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课件(平面镜成像原理图)
本文目录
- 平面镜成像原理图
- 平面镜成像知识点
- 初中《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heart_suit: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案)
- 平面镜成像怎么画
-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知识点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秀教案
- 平面镜成像原理
平面镜成像原理图
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可参考下方。
一、平面镜成像作图的原理:
1、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左右相反;成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方法:
1、对称法: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即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之间相对于镜面总是对称的来作图,我们称这种作图方法为对称法。
2、光路图: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一即根据光的传播路线作图,我们称这种作图方法为光路图法。
平面镜成像原理举例: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上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在物体AB上确定两个(或多个)能描述物体形状的点AB(或多个点)。
2、分别由AB两点(或多个点)向镜面作垂线,并延长至镜后A’ B’(或多个点),使镜后各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与镜前各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用虚线连接镜后各对称点即可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注意:物点和像点之间的连线必须用虚线,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必须用虚线。若物体有方向,则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也必须标出方向。
平面镜成像知识点
平面镜成像知识点是:
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是一种电磁波。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是:
1、为什么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便于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能够比较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大小。
2、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也不能和A的像重合。
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
3、怎么找到A的像的位置。
挪动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初中《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初中《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表面平整光滑透明且能够成像的物体叫做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 初中《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认识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 “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 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平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 “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馈练习,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heart_suit: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明象【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贾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 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 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课件展示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分析下例: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2)像是“近大远小”;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教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玻璃板暂不取出)。 教师提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自由发言: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学生: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 教师启发: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我们看见物体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 教师:非常好!(提问)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那么怎么办? 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教师: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重做实验。但在实验前同学们要注意: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玻璃板如何放置?实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课件显示下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道理。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点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就是根据光的反射来成像的。 教师:树在水中的倒影是什么?为什么是倒立的? 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原因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树的像,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顺势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5.评估与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虚像。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2.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 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 cm。 3.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提出问题: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用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用平面镜做实验; (2)换用玻璃板做实验; (3)记录数据的表格: 分析和论证: 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要避免放得过松,导致探究活动进行不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探究过程也不必让学生严格遵守探究的步骤,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平面镜成像怎么画
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方法如下:
方法一:对称法
①将两条反射光线向镜后反向延长(注意:镜后的反向延长线必须用虚线),使之交于S'点;
②由S'点向镜面作垂线,使之与镜面交于O点,再由O点向镜前延长到S点,使SO=S'O(注意:发光点与虚像点之间的连线必须用虚线),则S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如答图1所示)。
方法二:光路图法
①分别由两条反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向镜面作垂线(即法线)。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相交得到的点即为发光点。
注意:法线必须用虚线,入射光线必须标出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作图规范化要求:
1.平面镜的反射面和非反射面不能混淆,平面镜的非反射面要画上短斜线。
2.实际光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要画成实线,并用箭头表示光行进的方向。实物用实线表示。
3.虚像、法线和光的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表示。
4.为了表示实物和虚像的对称点,实物和虚像都要标上箭头或字母。
5.要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如下:
1、在纸上画一条直线MN,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直线MN上,使它与纸上的直线MN重合。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只大小和形状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移动蜡烛,使它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观察现象。
3、标记蜡烛位置,改变点燃蜡烛位置,移动另一支蜡烛到像位置,观察现象。
4、测量蜡烛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image)。
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但如果是两个人面对面,你的左边就是在对方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在对方的左边。这样的效果也叫镜像。
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知识点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知识点如下: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的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
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由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
无法在光屏上显现,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实际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书上是左右相反。
原理
光的反射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的对应点,进入眼光的光并非来自对应点,所以把称为虚像。
解释
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镜面反射。镜子里的影像就叫平面镜成像,经常被缩写为镜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通过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解决日常中的生活问题。
3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4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并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2、难点:理解平面镜所成像是虚象。
学习过程
回顾知识: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2、如图试作出两条如射光线的反射光线二、探究新知
(一)任务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思考以下问题:
平面镜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猜想、讨论)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试讨论以下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①要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应选用哪个物体来作镜面?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
②用平板玻璃作平面镜时,选择什麽物体来成像效果最好、最清楚?
③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较物象大小关系、如何确定物象位置关系?
④如何知道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
请从给出的实验器材中选用你所需要的器材根据: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只,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4、合作交流:学生根据实验情况进行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必须进行分析与论证才能确定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可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
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了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一种科学原理。它描述了光线进入平面镜后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与实物相同的虚像的一种原理。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3、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这是漫反射)。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这才是平面镜对光的反射)。 4、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反射。
更多文章:
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当下社会还存在哪些社会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实现有效治理)
2024年4月7日 13:5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是什么)
2024年7月30日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