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 50暖不了华为的冬天 36氪深度?从华为的冬天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职能
本文目录
- Mate 50暖不了华为的冬天 36氪深度
- 从华为的冬天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职能
- 华为的冬天是哪年写的
- 华为的“冬天”,魏建军的“命悬一线”
- 任正非现金流最早发表时间
-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6篇600字
-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 当年的华为太子,叛逃后被任正非怒砸4亿“围剿”,如今怎样了
-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 华为的冬天的任正非
Mate 50暖不了华为的冬天 36氪深度
卫星通信技术又优点也有缺点。
发布会前,最大的卖点其实已经明晰。Mate 50将使用卫星通信技术,用户可在没有蜂窝网络覆盖区域通信,其中一个场景便是灾难救援中。消息一出,直接带动相关概念股大涨。Mate 50展示出了诚意,尤其是在只有4G芯片的情况下。
他们发布了新的影像品牌XMAGE,超光变摄像头支持物理光圈10档可调。这一数据的确在业内少见,一般同行只能做到5倍光学变焦。如果加上数码变焦,可达到100倍变焦。电池技术也显得特别,用户在电量1%时可以继续使用。
从Mate 50也可以看出华为的艰难。这款最明星的旗舰机在4G手机中很有竞争力,华为也堆上了自研的核心技术。但Mate最关键的配置已经落后于时代。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到2022年7月末,中国5G用户已经达到4.75亿,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增加。
华为的时间窗口并没有太长,而它正在切换赛道求生。卫星通讯概念股虽然在股市亮眼了一段时间。但事实上,这一功能谈不上刚需。
客观来说,在手机上使用卫星通信技术并不容易,需要增加专用的射频元件、基带芯片、天线。华为没有解释究竟用的北斗哪项功能,但看视频演示,大概率是短报文。这一功能只能发送很简单的文字信息,容量39个汉字。至于卫星电话才有的实时通话根本不可能实现。
日常用户使用的是蜂窝网络,靠运营商基站联系。卫星通信就是在没有信号的地方,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发送紧急短信,这种场景一般只会出现在灾难救援、远洋航行中,或是用于偏远地区的通讯。
真正要实现畅通的卫星通信要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和蜂窝网络完全不同的信号频率、极高的发送功率等,更不用数量还很稀少的卫星。
所以,华为卫星通信功能使用的场景很稀少。如果在远洋航行、矿产勘探、灾难救援场景,用户会选择专业的卫星电话。普通人只有在遇险时才会选择短信求助。华为和苹果纷纷用上卫星通信,其实也侧面证明创新点的匮乏。头部公司开始关注细分场景,耗费心力挖掘细碎功能点。
不过,这一配置性质更像保险。Mate 50价格没有大涨,高端用户仍然会愿意这个提供安全感的功能买单。
不过,卫星通信是少数其他厂商难以复制的功能。相比摄像头像素、变焦增加或者快充瓦数增长,卫星通信技术门槛更高。通信技术正好也是华为的长项。曾经华为以影像脱颖而出,但现在摄像头已经很难榨出油水。
从华为的冬天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职能
从华为的冬天看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职能如下:1、获取职能:负责规划、招聘、选拔、安置各级员工。2、培训职能:负责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乃至行为发生符合组织期望的转变。3、绩效管理职能:负责使员工的工作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4、薪酬福利职能:负责使员工从工作中得到的报酬与他对组织的贡献相一致。
华为的冬天是哪年写的
华为的冬天是2002年写的。
华为消费者业务产品全面覆盖手机、移动宽带终端、终端云等,凭借自身的全球化网络优势、全球化运营能力,致力于将最新的科技带给消费者,让世界各地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喜悦,以行践言,实现梦想。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TECHNOLOGIESCO,LTD.)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
华为的“冬天”,魏建军的“命悬一线”
大象倒下要多久?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诺基亚的例子。1982年,诺基亚第一台移动电话问世;巅峰时期的2003年销售量达2亿多台,迄今为止没人打破这一纪录;7年后的2011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出货1670万部,同期苹果iPhone销量2030万台。在智能手机市场,诺基亚首次被苹果反超。巧合的是,这一年正好是诺基亚“手机”诞生30年。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能砸核桃又能如何?还不是被苹果以“柔”克刚
大象如何转身?
在苹果独领风骚近10年后,2019年一季度,华为实现了单季度超越苹果。虽然在国际市场中,华为和苹果仍有差距,但已然呈现出平起平坐之势。今年在各种压力和挑战下,华为仍实现销售收入4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净利润率9.2%的良好表现。
而对于华为来说,也曾走过那个“冬天”。
最著名的是2001年任正非对员工发的题为《华为的冬天》的讲话。当时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还有人猜测是华为在为人事变动制造舆论。因为那一年华为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无论如何都不像“冬天”要来了。
其实,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过类似“过冬论”“危机论”的并不在少数,海尔的张瑞敏、甚至已经光荣退休的马云,都时刻把“危机”挂在嘴上。
危机感,企业家精神的“必备素质”。
长城汽车30年后,魏建军同样敲响“命悬一线”的警钟。
在这部时长三分钟的微电影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用“反思”代替“庆祝”,用“危机”代替“成就”,用“命悬一线”代替“前途无量”,发起了一场关于生死的思辩,立志于“命悬一线”的至暗时刻中“挺过明年”。
自己的孩子,能打能骂,但不容许别人说一点不好。相信如果上面的话,如果是由第三方说出来,想必魏建军一定很“扎心”。但正如一句鸡汤所言“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
魏建军、李书福、王传福,甚至包括力帆的尹明善等自主品牌拖疆者,哪一个不是靠自己摸爬滚打,死里逃生出来的。危机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战斗前的“军号声”。
1990年7月,魏建军承包了位于河北保定城南南大园乡的长城工业公司,当上了总经理,开始了他的造车生涯。三十年风雨,长城汽车从偏居一隅的地方小厂,成长为连续四年年销百万的中国汽车领军企业。
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长城全球累计销量新车106万辆,连续4年销量突破百万,净利润超45亿元。作为中国SUV全球领导者,哈弗品牌累计销量769,454辆,牢牢把持着中国SUV市场老大的位置。哈弗H6连续85个月位居SUV销量冠军宝座;WEY品牌截止目前,已经累计销量超过35万辆,成为中国第一个销量超过35万辆的豪华高端SUV品牌。
正如《华为的冬天》一文发表时的华为,在外人看来全是亮眼的数字和大幅利润,怎么也和“危机”联系不到一起。
长城汽车却发出能否挺得过明年的反思,这是魏建军作为长城汽车掌舵人,对于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成败得失的高度总结,是长城汽车的经营哲思。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此时此刻的长城汽车,既处三十周年的顺境,也临“命悬一线”的逆境。
难以回避的特斯拉
正如魏建军在《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中所言,面对波诡云谲的前路,“如果,我们还看不到颠覆性的变化,那被颠覆的,一定是我们;如果,我们不敢冲破规则,那么规则很快就变成创造的牢笼。”
长城面临什么样的颠覆性变化呢,谁又会成为颠覆这呢?如果我们再审视一下苹果和诺基亚的例子,可以想象谁是汽车界的“苹果”,谁又会愿意做汽车界的“诺基亚”。
下面这组数据是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统计,特斯拉一骑绝尘,让一众自主新能源望其项背。而在资本市场,17岁的特斯拉市值超越了87岁的丰田汽车。这是否与当年苹果超越诺基亚有几份相似?你可能会说资本市场都是泡沫,但时代不同了,超越的方式也需要多维度来审视。
所以我们看到,这次思辨是长城汽车对于未来撬动全球产业变革的一次“以退为进”的蓄势。而长城汽车要做的,便是以变应变,以推倒重来的信念轻装上阵,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直面未来。正如魏建军所言,“没有退路,才见出路。”
出路在哪里?
在发布微电影后,7月16日魏建军同样发了一封“伙伴信”。在我看了,这封信正是对“危机”的深度解读,也是对“答案”的自我探索。
“(丰田、大众)这些品牌之所以屹立世界汽车舞台中央百年而不倒,靠的是什么?是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中表现出来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是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之下表现出来的‘以万变应不变’的前瞻视野。”
只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这句话听起来“朴实无华且枯燥”。
怎么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魏建军早有准备,在信中也给出了变革思路:组织作战模式的转变。
其中最后提到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未来在干部使用上要一切清零,我们要干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拼到老,不管在长城汽车任职多长时间,能干就上,不能干就下,以结果为考核,以过程为评价。我们需要的是能力,需要真正有能力打胜仗的人,需要创新的人,不管在哪个组织、哪个岗位,哪怕是创新失败了,我们也会包容,总是四平八稳、停滞不前、不敢试错、不敢挑战,这比失败还失败。我们公司未来的文化,要打破级别、打破资历,要大胆启用新人,我们这个企业像人的身体一样,必须新陈代谢。我们要建设能够让新来的专家、管理者、有志之士、优秀的年轻人,愉快工作、实现价值的优质平台。我们必须用多元的文化,促使我们企业有更优秀的DNA,用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想来做事。我们必须明白,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执行得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全球化战略的失败。
看了这些,你是否还认为魏建军是在作秀呢?
任正非现金流最早发表时间
他现金流最早发表时间是2013年。任正非在2013年发表了《华为的冬天》一文,文中提到:“要有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不能仅以销售收入为目标;要踏踏实实地转向利润和现金流,不能仅盯着销售收入。”因此,可以说任正非最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现金流的概念。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6篇600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安逸常生惰性,骄矜易得“短视症”。当我们飘飘然满足于昨日取得的成绩时,潜伏的危机就将很快浮出水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华为的冬天 读后感 ,希望你喜欢。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1
《华为的冬天》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 文章 ,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还有人猜测是华为在为人事变动制造舆论。由于华为的老总任正非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因此人们就无从知晓这篇文章的真实尘埃牵诨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大谈危机和失败,确实发人深省。应对危机,应对竞争,应对我们共同的冬天。可能要做到一个有效的准备,才是我们就应用心的话题。
应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任正非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着。
任正非的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注重流程管理、细节管理等方面确实值得借鉴。如何规范化管理,构成工作的模板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工、简化流程,有诸多的解释说明。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想象华为为什么能成为it行业的翘楚,能经受住各种危机的冲击。
人生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爱你自我所选取的工作,让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居安思危,不断丰富充实自我,让自我时刻跑在前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强者的状态,也是胜利者的状态,我们应时刻记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任正非超前的思维、独特的管理理念打造出中国it的航母,着实让人佩服!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2
任何个人,企业,国家总是逃不出这样的一个轮回: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5千年的灿烂文明也带给我们哲理的回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团结就是力量。
诞生于于1987年的华为,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在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华为早在2010年的年营业额就突破了284亿美元,员工数突破了11万人。中国电子产业起步在世界上很靠后,而华为企业又在中国这样一个电子产业本已落后的国家起步得并不算早,却仍取得一个世界第一,一个世界第二这样一个骄人的成绩,在中国民营500强中夺魁,更留给了世人不限的遐想,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竟然没有上市,没有上市就意味了没有更多 渠道 的融资,但公司却如此充满活力,这样的一个公司总是带给人们神秘感和无限的向往。
今天通过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一文,带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企业以及他是如何神奇的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文章以一个世界的悲剧——泰坦尼克号在欢呼声中出海,然后沉没拉开大幕。即指出,居安思危,并非危言耸听。德国为什么能在二战的重创中快速的恢复,这和日耳曼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团结奋进离不开关系,正因为如此德国工人一致要求减薪,更加积极工作和创新,所以现在的德国笑傲于世界的工业和科技中,德国制造更是卓越和品质的代名词。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3
《华为的冬天》一文是任正非早在15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意在深谋远虑、居安思危、激励员工、长远发展。读完此文,感受颇深,在农商行公司治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几点感想。
一、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随着德州银行、圆融村镇银行的先后挤入,加之邮储及其他商业银行向农村金融领域的进军,对于刚刚改制农商行的我们,面对的竞争压力在逐步攀升。虽然主导的存贷款业务在陵城各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首位,但是经济发展的大潮将会有更多的股份制银行源源不断的入驻陵城区域内,抢占现有的金融市场,我们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对手帮助成长、危机使你强大、困境刺激思维”,只有自身不断变强变大,在顺境中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才能逆流而上,位于不败之地。不只是公司,我们个人也应该抛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不因一时的成功而一世骄傲,居安思危,把自豪感变成危机感,奋发进取,才能在发展中不断成长、不断强大,始终位于不败之地。
二、精细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一是抓短板、实现均衡发展。在农商行的经营发展中,从大到小、从单位到个人,都要发现影响发展的短板所在。在总体经营上,寻找经营策略的不足,如收入支出比例的不合理、经营业务单一等影响市场竞争力的短板。在各项工作中、各部门中也要抓住分管工作的薄弱环节,每一名员工在符合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下,不断优化工作,提高贡献率。二是减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高效有力的工作,简化不必要的东西,减少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环节,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行。三是小改进、大进步。文中提到“小改进、大奖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改良方针。应在小改进的基础上,不断归纳,综合分析。在日常工作中,把每一个小的优化流程、做法与公司总体目标结合,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4
刚刚读了华为总裁任正非写的那本《华为冬天》的精华版部分,其实原早就听说了这本书的,只是一直没机会去看,也怕自己没有那个耐心去看,最近这一年耳边也一直有断断续续的听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言谈,发现这都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了。
其实我本身对华为的了解的并不多,知道的也无非就是那些大家都共所周知的一些什么华为的“冬天精神”、“裁员 热点 ”方面的等等。但当真正看过这文章之后,才觉得任总写的很多东西其实都非常实际,有些事情真的是非常的一针见血也非常有见地。其中有句话让我记忆很深刻,就是任总的那句:“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所有的只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而看过全文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也便是他的那种:居安思危的精神。他能在华为曾经非常辉煌的时刻,在华为年销售额能达220亿元,利润又达29亿,且销售业绩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时,还大谈危机、失败和破产,确实是让人深省和佩服。
他不仅是一个人思考华为危机的问题,他还发动全公司上下人一起思考,他给所以有员工都敲起了一个大大的警钟,让每一个人都开始努力学习如何面临失败,失败若出现了又如何去面对它,解决它,这种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的精神到现在都是非常少见的。现在电子产品、电子信息技术又发展的如此飞快,而华为却还能一直都排在“前排、首位”,我想这和这个公司全体员工的这种危机精神是绝对分不开的。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5
从去年开始,耳边就经常回荡着“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等几个字眼,但那仅仅只是耳有所闻,国内的经济相比较较稳定,因此我并没有体会到这场风暴,也没有感受到这场危机。而近段时光,各大媒体、电视、报纸都在报道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已经逼近中国市场,东莞的许多企业已经受到金融风暴的袭击,企业压缩、倒闭接踵而至。在这样的状况下,阅读《华为的冬天》,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华为的冬天》这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文章,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然而,不管怎样,这篇文章在实际中的确发人深省。《华为的冬天》的内涵不仅仅仅只是针对华为,不仅仅仅只是针对IT业,而是针对所有人、所有企业。它讲述了一个“居安思危”的哲理,同时蕴涵着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变革、需要进步的道理。个性是恰逢金融风暴席卷之际,《华为的冬天》所蕴涵的道理让这篇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更具有批判性!
我们总是习惯在安逸中享受,总是习惯地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总是习惯地说好不说坏!然而世间万物每一天都在更替与变换,运动才是万物不变的真理,发展与变化是必然,这在唯物辩证法中早有论证。居安思危可长盛,我们在安逸中要时刻想到危机,也许有人会说:消极的表现!其实不然,居安思危并非消极,它恰恰是一种更深远的用心,他不是表面的乐观,不是 口号 里的“用心应对”,它更多地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心的内涵,是更深层次的、勇于应对的、勇于挑战的用心,正如任正非先生所说:“居安思危,而不是危言耸听!”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6
2016年10月,联创公司百年老矿,关井闭坑了,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养活了祖孙三代人。就在昨天,我作为联创人,失业了闲赋在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会加倍工作,报答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但是真正有了一份工作,是否还有那个初心,在享受当前的安稳工作之时,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我们经受的挫折太少了,有时真的感受不到外面世界竞争的残酷。“华为的冬天”给我们吹响了残酷竞争的号角,一个企业如不具有顽强的竞争力,总有一天会破产倒闭。华为人给我们的启示: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华为的冬天”启示我们要学会自我批判,不断的提升自己,优化自我,规范管理。冷静地对待外面的世界,顶住冬天的严寒,将会迎来冰雪融化的春天。只有时刻想到冬天即将到来,才能备好冬天的小棉袄,抵御严寒,顺利渡过冬天。
当前三河口矿业公司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境,井下采掘接续异常紧张,采掘作业人员力量薄弱,各种工程质量品质太差,上级检查问题居高不下,干部作风急需改变,所有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怎样抓好自己的工作,珍惜来之不易工作岗位。
深刻剖析自己的思想,是不是有了安逸的享乐思想,是不是忘记了关井的困难感受,是不是有了当前的高收入就满足了现状。通过学习了华为的冬天,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冬天已经来临。假如,明天我的工作岗位被更为优秀的人员竞争去了;假如明天我被外部开发选中,远走他乡了;假如明天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结果。只有时刻准备着,防备着,才能应不时之需。这样就需要我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时刻牢记职责、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醒悟自身,保质保量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让领导放心、让自己放心、让自己安心。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6篇600字相关文章:
★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范文5篇
★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3000字作文
★ 华为的冬天读书笔记范文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华为的冬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1
拜读了《华为的冬天》后,感受颇深。《华为的冬天》告诉我们,作为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应居安思危,切忌盲目自豪、盲目乐观。“现在是春天,但冬天的脚步已经近了”,这是华为公司时刻提醒告戒员工的一句话,告戒员工无论你处在多么优越的时代,即便是衣食无忧,你也应该时刻为弹尽粮绝的那一天做好准备。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从心里感到一种不安、一种焦虑、一种惭愧,甚至感到一丝恐惧。同时对华为任总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感到无比的敬佩,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感受。
(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作为一名优秀员工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对于自己的工作要兢兢业业,不要斤斤计较,如果一天到晚老是计较自己的得失有怎么能把工作干好。我一直认为人多干一点没关系,正好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当你经过努力,感受自己被需要、被肯定,这是一种幸福和满足。当碰到问题时,不要直接说那是“不可能”的,而是投入我们的真诚,冷静地思考问题的症结,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真诚和用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自我批评意识:通过自我批判重塑自己,通过自我批判吸收先进,优化自己。文章中的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制约企业发展脚步的就是那个最短的木板。我们不做那最短的一块,相信自己也不会做那最短的。作为一个企业员工,首先,要有危机感,有了危机感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坚定不移地执行,才会有更出色的成绩。,那么公司的发展才不会停下来,在迅速发展的企业中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和不断学习专业性知识,不断改进自己,只有不断改进,我们才有希望。
(3)不断学习:现在我们在提倡搞学习型社会,我们企业也在搞学习活动。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我们努力工作,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加上我们的敬业的精神,付出我们的行动,肯定会有卓越的成绩。我们没有必要明察秋毫、事无巨细的生活,但也没有理由熟视无睹地按部就班,倘若缺少好奇心,缺少发现的眼睛,岁月之河也许早在几千年之前就停泊在篱笆墙下。而当我们怀疑,并力求揭示的时候,又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正视真理?
未来,是靠自己闯出来的,有时也是逼出来的,爱你自己所选择的工作,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居安思危,让自己时刻跑在前列。文章中说到一个企业都会遇到自己的冬天,我相信有上级领导英明决策,有全体员工齐心合力的工作,冬天将会很遥远。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2
虽然名为华为的冬天,实际上由于华为至上而下居安思危的思想,华为至写书为止都没有进入冬天。但就如任总开头的一句话: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的好。从这两年华为的境遇看,这句话确实也应验了。很遗憾我是在已经进入到冬季的时候才看到这本书,别人可能读后感觉要居安思危,可现在的我我却不得不居危思危。
一、生存的唯一理由
生存的唯一理由开篇点出客户比天大,的确如此。客户不论对于公司还是业务人员确实就是天,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此我们开展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来的。每个人,每个阶段,每份工作面对的客户问题是不一样的。就个人而言,还是先解决客户在哪里的问题。找到准客户,然后晋升为客户,才有后面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以及为自己的客户创造价值的问题。
相对于华为这种科技类企业,我们做同行货代营销工作,实际简单的多。说这句话时,我也是苦笑,往往就是这最基础最简单的工作我却没有做好。但现实是必须找到足够多的客户,才能谈客户服务,并且向最后一节提到普遍客户原则用进去。现在的我不会区分客户,因为客户太少,每个都是小客户,每个也可能都是大客户,还在广撒网的阶段,当然撒网的方法和收网的结果也有不一样,但做业务只有向前走,成功率低就只能比别人撒更多的网,比别人用更多的精力。
二、走出去,活下去
不管我如今做的好与不好,来到华展,我终究是幸运的。跑过厦门很多同行公司,整个厦门很少有我们这种在很早就开始就积极让我们走出去的公司。出去就多一分机会,出去就多一种可能。目前我的走出去没有取得好的好的结果,是我在客户线上跟踪出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走出去,才是有效的走出去,才能活下来。MING TONY FRANCO走出去都比我做的好,华为是向对手学习,而我是要向同事学习,我们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的关系。Ming善于琢磨问题研究客户,Tony善于沟通跟客户自来熟,Franco线上沟通也很强。找到差距,弥补差距,一定要赶上。从一开始就应该打算把业务当成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工作,工作是努力就好,事业却是要拼命才行。
拒绝一切机会主义,做做看看不如趁早离开。同时拒绝机会主义也就是要沉下心来做事,让客户感受到我是要把货代当事业做,我是把对他的服务当做事业来做,侥幸心理,射幸心态是不能做到持续发展的,而我们的持续发展就是不断纵深开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增强客户粘度。
最近这段时间是最烦躁同时也是业务做的最差的时候,但是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要俯下身来做事,一切为了结果,但是更要用结果复盘过程中的问题和差距。也许我可能会错过公司给我屡败屡战的机会,但是我自己一定会屡败屡战!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3
拜读华为总裁任正非写的《华为冬天》精华版部分,早前也听说这本书的,只是一直没机会去看,也怕自己没有那个耐心去看,最近这一年耳边也一直有断断续续的听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言谈,发现这都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了。
其实我本身对华为的了解的并不多,知道的也无非就是那些大家都共所周知的一些什么华为的“冬天精神”、“裁员热点”方面的等等。但当真正看过这文章之后,才觉得任总写的很多东西其实都非常实际,有些事情真的是非常的一针见血也非常有见地。其中有句话让我记忆很深刻,就是任总的那句:“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所有的只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而看过全文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也便是他的那种:居安思危的精神。他能在华为曾经非常辉煌的时刻,在华为年销售额能达220亿元,利润又达29亿,且销售业绩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时,还大谈危机、失败和破产,确实是让人深省和佩服。
他不仅是一个人思考华为危机的问题,他还发动全公司上下人一起思考,他给所以有员工都敲起了一个大大的警钟,让每一个人都开始努力学习如何面临失败,失败若出现了又如何去面对它,解决它,这种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的精神到现在都是非常少见的。现在电子产品、电子信息技术又发展的如此飞快,而华为却还能一直都排在“前排、首位”,我想这和这个公司全体员工的这种危机精神是绝对分不开的。
其次,就是他提到的“均衡发展,就是抓短的一块木板”的思想,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这句话是很早以前就听过的,可是现在用在这里,用到一个企业的发展上却发现是如此的恰当不过了。确实,一个企业若想要强大起来,就必须是均衡发展的,任何一个部门溥弱了都是不行的,都是不会真正的强大的,都会让竞争对手抓住弱点去攻击。而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初创阶段,就更要重视这种均衡发展了,因为只有根基打稳了,才能谈发展,也才能真正的平稳地、飞快地、永久地发展下去。所以,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去克服我们的弱项,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去做,让自己努力和公司的脚步达成一致,达成统一。
最后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十点“安安静静地应对外界议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他是对自己的高度自信的一句话!他不仅对自己高度自信还要求华为所有的.员工都对华为,对自己都高度自信,他教导他们:外界可以议论我,但我走我的路,只要我认为是对的,我绝对不放弃,真的是挺不错的。我觉得这种思想真的非常应该学习,只要我们认为是对的,就坚持走下去,低调的对待外界,对他们的任何言论只听,听参考,决定权还在我自己。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4
《华为的冬天》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文章,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还有人猜测是华为在为人事变动制造舆论。由于华为的老总任正非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因此人们就无从知晓这篇文章的真实背景,但是,在华为20xx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大谈危机和失败,确实发人深省。应对危机,应对竞争,应对我们共同的冬天。可能要做到一个有效的准备,才是我们就应用心的话题。
应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任正非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着。
所以在那里期望毛泽东的,那句“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能成为我们事业的写照,让我们梦想的星火能成功的燎起事业之原。更期望我们的事业,象闪电部队的速度一样,闪电前行。
任正非的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注重流程管理、细节管理等方面确实值得借鉴。如何规范化管理,构成工作的模板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工、简化流程,有诸多的解释说明。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想象华为为什么能成为it行业的翘楚,能经受住各种危机的冲击。
人生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爱你自我所选取的工作,让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居安思危,不断丰富充实自我,让自我时刻跑在前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强者的状态,也是胜利者的状态,我们应时刻记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任正非超前的思维、独特的管理理念打造出中国it的航母,着实让人佩服!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问题不一样,对未来的担心却是相同的,都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对未来的展望,他们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为生存争取机会,都是为了生存争取权利。
华为让我坚信冬天必须会到来,虽然此刻是春季,但我们此刻就要开始准备。在冬天来临之前我们的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里。要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我们就务必优化优化任职资格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的评价蒙估状态,培养和提拔人才。
华为说冬天必须回来,我们要变革。是的,我们要变革。我们要在变革中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变革是热血沸腾的,而创新就是这热血。变革是适度的,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增长率我依据的,所以我们的创新是要适度的。盲目的创新,换来的是在变革中血的代价,这是一种我们谁都不想付,而且是谁也付不起的代价。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5
20世纪结束时,所有的行业巨子们都开始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令人困惑的世界——原本以为已成定局的市场,其实并没有成为定局,曾经看上去固有的优势其实大多都不是优势,“江湖称雄”的热脸蛋,变成了消费者不再买帐的冷屁股。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是一个感觉的时代,是一个消费者需要你用设计去解放他的眼睛的时代,是一个时刻都需要美与文化包装的时代。
我们经受的挫折太少了,有时真的感受不到外面世界竞争的残酷。“华为的冬天”给我们吹响了残酷竞争的号角,一个企业如不具有顽强的竞争力,总有一天会破产倒闭。华为人给我们的启示:“管理要的是人均效益,人均效益不增长,管理就没进步,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长远地、持续地实现人均效益增长。”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经营之神王永庆说:“理想是用于规划人生的思考,但它终究使更多的人不知所措。”这是一句注定将在今后令人们反复忧伤的名言。当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们,秉持着人生哲学,怀揣着远大理想,开始自己的“征服世界”之旅时,他们面对的,不是想象中披荆斩棘的激情与美丽,而是现实中扑面而来的粗暴与无情。在理想的背后,人们忘记了细节。正如5XX年前,西班牙女王告诫准备启程的哥伦布“天使在想象中,魔鬼在细节里”。
今天的一些创业者们,最大的苦恼往往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纸上富贵,画饼充饥。他们有着铁打的理想,干着流水的项目。他们脚步匆匆,最终却不知何去何从。他们忘记了从容,失去了务实,他们成了坐而论道的巨人,奋而致富的囚徒。
也许,当饥饿的流浪者徘徊于豪华的宴会厅前时,他应该学会向哥伦布“取经”。5XX年前,当伟大的航海计划在哥伦布心中萌动时,他用了五年的时间成为水手,再用了五年的时间成为学者,最后用了五年时间四处演说,争取支持。一朝启程:短短八个月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成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光溢彩的人物。
哥伦布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起因于平凡的堆积,成功来源于细节的关注。古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践这样的原则?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君子坦荡荡,无私天地宽”的襟怀?
“华为的冬天”启示我们要学会自我批判,不断的提升自己,优化自我,规范管理。冷静地对待外面的世界,顶住冬天的严寒,将会迎来冰雪融化的春天。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6
《华为的冬天》正在来临引起万千关注,拜读完后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
我尊敬史炜先生,赞赏他的观点,但是他在这篇文章里所阐述的观点我认为并不妥当。史先生认为华为的冬天即将到来,但我认为华为的冬天可能暂时还到来不了。
关于华为的冬天。任总的华为的冬天说法更多是一种未雨绸缪,是一种领导者的眼光的体现。史先生眼中的华为的冬天应该是指当前国际电信业合并潮之下华为可能更大市场竞争。这两种华为的冬天并非实际情况。以销售额算,20xx年华为的销售额已经达到60亿-80亿美元(不同的统计方法)的水平。按市场份额,仅以光网络为例,华为稳占全球市场前四名。在DSLAM领域和软交换领域,华为都是世界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这些评价都来自国外第一流的市场研究公司。按市场来分,除了北美市场进展不大之外,华为的销售已经遍及全世界。按品牌来说,全球电信领域已经无人不知道中国的华为公司。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华为已经跻身世界顶级电信设备制造商之列,并且发展势头超过了绝大多数竞争对手。因此我认为“华为的冬天”这种说法值得商量。华为在西门子,阿尔卡特,马可尼的眼皮底下获得德国,法国的光网络订单,进入英国电信21CN计划,这都说明封杀并不存在,至少没有那么严重。史先生的核心观点说华为的冬天在于跨国巨头及其所在国家的全力封杀,我以为史先生目前还只是自己的推测。我并非认为华为的前景一片光明。
我相信任总和华为的领导层看到了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市场拓展以及业务发展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内部管理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转型层面的问题,由此可以想象到未来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是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的前进而改变。就目前来看,我认为人们不再是为了温饱而劳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以及自身价值体现的追求可能会越来越强。那么不论什么行业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肯定会对服务这个关键点做更多的努力。
据我在IT界的了解所看,国际知名的IBM、cisco等一线品牌的数据交换领域服务商,他们的服务和华为做对比来看的话。华为还是略逊一筹的。我想这也许是任总所感受到的“冬天”的实质所在吧。只有有一天,中国不仅仅只有一个华为,中国更多的企业同样有公平的机会发展成为华为这样的企业,我们才不会为华为的冬天紧张。这个冬天对于华为来说是漫长的,没有看到尽头的。有人这样评价:“任正非对华为的冬天来临的感觉虽然敏锐,但是他不知道冬天为什么会来;他知道春天会来,但是只会准备棉衣,而不知道怎样创造春天。”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我们公司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发展模式的优点。我相信不论对任何企业来说华为老总的这种未雨绸缪的眼光都是有益处的。
当年的华为太子,叛逃后被任正非怒砸4亿“围剿”,如今怎样了
他15岁从初中直接跳到大学,27岁就当了华为副总裁。他是任正非钦定的接班人,曾带领华为增收50倍,却在巅峰期毅然出走,自立门户。他做过百度、中国移动高管,却最终身陷囹圄,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他就是曾被任正非称为“干儿子”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无论什么情况,片面地给一个人下定义,大概率都是幼稚的。尤其在了解了李一男的半生浮沉后,你会发现他的每一次决策与行动,虽看起来有些荒谬,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如果,你也曾被人夸“有能力、悟性高、是个好苗子”,就不妨花几分钟,看看“天才走过的坑”,从而帮自己少走弯路,顺利发展吧!
少年班的科技天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高校兴起过一阵“少年班”。提出这个想法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其目的无非是把“早慧少年”挑出来,提前招到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
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就是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幸运儿”。从初中直接跳到大学,一下子比同龄人抢跑了3、4年。按理说,进了少年班,再接着读个硕士、博士,毕业后进研究所当个研究员,应该是李政道教授的初衷。然而,一切预想,在1992年李一男读研二时,偏离了轨道。
90年代初,华为决定从交换机代理商的身份切换为自主研发。如果这条路走通了,未来将是一片光明;而一旦失败,可能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有技术型人才。于是,除了到处请“大神”,任正非还瞄准了各大高校的“才子”。在华中科技大学,他的一句“决不让雷锋吃亏”,深深打动了李一男。从此,这位天才便义无反顾地走出象牙塔,冲进了初创公司的血雨腥风中。
从羊到狼
谁也没想到,表面上看着身形瘦弱、年纪轻轻的李一男,内心竟封印着一股狼的野性。到了华为,这股劲头得到释放,李一男不仅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天地,更是专挑难题、硬骨头啃!
很快地,任正非便注意到了这位聪慧机灵、学术水平远高于同龄人的小伙子。每天,他都会到研发部看一看李一男,喜爱之情溢于言表。1993年,李一男硕士毕业,就顺理成章地留在了“仅有200人,年收入不足1亿”的华为。
后面的事情,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界”的传奇——
入职2天,李一男就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工程师;15天后,他又当上了主任工程师;半年后,李一男坐上了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的位置;两年后,李一男是华为中央研究部总裁;四年后,李一男顺利升任华为常务副总裁。那一年,他27岁。
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飞升速度背后,则是任正非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在李一男的带领下,1993年10月,国内第一款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华为研制成功,一举斩获李嘉诚13亿大单!随后,他又乘胜追击,继续带领技术人员研制出2000门网用大型数字交换机,为华为打入国际市场添砖加瓦。
李一男曾不顾多数人反对,坚持研发GSM路线。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及时推出GSM设备,让华为牢牢地坐上了通信领域霸主的位置。
在他率领研发部的7年里,华为市场营收狂增50倍,一举突破200亿大关。而华为的GSM、CDMA、全球扩张计划等关键战略决策,李一男都是核心决策人员,甚至有些方案直接是他拍的板。“一个李一男,半部华为通信史”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然而,人无完人。除了业务能力一流外,李一男的火爆脾气,也是有目共睹的。有一次,李一男带着技术员去见客户。会上客户问:你们华为基站在山东的冬天能用吗?技术员赶忙回答说:可以可以,我们的设备在冰天雪地的内蒙古,都用得好好的。谁知话音刚落,李一男当场就怒了,指着技术人员大骂道:哪有你这样回答问题的!立马给我滚!
原来,在李一男看来,回答问题必须严谨,要跟客户说“在零下多少度的范围内,能正常运行”。就这样,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常常对员工指手画脚的李一男,就算是对同级副总裁,也常常大吼大叫。除了任正非和少数几个主管以外,他和大多数人都有过“不愉快”。
然而,李一男越是张狂,任正非反而越喜欢。也许,快速发展的华为,就需要这么一位不拘小节、杀伐四方的大将;也许,任总从李一男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桀骜不驯的影子……
不管怎样,华为上下都知道任正非有这么一个“干儿子”,私下里也经常叫李一男为“太子爷”。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李一男也许真就能接棒华为,一马平川地发展下去了。可惜的是,现实中,没有“如果”。
出走华为
2000年,华为年销售额高达220亿,利润29亿,稳稳地坐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第一把交椅上。而任正非却用一篇《华为的冬天》,给所有华为人敲响警钟:准备过冬!
能在一路高歌猛进之时,想到危机与失败,任正非的眼光与远见,着实不俗。而他也并不只是写写文章、喊两句口号,更是要用实际行动,带领华为人“备冬粮”。任正非首先想到的,就是把一些外围业务分包出去,从而节省出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于是,他启动了“内部创业”机制,鼓励华为员工通过承揽非核心业务,自主创业。可让任正非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报名的,竟然是李一男!
原来,远在两年前,任正非想帮助李一男“全面发展”,就把他从核心研发部调到了一线市场部,从事产品推广方面的工作。
任总的本意是好的,可他却忽略了一点:眼前这个小伙子,之前走得太顺了!以至于稍微遇到点挫折,就会备受打击,而心生怨恨,觉得自己“失宠”了。这次一听说,公司鼓励“自主创业”,李一男身体中的野心再次膨胀:“为什么不自己当老板?”第二天,他便向任正非提交了辞呈。任正非虽多次挽留,怎奈“天才”去意已决,任老也只好忍痛割爱。
按照规定,员工离职时需把手里的原始股都兑现。李一男手里的股票着实不少,华为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现金。于是,任正非给李一男兑换了1000万的设备,同时与李一男签下协议——永不侵犯华为的知识产权,不挖走华为科研骨干,不独立生产设备!然而,这份君子协议的有效期,实在太短了!
刚开始,只做华为的代理,李一男的“港湾网络”,一年就实现了7亿收入。然而,在金钱与权力面前,人很难管住欲望的恣意生长。李一男要做任正非那样的企业家,而不是依靠在华为港湾里的一条小船。他开始暗中打探华为的研发进度,疯狂从华为挖人才,其中不乏核心的技术和销售人员。
渐渐地,大家发现:港湾网络越来越像华为,无论是产品战略、技术架构、企业文化、工作方式……都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甚至,就连客户,也是从华为嘴里抢过来的!
到了2003年,港湾网络的收入已超过10亿,业内人称“小华为”。这一切,任正非都看到了,但念在旧情上,他都默默地包容了下来。直到2005年,发生了一件事,让任正非终于痛下定决心:全面围剿李一男!
黯然回归
不可否认,港湾的成功,给华为带来一股“歪风邪气”:不管是从华为离职的,还是准备离职的人,都开始效仿李一男,肆无忌惮地窃取华为技术和商业机密。
不仅如此,随着港湾的日益壮大,华平资本、龙科创投等海外资本,纷纷向李一男抛出橄榄枝,并成功注资6100万美元。到了2005年,为了冲击上市,李一男又接受了TVG投资、淡马锡控股等资本的3700万美元注资。这一次,他不仅让出了港湾50%的股权,还把从华为带出来的研究成果,拱手交给了外资。一下子,任正非怒了!
要知道,做“中国科技”是他创办华为的初衷。李一男这么玩,真的是过火了!自此,任李二人彻底决裂,从情同父子到反目成仇。随后,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亲自带队,怒砸4亿资金,正式启动对港湾网络的围剿行动!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虽然李一男在技术方面是把好手,但无论从阅历、财力到管理能力,都无法和华为匹敌。很快,港湾便败下阵来,任正非以17亿元收回港湾网络。但有一个条件:李一男必须回到华为任职两年。
后来,每每提到这场“围剿”,任正非总会面带苦涩的说出四个字——惨胜如败。说到底,这场围剿战的始作俑者是西方资本。为了窃取我们几十年来积累的通信技术,他们真的是不择手段。”
2006年9月,李一男再次回到华为,出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只不过,此时的李一男,已经没有任何实权了。
再次出走
李一男很清楚,这次招他回华为,“警示意义”大过“他的才华”。每当有人路过他的办公室,他都仿佛听见人们在议论那场“围剿”,以及有关“华为太子”的传说。两年以后,合同到期,李一男也算是“赎”清了“罪”。他立刻提交辞职报告,开启了漫长的“职场流浪”。
第一个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面对媒体,李彦宏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李一男的欣赏,甚至公开宣布:全世界能做百度CTO的人不超过三人,李一男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体内流淌着“狼性文化”的李一男,终究还是“水土不服”。2010年1月,在完成了“阿拉丁”计划的开发工作后,李一男再次跳槽,到中国移动旗下的12580运营公司,担任CEO。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12580最大的股东,正是华为。拿着最大的股份,自然也比较有话语权。所以,李一男入职12580出任CEO这件事,很可能事先就得到了任正非的认可和推荐。
从发现李一男,到痛失核心人才,再到围剿收编,李一男始终没有彻底离开华为。而任正非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李一男“委以重任”,也足以看出他对“良才”的珍爱。只可惜,这位绝顶聪明的少年天才,在名利面前,一度被蒙蔽了双眼,又让资本带入了歧途。而从这时起,风光过,也跌倒过的李一男,才真正开始成熟。
回归创业
可毕竟,年少有为的李一男起点太高了。离开了华为以后,他也很难再找到一个平台,能让自己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虽然在移动,李一男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将平台用户使用量翻了一番,合作商户突破千万。但他还是离开了。
随后,李一男又加入了金沙江创投,从技术男转型为投资人。接触多了创业者,再加上同期的雷军创办了小米,张小龙的微信也大获成功,李一男内心越来越焦虑。
45岁的李一男宣布杀回创业圈,成立了“牛电科技”。这一次,他拿出了全部身家,要在电动车领域,奋力一搏!两个月后,牛电科技便发布了小牛智能电动车N1款。很快地,李一男就拿到了以GGV、红杉为首的多家明星机构的5000万美元A轮融资。一切似乎都在往期待的方向发展,李一男也不禁发表一番心得:
- 一流人生,看别人犯错误自己不犯错,吸取经验教训;
- 二流人生,自己犯错吸取教训;
- 三流人生,自己犯错误不吸取教训。
临了,他还不忘自我调侃下:我就属于二流的。然而,这论断说得还为时过早。几天后,他就被自己打了脸。
锒铛入狱
早在2014年,在金沙江供职时,李一男见识到了“用资本赚快钱”的速度与激情。于是,他便在华中数控并购重组的敏感期,通知妹妹、妹夫和母亲大量购入股票,一下子赚了700多万。然而,李一男的这种做法,属于借用内幕消息,为己谋取暴利。也就是说,他犯法了!一路辗转,李一男始终与当初在华为的成就,越走越远……
2016年3月,李一男被公开审判,最终锒铛入狱。刚刚起步的牛电科技,则转由李彦接手。智能电动车的风口,就这样从李一男眼前飘过。而他的“崛起之路”,则再次被强行按下暂停键。
不过,福兮祸兮,谁也说不好。两年的狱中生活,反而给了李一男平静下来的机会。他开始客观地看待自己,也开始学习包容他人。一颗始终漂浮在天上的躁动之心,慢慢沉了下来……
这对一个天才少年来说,着实是件不容易的事。2018年,恢复自由的李一男,决定辞去牛电科技的职务,重新开启第三次创业之旅。然而,在这次的赛道上,他竟又与一位“老朋友”狭路相逢了。
从小牛到大牛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两年最火的风口,无疑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前有传统车企比亚迪、五菱宏光,后有“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加入。甚至,很多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要分得一杯羹……那架势,大有“抢到不要钱”的意思。
2021年底,许久未曾露面的李一男,也将他筹备了3年的造车项目 “牛创新能源”公布于众。与其他车企在发布会上大讲特讲品牌故事不同,李一男的发言很简单,面对记者的采访更是异常冷静——
“创始团队前期资金的投入是什么状况?”“资金我肯定不会分享。”
“从小牛电动车到牛创自游家,两次创业有什么不同的感悟?”“没有感悟。”
“与其他品牌相比,牛创有什么优势?”“我答不上来。”
“新车上市后,您有哪些市场目标和预期?”“我没有……”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当年那个任性、耿直、不会拐弯抹角的技术男。不同的是,自从“港湾”以后,李一男似乎一直在刻意避免与华为正面竞争。
而这一次,宣布“造车”的他,势必将与老东家华为,再次狭路相逢。一个定位整车制造,一个定位车企一级供应商,双方又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就让我们静等时间,给出答案吧!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一 苦练内功备棉衣 沉着应对过寒冬 —— 读《华为的冬天》有感 胡超 题记:2000年华为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大谈危机和失败,确实发人深思。如他所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活得久一些……” 北京地铁15号线07标段盾构右线区间的施工任务已经完成,作为第三项目部的一位施工员,每当乘坐自己参与修建的地铁,心里都是美滋滋的。掩饰不住心里的自豪感,偶尔会跟身边的乘客将一些发生在施工时候的故事,回忆那些为地铁15号线默默贡献,不为人知的人们。一年就快要过去了,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大家都在等候,等候着新的项目开工,等候着我们再大干一场,等候着在城交发展的道路上书写下一个新的故事和奇迹。 然而,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出现气势宏伟、宣传热烈但实际缓上慢建的局面;同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炽化,对于新进入的企业设置的门槛就变得较高;加上公司目前还没有专业的承包资质,我们公司的经营形势异常严峻。不得不说,城交的发展的道路上遇见的第一个寒冷的冬天。读了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自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他在华为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的远见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作为一个施工企业,与华为这样的一个IT企业大为不同,但是我们都会遇见企业的发展、员工个人的发展以及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问题。 公司作为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领域的一个新兵,第一次面临错中复杂的形势,从最开始的盲目乐观到迷茫彷徨最后认清自己,不再被动的等候,争取主动的出击。我自己是城交公司的一名施工员,公司发展遭遇瓶颈,自己也在思考如何为公司出一份力,盼望共度难关。公司领导在年初就提出了“识危机、找短板、过寒冬”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与任正非的观点不谋而合,力图提高公司整体的核心竞争的能力。作为城交的一份子,自己有义务积极配合公司取得专业的承包资质,要将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放在首位,为公司和自己负责。积极做好日常的工作,遵循公司及项目部的办公程序,将每一件小事都落实到实处,做到对事负责而不对人负责,不假公济私,敢作敢担当。 同时,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在工作及生后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时总结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客观认真的剖析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时刻提醒自己“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结合公司“四比四看”活动,一点一滴积累自己,提高自己。此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同周围的同事等进行心对心的交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对他人的“不贤”和风细雨地提出个人的意见,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和进步,唯有如此,方可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到“干一流的、做最好的”,维护企业品牌。 俗话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一名施工企业的员工,更加应该正视工作流动性大和工作环境艰辛的客观条件,何时何地坚决拥护公司的任何安排和决定。公司处在特殊的时期,或许这样的境况一时之间得不到改进,自己也不能思想动摇。个人收入减少了,但是也不能鼠目寸光地关注眼前的利益,不盲目攀比。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恢复期间的.工人主动团结起来,提出降工资,很是让我感动。正如美国作家杰伊·瑞芬博瑞在《没有任何借口》书中所说:受雇于公司就意味着你要实现大家的共同理想和愿望。这也就是个人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青年员工都渴望取得进步、得到提升,但是流动是有升有降的,自己应该摆正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只为公司能够发展。 在项目部没有下一个施工任务之前,自己应该利用现阶段日常工作不是很紧张的机遇,借助公司举办的视频培训和项目举办的“冬季培训”、测量实战练习、模拟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各类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写等活动,努力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授课,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进一步融入城交这一个大集体,领悟企业的精神内涵,争取做一个真正的一航人、城交人。 2016年是公司发展非常关键的一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真心希望公司能够顺利度过这一寒冬,并做好与公司肩并肩,长期抵御寒冷的准备。不盲目乐观,也不灰心丧气,苦练内功备棉衣,沉着应对过寒冬。 华为的冬天读后感二 春置冬装 ——读《华为的冬天》有感 刘帅 春置冬装是哗众取宠的杞人忧天还是务实亟需的未雨绸缪?当任正非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用一篇《华为的冬天》给了他的答案。 在寒冷的冬天里,纵然你衣服、裤子都穿的很严实、很保暖,但你却不穿袜子,显然你也是很容易生病的。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任正非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就是抓短的一块木板。这话对集体有效,同时也对我们个人有效。试问,双腿不等长,怎能平稳前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大家庭-一航局城交公司,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来讲,没有经营工作的龙头领路,纵然你现场施工做的十分完美,也只能沦为沦为无米可炊的巧妇;但倘若没有现场施工的品质保证,就没有后续经营工作的开拓发展,也只能沦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饿孩子。所以在置办冬装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给自己织上几双厚实的袜子。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尽管术业有专攻,但成就的高低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明识危机,勤找短板,我们得时刻谨记。 “难事而易说,易事而难说”,孔子用这个观点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行事风格和管理方式,君子容易共事但很难讨好,小人很难共事却容易讨好。任正非有言:对事负责制与对人负责制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扩张主义,一个是收敛体系。而在现如今的很多企业里,对人负责的例子随处可见,一方面从文化渊源追溯,这是我国传统的权威主义文化流毒所致;另一方面从国内外形势对比分析,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国情所创。这种唯马首是瞻的管理状况,是妨碍我们企业创新与国家发展的重要阻碍。但反过来讲,人的眼光有其局限性,不同的人对事情的认识高度是不同的,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全盘考虑、高屋建瓴地对事负责呢?很多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是与其看待事物的高度与全面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某些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层次高度不足的我们应该清醒,摒弃自身狭隘的所谓的对事负责的观点,遵循领导的安排,做到对人负责。 吾尝一日三省吾身,贵为圣人孔子弟子的曾子尚且这样做,更何况我们常人呢?在《华为的冬天》中,任正非提出:“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作为一个集体来讲,重要的是个体的自我批判,而不是成员间的相互批判,因为每个人的承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批评尺度很难把握,不利于和谐团结。曾子每天反省的是自己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对朋友是不是诚实守信,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有复习。作为集体一份子来讲,我们更应该多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以及使命感。虽然不提倡相互批判,但我们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正。自我批判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措施,提升优化自己,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这个集体。 任正非在文章的最后对华为的员工提出:安安静静地应对外界议论。这是低调做人的体现,对于我们自身来讲,唯有这样的低调才能促使我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正不怕影子歪。这就如同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你却在做着购置冬装的准备,或许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使你不快,但或许一阵倒春寒的突然袭来,会让嘲笑你的人自哂。 居安思危,忘危必亡,生活从来不走春夏秋冬轮回的老路,冬天随时将致,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事就是春置冬装,随时做好抵御严寒的准备。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冬天里物竞天择的适存者,继而拥有挑战下一个冬天的权利。
华为的冬天的任正非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毕业于重庆大学暖通专业(毕业院校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1974年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无军衔。1983年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不顺利,转而在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至今。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153名,中国第92名。在《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位列第一,2013年蝉联第一。
本文相关文章:
“那年冬天,咱村里羊丢了”是什么梗?那年冬天风在吹的大结局剧情那年冬天风在吹最后结局
2024年3月19日 03:00
更多文章:
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的含义?《出师表》中的“出师”的“出师”是什么意思
2024年5月1日 02:40
网络祭奠有哪些好处?正规的代客祭祀,替人祭扫的网络祭祀平台推荐下
2024年7月23日 15:10
业务推广员真的有前途吗,为什么我看不到一点希望?问道推广员怎么申请
2024年7月7日 09:50
妈妈我想对你说300字(妈妈,我想对您说 作文 总分总的写300字)
2024年8月14日 23:00
江西中考答案(求2013年江西省中考化学的【参考答案】(一定要文字版)!)
2024年8月27日 22:50
母亲有需要我能帮她解决吗(怎么,才能解决一个母亲需要问题啊,)
2024年7月18日 00:40
赢在中国第三季(《赢在中国》节目进行到第几季了如题 谢谢了)
2024年3月8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