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有哪些)
本文目录
-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有哪些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素应包括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
-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和辅助性要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独有的特点是
- 组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级要素包括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有哪些
职业健康管理13项规范性制度: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一)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1.设立职业危害管理机构,并提供人力资源; 2.定期召开职业健康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3.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 5.保证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投入的有效实施; 6.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及时、如实报告职业危害事故。 (二)主管职业危害负责人责任制 1.明确在本企业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2.组织职业危害防治检查及落实职业危害因素整改; 3.组织制定、修订和审定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4.明确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组织、实施责任。 (三)专职职业危害管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1.贯彻执行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规、制度和标准; 2.负责日常职业危害防治的监督、检查、技术管理、教育以及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组织、统计、上报和建档工作。 (四)职业危害岗位防治责任制 1.参加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劳保用品、器具和防护设施; 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 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监督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五)职业危害管理部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制定的职业危害防治的规定及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组织建立、修订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参与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 3.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和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二、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一)日常监测 1.明确日常监测人员,并对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2.明确尘、毒、噪声的合理布点(布置图),明确监测时间,并做好记录(记录表); 3.规定监测办法。 (二)检测和评价 1.按规定委托取得资质认定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检测和评价; 2.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若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定规划,限期解决; 3.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时和在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三、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一)岗前告知 在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将工作场所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后果、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 (二)作业场所告知 1.设置或定期更换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明确具体负责人; 2.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 3.定期将监测、检测和评价结果公示,明确公示方式。 四、职业危害检查和隐患整改制度 1.明确职业危害检查负责部门和人员,以及相应的任务和职责; 2.明确职业危害检查方式(如日常、定期、季节性、节假日前后和一般性、专业性)及检查周期; 3.明确职业危害检查内容(包括对思想认识、管理制度、现场环境、职业危害标志、职业危害设施、工艺、设备、仪表、问题整改等方面的检查内容); 4.检查记录保存完好; 5.明确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 6.明确对事故隐患整改限期要求及复查要求,实现跟踪问效; 7.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是否分开,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是否分开。 五、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申报工作负责人; 2.每年申报时间; 3.申报程序; 4.申报存档资料。 六、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1.明确教育培训负责部门和培训对象(负责人、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在岗员工、新进员工、转岗人员、外来人员、临时工作人员等); 2.明确各类人员接受职业危害教育的内容(思想、政策、法律法规、事故教训、职业危害基本技能、常识、经验等)及教材; 3.明确培训应达到的目的及资格要求; 4.明确教育方式、培训时间、考核方式; 5.明确必须持证上岗的人员,依法接受有关培训、考核(包括复审)管理规定的要求。 七、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1.制定职业危害维护检修规定; 2.明确维护检修单位和检修人的职责范围; 3.明确检修的种类; 4.各类检修作业应当遵循的规程或规定; 5.检修的程序和要求; 6.检修的记录要求; 7.检修的验收要求。 八、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明确配备标准; 2.明确采购及特种劳保用品供应方的资质审验办法; 3.明确劳保用品的发放、使用、报废管理办法和管理责任人。 九、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一)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员工健康资料 (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 1.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 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 3.职业病报告卡; 4.对职业病患者、患有职业禁忌证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从业人员的处理和安置记录。 (三)职业健康检查 1、开展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2、开展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将体检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向所在地安全监管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3、开展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开展职业危害事故后参加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 十、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各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张贴在操作岗位。主要包括内容: 1.生产操作方法和要求; 2.重点操作的复核、操作过程的职业危害要求和劳动保护; 3.异常情况处理和报告; 4.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 十一、职业危害事故管理制度 1.明确职业危害事故报告程序和内容,调查、处理程序及要求; 2.“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有关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预防措施不放过、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原则的要求; 3.事故档案管理和事故台帐。 十二、外来施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是践行“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本。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已把身心健康、舒适、提高幸福指数等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对健康的需求也在发生质的变化。 2、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是企业管理实现质的飞跃的具体体现。生命的状态不仅仅是活着,还有健康。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从事一切活动,企业的健康管理是提高员工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素应包括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必须经过最高管理者批准,必须包括最高管理者对“遵守法规”和“持续改进”的承诺。2、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辨识危险源时必须考虑: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②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③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此外危险源辨识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当工作场所发生变化(如办公地点搬迁等)设备设施(如新购进一台搅拌机)及工艺(如由原来的合成生产改为来料加工)发生改变时,都要对危险源辨识重新进行辨识。3、法规和其他要求至少遵守现行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将法律法规的文本进行收集,识别需要遵守或适用的条款。4、目标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通常是用来控制不可容许风险的,目标必须是能够完成的,如果条件允许,目标应当予以量化,以便于考核。(如实现1000天无安全事故、驾驶员持证上岗率100%、重大责任事故为0等)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要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必须具备职责、权限和完成时间表等要素,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规范的管理方案。6、结构和职责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成员作为管理者代表承担特定职责,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是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除管理者代表之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应有一名或几名员工代表,参加协商和沟通。7、培训、意识和能力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具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工作的能力。本要素重点关注的是员工的上岗资质以及安全意识和能力。如驾驶员的驾驶证和上岗证,稽查人员的检查证和执法证,炊事员的健康证等。8、协商和沟通协商沟通的主要内容有:参与风险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参与商讨影响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了解谁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员工代表和管理者代表;关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9、文件本要素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和保持足够的文件并及时更新,以便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得到充分了解和充分有效地运行。10、文件和资料控制文件和资料的控制主要目的是便于查找,当文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传达到员工,保证重要岗位人员的作业手册是最新版本。11、运行控制在进行了第2条至第5条(策划)之后,应当按照策划的结果进行实施。本要素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不符合报告重点“光顾”的对象。12、应急准备和响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备,二是响应。如果可能,这些应急程序应当定期进行测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应急预案演练。演练的目的是为了检测预案的可行性。13、绩效测量和监视本要素主要是对“运行控制”的结果进行监测和检查的过程。14、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本要素是在监测或检查时发现不遵守法律法规、制度、流程等方面的行为而采取的纠正、整改措施。15、记录和记录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各种记录,记录的作用在于它的可追溯性,也就是平时经常提到的“有据可查”。记录必须规定保存期限和保存地点,记录的管理必须便于检索,即需要查记录时,必须在很快的时间内找到该记录。16、审核此处的审核是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即组织自我审核,也称为“第一方审核”,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审”,是检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的重要手段。17、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一般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通俗地说,管理评审是指组织的某个部门在改进体系的职业健康安全业绩时,需要别的部门的配合、协助,或者是准备购买某种物品而需要使用资金等重大的、涉及面较广的、本部门不能独立完成、需要上级批准的问题的解决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共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制度、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三同时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1、规定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制2、规定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二、职业安全卫生措施计划制度主要内容:1、单位或工作场所2、措施名称3、措施内容和目的4、经费预算及其来源5、负责设计、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6、开工日期及竣工日期7、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效果具体有以下几种:1、安全技术措施2、职业卫生措施,包括防尘、防毒等3、辅助用室及设施,包括更衣室、消毒室等4、职业安全卫生宣传教育措施三、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制度1、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2、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3、员工的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分为上岗前的三级教育,改变工艺和变换岗位教育经常性教育三种形式4、经常性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四、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制度检查内容: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和查事故处理。五、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一)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1、伤亡事故分类1)按伤害程度分类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重伤:指损失工作日在105以上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日死亡:其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2)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轻伤事故:只有轻伤的事故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3-9人的事故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的以上(含10人)的事故2、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报告依据,1989年国务院34号令《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1991年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执行。3、伤亡事故统计按1992年劳动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和1993年发出的“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二)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1、职业病报告办法按卫生部1988年修订颁发的《职业病报告办法》执行一切企事业单位都应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由他统一上报。2、职业病处理按卫生部、劳动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1987年11月发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六、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是指按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监察,以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单位在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职责和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瘵和惩诫制度,执法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部门而不是其他的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七、三同时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53条规定了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时,其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主要包括:1、安全管理(如安全制度、安全检查、安全培训、事故管理、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管理、消防管理等);2、职业健康管理(岗前、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危害因素年度检测、职业病管理、职业危害告知等)。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
(一)职业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概念
1.职业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通常也称为工作岗位。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指针对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隐患问题,运用有效资源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从而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的。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目的和模式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的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通过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旨在使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绩效。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现代模式
目前我国地勘行业钻探施工正在传统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上,积极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现代安全管理模式。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指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B)。
A.制度 B.要素 C.方法 D.措施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定义的扩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作用的扩展:
1、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
2、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促进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和辅助性要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2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共17个)”标准规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和辅助性要素分别包括以下内容: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2)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法规和其他要求;
(4)目标;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6)结构和职责;
(7)运行控制;
(8)绩效测量和监视;
(9)审核;
(10)管理评审。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辅助性要素包括:
(1)培训、意识和能力;
(2)协商和沟通;
(3)文件;
(4)文件和资料控制;
(5)应急准备和响应;
(6)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7)记录和记录管理。
扩展资料: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组织应有一个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该方针应清楚阐明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
2、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
3、法规和其它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和获得适用法规和其他职业健康安全要求。组织应及时更新有关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目标组织应针对其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如目标宜予以量化。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以实现其目标。方案应包含形成文件的a)为实现目标所赋予组织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b)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6、结构和职责
对组织的活动、设施和过程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有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应确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予以沟通,以便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的最终责任由最高管理者承担。组织应在最高管理者中指定一名成员作为管理者代表承担特定职责,以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正确实施,并在组织内所有岗位和运行范围执行各项要求。
7、培训、意识和能力
对于其工作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职业健康安全的人员,应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在教育、培训和经历方面,组织应对其能力作出适当的规定。
8、协商和沟通
组织应具有程序,确保与员工和其他相关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进行相互沟通。组织应将员工参与和协商的安排形成文件,并通报相关方。
9、文件
组织应以适当的媒介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a)描述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b)提供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10、文件和资料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和资料。
11、运行控制
组织应识别与所认定的、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有关运行和活动。
12、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以识别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响应,以便预防和减少可能随之引发的疾病和伤害。组织应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计划和程序,尤其是在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定期测试这些程序。
13、绩效测量和监视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常规监视和测量。
14、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确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以便:处理和调查事故、事件、不符合;采取措施减小因事故、事件或不符合而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完成;确认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15、记录和记录管理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标识、保存和处置职业健康安全记录以及审核和评审结果。职业健康安全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职业健康安全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并记录保存期限。
16、审核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审核方案和程序,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登第审核,以便: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策划安排,包括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正确实施和保持;是否有效地满足组织的方针和目标;评审以往审核的结果;向管理者提供审核结果的信息。
17、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管理评审应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他要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独有的特点是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旨在确保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健康和安全。与其他管理系统相比,OHSAS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OHSAS强调预防性。OHSAS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预防事故的发生。因此,该体系要求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识别潜在的危险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或减轻这些危险和风险。这种预防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其次,OHSAS注重全员参与。OHSAS认为,只有当所有员工都意识到他们对工作环境的影响时,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和安全的目标。因此,该体系要求企业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所有员工了解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预防工作中来。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OHSAS强调持续改进。OHSAS认为,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和安全的目标。因此,该体系要求企业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OHSAS还要求企业与相关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了解最新的健康和安全标准和技术,以便及时更新管理体系。这种持续改进的方式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水平。
最后,OHSAS注重实效性。OHSAS认为,只有真正实现了健康和安全的目标,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因此,该体系要求企业将健康和安全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绩效。这种实效性的方式可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健康和安全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组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级要素包括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曲5个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糸中,17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有机的构成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个整体。
为了更好的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间的关糸,可将其分为两类,类是体现主体框架和基本功能的核心要素,另类是支持体系主体框架和保证实现基本功能的辅助性要素。
核心要素有10个,即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结构和职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绩效测量和监视,审核,管理评审。
辅助性要素有7个,即培训、意识和能力,协商和沟通,文件,文件和资料控制,应息准备和响应,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和记录管理。
17个二级要素又分为10个核心要素和7个辅助性要素,10个核心要素是环境方针、环境因素、法律和其他要求、目标,指标和方案、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运行控制、监测与测量、评估法规的符合性、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本文相关文章: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2024年3月11日 02:30
企业哪些管理制度需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如何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
2024年3月7日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