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措施及方法?一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教学设计三篇
本文目录
- 科学教学措施及方法
- 一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教学设计三篇
- 最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哪些请分别简要说明
- 科学课教学随笔范文 科学课教学随笔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的构成是什么
- 探究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与特点
-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 小学科学教学实施的流程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科学教学措施及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一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教学设计三篇
【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的。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板书设计 探访蚂蚁 观察蚂蚁 蚂蚁身体的特点 爱护小动物 作业 完成“我的观察研究”报告会的信息。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小蚂蚁的身体特征进行观察、探究,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学习兴趣强,课堂气氛活跃。
【篇三】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 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 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反思 本节课对树叶进行研究,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最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哪些请分别简要说明
最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简要说明如下:
教材分析橡镇: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 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D硬币升高。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梁升粗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科学课教学随笔范文 科学课教学随笔
科学课多上,可以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那如何教学科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科学课教学随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科学课教学随笔范文1 我教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理解也很肤浅。但从我几年的科学教学经历中我深深感觉到: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为培养孩子们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机会。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在科学课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够,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容易搜集的实验材料的实验探究课,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比如探究:“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硫酸铜与铁钉反应”,“冷热与温度”的活动中,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材料,学生分组实验,而好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好。科学课,主要是以探究活动为主,在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材料准备的不充分,这样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科学课的质量。 其次,学生不太重视科学这门课程。几年的科学课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虽然学生们对科学课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的面也比较广,但是,他们不重视证据的搜集,不善于 总结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差,存在部分学生看热闹的现象。 另外,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就算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就说前几天,我在四年级领着孩子们做“空气中有什么”的实验,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让孩子们准备无底塑料瓶,蜡烛,火柴等。可是我却忽略了四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实验,他们很少有赶划火柴的,即使划着了,也怕烧手很难把蜡烛点着,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这一环节很乱。如果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我能想到这一点,让他们准备的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我感悟得很深。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外,还得寻求家长的配合,支持孩子们准备材料。另外,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备课要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日常工作中,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科学这门学科,它的知识含盖面特别广,有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又有天文、地理,历史知识。要想驾驭这门学科,做一名科学教师,就必须博学,这样才能准确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带领孩子探究更广泛的科学奥秘。 这几年,我从事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感到知识很匮乏,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没事的时候总爱研究点问题来充实自己。尽可能地把科学这门学科教得更加科学。 科学课教学随笔范文2 作为一个从事科普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 教学反思 。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普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普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降瑞雪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普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普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普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普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的科普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普教育教学工作,使科普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科学课教学随笔范文3 假如以前自然课用挂图,粉笔。两片子嘴巴就能够讲下来的话,现在在科学课上已经不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强调让孩子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去获取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所以我们把“动手做”作为科学的灵魂。“动手做”从表面上来看是操作,事实上是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既然让学生动做,就得有材料,就得有实物的材料供给学生去摆弄,去观察,去做实验。所以实物材料是上好科学课的物质基础。我们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那些实物材料,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条件,否则,孩子就无法亲自去感知,亲自去动手。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对于这一学科蕴涵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深有感触。 科学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最大不同的是,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以科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所展示出来.不是重在简单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得去感知.学生在实践中去把握,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课本身就是教给孩子科学的技巧,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让孩子们达到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获得.因而通过教学《科学》,更加让我喜爱这一独特的教学课程. 《科学》的教学,使我学会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改善生活.生活中的科学与教材课程的合理整合是教材的一大特色,更是今后上好科学,传递科学信息的桥梁,因而科学的构建思维,科学的方法等等,更是促进教学思想理念的又一重大举措。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基于科学原理和事实,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探究性原则:教学设计应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性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将科学知识与生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发展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趣味性原则:教学设计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意义
1、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2、促进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观察、推理、实验等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
3、强化基础教育:小学科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好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的理科学习,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4、增强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未来的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的构成是什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的构成如下:
1.系统分析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是把教学过程看做输入(学生)一产出(受过教育的人)的系统过程。通过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一产出过程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全面分析和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和布里格斯(L.J.Briggs)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
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步骤为:
(1)分析和确定现实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其中,前七个步骤为教学的预设计,而后三个步骤是对教学设计方案的验证、评价和修订。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最优化,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2.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W.Dick)和凯利(L.Carey)提出来的。②这一教学设计模式与系统分析模式一样,也强调系统分析,但不同的是它没有把教学过程看做输入一产出的系统过程,而是强调以教学目标作为基点来系统设计教学方案。
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程序呈直线型,其主要步骤有:
(1)确定教学目标。即根据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教学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应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期结果、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其他特殊要求有明确规定。
(2)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后,要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技巧,并确定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过程或步骤。
(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主要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准备状态和一般身心发展特点。
(4)列出操作目标。在完成前三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列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已确定的教学目标。
(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立测验评价的参照标准。要注意测验项目的要求与目标所陈述的行为类型的应有关联。
(6)确定教学策略。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须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有效实施教学。
(7)选择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和利用有用的资源,如教学材料、学生学习指南、教师指导书和试卷等。
(8)进行形成性评价。从个体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科评价三类形成性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
(9)修正教学。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修正教学方案。
目标模式重视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注重从教学过程各要素关联中,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便于操作,因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
探究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与特点
探究科学课的教学方式与特点如下:
科学课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冬种探究活动的开闹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的教学特点: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在私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
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
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
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又从中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呢? 1、变一本正经的教学为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以玩促学,自主探究,培养全体学生兴致勃勃、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乐此不彼的“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真正的让学生自觉的卷入自行探究的实验活动之中。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实验教师先让学生做玩“鼓”的游戏,通过做“玩鼓”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讨论得出,鼓发出声音是由于鼓面在振动的原因。那么通过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这一例子,是不是就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很多猜想。那你们想不想再来玩一玩桌上的这些物品呢?于是学生四五个人一组,互相合计着“玩”了一课。其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还经历了小组内的讨论,选择了研究对象,设计了研究方案,又通过合作,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又通过集体交流、总结,学生终于懂得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整堂课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观察、记录、分析、作出结论……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疑激趣,以真激趣,以活激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 我们探索形成的教学情境设置主要有“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等。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用语言描述,可以是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直观形式来表现,也可以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模拟。 如“浮力”一课,教师首先通过故事情景激趣:一上课,老师故作神秘地说:“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海洋,即使不会水的人跳到里面也不会沉下去,我们谁都可以躺在水里看书,不用任何救生圈,也不用踩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小孩子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问题,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猜测起来。接下来,老师指着展示台的注满水的1号水槽,表演魔术一般,举起一个小一些的土豆,做出要丢入水中的样子,问:“把这个土豆放到水中会是怎样呢?”同学们马上开始大胆地猜测,有说沉入水底的,有说浮在水中的。真实的情景,真实的话题,每个学生都会搜集记忆,或者大胆猜测。放入水中,沉入水底。引来一阵猜中的欢呼,不服气的叹息。老师接着举起一个大一些的土豆,指着2号水槽问:“把这个土豆放到水中会是怎样呢?”同学们马上窃窃私语,讨论是沉下去还是悬浮着。第一次猜错的想争取赢的机会,第一次对的信心百倍。 第一个水槽是淡水,第二个水槽是盐水。 验证结果:大土豆悬浮水中。 马上让学生总结规律,很多学生会总结出:体积大的东西悬浮,体积小的东西沉下去。 老师板书后,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科学规律要经过反复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然后让学生自己试验,想办法推翻这个结论。 学生发现土豆沉浮和大小没关系,发现了盐水和淡水的不同。然后,分发鸡蛋、木块、石块、硬币,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情境、活动情境。 3、设计恰当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因为互帮互学、互补互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们有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讲述——示范——自己尝试——汇报结果。 结果,会的同学三下五去二就完成了,开始左顾右盼;不会的也不想做的,磨磨蹭蹭玩自己的,想自己的,说自己的,根本无视我的指令;……教师急得团团转,顾此失彼,学生却启而不发,浑浑噩噩。 第二个班,我改变方法。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来研究同一问题。分组时照顾好中差,明确负责人,理清分工职责。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关键启发,个别指导,三言两句后,就开始优哉游哉地转着看,笑着听。 各个小组呢?在组长的带领下,你言我语大胆猜测,七嘴八舌讨论方案,面红耳赤修改方设计,“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抢着动手,好在由组长组织,大家都有操作机会,都有发言机会。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显得特别活跃,他们仿佛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能得到更多的启发,他们拼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搜索有用的信息,他们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摩擦和哪些条件有关:把木块放在玻璃板上,放在木板上,放在布面上……给木块加重物体增加摩擦,在磨合面加油减轻摩擦…… 这种“面对面”、“手牵手”的合作方式,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与自我调整,学会了同伴间的真诚相处。他们体会到的将不再是应试状态下的那种孤独无援与你上我下的激烈竞争,而是同一目标下的齐心协力与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而这些是我们用十倍的灌输也无法做到的。 总之,运用以玩促学、以疑激趣、自主探究、活动训练、积极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只要我们合理使用这些策略,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够迅速得到加强,参与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持之以恒培养,必将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习惯。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探究意识,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科学探究精神都会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舞钢市第一小学 河南】
小学科学教学实施的流程
小学科学教学实施的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总结与拓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流程就是指“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五个环节。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的活动进行的评价。
全面提升我市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是要加强理论学习,组建教师联盟。要注重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要抓实课题引领,提升科研能力。要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师生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相关:
从课堂教学任务上来看,教师要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系统的计划,比如,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配合,教师在整节课堂中的如何体现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整合有效课程资源、还有用什么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都要在整节课的表现出来,而教学评价应该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
因为评价对引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来。让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全面学习贯彻《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创设教研平台,转变教研方式,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实现评价和反馈。2、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和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等。3、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实验、观察、讨论、探究、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4、教学评价:针对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方法和手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等。
更多文章:
上联,花开那时,那时花开求下联?要一篇作文的开头《那时花开》、急!只要开头!
2024年9月20日 18:50
速读速记对孩子有哪些好处 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什么叫速读如何速读速记
2024年8月4日 08:20
背影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教案及知识点)
2024年2月26日 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