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本文目录
- 什么是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 正比例教学反思
-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范本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 教师个人工作反思
- 比例的意义反思
- 小学二年级语文《闪光的金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意义如下: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教学反思的意思:
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反思的定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师一直非常重视之。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成果、教学内容与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与改进。
1、教学目标与成果: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合理,以及是否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相符合。同时,需要评估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掌握预期的学习成果。对于教学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需要探究原因并寻找改进措施。
2、教学内容与过程: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是否符合课程大纲和培养计划的要求。同时,需要审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有效,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学效果与改进:反思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需要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措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反思的写法:
1、总结收获和亮点:在反思中,首先要总结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和亮点。这包括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参与等方面。对于这些成功的地方,需要详细描述并分析原因,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
2、分析问题和不足:除了总结收获和亮点,反思过程中也要关注问题和不足之处。这包括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教学方法不够恰当、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原因,并寻找改进措施。通过反思问题和不足,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3、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反思过程中,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这包括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学生参与和互动、增加实践环节等。提出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实施和验证。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有余数除法》的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发展”,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我们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按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打破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课一开始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摆小棒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摆一个。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用9根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可以摆几个,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初步接触认识余数。第二次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随意拿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可能会余下几根。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学生需要合作学习。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习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必须比除数小。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我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不仅增长着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果在学生第二次操作时把规则表述得明白点,或许就不会出现学生摆全部小棒的情况。如果在第一个学生就回答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时,我能坦然面对,并让他们继续探索的话,可能课堂就更加完美了,这些都和我个人的教学机智有关,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会冷静,提升调控课堂的能力。
正比例教学反思
本节这节课的优点: 1.联系生活实际 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自己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因此,密切的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一系列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同时,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变化规律,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2.重视函数思想渗透 从正比例、反比例开始,学生接触新的思维方式,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变量的世界。在课上,我能够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且相互联系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以及运动的规律,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物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我观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也就是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为了给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平台,抛给学生几个讨论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构成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在练习方面,学生在描述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原因是表达不够准确和严谨,因此应在课上做正向引导与示范,每个正比例关系的原因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不断的表达中精进。由于给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因此整体的教学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充足的反馈机会。 六年级的数学课有些看起来枯燥无味,但研究起来也可以非常的趣味化和生活化,深入挖掘与思考,还能渗透一些初中将要学习的思想方法或者是知识点。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架构,也应该兼顾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收获。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1
借“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大型的活动平台,我参加了本次的教学比武活动,我上的课题是《正比例函数》内容多概念强,所以调动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下面我就正比例函数这节课谈谈我的课后反思:
好的方面: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营造思维的空间,在知识经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使得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较好。
3.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具有吸引力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并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函数解析式---函数图象---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5.进行问题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课堂中,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得出结论,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我更表现出耐心细致的启发,我运用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在观察中发现新问题,在探究中领会新知识”的教学理念,采取了引导式的方式,充分让学生体验作正比例函数图象,从图象中观察并归纳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不足之处:
1.每个环节的时间未把握均衡,导致函数图像的性质归纳与练习这两部分的时间很仓促,性质的强化练习过少
2.教学语言不够精辟,对学生的思维应减少干扰,尽量让学生来说。
3.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元化,合理使用不同类型的评价,用语上要准确而全面,找出学生的亮点,给出肯定,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
4.由于条件原因,应该在本节课使用实物投影,将学生作图成果展示给全体学生。 感想: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作为函数中最简单、应用最为广泛的函数,本节课我力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例题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安排,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开始以教师乘车从渭南到故市这一问题情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可见函数的影子。由于小组之间有一个竞争机制在里面(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合作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参与率高,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在选题中,由于选题典型且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本节课力求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在各小组得分差距很大的情况下(3、6小组尚无得分),我采取了激励措施,将较易的题留给他们,并对回答对的同学掌声鼓励,极大地调动了这两个小组同学的积极性。对于学习目标的呈现也有利于学生学完本节课之后对自己的检测、对照、小结,当堂目标检测学生完成也相对较好。总体上,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展开,教师的亲和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鼓励评价学生,课前语和结束语激励学生学知识学做人。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本节课放的还不够开,可能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担心任务是否能按时完成,因而部分题没有留充分思考、交流的空间,显得处理问题有些着急。
2、小组的合作学习尚且还处于形式化倾向,学生小组间的对学、群学体现不明显。
今后需要做的:
1、尽可能放手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在知识的生成上获得发展。
2、加强小组间的实质性合作,尽可能做到对学、群学相结合,实现兵教兵、兵练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3、小组展示中尽可能让学生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正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目标定为以下三点:使学生经历从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学会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关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一样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但是这节课有几个问题没处理好:课前作业布置的不够到位;引例没有处理好;讨论环节把握不好; 小结及作业布置有点仓促;在学生找不到那些量成正比例时,应该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该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理解更深入。
总之,在钻研教材上还要多下功夫,多探索。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4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从熟视无睹,缺乏兴趣,慢慢过渡到约束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家严士健先生说过,数学教学应结合日常生活及其他领域中的问题,举出更好的例子、更好的问题,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评课,给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整体安排上,本节课有两个主要内容: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但是我在课的设计上,偏重于函数的教学。我的理解在于要先把函数的概念理解透彻,有助于学生对于正比例函数的理解。而课本对函数的概念的全面描述在下一单元中,本节课中只是在问题中针对某两个变量进行渗透。结合同事们的建议,我改变了整体构思,在不同的’生活实例中,和学生一起理解变量、函数,为后一节中函数定义的建立奠定基础。
在习题的安排上,原来我只设计了正比例函数相关的练习,忽略了函数的内容,经过大家的提醒,我才意识到我的设计的前后不一致性,在此又添加了适当的函数关系的判断练习,加深同学们对函数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兴致很高,课堂小结时有学生说:“函数在生活中很有用,不仅要好好学,还要学会怎样用” 。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5
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结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在完成目标导学时,较好地完成课本中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也比较热烈,效果较好。
关于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现场情况看,本节课有四个环节蕴含着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思维的活动。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第一个环节是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不同的函数解析式的观察、分析,再加上反例的映衬(对比),学生发现了正比例函数解析表达式的基本结构:一个常量与自变量的积(y=kx)。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学生常常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解决问题,特别是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追其根源,主要是缺乏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如果能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函数学习的基本程序和策略,那么,在今后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的时候,或许无需教师提醒学生就知道如何探究了。
理论上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对大面积的小学就已经对学习绝望的孩子我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跟的上,不要对数学绝望。
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6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函数》,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以及利用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求函数解析式,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本,完成思考中的问题。课上又安排了五分钟让学生自学做检测题,本节课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第二个主要任务是学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我给出的例1是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例2是让学生求函数解析式,进而讲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是初中数学中求解析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初次学习掌握的情况一般,程度好的学生基本能掌握了,一般的学生就有点吃力了,特别是我给的最后一个练习,好多程度一般的同学做起来有点吃力,之后还要加强练习这类题型。
总之,这节课大部分同学能掌握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但要是全部同学学会还有待努力提高.
教学反思范本
关于教学反思(通用2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 篇1 新教师展示课程音乐课教学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原则,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体会、感受、听唱歌曲,并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演唱。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纵观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 1、在导课中,请学生们欣赏一段奥运歌曲,以及奥运的图片,生动的展示奥运会激动人心的时刻,激起学生们对奥运的热情。使学生们想起许多迎奥运的歌曲。但导课所用时间掌握得不够恰到好处。 2、针对六年级学生我不仅在课堂中教授所需学习的歌曲,同时要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乐理常识,如何将乐理常识生动有趣的教授给学生,一直是我思索的重点,但还是不够细致。 3、对于小学生我在授课中存在着表述上的不足,语速的控制以及表达的精炼做的还有很大不足。由于担心小孩子是否理解教师的表达,所以课堂语言显得琐碎。 4、对于本次授课,受时间因素影响。授课前的准备还是有着较多不足,比如多媒体的资料并不多,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针对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有以下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我还需要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我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前辈们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教学反思 篇2 1、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集体备课显得特别重要。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和研讨,这是提高备课质量、节省时间的最好的方法。我们要确实做到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次备课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同时强调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制作课件,让师生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2、新课程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和活用教材,但是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冷落教材。四个省份的课改实验区唯一政治教材统一采用人教版,所以在重视教材的前提下用好教材,学会拓展教材,但是不能过早、过多和无限地补充教学内容。 3、活动设计中,要从新的教材观、学生观出发,并且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遵循相应的科学性、操作性、开放性等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使活动课更具有实效性。 4、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素将大大增加,这对我们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形成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做“教书匠”,更要做新课程的“研究员”。我们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自觉地更新观念,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教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与时俱进,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例。 教学反思 篇3 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北宋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临行时在长亭大义灭亲 ,铡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嫂嫂吴妙贞闻讯后赶到赤桑镇,责怪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并晓以大义,吴妙贞醒悟,叔嫂和睦如初。 学生对京剧不够了解,离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了,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第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学习剧情简介,做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并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唱段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虽然学生了解了故事背景,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理解京剧唱词也还是有困难的。我教学时,帮学生梳理了唱词的结构,从“忆幼时”、“说如今”、“取大义”三个方面入手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课文的结构。但是在感悟的时候,虽然要求学生找出了重点的语句,自己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谈感受的时间短,学生谈得不够充分。从思想上,自己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唱段的意思,又因为前面的用时有点长,所以此处重点词语的理解抓得不够,学生朗读的也不充分,老师的语句、引导的比较多。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关于几处按点的设计,因为是年级组教研的结果,按点内容挖掘得比较深刻,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重点内容,但是由于自己接触时间短,对于学生按点时出现的问题,何时、用何种方法反馈,把握得不够好,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学生谈体会中,效果会更好。 总体来说,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课堂节奏稳定,能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时间安排大体合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涨,部分学生下课后已经能背下全文。 教学反思 篇4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讲述了家里三次养猫的经过,故事性比较强。因为打算用这节课录课,所以准备的很充分。差不多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讲起来还是有一定问题。三班是第一节课,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录像的缘故,有些紧张,以至于讲得太快,将本来差不多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就讲完了。讲完之后发现学生们很迷茫,虽然看似他们很积极, 但实际没学到什么,对知识点并没有完全理解,效果很不好。讲完后指导教师也说,太快了,语速也有点快,把节奏放慢,别紧张。痛定思痛,我重新把课文内容看了一遍,吸取教训,划分没部分大概用多长时间,这样在四班讲得时候明显好很多,内容讲透彻了,节奏也把握对了。第二课时时,由于在三班讲得太快,基本没剩下什么东西,所以只能多说,也让学生多说,比如拓展训练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误解?怎样才能减少被误解的几率?”我让同学们想一下,然后畅所欲言,发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也能从自己的故事中更好的体会文章主旨,这算“因祸得福”了吧。但在四班讲的时候,因为停电,多媒体不能用了,只能回归原始,因为怕大家不能理解,所以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结果发现时间不够用了,拓展训练没有时间做了。后来指导教师说在黑板上写太多了,太浪费时间,只写重点或学生们不认识的字就行,没必要写那么多。 虽然讲解这篇课文时状况百出,但通过这些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要注意。 教学反思 篇5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采用了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如果让学生说说还有那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吨,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吨的认识。 所以,我结合生活中经常出现吨的标志t,让学生举举例说明在哪里有吨的标志,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到学以致用。 但是,本节课,在课堂上的主导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上还放不开,应当让多数学生通过活动体验1吨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出题,最后再由教师出一道实际问题,检验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教学反思 篇6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又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 教学反思 篇7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异常艰难的过程。汉语拼音的教学也是一年级语文老师深感痛苦的历程。 最近,我们每天与字母打交道,单韵母的四声折腾得孩子们眼花缭乱。声母又有许多形似音不同的,如b和d、p和q、f和t等等,搅得孩子们似是而非,混淆不清。 每天从早到晚,校园里总在回荡一年级小朋友们忽高忽低的拼读声。有时老师领读,有时小助手领读。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精神抖擞,现在越来越萎靡。早上声音响亮些,下午声音沉闷,很多小朋友只是轻启嘴唇,嘤嘤如蜂老师连哄带骗,几乎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视频呀、卡片呀、投影呀,小组赛读、小火车开起来实在没辙,使出杀手锏:不会读,放学后不许回家!真的留下不肯回家的,有的忙不迭地保证回家好好练读;有的哭,哭得可怜巴巴,让人又恼又怜;有的甚至双手合十苦苦央求老师放他回家;更多的是耷拉着小脑袋,战战兢兢。 上周,有位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晚上指导孩子练习读拼音,发现孩子连梦呓都在读拼音。今天早晨,有家长告诉我,双休日一直教孩子拼读,他就是掌握不好,半夜醒了,孩子自己起来偷偷练读。说着说着,这位母亲眼眶湿了,孩子也几乎要哭了。下午放学后,有家长电话中告诉我,这个双休日根本没给孩子玩的时间,一直让她听磁带、读拼音,不知为什么孩子看到音节还是不能熟练拼读。感觉得到,这位家长又气又急。我听到这些,心中还真难受。孩子们小小年纪,刚刚步入小学就如此被煎熬着,发人深思! 我们学校往年在十月中旬都会进行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验收,教师们对待拼音教学都不会懈怠,不仅仅是为了能取得优秀的验收结果,也是想为孩子们打好语文基础,毕竟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是,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孩子们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有个过程,慢慢吸收内化的过程。一、二年级甚至以后,孩子们在识字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都是在巩固与强化汉语拼音。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早地扼杀孩子学习的兴趣,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教学反思 篇8 摊开今年、去年、前年的教案,字迹是否比以前更工整,备课是否比以前更立体,教学设计是否比以前更契合学情,教学是否比以前更规范纸质教案让我有了回望的载体,也有了发现自己问题的机会,教学反思也不只是当下的某节课的感受,更加是纵列的三年的积淀了。 前年的教案写的很细致,但是内容太多,我在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把那么多的文字变成语言灌给学生的?去年的教案又特别简略,我似乎根本不曾想过知识体系建构于课堂现场!哪怕学案上是按照体系制作的知识点预习。有了前两年的错误,今年的备课有了一些改进。 书写教案在做题之后,备课在构思之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抄着某本教辅的知识点。我更多的琢磨如何让一节课完整成体系又有重点的呈现;课堂40分钟如何做到不拉长课堂长度,能在固定的时间里做好一节完整的课。使用什么教具、设置什么实例、写出什么板书、做出什么小结、课前具体提问什么问题第一节,人口数量部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坐标图如何分析、如何判读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使用教材的图形和表格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让知识和方法双线进行。用好教材又需要适当的更新一些内容。教材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已经跟不上目前的社会实际,需要根据现实做更新。比如人口问题、影响、对策这部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应的内容及人口金字塔,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中国目前已经处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可是却不能机械的使用知识模版解决问题。因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基数大两个问题共存,还有独生子女的计划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根据备课前做题发现“人口迁移率”是一个高频内容,于是在课前加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并给出两个增长的计算公式,以及两个增长率大于小于零代表的意义。(不过最值问题依旧是个高频错点,如何攻克?还在思考中。)这个添加的内容,既能使两节课联系起来,又能让学生面对习题时不因为陌生而恐惧。通过做题发现“人口流动”出现的频率远超过“人口迁移”,也因为目前的人口空间变化实际如此,所以我淡化处理概念,也因此发现了人口流动包含人口迁移这个以前未发现的内容,不再纠结于概念,而是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讨论比独角戏有意义,给学生开口的机会是学生大脑转动的机会,被动的听着写着,不如思着议着说着写着有意义。 第三节人口容量,板书写两块,左侧是几个概念,右侧是图解影响因素。使用教室人口容量为例讲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对枯燥理论性强的内容,需要通俗的例子促进理解,但也要再进一步跳出例子回归知识,否则学生的兴趣点只在事例,忽略了知识,本末倒置。 学案基础训练题、各节强化练习题、章末检测题。处理好各部分习题的难易度;根据时间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习题评讲课方式,讨论式、自主解题式、教师讲解式全方位备课,随时根据学情做调整。适当的高考题渗透,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一步步拨开,逐步逐条进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规范答题,教师有必不可少的模范作用,只有自己一步步做好了,学生才能慢慢学会。低起点,细致进行,各个击破。 后记:稳扎稳打,这四个字,这学期刻在我心里。如何做到稳扎稳打,新课讲授、知识落实、习题评讲、纠错作业。有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忐忑和沉重,是什么原因让我目前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过能够克制自己的毛躁,也算好处,只是我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钻牛角尖的人啊!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1、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没有安排任何的复习铺垫,而是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虽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地方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特别关注学生,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开放教学的能力,万万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创生过程,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发现并掌握余数的概念以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首先是6根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过程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接着动手摆正方形,创造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研究发现:
在除法算式中余数小于除数,突破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这个月,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什么是除法,会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有余数除法”这一章节,学生要理解有余数产生的过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计算时要进行试商、求余数、验算。这一内容对于视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计算步骤增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内容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数学老师的我也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都知道,计算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我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计算能力下,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呢,如何让枯燥的知识点更生动,更有活力,而且我的学生很特殊,教材显现的竖式计算对于他们,书写起来太难,该如何取舍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又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呢,这都是困恼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带着自身的理解,我踏上讲台,在教学中做到;
一、分层教学
在普通学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重点、难点都放到,竖式计算上,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计算能力、视力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采取多钟多样计算方法,竖式计算、口算为主,算盘、计算器为辅。能力进行分层,A层学生有3人,其中2名低视力,使用明文,教授竖式计算,1名学生全盲学生使用盲文教授口算;B层学生3人,计算能力一般,100以内的减法需要借助算盘完成,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教授珠算。C层学生2人,计算能力差,教授计算器计算,让他们参与课堂、感受课堂。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少讲多练
教学中,有些孩子,怎么讲都不会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做题,让他们在做题中慢慢体会,计算方法的运用,对于会的学生更要如此,通过大量的做题巩固知识点,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教学的枯燥性,在练习环节,采用趣味竞赛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珠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把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变成了学生爱学的内容。
三、课后辅导
每节课总会有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及时抓住机会辅导,这是我每节课下课后必做的事,课后再加一把劲,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累,但是起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不好好听课,课后还得学。
教学中不足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多,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的多,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混淆的时候,教学时,还是学生被动的听,讨论,主动发言少,需要改善,发挥最大能力,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这个月给自己教学的建议是: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学习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他(她)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到知识,多想想,把课堂的知识点融入故事或者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那么好玩,有乐趣的。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我教学了三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有余数除发的计算。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铅笔,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不足点,虽然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对余数的理解,已不成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改进,例如:有关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如何把应用题答完整,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预想到的,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有余数的除法》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资料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资料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带给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让孩子利用学具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自己透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透过摆小棒的操作,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透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期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就应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6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7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平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一、分一分(教学余数的意义)。
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二、写一写(初步体会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8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同学们上学期学习了商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相对于同学们上学期学习的除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难度和新的意义,上个学期同学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但这节课学习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部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就涉及到了余数的教学,本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余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理解,理解余数表示的是把一些物体进行进行平均分后剩余的数,要特别向学生强调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请同学到黑板上尝试写,同学范读,指名读,跟读等形式,要再三强调写余数时打点的方法,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是进行的非常到位的。
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仍然有个别同学把点写成了小圆圈,这就说明课堂上还是有少数同学没有专注学习,可能小心思在其他的某个地方,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求不同方法的时候,要在恰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进行分的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把有剩余的一类从中分出来,从而告诉同学们像这样的情况用除法怎样表示,从而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9
今天去xx小学讲授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讲完之后,xx老师们的讲评让我收获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讲课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数×商+余数=被除数”的方法来检验是否做对。
通过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多次讲授发现了自己板书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可以将一些男的不大的问题,交由学生辩论探讨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会让这节课更加精彩。
2、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错误的地方可以写上,一起订正后再把错误方法涂掉。
3、在让学生摆小棒的环节之前要先让学生猜想,经历动脑思考的环节,然后再用小棒去验证。在学生猜想或者讨论的时候无论对错,都不要打断,以免使得学生怕出错不敢发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0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我把例1、例2定为第一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进行除法的竖式书写,理解竖式的计算过程及算理。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用竖式计算。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重难点是:
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通过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解决“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来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分别给出横式和竖式,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掌握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竖式的写法。
在重点教学例2中,关键是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在分的基础上写出除法算式、介绍竖式计算,通过“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例2时,我要注意渗透,分完后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摆一组?”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课后反思:
1、除法竖式的格式、试商的教学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竖式除号的写法,写惯了加减法竖式,一下子很难书写格式,学生写法出现错误较多。为了以后数学学习养成好习惯,例1有必要单独为第一课时,专一进行规范和练习。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余数的含义,会列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因为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对有余数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在活动中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3、作为新教师需要锻炼是必须的,语言组织方面欠缺,教学相连两个环节之间过渡语不够恰当,对学生的评价语也比较生硬,还不能做到恰到好处,好的评价语可以使课堂妙笔生花,激发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课堂节奏快慢结合不是很好,这些是我今后要加紧改进的。
4、在学生探索规律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说,多让学生说,而我却急于求成,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说的太多,而学生表达地太少,不够注重他们的思考过程,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块也是很欠缺的。
总之,这堂课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后进步的起点,我今后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发现、改进,从中获得进步。
教师个人工作反思
简单地说,教师的工作 反思 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个人工作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个人工作反思篇一
本人____省 教育 学院专科 毕业 ,教龄7年了,中学二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通过我校这次师德师风的学习教育,我对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较明确的认识,对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也更熟悉了。对照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 爱岗敬业 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 教学 方法 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但由于本单位工作特点,决定与学生家长联系相对减少;在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还不够积极。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不谋取私利,但在自觉抵制并反对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方面,显得不够有力。
8、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9、在优秀教师的为师三态:敬业、爱业、精业方面,我没有坚持“敬业——爱业——精业”这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主线,也没有政治把教师的“红”与“专”交织好以便自己更快成长。
10、在走优秀教师的精业阶梯方面,快乐的心态我还没有更好地养成,所以不好脱俗,更难超人。如何养成、永葆快乐的心态,是自己健康的成长过程的艺术时空的光与色。
11、人最好的素质是习惯。优秀教师的良好习惯我还没有具有。比如,学生中心的确立;行为、道德两种示范的发挥;事业的感情、对象的热情、生活和工作的激情等三种情怀的葆有;教学对话、公平待生、政工艺术、自身学习四种理念的提升等等良好习惯,都有待我的努力养成。
二、我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现代教育理论、 政策法规 学习不够深入,放松了依法治教这个准则。
2、爱心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树立,因而爱心的激发、永保不够而出现敷衍塞责现象。
3、缺乏刻苦耐劳精神和态度,因而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
4、缺乏协作精神,因而依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方面就软弱。
5、没有理解社会办学,全民教育思想,因而正面宣传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够积极。
6、降低了自我要求的标准,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7、缺乏对优秀教师的为师敬业、爱业、精业方面的“红”与“专”的修炼;
8、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不注意养成并永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快乐心态和良好的教育习惯。
三、我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改进 措施 :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拟定如下6项整改措施:
1、坚持理想,坚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信念。
思想上清醒、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论要强。为此,我必须做到:切实加强党教育理论学习。约束自己,认真整改;继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先进而纯洁的现代教育观。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增强制度的严肃性。
注意加强学校教育制度的宣传工作,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增加自己对教育不良现象做斗争的勇气,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形象。
3、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4、加强语文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5、我必须搞好培训网站,利用“三网”教育资源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谋发展,为同学们服务、为老师们服务。始终记住“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名句。
6、我还要继续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自己的师德问题。欢迎广大师生、家长再提意见,批评指正。
教师个人工作反思篇二
从去年九月初开始,我成为了一名教师已经有半年时间了,在这半年时间当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我对教师这一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说教师是阳光下最伟大的职业,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课业知识外,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要注意师德修养,能否拥有一颗爱心,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奉献给教育事业,是评价一名教师合格与否的基本准则,每一名教师都希望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是其核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对学生施以德育,教师必须具备师德,所谓师德,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感情以及有关的行为习惯等,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做为班主任,我对班里的每一名学生特点都掌握得十分清楚,对于他们不同特点,制订个别教育计划,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在教学工作中将原来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针对不同学生的引导式教育,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再对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产生厌烦心理。
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沿用的是全国弱智教育教材,由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这套教材针对性不强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为此,教改实践势在必行,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班就被列为教改实验班,为了做好教学改革,必须早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编写出有针对性的教材,我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充分接触和了解学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作为教改实验的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及时 总结 ,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推陈出新。
特殊教师由于教训 面相 对较窄,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会导致教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为了这份事业,我忠爱的教育事业,我会摒除杂念,把所有的热情,所有的爱倾注于学生身上,依法从教,严谨治学,廉洁从教,尊重家长,不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工作中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大胆改革,重选班级干部,带领学生积极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同时也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班级学习成绩各纪律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我在工作中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92年任教以来,一直以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三心”为动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工作中我不断钻研科学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人民教师形象教育学生,做到了为人师表,修德修才。
教育工作中,我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面对有限的课时,我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里的教学效益。把提高教学效益当作首要任务,把课前精备、课上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课前精备,是指上课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特别是认真研怎样“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促使学生最快地转化为能力”。课上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力点、思路和规律,激活课堂气氛,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功能。课后精练,是指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本着质量高,数量少,内容精,方法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分配,严格控制作业数量。
先后担任三年时间班主任工作。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子。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风较端正。倡导“严谨、求实、启智、育人”的教风,不断加强自身师德,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国家、爱社会、爱他人的时代青年。爱学生如亲人,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予以更大的支持,对成绩或生活情况较差的有自悲心理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帮助,日常通过班会、团活、升旗、宣传栏等形式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竟选学生干部,树立起自强自立精神。我提出的“抬头做人埋头学习”的要求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学中我认真的调查研究,虚心向同仁学习,对五中的老教师们,我一个一个地 拜访 求教。不断吸收别人的 经验 ,以丰富自己,使自己成长进步的速度快,班级管理中我能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应该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好质疑、好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课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鼓励学生超过教师,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遵循的准则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注重研究教学规律,精心组织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我大胆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将“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变成授课、实践和竞赛等双向交流的多种方式并存,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实践 报告 、小论文,在提高应用能力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在教育学生时我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地理课外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为两翼,全面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理、原则与策略,在探索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规律,开发中小学生创造潜能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能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主 渠道 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采用“引导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提供其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学生只有在此境界中才会产生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解放。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同样,地理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重吸纳时代活水,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这必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上来。“我始终是教育教学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总是用这样的想法来鞭策自己学习和不断提高。正是一直有这样的业务上的饥饿感,培育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习惯。并常以自己的读书行动体会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地理的习惯。由于自身 文化 底蕴逐渐厚实,95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教育学院进行数字专业本科学历函授学习,于97年合格毕业,三年函授学习,我阅读了大理专业书籍,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为干好教育教学本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深情,凭着“干什么都要争第一,样样工作争优异”的强烈事业心,我针对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撰写的论文《人类与地理自然环境的关系》荣获省奖励。
我们认为:读书,是凸现地理教学边缘性特征,实现地理教师自我“充电”的最佳途径。读书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地理教师创造的灵感。事业上的不断追求与创新就是一名教师的生命。如今,我的思路更加开阔,目标更加远大,步伐更加坚实。有决心在地理教研乃至普教研究这块园地中,更加辛勤地耕耘,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青春在对事业的追求中焕发出光华。
教师个人工作反思篇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语文教材 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 学习方法 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教师个人工作反思相关 文章 :
★ 学校教师个人教学工作反思
★ 教师个人工作反思
★ 教师个人的工作反思
★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反思
★ 教师个人的工作反思总结
★ 教师工作自我反思
★ 教师个人教学工作反思
★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与反思范文
★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 教师教学反思范文教学5篇
比例的意义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如下: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学生易于接受。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不变。
反比例的意义:
成反比例的量包括三个数量,一个定量和两个变量。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扩大(或缩小)的变化关系。一种量发生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两种量是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小学二年级语文《闪光的金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二年级# 导语】《闪光的金子》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闪光的金子》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闪光的金子》原文
徐虎是上海市一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
1985年的一天,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了三只“特约服务箱”。箱上写着: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开箱时间19时。
从那以后,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然后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按纸条上提供的地址,挨家挨户上门修理。
一天晚上,徐虎从箱子里取出五张纸条。当他做完第四家的活赶到第五家时,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了。主人见徐虎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天又太晚了,就劝他明天再干。可徐虎看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心里很着急,便说:“这是总管道堵塞了,不能再耽搁。”说着就爬上楼顶干了起来,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将管道疏通。
许多年来,徐虎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千家万户,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闪光的金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课题的意思;学习生字:修谈供凡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2“闪光的金子”
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课文的题目是?(学生齐读),难道课文真的向我们介绍那些会发光的金子吗?课文中“闪光的金子”指什么?自己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并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
(1)出示新词:
修理、谈起、凡是、及时、提供、工具箱、按劝
方便、普通、居民、急需、地段、咕嘟咕嘟、障碍
污水、附近、规矩、戴上、誉为、称赞、特约、服务箱
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3)齐读课文
(4)讨论:“闪光的金子”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A、出示: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人们感激徐虎,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齐读
B、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的题目的?
C、在这里题目上加上双引号,表示课文不是真的写金子。其实是写徐虎,写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D、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闪光的金子”,这叫首尾呼应。同学们在写话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来写。
四、书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1、读生字
2、师范生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的字词句来理解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学习徐虎他利用自己的擅长为人民服务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书空默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闪光的金子”指?(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3、徐虎到底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话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相机学习第一段
(1)出示: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
理解:普通水电修理工
徐虎他特别擅长于修理水电。只要水电出现故障,他都能修理。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上海的居民为什么把这样高的荣誉送给徐虎呢?
请读一读下面的文章,
2、相机学习第二、三段
(1)交流:徐虎怎样做的?
(2)理解:
“特约、故障、提供”
(3)自从那以后,徐虎就——
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4)读了这一段,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徐虎的确是“闪光的金子”?
(5)交流:
圈出“每天、总是、挨家挨户”。
3、学习第四、五段
(1)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写了他为居民服务的情景。
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3)找出徐虎一心想着别人的词语、句子。
交流后,齐读。
(4)小结:(引读)许多年来,徐虎就是这样————。他利用————走遍————,给大家带来了————。人们感激徐虎,都说——————————。
(5)齐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
读完课文,请你再来说说徐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你应该向徐虎学习写什么呢?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具按劝便;用“已经”造句;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出示:
天已经黑了。
我已经是一名少先队员了。
当他做完第四家的活赶到第五家时,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了。
2、指名读句子
3、先口头造句,再写下来。
4、教师个别指导。
二、学习生字:具按劝便
1、抽生字,识记生字(书空默写)
2、师范写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三、补充练习
组词
凡()闪()徐()供()
几()间()除()洪()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课文同前面几篇一样,题目上都有双引号,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就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自己解决“为什么加双引号”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联系前面几篇课文和本篇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一颗心。我又问孩子们:那徐虎到底有一颗怎样的心呢?为什么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带着思考学习课文。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大家一起总结出了,徐虎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有一颗无私的心。
在教学徐虎深夜为居民疏通管道时,我试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劝”字引导学生想象,第五户人家会怎样劝徐虎,孩子们说得很精彩,有的说:“徐虎,天已经这么晚了,你已经累了一天了,明天再干吧!”有的说:“徐虎,天这么晚了,你还高度近视,还是明天再干吧!”当读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时,很多孩子赞美徐虎说:“抽水马桶里的污水多脏啊!真臭啊!你却为了他们不怕脏、不怕臭,你真了不起啊!”最后我让学生扮演这家人感谢徐虎,孩子们都说得不错,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了。
本文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文学家说什么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做好教师“征文:徜徉在文学的殿堂
2024年9月9日 00:20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小学数学二年级怎样完成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2024年8月29日 12:20
《美学概论》课程讲什么内容?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谁
2024年8月19日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