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超全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整理思维导图)
本文目录
- 超全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整理思维导图
- 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生物必修3]
-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的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新高考生物有必修三吗
-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
- 高中生物必修三试卷测试题
- 高一下册生物教学计划5篇
- 对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
超全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整理思维导图
:collision:生物必修三主要内容是稳态与环境,总共六章内容,分别是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涉及知识点非常多:sweat_droplets:今天N妹将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起来做成思维导图的形式,这样可以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帮助大家进行系统的复习:brain: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来整理知识点,还可以用于写读书笔记、做计划规划、做决策等等:magnifying_glass_tilted_right: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往MindNow试试,上手轻松,且功能齐全,:right-facing_fist:可以满足99%作图需要,还有海量模板可以使用哦,快来试试吧!
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生物必修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 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 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 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 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六、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 类(根〈芽〈茎)。 九、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第四章: 十、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计算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 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十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丙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十三、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十四、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蛔虫)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 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 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 碳循环 : 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两者关系: 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 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7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 如:北极冻原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 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十五、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 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②多样性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 的保护。 易地保护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保护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 .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的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关于种群的课程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重点知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关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新高考生物有必修三吗
新高考生物有必修三吗如下:有。
高考生物考五本,必修三本,选修两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有三册,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和进化》、必修三《调节和生态》。
选修也有三册,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上选修一和选修三。高考内容就包括以上提到的这些内容。高中生物国家规定的高中学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内容是一样的。
人教版教材共6册,供高中学生使用。必修1、2、3为必修内容,选修1、2、3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高中生物如何提高
1.学好生物要先背会教材
高中生物学得好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熟背课本的,因为生物属于文科性质,需要背的东西特别多,如果你把它当做理科来学,分数绝对不会高。生物分值低,所以每一分都不要放过,分分必争。
生物书一定要仔细看,包括选修和必修课本,书下注释也要认真对待,考试可能考到。
要检查生物会不会,可以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考一考,一考就知道哪里没背会了。
2.生物要计算的是遗传题
生物虽说是理科,但真正需要计算的部分不多,遗传是重点。大家首先把基本概念搞清楚了,公式和计算方法学会了,然后总结一下遗传会考哪些题目,一一突破。
高三是复习专题的时候,所以大家要把握好时间,利用一段时间集中搞定遗传部分,尽量不费二遍事,把计算类题目做会了就能留下更多时间背生物书或者复习其他科目。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的必修三里有很多考试常见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1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2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3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2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5.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4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2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调查种群密度的 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0.“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3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5.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5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6.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 渠道 进行的。
3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0.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4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
4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5.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46.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7.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8.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9.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50.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学知识点
★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 高三生物复习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 高二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一# 导语】高一生物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高一又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难点,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考 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一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2.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二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基因;基因与其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性状。
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中的基因都称为细胞质基因。其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
3.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三
一、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XX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XX的XX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XX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有丝XX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二、细胞核的功能
1、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细胞代谢活动和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三、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4.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四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5.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五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6.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篇六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
至于什么消费都想到可以买几本书,看起来很爱知识,却是一个非常坏的思维,被它麻醉的人,结局就是很恶俗地以为自己很脱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1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2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这个浓度:低血糖症 。
高于这个浓度: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有机分子,信息分子)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后失活)。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
12、水盐平衡调节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下丘脑:内分泌中枢
(1)内环境稳态中枢(渗透压,体温,血糖)
(2)双重调节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化学本质为球蛋白)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3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麦田除草是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4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种群密度的测量 方法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它 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5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保持原状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知识点汇总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归纳
★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 高二文科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试卷测试题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试卷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适答案)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葡萄糖等,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稳态包括其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C.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尿量减少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于内环境,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2.下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B.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
D.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有(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a时,l就转移到b里,使b兴奋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就由a传递给了b
4.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地传递方向是①②右肌肉③④左肌肉
B.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①③,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②④
C.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局部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D.给③一强刺激,只有左肌肉能产生收缩反应
5.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上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
B.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
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有关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6.某人遭遇船难后落水游到了荒芜人烟的岛屿上,下列对这期间他生理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由于缺少饮用淡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减弱
B.若误饮海水,血浆中Na+浓度短时间内升高,可能会使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差变大
C.饥饿状态下,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从而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长期饥饿,将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出现组织水肿
7.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8.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有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可以达到止渴的目的
B.学生通过对重点知识反复阅读来加强记忆
C.车祸中受害者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而不会讲话
D.某人在会议期间出现的憋尿现象
9.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0.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下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ATP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
B.Ca2+内流引发细胞胞吐进而释放胰岛素
C.胞内ATP浓度增加,K+外流受阻明显,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11.上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将收缩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12.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如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 饲养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按照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X的处理 方法 是用蒸馏水灌胃
B.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
C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可以用测定耗氧量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
D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需要碘元素,所以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Ⅰ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13.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14.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 措施
15.为探究某药物Q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患细菌性疾病小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注射一定量药物Q,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药物Q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药物Q可通过促进小鼠T细胞数量的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D.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16.下图表示人体通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蛇毒的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2、3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B.细胞1、4、5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C.细胞2、4的高尔基体特别发达
D.物质a有特异性,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17.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若在c点处将神经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为人体体液的四种成分相互关系,则体内细胞与B之间不能直接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B点为茎背光侧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是茎向光侧对应的浓度
D.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18.图甲表示某植物各部分名称,图乙表示植物某种器官或结构的生长素(IAA)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IAA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植物体中生长素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的
B.若图乙曲线表示去掉①后②的IAA变化,则A点时IAA既来自顶芽也来自侧芽
C.去掉①会对②的生长产生影响,但去掉④不会对③的生长产生影响
D.将图甲所示植物水平放置,图乙曲线可表示根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1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
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
C.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D.脱落酸和乙烯可在同一细胞中发挥作用
20.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21.下图为非洲热带草原某原始部落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该部落人的膳食结构为50%植物、30%草食动物、20%肉食动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取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的( )
A.1/135 B.1/235 C.1/30 D.1/100
22.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作物长势整齐,说明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B.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C.除草、治虫的目的是减少能量浪费,提高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D.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需要人类加强管理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
24.下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 表示能量值,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g+h 为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b
D.通过投放消化酶可能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25.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也可以改变蟹类等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B.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加速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C.采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D.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第II卷(非选择题)
26.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除激素的因素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为________(填“自变量”、“因变量”或“无关变量”)。图中“?”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中使用的I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IAA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________(填“会”、“不会”或“不一定”)减少。
(3)据图推断IAA和GA3混合使用后具有________作用。后续实验发现,适宜浓度的GA3处理芽尖细胞,分裂间期明显变短,间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
(4)用一般的理化方法很难检测出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现将某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上,若胚芽鞘能够生长,说明该琼脂块中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该实验的缺陷及补救措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会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和癌变的细胞,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另一方面,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
(2)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原理如图乙,其中FasL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内表达,Fas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内表达。人们推测,精神因素引起T细胞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_____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从而降低了效应T细胞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当HIV刚进人体内感染T细胞时,表明其突破了人体的第_____________道防线,而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______________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使人体最终丧失了几乎全部免疫力。
(3)图丙表示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的反射弧中的一个突触结构。乙酰胆碱(Ach)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Na+通过,也允许k+通过,当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时,则突触后膜两侧离子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4)为研究Ca2+对神经冲动的产生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否必需,研究者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先出现Ca2+内流,之后引发_______________定向移动,释放神经递质。
②将能迅速结合Ca2+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同时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若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Ca2+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28.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功能。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的分泌量减少。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影响T细胞的活性,一些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T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某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血糖超标并尿糖,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以下序号),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病,是机体免疫功能__________(填“过强”或“过弱”)导致的。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4)综上所述,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
29.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重庆市郊某地为了综合治理、利用由于生活污水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统一规划构建了含水草、鲈鱼、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的人工湿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发现,治理污染前该地区水体污染严重,仅生命力较强的生物还能生存,而构建了人工湿地后,物种数逐年增加,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湿地的建成大大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鲈鱼的种群密度时,捕捞所用渔网的网眼过大,则调查结果比实际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下表为某研究小组对鲈鱼的能量流动情况的数据统计,鲈鱼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cm2·a。
30.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病毒,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而吸植物汁液。某科研团队培育了携带新型共生菌的白纹伊蚊,其中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该团队在试点小岛上大量释放携带新型共生菌的雄蚊,降低了野生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该实验探索出的防治白纹伊蚊的新途径,有助于控制登革病毒的传播。
(1)研究人员释放雄蚊后连续监测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变化,以检验实验效果。该实验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试点,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考虑,其原因是_________。
(2)有人担忧降低白纹伊蚊数量后,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_调节。
(3)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方案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正确答案:A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
2.正确答案:A B:①应该代表血浆;C中血浆改为组织液;D胰蛋白酶不属于内环境。
3.正确答案:B:1是突触小泡,兴奋传导时不转移到b
4.正确答案:D。左肌肉和右肌肉都兴奋
5.正确答案:B。A:由第三幅图可知a 点兴奋时的电位与c点相同,故c点受损伤部位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K+改为Na+ D:化学信号改为电信号
6.正确答案:A。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能力加强
7.正确答案:D。胰岛不存在受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现象
8.正确答案:D
9.正确答案:A。脊髓是在胸部折断,不影响膝跳反射,但兴奋无法上传至大脑形成感觉。
10.正确答案:C。K+外流受阻明显,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小
11.正确答案:D。A:外界温度升高,人体增加散热,血管应扩张;B: 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更要散热。C:环境在变,体温仍维持相对稳定,酶活性不变。
12.正确答案:A。丙组丁组实验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所以X应该是用一定浓度的甲状腺激素灌胃。
13.正确答案:C。初次注射没事,再次注射出现症状,典型的过敏。
14.正确答案: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容易被植物的抗虫反应所消灭,增长更慢。
15.正确答案: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
16.正确答案:B。1是吞噬细胞,识别抗原不是特异性识别。
17.正确答案:C。A:肌肉不会收缩;B:ABC都属于内环境都是细胞生活的环境,都可以进行物质交换。D: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自动凋亡,所以应该与靶细胞的溶酶体有关。
18.正确答案:B。A:生长素还可以由其他部位产生,比如幼嫩的叶;C:去掉主根对侧根生长也有影响。D:刚开始浓度高抑制生长,不可能代表根远地侧。
19.正确答案:C。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细胞分裂而不是细胞伸长
20.正确答案:B。种群数量下降,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21.正确答案:B 。假设人增重10Kg,则5Kg是吃植物增重的,需要消耗50Kg的植物,3Kg是通过摄取草食动物增重的需要消耗300Kg植物,有2Kg是通过肉食动物获得的,需要消耗2000Kg,所以人增重10Kg共需消耗2350Kg植物。所以选B。
22.正确答案:D
23.正确答案:C 粪便中能量没有流向植物,而是被分解者利用,植物吸收了粪便分解后的无机盐。
24.正确答案:D。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B:g+h为草鱼同化量;C: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
25.正确答案:B 。底栖动物属于消费者。
二、非选择题
26.(1)无关变量 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
(2)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不一定
(3)协同 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缺少对照组 增加一组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上的实验
27.(1)激素 淋巴因子 神经递质
(2)FasL 靶细胞识别和结合 第一二道 Fas
(3)Na+离子内流
(4)突触小泡 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28.(1)防卫 监控和清除 淋巴因子
(2)释放神经递质 与T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3)?? 自身免疫病 过强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9.(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间接 偏小 (3)98×105
30.(1)避免迁入迁出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3)信息传递 模拟雌蚊扇动翅膀的声波吸引雄蚊进行杀灭,降低白纹伊蚊的出生率,从而控制白纹伊蚊的数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试卷测试题相关 文章 :
★ 高中生物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 高二生物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 高中生物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 高二生物第三次月考试卷试题
★ 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试题
★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
★ 语文必修三测试题
★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高二生物下册期末试卷试题
★ 高中生物基因习题及答案
高一下册生物教学计划5篇
【 #教案# 导语】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高一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高一年级3个班生物教学。为认真落实云南省教育厅“为了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要求。确实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科学方法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练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让他们有社会决策意识,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热情,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关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有学生约150人,其中文科班两班,理科班一班,相比之下文科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爱好偏低,生物基础把握普遍较差,理科虽然学习爱好更好一点,但是基础依然比较差。每周课时只有三节,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通过会考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和一个稳定的思想状态,为搞好学习提供保障。
3、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制定学生小档案,详细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4、认真备课与制作课件,真正做到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堂。
5、认真设置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
6、强化基础知识教学,会考主要测试考生在中学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楚地认识某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的条件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认真研究考纲和考题,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测试,及时做好反馈。
8、认真指导学生进行会考模仿训练和理科班的高考模仿训练,为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和提高高考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9、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要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和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布满激情和活力。
10、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靠学校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一定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2.高一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本人今年担任高一年级18、19、20三班生物学科教学。第一次上高中教材,有很多的困难,最主要的是教材、教法的不熟悉。为了能更快的适应新工作岗位,把工作作好,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材内容分析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必修),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五部分。
具体内容分析:
1、生命的物质基础,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内容,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2、生命的基本单-细胞部分在整个生物知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本部分内容是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 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为本部分内容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 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3、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是在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中,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ATP和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光合作用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而探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在呼吸作用教学时,让学生重点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弄清呼吸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产物,以及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的比较。结合生产实践,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生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都与生物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本部分内容较多,因此要注意理清脉络,搞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调节主题。
5、生殖和发育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生殖过程中产生的新个体,经过一个阶段的生长和发育达到性成熟,接着又会产生自己的后代。次部分的教学重点是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意义;减数分 裂的概念、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的难点是有性生殖的意义、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对策
生物科学的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非常人文的一门学科,自己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高一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一、制定完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教学计划,确定选择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相关仪器实验精选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实验,教师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生产生活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参照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要求是在自学知识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三维目标,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家庭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车间去参观,豆瓣酱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人帮助。在具体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问题,遇到困难,心理上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教学活动中,最后实验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成功欲 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效果。可以利用检核表评价操作行为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用这些辅助手段保证本模块教学活动顺利实施,保证达成教学目标。
4.高一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教学建议
1.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标准。
2.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单元结束,组织一次单元自测,帮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3.教研组要有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在教法上“讲授法、自学法、训练法、探究法”相结合点,提高教学效率。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物的习惯和兴趣,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
5.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6.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学科内综合习题的训练。
7.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备课组长要认真督促检查,其方式方法应与高三年级相同。
三、教育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转变教学理念。
(二)加强集体教研,精心进行学案设计,确保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师认真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所以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备课组成员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怎么突出。有关难点怎样突破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等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其次、强调每个老师就每一课内容备自己的教学个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而且就各个班学生不同的特点,备教法和学法。然后是精心设计学案,使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三)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四)精选试题,提高做题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进行的是必修三的学习,必修三教材的编排从知识结构上很好的体现了从个体到生态系统层面上稳态的存在及其调节过程,也将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体现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层次:即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具体来说,本模块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第1——3章是个体水平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第4——6章主要从宏观方面阐述生命系统的构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必修三教材的知识框架很清晰,很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生物体、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有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必然会使其相对稳定状态受到影响,但通过调节其稳态都能够得以维持,这也是细胞、生物体乃至整个生物界能够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基础。
5.高一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习;
(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任务和目标
本学期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是授完《遗传与进化》。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
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
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三、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校高一生物教师得到充实,由两位生物教师担任生物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生物备课组将加强集体备课,未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我们平时要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教材,少走弯路。
我校现在有学生530人左右,男女比例接近1:1,有10个教学班,其中文化班8个,艺体班2个,每人5个班,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智力水平还可以,学生的自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欠缺。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每周有一次大集体备课:确定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题(考虑学生的实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试题)、作业情况;协调各班的进度;反馈上周各班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安排下周的观摩课,评课的时间、地点。
2、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班找出2名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进行总结,介绍给学生,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染力)。
3、加强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课上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操作事项的说明,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学生在周六、周日去实验室做实验)。
4、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习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5、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原则在学生自动报名的基础上开展活动。活动每2周开展一次,时间利用课外时间(晚上7:30—8:30),开展的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指导、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习题点评、讲座等等。
五、教学计划(略)
对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
、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1)“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的实验操作;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播放视频:“有关尿毒症”资料。提出问题: 根据视频资料请同学们想想,尿毒症患者内环境的成分与健康人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评价并入课: 尿毒症患者就是因为代谢废物及毒素的堆积,而使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遭到破坏,危及生命。可见,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板书课题: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那么,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下面我们将通过问题的探讨,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板书: 一、稳态概念的认知方法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PPT演示: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表1:内环境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项 目测定值 单 位 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肌酐 CRE 0.7 mg/dl 0.5~1.5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提出问题,安排讨论: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简要评价、补充,形成共识: (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2.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引起糖尿病,还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PPT演示: 问题探讨2:内环境pH的变化特点 提问学生: 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肌肉酸痛呢? 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pH的大幅度下降呢? 引出实验问题: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PPT演示:教科书P.9-10“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酸碱对内环境pH的影响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规程,包括: ①实验材料和用具的正确使用;②实验流程的有序性;③同学之间的友好合作等。 深入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辅导。调整学生实验活动的进程。 安排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简要分析和讨论。 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不断鼓励和激疑学生 作出终端评价,得出实验结论 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对酸碱都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使血浆pH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 PPT演示:正常人体内,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 PPT演示: 问题探讨3:体温的变化特点 出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时间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睡前 平均温度环境 温度母亲父亲自己安排学生分组展示课前调查的初步报告 提出讨论的问题,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1.同一个人在24小时内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人体体温始终在37℃左右吗? 3.将体温变化的测量情况与当天气温日变化的测量大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评价和小结: 健康人的体温也保持着相对稳定。 PPT演示: 问题探讨4: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特点 提问学生: 如果生病时输液,需用生理盐水,大家能说出生理盐水的浓度吗? PPT演示:“红细胞的形态图” 提问学生:请预测,输液时Nacl溶液浓度过低(低渗溶液)或过高(高渗溶液)会对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后作出肯定: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 师生共同小结出稳态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问题探究,可以说明健康人体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内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那么,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什么?板书: 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调节机制 PPT动画演示: 带着学生简要了解血浆pH的调节过程。 依据教科书图1-4,帮助学生简要熟悉人体内有关的器官和系统。 提出问题,安排学生阅读教科书并联系自身寻求答案 1.根据血浆pH调节过程,说明有哪些器官的直接参与?又有哪些系统的直接参与呢? 2.通过pH的调节过程说明这些器官、系统是随意参与还是协调活动呢? 3.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启迪学生思考,安排自我阅读教科书P.8 最后二段 人类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师生共同分别明确:(可PPT演示) 从贝尔纳的推测(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到坎农的解释(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然后到现代观点: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 再次熟识稳态的概念(整合教科书中的概念要点): 人体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提出继续思考的问题: 稳态既然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这样完善的调节机制下维持的,那是否意味着内环境稳态一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启迪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经历,探讨问题 如:军训时,环境温度持续高达39℃,班上有同学出现中暑现象…… 又如:糖尿病人因胰岛B细胞受损,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而导致内环境成分中血糖浓度过高。 简短小结: 通过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稳态失调带来了疾病,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可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板书: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带着学生联系生活现象思考,师生互议: 现象1:发烧的经历与原因初探,从酶促反应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还有哪些? 现象2:某同学在上午第5节课时,因低血糖而晕倒,送到医务室医生立即给刘欣静脉注射了葡萄糖溶液,很快就舒醒了。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现象3:平原地区生活的人们初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气中氧分压偏低,导致人体内缺氧……)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课堂巩固与练习: 知识要点归纳和习题练习:(见PPT) (注意: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层次,确定习题练习的难度,可初步跑马观花接触高考试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高考要求。) 结课并释疑: 刚上课是播放的视频“尿毒症”,患者依赖血液透析仪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可我更希望咱们都能远离尿毒症等稳态失调的疾病。 布置课后延伸学习的内容:(辅以PPT画面激励) 查阅资料,收集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1期以“内环境稳态与健康”为主题的宣传小报。 老师可把各小组的作品收集起来在校内举办一个展览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有关健康的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理念——人生因健康而更加精彩!观看并思考思考与回答: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增加。进入学习状态开始进入思考阅读表中各项数据, 以学习小组进行数据的逐项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入思考状态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分组实验操作用投影仪分组展示实验所得的数据及曲线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论,达成共识。自主活动,取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用投影仪展示课前调查的结果: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分组汇报: 1.同一个人的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大。 2.不是!只有人在健康时体温才在37℃左右。 3.外界环境温度对体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回答:0.9% Nacl溶液。观察、思考 简单分析并回答: 浓度过低导致红细胞吸水胀破;浓度过高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内环境的渗透压只有维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保持正常形态。 阅读教科书P.8,勾划出概念要点联系自身了解相关的器官和系统名称。相互小议,形成共识: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基础。自主阅读,了解有关史料答:稳态就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在教科书中完成稳态概念的书面整合联系生活实际,各自发表意见,小组合作交流: 环境变化小,内环境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超过自身调节能力,内环境的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小组交流,形成共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作交流得出共识:正常体温和适宜pH是人体内的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血糖过低会导致供能不足,而引起低血糖等症状。 完成课堂检测题。 课后可分小组进行准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励学生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展现并学会合作学习加强实验操作技能过手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调查报告的编制,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体验合作学习和成功的喜悦冷静思考、注重观察和分析师生合作了解自身并学会关爱自身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核心概念,初步学会怎样整合知识通过问题和病例简要分析,升华对概念的认识再次学习怎样内化知识及时反馈,力图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011年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的课题之一,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有所得,在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对该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读和分析、课前对学情的简要调查(例如,安排学生课前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等),制订了比较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然后在参赛学校上课前,又和南溪一中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见面和对话,对原订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再次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贴近生活,所以我选择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入手,通过设置4个问题探讨,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讨论交流。从课堂学习氛围看,同学们的思维相当活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尤其是各小组对课前的体温调查报告的分析、讨论激烈有序。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了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并且分小组进行,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的有序操作,并得出基本正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我注意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分组汇报、相互评价和成果共享,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达到高潮。 由于本节课在选题上既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过手练习,又有意识选入少许有一定深度的拓展习题,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 由于第一次尝试新课程内容的教学,我特别注意到通过不同方式向一些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虚心求教。在怎样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课案的实施考虑到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要因情而调、形式多样。如安排学生课前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课堂中穿插实验的简易操作,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科书中的重要语句,以及列举学生亲身体验的一些生活经历等,来帮助学生完成“稳态”概念的完整理解和对稳态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教学课案的实施过程中,尽管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还可以对教科书进行大胆一些的处理,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这个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还有就是过高估计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个别小组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增加课前预实验的准备,提倡学生之间互学互教,加强合作和交流,显得更有必要。
更多文章:
微笑服务培训(如何提升餐饮服务人员基本技能,以希尔顿酒店为例)
2024年9月19日 19:10
春分的风俗活动和寓意(春分的风俗活动和寓意 春分的风俗活动和寓意是什么)
2024年6月24日 10:00
弯腰的一瞬间(走近你温暖我作文 《走进你温暖我》600字作文)
2024年7月24日 22:50
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第四单元《吆喝》答案)
2024年7月8日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