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语文九年级下册19课《鱼我所欲也》的课后题)
本文目录
- 语文九年级下册19课《鱼我所欲也》的课后题
- 九年级下语文中《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第五题
- 孟子文章练习题
- 鱼我所欲也断句 . 翻译 . 注释 . 练习题
- 文言文练
- 鱼我所欲也的练习题,求高手解答,要答案哈直接切入正题,别废话哈
- 谁能帮我出一份带答案的孟子二章的练习题
-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题答案带选择题
语文九年级下册19课《鱼我所欲也》的课后题
★课后练习答案参考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与,给。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3.于,介词。表示比较。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1, 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九年级下语文中《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第五题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孟子文章练习题
《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复习《公输》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墨子起,再拜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 6、胡不见我于王 7、 子墨子九距之 8、 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2、方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14、吾义固不杀人 15、夫子何命焉为 16、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木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此为何若人?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之。三、阅读答题:(一)、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曰:“诺。” 1、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 2、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3、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最能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4、“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答: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人物有关的成语。(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6、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二)、子墨子见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填空: A、本文主要通过 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物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 ”。 B、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 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C、文中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2、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答: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使别人接受自己正确意见的方法: 3、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 4、 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 5、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 6、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2、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傲慢横蛮不讲理) 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的骄横自负) 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五、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 ”,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 解释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必先苦其心志 6、、空乏其身 7、行拂乱其所为 8、人恒过 9、衡于虑 10、而后作 11、征于色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 C、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鱼我所欲也》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贤者能勿丧耳 4、一箪食,一豆羹 5、呼尔而与之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乡为身死而不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三、选择: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先主遂诣亮 D.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四、理解回答: 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 面举例。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 6、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 7、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 8、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案如下:《公输》(一)1、交代事情有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3、宋何罪之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4、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5、(1)、班门弄斧 (2)、墨守成规 6、如:1、让战争从地球上走开。2、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3、珍惜生命,反对战争。(4)用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二)、1、A、对话描写 必为有窃疾矣 B、攻械尽 守圉有余 诎(公输盘诎)2、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运用了类比及对比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结合实际。3、示例: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4、如:1、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2、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5、略 6、略(三) 1、 (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2、A 3、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4、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五、1、人和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多助 天下顺之 民贵君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4、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5、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3、人才造就需经受苦难的磨练;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5、略 6、A、D、7、 略 (名言及事例提供: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事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鱼我所欲也》三、1、A 2、D 四、1、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断句 . 翻译 . 注释 . 练习题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只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情,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灾患,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人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情。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讨饭的叫花子也不屑看他一眼。 高官和厚禄如果不去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高官厚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有人仍然这样做)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注解 1.欲:想要,喜欢 。所欲:喜爱的东西。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患:祸患,灾难。 8.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9.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0.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这个办法获得生存手段而不用的人。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2.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3是心:天性,天良。 14.勿丧:不丢掉,不丧失。丧:丧失,丢失。 15.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16.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7.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18.蹴(cù)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蹴:践踏。 19.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屑,认为值得,长于“不”连用 2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1.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2.奉:侍奉。 2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24.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原先,从前。 25. 已;停止,放弃。 26.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27.是故:因此。 28.能:能够。 29.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个这个 练习题去中考题上找吧。。。。
文言文练
1. 谁有10篇初中的文言文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文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练习一,解释加点的字: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朝服衣冠………………( )窥镜……………………(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而复问其妾曰…………( )旦日……………………( )与坐谈…………………(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 )暮寝而思之……………(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欲有求于我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王之蔽甚矣……………( )乃下令…………………(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 )能谤讥于市朝…………(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令初下…………………( )时时而间进……………(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无可进者………………( )皆朝于齐………………( )二,给加点字注音:昳丽( ) 朝服衣冠( )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三,翻译句子:1,而形貌昳丽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4,忌不自信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6,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0,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1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1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15,时时而间进1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四,选择: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何陋之有D.甚矣,汝之不惠2,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2. 需要练字的古文
1.陋室铭
2.马说
3.师说
4.爱莲说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鱼我所欲也
8.劝学 《荀子》
9. 赤壁赋
10.卖炭翁
11.木兰诗 《乐府诗集》
12.石钟山记
13.五人墓碑记
14.六国论
15.过秦论
大多都是些高中要求背诵的古文,
既可巩固记忆有可达到练字效果。
3. 怎样可以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老一辈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钱钟书、梁实秋等人都有深厚的古文根底,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简洁准确、典雅传神。鲁迅先生从年轻时就大量阅读和研究古代小说,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茅盾背诵《红楼梦》的功力历来为人称道;钱钟书首先是一代学者,学贯中西,尤以国学见长,其次才是作家。世人只知有《围城》,而不知有《管锥编》;梁实秋深谙古典,博览经史子集,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不仅是语言的古雅淳厚,收放自如,还有用典之信手拈来,曲尽其妙。梁氏读书之广与运用之活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4. 求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一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1、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1、(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三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①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青萝被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②,悟衷散赏③。
(选自《吴朝请集》,作者吴均)【注释】①企:同“岐”,行走的样子。②荡:荡涤,去除秽恶。
累:累赘。颐:养。
③衷:思想。散:闲散随意。
1、本文写青山之美。(1)本文直接描写青山之美的句子有: (2)用侧面烘托手法描写青山之美的句子有: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出自《诗经·郑风·风雨》。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两句,其意是表达 ( )A、青山很美,然而风雨交加,心绪烦恼。
B、青山很美,山中鸡叫令人心烦。C、青山很美,然而天气不佳,只有鸡鸣之声,没有高雅的音乐,这里的景色也就不吸引人。
D、风雨交加,鸡叫不停,但是见到这样美好的青山,哪里还会不高兴3、假如你能身临其境,面对这样美的青山,你将有怎样的体验? 五、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
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3、《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百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3)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由这个故事衍化出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成语:这个故事说明了:七、狼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1、本文表现了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2、作者对屠户的态度是怎样的?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八、揠苗助长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④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
5. 怎样学习文言文最有效
在初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和文言知识,但是升入高中后,面对高中教材中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文言文,仍然要产生畏惧心理,以及无从学习的困惑。
那么,怎样学习文言文,或者说,学习文言文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一般说来,要想达到学好文言文的要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文言文段落或篇章; (2)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3)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 (4)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 而要具备上述条件,就要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积累 1.积累丰富的文史知识。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从春秋战国到近代,从孔子到近代的孙中山,从语录体到纪传体,从诸子散文到游记散文,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从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要做好积累,以便更好地解决阅读学习中的疑问。 2.重视课文后“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练习设计,积累文言实词。
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都附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一道练习设计,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实词的意义、用法,一词多义现象等掌握情况,如第一册《鸿门宴》课后练习第三题辨析“因、如、举、谢、意”的多义现象。这些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设计在学习时是不可忽视的,可以此为基础,进行逐个认识,比较鉴别,掌握规律,归纳实词的意义、用法。
3.利用课文虚词使用的实例,归纳整理虚词意义及用法表格。 新教学大纲列出“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数量明显少于文言实词,但是使用率却很高,虽无实际意义,但其语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学习中就应该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规定中的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阅读中灵活运用。如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虚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认真填写,并且随时把学习中见到的实例填写到表格中。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去死记字典的意义,因为那是生疏的,而课文却是我们熟悉的,为什么舍熟而就生呢? 4.串联课文实例,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在阅读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
如果不能够了解古代一些特殊用法,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就有可能某些句子读不懂,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因此,对这一点,也应该作了解。
二、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
同样,我们学习古代文言文也是如此。虽然不十分要求学写文言文,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无意会有很大的裨益。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这是古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那么,我们今天怎样才能做好诵读文言文,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呢?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利用工具书,质疑解难 通过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利用工具书,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精读课文,熟读成诵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三、领会 领悟就是自己分析、鉴别和比较,甚至可以把猜测也包括进去。
高中学生阅读一篇附有注解的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读懂,这就有了领悟的基础;个别地方一时拿不准,不妨先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然后查工具书或向老师请教。这种方法,前人称之为“以意逆志”或“以意会之”。
学习文言文注意力应该放在领悟上。养成领悟的习惯以后,再拿起文言文来看,就仿佛进入一个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即使碰到一些难词难句,只要稍微花些力气去查一下,也就不难解决。
领悟的关键是要掌握一大批实词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善于利用上下文,从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推出它在本句话中的意义。领悟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每一次都应有新的内容,既要纠正前一次领悟中不正确的成分,又要在原有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深入一步:从疏通文意,沥青文章层次脉络,直到准确把握全文的主旨和善于体会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以上三大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它们既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又是记忆和理解的统一。
它们的统一性在于:领悟和积累有助于熟读成诵,。
6.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3.生儿子。
(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11.催景俘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14.颜回好学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16.陈实与“梁上君子”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
3.小俞。17.赵简子元日放生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
3.鸠4.担当、胜任。18.3邓攸弃儿保侄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
3.①死②逃跑③死19张之万马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20.王安石辞妾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
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21.宋仁宗忍饿1.①赶身②睡着③宫中④实在⑤每⑥饥饿2.而开了宰杀无数羊的风气。
3.①近来②匹配、比较③近④到处4.梦寐以求。22.范仲淹罢宴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③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23.顾荣施炙1.①讥笑②遭③后来2.①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②于是放下自己的烤肉,而送给(他吃)③哪有整天端送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24.逆旅主人无情1.①交给②别的③洗④有人⑤就⑥连2.①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几千铜钱②要是不缴中租金必然被责骂直到打官司③不是旅店老板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3.①放下一张床(作动词用)②房间低矮。(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
3.邀请,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26.岑鼎1.①把②损坏③保全④为难2.①鲁侯想献出其他的鼎假冒岑鼎,请求和齐国友好②如果柳季说它是岑鼎,那么我们接受它。
3.①相信②诚信4.因为若献出岑鼎,那就将国家最珍贵的宝物丢失了;若不献出岑鼎,而以其他的鼎假冒,那就损害了柳季诚信的品格。27.杨万里与“诚斋”1.①贬官②命名2.①关起门来谢绝来客②张浚用端正良心诚意待人的学问勉励自己。
28.和氏壁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29.幽王击鼓1.①筑②曾③便2.①于是多次击鼓②被天下人嘲笑。
3.失信于诸侯。(五)品性30许生端方1.①很②几乎③跳入④拿着⑤背着2.①平时行为端正不随意说话②已躲过了火灾,为什么还要投河?3.衣服。
31.王安石待客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
32.范文正正直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
7. 适合初一学生做的文言文练习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
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
日食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鱼我所欲也的练习题,求高手解答,要答案哈直接切入正题,别废话哈
1、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活得应该有尊严,有起码的道德底线,人不应因为追求某些利益而出卖自己的人格,不能为利而失大义。人生道路上,人应识大体、明大理,有些选择其实是没有选择,那就是始终能把握做人的根本。2、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相同。 愿对你有所帮助!
谁能帮我出一份带答案的孟子二章的练习题
《孟子》二章•积累运用•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 》,《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人尊他为“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行拂乱其所为( )(3)曾益其所不能(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故不为苟得也( ) (6)贤者能勿丧耳( )(7)一箪食( ) (8)蹴尔而与之(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行拂乱其所为( )(3)人恒过( ) (4)而后作( )(5)征于色( ) (6)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 ) (8)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 通 ,意思: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意思: (4)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意思: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意思: 通 ,意思: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行拂乱其所为 古义: 今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阅读感悟•阅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回答问题。6. 本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名人的事例,这六位人物的相同之处是什么?7. 文中认为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和成就。请紧扣这一论点,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8.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9. 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不同见解,阅读西面的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你的看法。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10. 本文开篇并不宣说“生”和“义”,而是以“鱼”和“熊掌”比喻,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1. 在孟子看来,比“生’更重要的是什么?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是什么?12. 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1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表明了孟子的什么主张?•拓展探究•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问题。景春曰:“公孙衍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 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与张仪先后为秦国宰相。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连横”,与苏秦的“合纵”相对。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有“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之说。以天下为家园,以天下事业为岗位,为天下人谋福利。14.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往之女家( ) (2)无违夫子( )15. 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女儿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16.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综合实践•17. 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假如班里要就这个问题召开一次辩论会,请你查找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一○ 《孟子》二章1. 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上 战国 亚圣2. 略。3.(1)田间、田地。(2)扰乱。(3)常常。(4)奋起,指有所作为。(5)征验,验证。(6)丢掉。(7)用脚踢。(8)停止,放弃。4.(1)“曾”通“增”,增加。(2)“衡”通“横”,梗塞,不顺。(3)“拂”通“弼”,辅佐。(4)“辟”通“避”,躲避。(5)“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5.(1)古义:违背。今义:拭去。(2)古义:这。今义:表示判断的动词。(3)古义:好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6. 都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难之后,成就了非凡的事业。7. 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8.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发愤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难者自身,应该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材,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9. 不论就一点谈还是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10. 通俗易懂。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作比,使人易于理解义比生命更重要。11. 比生更重要的是道义,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是卑鄙的行径。12. 因为这是污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于人格。13. 是前面几段的一个总结。它表明了孟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个“性善”的主张。也引出了下文的“此之谓失其本心”。教育人们应学习贤者,任何时候不失去做人的品格。14.(1)“女”通“汝”,你。(2)违背。15. 批评张仪之流靠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不过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大丈夫,而是小人。16.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7. 略。 (119.52.153.89)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题答案带选择题
1. 有关古文鱼我所欲也的各种题目和答案
语文—— 基础题5道,(选择题) 基础默写题: 1.考了整首《登飞来峰》(挖了三个空)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PS:好像就没有了,不记得挖的是哪个空 反正考的就是这几句. 课内古文:他印的题是《鱼我所欲也》. 问题1:不记得题目了 反正答案是舍生取义. 2.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问:所学的课文XX中庄子与孟子的形象大不相同,请概括说说两者形象上的不同之处. 课外文: 1.议论文(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考议论文,大概明年也是) 2.文学作品(也就是散文,每年都固定要考的) 作文: 想起了____________ 我能想起来的语文题目就这么多 不过我们考的也差不了多少。
2. 有关古文鱼我所欲也的各种题目和答案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箪_______ 羹_______ 蹴_______ 屑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粗字的不同含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
(1)故不为苟得也 (2)所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也。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 (8)此之谓失其本心。
4.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填空。
(1)鱼,________,熊掌,____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 (2)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 综合练习 6.这篇文章以“鱼”和“熊掌”比喻,想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这一问题,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话可概括全篇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文中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12.课文中运用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搜集你以前学过的这样的句子。 13.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哪一次对你影响最大,从中你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1.dān、gēng、cù、xiè 2.(1)通“欤”,语气词,给。(2)连词 表顺承;但是。
(3)比;对。(4)这样的;这。
3.略 4.(1)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拥有,为了坚持正义而放弃生命。(2)并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种相法,人人都会有,贤能的人不遗失罢了。
(3)吆喝着给他吃,走路的人也不接受。用脚践踏了给他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从前宁可死了也不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去做了。 5.略 6.人生在关键时候应如何做出选择。
7.不能失其本心。 8.“乡为身死而不受……失其本心” 9.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10.生,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11.略 12.略 13.略。
3.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集及答案并带有详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 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患:祸患,灾难。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9.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0. 非独:不单,不仅。
11. 勿丧:不丢掉。 12.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3.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4. 蹴cù:用脚踢。 15.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6.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高位的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
辩,同“辨”,辨别。 17. 何加:(有)什么益处。
18.奉:侍奉。 1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2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从前。 22. 已:放弃,停止。
23. 本心:天性,天良。 24.是故:所以 25.能:保持 26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什么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坚持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万钟俸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万钟俸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万钟俸禄)。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良.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
4. 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文言文阅读 9.①通“避”,躲避。
②如果,假使。③有什么益处。
④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每空0.5分) 10.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提出,以“鱼”和“熊掌”喻“生”和“义”,通过这一生活常理,生动形象地引出并说明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1分)好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被人接受。(1分) 11.说明人人皆有本心,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但有人经不起诱惑,见利忘义,丧失本心,只有敢于坚定正义的人才是贤者。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2分) 12.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生死,考验一个人的品质,面对侮辱性的施舍,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说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珍贵,论证义重于生。(2分) 13.文天祥,夏明翰,谭嗣同,朱自清等人的例子,言之合理即可。
(2分)。
更多文章:
学校里正在征集班级图书角借阅公约,你有什么金点子,请写出三条?小学金点子征集怎么写
2024年8月6日 01:50
2016春晚主持人名单(2016年看节联欢晚会节目单出来了吗)
2024年9月19日 03:30
五人墓碑记原文及翻译?五人墓碑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2024年8月9日 06:10
水写布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是用水写字吗?书法练习用什么好,神奇水写布是什么东西 卫生,绿色环保,宣纸做的么节约么
2024年6月18日 06:20
情书全集(MP4或AVI)下载?求韩国<情书>第二季第14期的下载地址
2024年3月21日 08:10
绩效考核与培训(论述:谈谈如何运用绩效分析法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
2024年7月2日 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