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天宫课堂”第三课——太空授课播撒科学的种子)
本文目录
- “天宫课堂”第三课——太空授课播撒科学的种子
- 天宫课堂第三课是第几次太空授课
- 天空课堂第三课主讲内容
-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知识呢
-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有什么意义
- 天宫课堂第三课由谁授课
- 天宫课堂第三课在哪个频道播放
-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时最靠近哪个节气
“天宫课堂”第三课——太空授课播撒科学的种子
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也是“神十四”乘组3名航天员首次担任“太空教师”。
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图为学生在河南省科技馆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摄
在天地互动中,3名航天员当起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的“导游”,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以及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太空授课让广大青少年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太空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向往。
问天舱成为全新“太空教室”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地面主课堂设置在位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效载荷运行管理中心。这里是我国空间站上科学实验的核心枢纽,被称为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实验“大管家”。科学家们每天在这里远程管理着400公里外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项目。
“太空教师”来了!3名航天员像鱼儿一样依次“游”入问天舱,开始带领大家感受神奇的太空微重力环境。
和前两次“天宫课堂”不同,这次太空授课是在全新的“太空教室”——问天实验舱举行。蔡旭哲当起摄像师,陈冬、刘洋逐个介绍了问天实验舱中的科学实验柜。
“这个实验柜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科学手套箱。一会儿我们要在这里进行植物样品采集操作。”陈冬介绍,科学手套箱是一个通用基础科学实验设施,为科学实验提供了一个密闭、洁净的操作空间,让科学实验更加便捷可控。
生命生态实验柜就像动植物的“太空旅馆”,用于探究太空中的微重力和辐射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影响。“这个实验柜的成果,将帮助我们未来在月球乃至火星实现长期生活。”刘洋说。
生物技术实验柜相当于太空中的一个小型生物实验室,陈冬介绍,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全自动”——航天员只需将实验单元装载到实验模块中,启动实验,就可以开展细胞的增殖分化等实验,并且可以像看电影一样实时观察细胞样品的变化过程。
科学实验柜的设计,凝聚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大量的智慧和心血,每一个实验柜都可以看成一个综合实验室。作为我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等于把实验室搬到了太空。
在太空做实验和采集植物样品
太空实验开始了。
在陈冬演示的毛细效应实验中,没有了重力的束缚,细管中的液面不断上升,速度比地面上同样的演示快得多;在太空趣味饮水演示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袋中的饮料……
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显示出太空环境的特别,让同学们对太空微重力环境产生直观的感受。
“我在天宫二号种过生菜,最近还品尝了蔡旭哲亲手种植的生菜。”陈冬亲手操作,对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并把它在太空的生长状态冻存。
实验前,拟南芥已被陈冬放到科学手套箱里。打开拟南芥的生长盒,每个种植孔里分别种着通过基因调控控制不同开花期的拟南芥。已经开花的拟南芥花朵为白色,非常小。
随后,陈冬把剪下来的拟南芥放入冻存管里。陈冬介绍,所有的样本采集完成后,就会把它们放在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存储区。等返回地球的时候,这些样本将交给科学家进行研究。
实验中,陈冬戴上了混合现实眼镜,借助这款眼镜,可以更轻松高效地完成工作,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能借助陈冬的视角更好地观察实验。
刘洋展示了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的水稻。经过70多天的生长,水稻已经从饱满的种子变成了水稻植株。不过,它们的样子看起来东倒西歪。这主要是因为失去了重力的刺激,水稻的生长方向也变得杂乱无章了。
“非常期待,我们未来能在空间站收获自己种植的稻米。说不定,未来在月球、火星,也能实现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这是航天员们的共同心愿。
天地互动妙趣横生
在“天宫课堂”提问环节,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身处中国空间站的3名航天员一一作答。
首先是“课堂答疑”,同学们提出了几个和这次太空授课相关的问题。
“生命生态实验柜就像动植物的太空旅馆,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动植物住到太空旅馆去呢?”
“除了拟南芥和水稻,生命生态实验柜里还可以分别养殖斑马鱼、线虫等动植物,观察它们在太空是否‘住’得习惯。”
“太空中没有上下左右,并且感受不到重力,为什么水稻的根还能向下扎到土壤里呢?”
“在空间站没有重力的引导,植物的大部分根都会扎到土壤去,是因为植物除了具有向重性外,还具有向水性。”
…………
“在空间站中是否会感受到颠簸?”“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有几种颜色?”同学们又表露出对太空和航天的好奇。
“在太空没有重力和气流的影响,空间站里还有许多设备来保障稳定运行,所以我们的太空家园非常平稳,没有颠簸的感觉。”
“空间站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所以从我们的视角看,地球的颜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地球有太阳照射的时候,蔚蓝的海洋、黄绿相间的陆地,都清晰可见。当没有太阳照射的时候,城市的点点灯火将地球装饰了起来……”
太空授课在天地互动中很快过去,授课接近尾声。
“不久后,我们的梦天实验舱就要发射入轨,到时我们将见证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我们非常期待同学们在未来可以把我们的太空家园建设得更好!”3名航天员对着镜头和同学们依依惜别。
天宫课堂第三课是第几次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是第三次太空授课。
北京时间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天宫课堂授课意义: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天空课堂第三课主讲内容
天宫课堂第三课主讲内容:问天实验舱介绍、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天地互动环节。
问天实验舱介绍。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毛细效应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讲解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应用。水球变“懒”实验。探究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太空趣味饮水。
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介绍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演示样本采集操作。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天地互动。
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共同主办,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载人航天工程参研参试单位提供支持。
天宫课堂:
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科学手套箱剪株操作。
此次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设地面主课堂,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分设3个地面分课堂,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知识呢
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学习到了动力的知识,还有宇宙上面的重力。
天空教室让我们了解空间,研究空间中的微重力对身体和变化的影响,但也让我们了解广阔而神秘的宇宙。我很自豪能看到这样的课程。
根据相关信息,官方演讲厅的第三层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形式的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在这一层中,宇航员通过准备一组宇航员各种各样的教育材料,向我们展示了太空的生动图像,在他们的解释中,我们了解太空中微重力的特征,了解太空环境中的不同事物变化。让我们感受神秘的空间,激发了我们的愿望太空探索。
在本章中,我们是第一个了解微重力对不同物体影响的人。例如,宇航员在课堂上展示水球的运动,我们发现微重力条件会导致液体混合物摇晃。变化,而这些不同形式的液体漂浮在空气中,宇航员通过两米长的吸管可以吸收口腔中的热量,这是一个非常人工的过程。其次,宇航员还可以展示完整的自动测试生物技术内阁,学生甚至可以在这个小实验室里看到植物,尤其是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中。这些看似小的实验背后的原理和逻辑非常深刻。
对我们来说,这当然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太空中的不同环境。虽然我们欣赏太空中各种奇怪的变化和神秘性,但我们应该鼓励我们未来探索太空的愿望。在这些影响下课程、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进一步扩张的愿望。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掌握各种科学技术。像这样的宇航员,努力为能源行业做出贡献。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有什么意义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对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有哪些意义首先是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于太空的好奇心理,其次就是可以为未来的宇航员做好一个选拔的铺垫,再者就是让孩子注重保护眼睛的视力,另外就是使得很多人开始正确看待太空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对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有哪些意义。
一、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于太空的好奇心理
首先就是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于太空的好奇心理 ,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如果对于太空充满了好奇心那么对于他们的长期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并且可以使得国家的建设有更多的人才储备。
二、可以为未来的宇航员做好一个选拔的铺垫
其次就是 可以为未来的宇航员做好一个选拔的铺垫 ,之所以需要提前做好一个必要的铺垫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这些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让孩子注重保护眼睛的视力
再者就是让孩子注重保护眼睛的视力 ,之所以需要让孩子保护视力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发展的需求,因为明亮的眼睛可以使得未来充满了希望,并且对于自身的发展也会充满了信心。
四、使得很多人开始正确看待太空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就是使得很多人开始正确看待太空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对很多人而言他们正在通过正确的手段来看待太空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满足我们人类不断地探索太空。
青少年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应该加强多渠道的合作,并且主动树立正确的目标才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天宫课堂第三课由谁授课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
拓展:
2022年10月12日16:01,“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作为“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又一堂精彩绝伦的太空科普课。此次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设地面主课堂,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分设3个地面分课堂,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如果说在上一次“天宫课堂”中,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一位特殊的“天宫助教”,那么今日的太空授课中,拟南芥“小南”和水稻这两种植物帮助师生拉近了天地之间的距离。
天宫课堂第三课在哪个频道播放
天宫课堂第三课可以在央视的CCTV13新闻高清频道观看。依据央视网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可知,“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在CCTV13新闻高清频道直播。
本期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演示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等物理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节目的社会评价: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经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不仅航天事业科技创新屡创佳绩,航天相关的科学普及也越做越好。如今,“天宫课堂”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
以上内容参考 央视网-天宫课堂第三课、百度百科-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时最靠近哪个节气
寒露。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是2022年10月12日最靠近节气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更多文章: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2024年5月12日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