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则属那一章?《论语》四则的译文是
本文目录
论语四则属那一章
论语四则属那一章? 第一则选自《学而》篇。第二则选自《为政》篇。第三则也是选自《为政》篇。第四则选自《述而》篇。 论语四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7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14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四则孔子语录,旨在说明进德修业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第一则选自《学而》篇。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安身处世的根本,劝人以学习为乐,并且指出学习的正确方法。学了知识或技能,必须反复温习和锻炼,才能巩固所学。至于待人方面,有朋友从远方来探访,自然感到高兴;但遇到不了解自己的人,也不抱怨,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这一则用反问句来表示肯定的内容,语气显得委婉而亲切。 第二则选自《为政》篇。孔子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学」和「思」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应当并重,不可偏废。只顾埋头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不能透彻理解;相反,只空想而不读书则会产生疑惑。这一则用对比的写法指出「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都不足取,从而使人悟出「学」与「思」不可缺一的道理。 第三则也是选自《为政》篇。虽然和第一则意思相近,也是谈论温习的重要性,但比「学而时习之」又进了一层,特别强调知识的更新。温习学过的知识,每有新的体会。能不断更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温故」和「知新」貌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温故知新」这说法极富有哲理。 第四则选自《述而》篇。这一则主要说明不仅要自书本中学习,还要向身边的人学习。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既要从正面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 孔子所强调的学习方法是:第一「学而时习之」,学了之后,一定要按时重温,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第二,「学」与「思」相结合。学习时要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二者相互促进。第三,「温故知新」。通过温习,对旧知识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从中得到新体会。这种「推陈出新」的学习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认为,对自己要加强身心修养,爱护自己的朋友,即使别人对自己不了解,也不能恼火;还要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在《论语》里,孔子论学的地方很多,这里只选了其中一小部分。但即使从这几则短短的文字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观点至今仍有深刻意义,对我们有 启发的作用。 从散文艺术角度上看,这四则文字也能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语录,都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明白如说话。其次,它们用简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言近旨远。再次,《论语》不以夸饰见长,但这不等于说它不讲究语言艺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用语夸张,便叫人过目难忘。当然,《论语》诞生于古代散文发展的早期,若严格地看,它囿于语录形式,解说、论证不够详尽,也是事实。但若考虑到文体都是由简单渐趋多样的发展,《论语》文字简约,也就不足为疵了。 参考: @@****@@
《论语》四则的译文是
一、子曰:“由!海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我教你的,你都能理解吗?你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四、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四则
学而知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得的学问知识,时时加以巩固,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道来相聚,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知识)了解他的人不如爱好他的人,爱好他的人不如以学习只是为快乐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选择其中好的人向他学习,把其中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改正错误的借鉴。
论语四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四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论语四则
《论语》四则,分别选自《论语·为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和《论语·子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快乐的人。
学习论语的方法:
1、深入理解: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要想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需要深入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理解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的含义,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此外,还可以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便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论语。
2、反复阅读: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想全面掌握其中的智慧,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阅读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从而逐渐领悟到更多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论语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便更好地运用这些智慧。
3、学以致用:学习论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此外,还可以与他人分享所学到的论语智慧,以便共同进步。
论语四则是什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论语四则》的原文还有意思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四则大致意思,翻释下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第四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三:虚数,极言很多。 师:值得效仿的人。 【翻译】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更多文章:
农村实用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什么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
2024年4月27日 12:10
如何应对校园踩踏事故?河南濮阳一小学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的预防与自救
2024年9月8日 14:40
烟台房屋租赁(租房上学需要烟台开发区什么手续,房东需要什么手续)
2024年5月16日 12:10
优美的名人名言(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的名言 美丽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2024年12月6日 13: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关于大学生应当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文)
2024年5月19日 16:10
2021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答案(属于青少年所面临的毒品陷阱是)
2024年3月24日 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