(18——21)课,内容都是让学生从运动入手探究人的身体的科学奥秘。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运动前后》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作好记录。
项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 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脉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整理归类。 《运动与呼吸》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认识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2、能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并进行测量。
3、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检测自己运动效果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制作肺活量的简易装置的材料、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计时工具,跳绳或其它简易的运动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人在运动后呼吸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呢?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呼吸的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你们可以想到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是怎样呼吸的呢?(教师提示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归类,分组体验。
4、汇报交流体验结果。谁能说说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
6、出示呼吸器官挂图或模型,介绍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过程。
8、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问题。
9、指导学生认识运动后呼吸发生的变化。
怎样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运动前后呼吸发生了变化?
布置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的任务
测量自己运动前1分钟呼吸的次数
测量自己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运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一直增加吗?”
(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测)
组织学生体验
教师小结
三、课外实践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运动后呼吸发生了变化,并且上节课同学们在测量运动后呼吸次数时,发现即使做了同样的运动,我们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呼吸次数与肺活量的关系
教师直接指出:同样的运动,一分钟呼吸次数的多少,差别主要与各自的肺活量有关系。
介绍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
指导学生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按教材说明制作)
组织学生测量并记录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记录,并进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整理归纳
指导制定一个长期锻炼计划。
通过一个长期锻炼计划,加深体育运动对增加肺活量影响的认识。
组织交流各自计划中锻炼的项目。
教师指出有关实施锻炼计划的要求。
课后活动
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 《运动与心跳》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运动与大脑》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与大脑保健的关系
2、能针对服务于大脑保健的各种校园运动和游戏,提出活动注意事项。
3、能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意见和建议。
4、关注自己肌体的健康,乐于参加健康、安全的课间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勇的大脑分工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脉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运动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量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1)在课间,同学们经常开展哪些运动与游戏?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课间不休息,继续学习,再上课时有什么感觉?
课间适当活动,再上课时又有什么感觉?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做好记录。
2、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在课间活动量越大,对我们的学习与大脑保健越有好处?
4、指导学生课间开展运动和游戏时,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校园里的各种运动与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又是大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课间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意见。
(3)教师归纳整理
运动或游戏项目要文明、健康。
运动量不宜过大。
要注意相关安全。
5、本课小结
(1)适量的运动或游戏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课间运动或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
三、课外实践
先做半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然后坐下读书或写字,看看有什么感觉?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儿童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2、认识一、两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样预防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4、培养通过访问调查进行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小组外出调查准备表册,口罩一个。
学生准备:口罩一个,记录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少年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并板书:流感、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题和相关要求
1、研究主题:一、两种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访问病人、医院的医生或网上查阅资料。
3、访问对象:青少年、儿童病人或医院的呼吸科医生
4、研究结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应表册里填写:XX呼吸道疾病;产生原因及与哪些因素有关;现行用什么药物治疗;怎样预防等。
6、注意事项:
(1)访问病人要戴口罩
(2)网上查阅资料要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
(3)小组同学要相互配合。
三、学生分组
1、学生分组
2、小组讨论:确定项目,拟定计划,小组人员并进行分工。
四、校外调查访问
课余时间或双休日完成
五、专题交流会(第2课时)
1、小组交流
2、活动评比(先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教学模式选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四、媒体的使用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五、教学准备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六、教学过程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 生:雷声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师:谁来说说看,你说。。。 (多请几个同学说说)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二)探究活动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生:鼓,钢尺,橡皮筋。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鼓 橡皮筋 钢尺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教师随机指导。(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生:泡沫在跳舞。。。。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师:鼓皮是怎么动的?生:上下在动。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板书,箭头)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三)小结提升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3、整理器材。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敲打弹 弹,拨 在力的作用下, 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振动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学目标】 第五课时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预 测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四、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更多文章:
2022元旦发朋友圈的佳句(宝贝2022元旦祝福语朋友圈经典有趣大全)
2024年7月22日 09:20
多行不义自毙自(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
2024年4月17日 09:30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三篇】)
2024年2月25日 07:00
在爱的路上一直没有缺席过是啥意思?“在爱的路上,最大的过错是错过” 法语应该怎么翻
2024年3月1日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