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庸《征人怨》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征人怨原文及翻译
本文目录
-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征人怨原文及翻译
- 征人怨翻译及赏析
-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译文赏析
- 《征人怨/征怨》原文翻译赏析,征人怨/征怨全诗的意思
- 征人怨古诗带拼音
- 征人怨古诗赏析
- 柳中庸《征人怨》全文及赏析
-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
- 征人怨 / 征怨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柳中庸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字中庸。中唐河东人,柳宗元同族。他和弟弟柳中行,都在诗文方面有名。大历年间中进士,官至洪府户曹。与卢纶、李端为诗友。现今存诗十三首。
征人怨
【原文】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做伴。三月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鉴赏】
该诗是流传颇广的边塞诗,表达了征人久戍不归、思乡情切所生的怨情。
前两句中使用了两个叠词,“岁岁”、“朝朝”写出了戍边时间之长、征战的频繁。“金河复玉关”写出了辗转征战的地域之多,“马策与刀环”说明几乎每日都有征战,以致达到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境地,把征战生活的单调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战士在边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征战,转战于不同的战场,奔波劳顿。
第三句写得颇为凄凉,“三春白雪”原本是很美好的事物,然而终究逃脱不了归青冢的命运。“青冢”是西汉时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唯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诗人用“归”字,写出了归宿感,征人也许再也不能回到故乡,也许他们会终归坟墓,如王昭君一样长留塞外。
第四句力有千钧。黄河之水绵长,不停奔涌;暮春时节,想到中原,而眼前的却是黑山,就以“绕”字消除距离,想象黄河之水绕过黑山又继续向前流淌。最后一句虽是虚写,但其中的黑山与上句的白雪形成鲜明对照。在古诗中,有些作为地名的颜色名词虽不指颜色,却与诗中其他词语辉映,造成一种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感觉。此诗中最后两句就是典型,其中的“白雪”、“青冢”、“黄河”、“黑山”像浓重的色块,颜色明晰而深重,所占空间广大,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很有艺术感染力。
此诗写了一种悲壮的怨情,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征人怨原文及翻译
征人怨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通篇不着一个"恕"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
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家、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恕""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四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征人怨翻译及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征人怨》;【作者】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意,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没有关联,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的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的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了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只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结尾一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然后又奔腾向前,上句说到青冢,这里是写征人从青冢联想到其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结尾两句的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艰辛,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发为怨语,但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产生回肠荡气的效果;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征人怨》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译文赏析
征人怨/征怨
唐代: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注释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意思是:年复一年,驰骋于边塞关城之间;日复一日,横刀跃马,征战杀伐。这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与”字,把四个边塞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人感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无尽无穷,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气已经发泄尽,其实,征人的.怨何止这些呢?他不仅从年年岁岁的漫长时间中感受到枯燥苦闷,而且面对眼前看了千万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无处不在,所以有了三、四两句的描写。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这首七绝,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的确是不多见的。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公元766—779年间(唐代宗大历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为表现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
《征人怨/征怨》原文翻译赏析,征人怨/征怨全诗的意思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作者】: 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
【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注释】:⑴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⑵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征人怨古诗带拼音
《征人怨》拼音版如下:
suì suì jīn hé fù yù guān,zhāo zhāo mǎcè yǔdāo huán。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sān chūn bái xuěguīqīng zhǒng,wàn lǐhuáng hé rào hēi shān。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征人怨》赏析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本诗中最后两句就是典型。其中的“白雪”、“青冢”、“黄河”、“黑山”像浓重的色块,颜色明晰而深重,所占空间广大,造成一种感觉冲击,很有艺术感染力。
征人怨古诗赏析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①。 三春②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②三春指暮春 ③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1)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2)本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怨字,你能从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征人的哪些怨情?(3分) 参考答案 (1)借代手法。金河、玉关边塞地名指代边关,马策、刀环是马鞭、刀柄上的铜环指代征战生涯(战争或战事),加上岁岁朝朝表现了征人长期换防戍边、频繁征战(练兵备战)的厌恶(怨恨)(对仗工整,岁岁、朝朝相对,强调戍边时间之长,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强调战事频繁,复字、与字虚词相对,强调戍边生活的单调困苦,表现了征人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情) (2)三春白雪指边塞暮春季节还白雪纷飞,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天气极寒怨恨。征人每日看到的是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表达了征人对边塞景色单调、环境艰苦的怨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应先指出手法,再具体分析。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应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三春白雪归青冢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万里黄河绕黑山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充分地表现出边地生活的单调困苦不尽无穷,厌倦之情自然流露。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显示出一片萧杀凄绝的景象。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写征人联想到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却具有回肠荡气的力量。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柳中庸《征人怨》全文及赏析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评析】: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柳中庸《征人怨》全文及赏析
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赏析]
柳中庸,名淡,中庸是其字。唐朝河东人。大历年间进士,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诗文大意是: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随同)万里黄河又绕过了边陲遥远的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读来别具情韵。
征人怨 / 征怨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征人怨 / 征怨
唐代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标签: 黄河 边塞 诗 景色 场景
《征人怨 / 征怨》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征人怨 / 征怨》注释
⑴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⑵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征人怨 / 征怨》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著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此诗通篇不著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征人怨 / 征怨》作者柳中庸简介
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柳中庸的其它作品
○ 听筝
○ 秋怨
○ 凉州曲二首
○ 江行
○ 柳中庸更多作品
更多文章:
高1的数学公式有哪些?高1的数学符号U、n还有一些是什么意思啊
2024年6月14日 01:40
我喜欢的小猪作文400字(猪的古怪)?小学二年级描写小猪的作文
2024年2月24日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