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本文目录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数学案例分析
-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 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 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大数的认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教师想要讲好课,就必须写好教案 。认真拟定方案,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 反比例函数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 教学 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 总结 ”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 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 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 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 当x=3.5时,求y的值 (3) 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 ,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 ,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 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2) 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 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 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 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 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 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 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 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 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 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 和 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进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 备用思考题 1、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 小结: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二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 教育 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02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 文化 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 发散思维 .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 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 故事 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猜你喜欢: 1.初中数学教师必读 2.初中 数学 学习方法 的六大要点 3.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计划 4.初中生数学 学习计划 5.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 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范文 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 教育 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 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教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有喧宾夺主之嫌。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授 三年级数学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 母亲节 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给妈妈5份,我留3份。”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 生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此时,这位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二: :另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时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1:我想说:祖冲之爷爷你真伟大! 生2:祖冲之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作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案例三: :记得一次去听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道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我相信这比老师单纯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教育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的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来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问题来了。 案例1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另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呢?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 方法 ,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 学习态度 和积极思维的良好的习惯。 综观前两个案例,与案例3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最后这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 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 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说说 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 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 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 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 教学方法 。 一 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 儿童 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数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可以给人教学启示,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最喜欢的水果》教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最喜欢的水果》案例分析(上)
【教学内容及分析】
教材安排两组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通过整理水果和办公用品这两项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都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是不很困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经理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初步获得统计的 方法 ;初步学会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新年快到了,班级里准备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一些水果给同学们吃,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呀?
生1:我喜欢吃苹果。
生2:我喜欢吃香蕉、梨。
生3:我喜欢吃橘子、草莓。
师:老师课前也到商店里调查了一下,苹果、梨、香蕉、橘子现在市场上能购买到,而草莓、弥猴桃等冬季买不到,所以老师决定买这四种水果,可以吗?
生:可以。
师:可是我不知道哪种水果应该买多少呀?你们能给我想想办法吗?
【 反思 :教师的这句话,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水果数量的统计。这就把统计的需要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需要,并且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统计的活动中去。】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最喜欢的水果》案例分析(中)
(二)做中学,学中得
师:每个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那里面有不同的水果图片,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每人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举起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
(生活动)
师:老师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个人喜欢呢?谁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生:把喜欢吃苹果的同学排成一行,喜欢吃橘子的排成一行。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们就按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喜欢吃苹果的同学站在第一行,喜欢吃橘子的同学站在第二行,喜欢吃香蕉的同学站在第三行,喜欢吃梨的同学站在第四行。
(生活动)
师:(走到同学中)站好排就能知道具体有几个人吗?
生:不能。
师:应该怎么办?
生:一个一个地数一数。
师:对,数的时候应该一个一个地数,不多数一个,也就是不重复,还要注意别漏数,现在每行第一名同学数一数你们组的人数。
(生汇报人数。)
师:咱班小朋友可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分组站排是一种调查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调查呢?
生1:让喜欢吃苹果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让喜欢吃橘子的同学举手,数一数。
师:这也是一种调查方法,还有吗?
生2:分4组坐,每种水果坐一组。
师:可以分4组坐。
生3:还可以画√号。
师:这些好办法老师建议你们一会儿在小组学习中去试一试,现在每组小组长为调查员,负责带领小组的同学选一种调查方法,去调查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2号同学把你们各组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生活动)
师:老师在每组桌面上放一张表格,根据调查表,把各种水果图片贴在这张表中。喜欢吃苹果的同学,将苹果贴在这个格里,喜欢吃梨的将梨贴在这个格里……注意一个小格里只能贴一个水果,开始吧!
师: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幅图,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喜欢吃(橘子)的人最少。
师:如果老师现在让你去买水果你知道怎么买吗?
生:我就要多买一些苹果。
师:好,根据统计图中每种水果的数量,我们来填在这个表中。
师:这个表就叫统计表,看图或者表上的数据,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看一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苹果比橘子多几人?
师:是喜欢吃苹果的比喜欢吃橘子的多几人?
生2:喜欢吃橘子的人数和喜欢吃梨的一共有几人?
生3:喜欢吃橘子和梨的共有几人?
师:好,我们就提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就跟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下吧!
(学生组内互问。)
【反思: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统计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最喜欢的水果》案例分析(下)
(三)做中得,得中悟
师: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
生:猴年。
师:新一年的小使者晶晶,给我们班带来了许多新年礼物。(微机出示:电脑、算盘、笔、计算器混放的场景。)
师:怎么样才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种东西各有多少呢?
生:把每种东西排排队,再数一数。
师:为了操作方便,我们就用正方形代替计算器,用圆圈代替电脑,用长方形代替算盘,用三角形代替铅笔。像刚才那样把每一类东西排成一行,贴在方格纸里,再把统计表填完整,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开始吧!
师:谁愿意公布一下统计的结果?
(生展台展示统计图表。)
师:你们真优秀,请回座。
微机中晶晶说:同学们能自己画好统计图,填好统计表,我很佩服你们,不过我的礼物要送给爱学习的孩子,你们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
微机中晶晶提问:1.电脑有几台?2.算盘和笔共有多少?3.电脑比计算器多多少?4.我一共送来多少个礼物?
(生回答)
微机中晶晶:看来同学们真是既聪明,又可爱,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我决定把这些东西都送给你们,希望你们继续好好学习。
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得更充实、更愉快,下面老师弹一首《新年好》,同学们就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小朋友喜欢的歌曲:《新年好》
(四)玩中乐,乐中拓
师:老师想知道,小朋友每天晚上吃完饭,写完作业,都喜欢做什么事呀!
生:看书、看电视。
师:在什么栏目里出现过这种图标?知道它们代表什么吗?
生:天气预报,晴、阴、雨、雪。
师:这里是佳木斯市今年11月份的天气情况,知道老师想让你们完成什么练习吗?
生1:统计一下晴天、阴天各有多少天。
生2:比较一下,哪种天气最多。
……
师:现在你们桌上就有一张统计表,请你认真数一数把这张统计表填好。
师:哪个组同学愿意展示一下完成的统计表?看着你手中的统计表,提出问题,指定其他小组同学回答。问题尽量不重复。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 儿童 年龄特点,让学生再次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调查学生最喜欢吃水果的情境设计,把学生带入到了极大的兴奋状态中,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调查方法,然后制图作表,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完全体现出来了,这样的选材是有效的。学生在轻松的没有教师任何刻意的束缚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并在兴致勃勃的真情感悟中亲自品味成功的愉悦。这样的组织处理又是有效的。】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比较偏重对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缺乏对多元智能的认识,忽视对主体多元智力的发掘。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们老师到底应该怎样去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尺度?从以下案例及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案例1] 一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1=?”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算不出来,教师便骂:“你这只猪唉,一加一等于多少都不知道。我和你站在一起,是多少?”教师一边说,一边站到学生的跟前,这时学生立即答道:“两只猪。” [分析]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人性中都有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和欣赏的需要。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的种类是多元的,至少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然观察等9种智能,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就否定学生,而应进行“分层多维”的评价,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只有把每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才能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只有对生命的真心关爱,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案例2]张齐华教学《倍数和因数》片断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生或独立或合作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师: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2、4、1、3、12、18、36 B:1、2、4、3、6、9、12、18、36 C:1、36、2、18、3、12、4、9、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你先来。 生1:都对的。 师:有没有道理?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写全了。 众生(大声):没有! 师:正好引发了大家的公愤,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不太好找了,是吧?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写全,少了6、9。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 生:36÷4,只写了4,没写9。 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 生齐:两个两个找。 生2: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比较美观。 师: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顺序”,好像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分析]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在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引导其他同学从正面评价这个学生的作业。还有,尽管学生没有找全,他这样评价:“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真诚的肯定,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生成的信息,使自己的评价能启发学生进一步发现、思考,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还是因为什么?”在对学生作出否定评价的同时,又对他的回答进行挖掘。 案例中张老师进行的主要是即时评价。课堂即时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评价。肯定的即时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否定的评价,如果能做到“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评价艺术。 [案例3]苏教版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师:观察■=■=■ ■=■=■……从■到■,分子、分母同时乘2;从■到■,分子、分母同时乘4……你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式子中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吗?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师:从右往左看,■、■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的? 生:■=■=■(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 师:从右往左的分数变化过程中,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式子中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吗?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师:你能将上面两句话综合起来说一下吗?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他概括的这句话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学生有的认为全对,有的认为有错,意见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这时,学生把目光集中到老师身上) 师: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正确,并想想为什么? ■=■■=■ ■=■■=■ (生逐一指出式子中的错误) 师:那么,你要对前面总结的话作哪些修改,强调哪些内容呢?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析] 案例中,老师进行的是延缓评价。老师对于学生两种对立的答案没有简单地评判谁是谁非,没有轻易地揭示正确答案,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组判断题。这种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实现了知识的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学生在延迟评价所创设的时空里进行冷静思考,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进而自主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评价,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 (张静,南京市六合区玉带镇中心小学,2115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_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是组成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课程,同时,初中数学也是初中所学内容中的难点内容。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范文 ,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篇1 ——《 八年级 上册7.5.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主题式团队赛课有感 【案例背景】 1、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质二、对数学思想 方法 的把握;本质三、对数学特有的 思维方式 的感悟;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本质 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就开始 反思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待揭示的数学本质没有得到凸显,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以上就是我们实验中学 教育 共同体在本次赛课研讨时所达成的共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我们殚精竭虑,反复思考、争吵,最后在新课程标准里找到了答案。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3、《7.5.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是教学中的疑难课时,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理出本节课应该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体现这一点就应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简洁性。 【案例描述】 在此次赛课过程中,我们在进行《7.5.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们尝试了两种不同的 教学方法 。 教法一:依托教材,遵循教材顺序开展教学 以小聪、小慧去旅游的例子为线索,让学生体会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图象的交点让学生明白利用图象的简洁性,同时附带介绍近似解等概念,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我们需要将问题中的两个函数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时遇到了困难。为什么是s136t和s226t10这两个函数?下面是这教学片断的师生对话: 师:这个问题我们能否用新的方法(数形结合)来解决。 生:可以利用函数的图象。(部分学生回答) 师:很好,若要利用函数的图象,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 生:函数的解析式。 师:那函数的解析式是怎样的? 生1:s136t和y226t。 师:还有不同答案吗? 生2:s136t和s226t10 师: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们需要的是哪一种?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全班学生迟疑了片刻,有几个好生举手发言了) 生1:因为此两个函数要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它们的函数值y要相同; 生2:它们两个人出发的时间相同; 生3: 这个问题本身使部分学生感到比较难理解,而我们又想利用此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让学生体会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后来我们没有采用这种教学设计。 教法二:以“数形结合”为引领,大胆改编教材的呈现模式,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 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然后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利用图象的简洁性。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又为利用图象法解决例题埋下了伏笔。 【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法一只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教学过程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学生虽然参与了学习,但学习热情较为低落。可以说,教师基本上是在“教教材”,缺乏数学本质的体现。而教法二中,以数学思想为主线,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在不断的演练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优越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们是如何“挖掘教材内涵 凸显数学本质”。 一、分解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问题逐题加以分解,对照数学本质,确定学习目标为:会综合运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了解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包括近似解)。 二、结合数形结合的要求,选择教学素材 1、一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材中只用一个例题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觉得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先这样的一个等式y=x+1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再让学生了解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与由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 2、创造开发生成性的教学素材 在教学设计中,讲解例题时,当做出函数的图象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从图象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解释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线索和丰富的数学活动机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通过我们的再次讨论,发现我们这节课在这方面还体现的不够,没有回到函数的真正本质: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 x叫做自变量。 2、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数学模式。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经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是由“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况、应用创新、反思提高”五个环节组成的一种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3、注重数学思想的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根据此函数的图像,你能设计出它的实际背景吗?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规律性、可循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篇2 一、 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 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 说说 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 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 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 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篇3 ——多边形内角和 陕西省凤翔县糜杆桥中学 宁晓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 (2)九边形内角和( ) (3)十边形内角和( )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 ,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 总结 :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 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
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参考回答: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4 教学目标:(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6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复习过渡引入新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新知巩固运用及其推广反思小结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题组练习:P140 2 ( 学生举反例说明)3 (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议一议: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1) 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 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举例时,电脑辅助演示让学生感受反例的作用。z+z平台播放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z+z平台显示题组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7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2)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3) “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分析 “大数的认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大数。现结合一位教师的课例谈谈对本课教学的认识。 一、课例回放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认识(指认个、十、百、千、万位)。 师:数10怎么表示?是不是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学生纠正: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复习:2个10是20……9个10是90,10个10是100。) 师:100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 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 继续引导学生认识:1000要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10000要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 教师出示数8257让学生认读。学生读并相互认说,引出数位、计数单位,进而说明到现在共学习了5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教师再给出数7400、504、4320、2005、348,让学生认读。 教师出示教材第2页中六个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认识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比一万大的数(揭示课题)。 2、引导探究,获取新知。 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万、2万……9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10万要在十万位上拨一颗珠子,100万要在百万位上拨一颗珠子,1000万要在千万位上拨一颗珠子,10个1000万(1亿)要在亿位上拨一颗珠子,10亿要在十亿位上拨一颗珠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设置障碍,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的道理。 3、多种途径,强化认知。 回顾认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可组织学生对答、抢答、开火车答,默读并记住。 进一步巩固: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叫计数单位,每个数字占一个位置叫数位,认识数位的排列并引出数位顺序表。 以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为例,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随即引出数级概念。 二、课例分析 综观本课例,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引导得当,体验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主导作用十分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从个位的认识开始,历经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等计数单位的建构,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万以内数(已知)、亿以内和亿以上数(新知)的认识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知识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使对大数的正确认读水到渠成。 2、合理设置障碍,激励学生思考。教师有意在某些关键点设置障碍,引起学生思考并加以纠正。如在个位上拨10,在百万位上拨1000万等,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和感悟十进制计数原理。在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并认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入主题图(六个省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概念、原理。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适时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通过认识数位的排列,引出数位顺序表;通过拨大数和观察数位顺序表,引出数级概念;通过设置障碍,引导学生理解十进制原理等,这些认识,循序渐进,合情合理,自然顺畅。 4、借助工具,合理引导。教师自始至终借助计数器教学,如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操作,使抽象的数字建立在直观的模型基础之上,成为教学成功的有效载体。 三、教学探讨 学生体验不足是本堂课的缺憾,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加强。 1、切实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观察数,让他们感觉数就在身边。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主题馆装有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达3万多平方米,年发电280万度;德国馆内神奇的声控‘魔球’,内装40万根发光二极管,能在人们的呼喊声中跳动。”在这一情境中提到的数:3万、40万、280万,有学生认识的数,也有他们不认识的数,但是让学生经历回想、猜测、疑惑等思维过程,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了具体情境中大数的作用和意义。 联系实际,感受大数。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观察、思考、推理和交流,最终获得对大数的理性认识。如引导学生观察报纸,先估一估,然后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正在使用的数学课本约是8万字。那么一百万有多大,与课本相比大约相当于13本课本的字数。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挖掘,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这些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从而建立数感。 2、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教师通过具体实例,精心设问,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自主获得了认识感知大数的方法,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结合。如,让学生亲自在计数器上尝试拨大数,并读出,逐步体会理解大数的意义。也可让同学互相试拨,提问,留出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看一看正在使用的数学课本有多少页纸,算算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万页纸,十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如此反复感悟大数,培养数感。 总之,本课教学,教师要善于凭借教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过程,不仅认识了大数,还要培养对大数的感知,突显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可以帮助 一年级数学 老师们更好地掌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我为一年级数学老师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上)一、教学内容: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 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分类》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逛超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超市购物吧!生:(非常开心地)耶!
课件一:(动画)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商品整齐的放在柜台上,同学们愉快的在超市里购物。
师: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啊?
生1:超市的商品真多呀。
生2:超市的商品摆放的很整齐。
师:超市的商品是怎么样摆放的呢?
生3: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
师:你们说得真好。
师:同学们,像你们说的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呀,我们叫做分类,板书:分类。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中)二、小组活动,单一分类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类吗?
生:(大声地)能!
师:把学具袋的东西倒出来,把这些分分类。比一比,看谁找得准。(学生活动)师:现在我们有几个小组了,可每个小组缺个组长,请每个组赶紧选出一个最爱发言、声音响亮的同学当组长。(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长说一说,你们小组都有些什么?
师:你们小组的名字想好了吗?
生:我们组的东西有各种图形,就叫图形类吧。
师:开动脑筋想一想,你们小组的这些东西还能再分类吗?(动手操作)师:我们来参观一下各小组分类的情况。请各小组的小组长给大家介绍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其他小朋友可以 说说 你们的看法。
第二组:我们组分的是数字卡片。
第三组:我们把单根的、成捆小棒放在一起,分的是小棒。
生:老师,我们第一组还可以把这些图形按是否是立体图形分成正方体是一类、三角形、圆形是一类。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三、活动,巩固分类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按立体图形分成正方体、按平面图形分成三角形形圆形都是把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分得比较细,现在看你们每个桌上都有一把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铅笔再分一分。
a.请同桌合作,先观察,然后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b.同桌合作分铅笔。
(教师巡视,指导。)
C.汇报。
问: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是把花色放在一起,红色放在一起……(即按颜色分)
生2:我们是把有橡皮头放在一起,没橡皮头放在一起。(按有没有橡皮头分)生3:我们是把用过的放在一起,没用过放在一起。(按有没有使用过分)生4:我们是把笔杆是圆柱形放在一起,六边形的放在一起。(按笔杆的形状分)……
四、举例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同一种物品——铅笔进行了分类。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分类的情况?
生1:有,妈妈把我衣柜的衣服按不同季节分类存放,方便我找衣服。
生2:我把书、本子分类整理,我想拿语文书时就不用翻来翻去,一下子就能找到它。
生3:水果店的老板把水果分类便于做生意。
生4:……
师:看来,分类摆放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它。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下)五、课堂作业设计
师: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完成练习6中的1~6题吗?
生:能。(略)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实践作业
1、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2、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类。
反思 :
一、创设问题情景,初步感受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 经验 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很容易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如何提高小学 一年级数学 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应用题1、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 经验 ,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直观的、是现实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在看图说话中就渗透“同样多”、“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铺垫,教学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逐渐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鸡10只,鸭13只,鹅12只(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在多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让我们借助新教材这一载体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给学生足够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真正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结构。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要充分用活教材,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从而真正做到每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与其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品质,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认识图形【背景介绍】: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 学习 方法 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
片断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
生:能!
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
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
师:看,这里有什么?
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
生:想!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生:是的!
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
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
生:对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例如,在苏教版第一册教学认识钟表时,我是这样设计进行的: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大家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物)
2、 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 说说 它的作用,钟表的作用可真大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3、欣赏古今钟表图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钟表的图片,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演示
小结: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钟表,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了,今天我们就来和时间赛跑,比一比看谁在有效的时间里学的本领最多。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定格在其中的一个钟面上)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照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
2、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 自我介绍 ,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 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小红和小明两位小朋友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生活情景图略)
(1)与同桌说一说小红什么时候干什么?(分别出示)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 总结 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4)设计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六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2、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几时”我们可以用汉字“时”表示,还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同时出现两种写法)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和老师的对照一下,看看写的对不对。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用屏幕出示两张图,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产生疑问:“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同位讨论)
4、认识大约几时
(1) 课件:两个钟面的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的时间吗?
(2) 教师适时小结,7时不到一点, 7时过一点,都是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认读的方法,认识大约几时。)
(3)练习,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拨大约2时生动手拨。
总结:分针接近12,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大约几时。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修钟表 王老师家来了一批调皮的小客人,他们把王老师家的钟呀给弄坏了,指针给弄丢了,你能帮王老师修修这些钟吗?
2、找朋友中,24个小朋友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 还有钟面),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放找朋友的音乐)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在这40分钟里你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本文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那么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
2024年7月28日 17:10
本命年个性签名(霸气有哲理的个性签名:知足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幸事)
2024年8月9日 12:00
高考注意八个禁忌(2019重大考试前禁忌 高考前应该注意什么)
2024年5月14日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