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ppt(小学除法入门教学视频)
本文目录
小学除法入门教学视频
小学除法入门教学
小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小学二年级学习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表内除法是除法学习的入门。
首先,理解除法的意义。①把单位一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每份是多少这是平均分的含义。可以用事物分一分理解:例如,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②包含除法: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相同的数。例如:15里面有几个515÷5=3
不管是平均分还是包含除法,都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学习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
师:孩子们,三月份,不仅有学习雷锋的日子,3月12号还是植树节。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课前思考: 除法源于“平均分”,在表内除法中,孩子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等分除”与“包含除”。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的时候,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既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本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其中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中要要解决2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二是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应着教材的例题1与例题2。 例题1借助平均分6个草莓和7个草莓,让孩子感悟分物的两种情况,进而建立有余数的除法这个概念。不过,教学实证表明例题1会对孩子以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干扰原因现在借助教材例题1具体分析如下: 例题1的意图在于让孩子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的时候,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一种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然后引出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每2个草莓摆一盘,6个草莓,正好可以摆3盘。也就是说,需要三个盘子。这一点,孩子完全可以理解。 每2个草莓摆一盘,7个草莓。发现摆3盘后,还剩1个草莓。教材特别提醒,这个还剩下的1个就是余数。换言之,需要三个盘子,另一个草莓没有盘子,是放在盘子外面的。对于这一点,孩子也能完全可以理解。 那么,干扰何在呢?请看教材例题5: 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问他们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2÷4=5(条船)……2(人)。然后,分析到这余下的2人也要租一条船,因此,至少要租5+1=6条船。这个,孩子依然可以理解,没有任何难度。 现在,我们把例题1与例题5结合起来考虑,假设我们这样问——至少需要多少个盘子来装下这些草莓?这个时候,孩子会回答需要3+1=4个盘子。那么,是否孩子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那个剩余的1个草莓,到底要不要用一个盘子来装?怎么一会要,一会不要。这就是干扰元素…… 再来看看教材例题2的编排: 用小棒搭独立的正方形,可以发现用8根小棒,正好可以搭成2个正方形。换言之,8根小棒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4根,且没有剩余;9根小棒、10根小棒、11根小棒则在平均分后出现了有剩余这样一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到,例题2完全可以承担例题1的功能,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个要研究的内容来。同时,例题2还承载着自己的功能——借助用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让孩子明白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删除了例1这个教学内容,全部的教学依托例题2来开展。 另外,有余数的除法还涉及到“周期性”的问题。换言之,“周期性”的问题是有余数除法必须要面对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的例题6就涉及到“周期性”问题研究: “周期性”问题中,可以利用余数来确定有关的位置问题,回答第几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基于“周期性”这个方面研究的需要,我设计了课前谈话的部分。让孩子在左手上数数,并判断数到什么数字的时候,这个数字落到哪个手指头上。同时,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课堂谈话更好的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活跃气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前谈话导入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接下来的教学也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2,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PPT出示左手图,按自然数顺序从大拇指一直数到小拇指,依次循环的数,并标出数据到32…… 教师有个神奇的本领,只要你报出一个数字,我就知道在哪个手指头上,你们信吗? 通过这个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渗透“周期性”的除法研究问题。以及同教学新课中的用小棒摆正方形的验证环节相对应。(换言之,在让同学们验证摆小棒正确与否的这个环节,要注意结合这个课前谈话的话题来相互融入……) 二、探究新知: 初步感受,教学例2: 1.回忆表内除法的含义(正好平均分完的情形) 。孩子动作操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8-4-4=0, 8÷4=2 两个沟通:一是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数学中除法算式来源于减法算式,是减法算式的一种简便记录。二是沟通图形与算式(减法算式、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孩子的脑海中建立动态的感念画面。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不能正好平均分完的情形)。依然是孩子动作操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注意,同8根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9-4-4=1(根), 9÷4=2(个正方形)……1(根小棒)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再次沟通算式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着交流,分成两个层次。1由图形到数,2由数到图形。然后,各组之间的孩子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指着说……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成2正方形,还有1根小棒多。省略号表示剩余,1就是是多余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不够一份的那一部分) (2)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8÷4=2(个)和9÷4=2(个)……1(根)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除法计算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3)继续摆小棒,要求不断的升级。分别用11根小棒,13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小棒? 1在本子上画出图形,写出算式,并沟通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2在脑海中想象画图形,然后把脑海中的画面在本子上画出来,写出算式,并沟通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组长带领孩子互相说。) (4)继续摆小棒,感悟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分别用17根小棒,1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小棒? 讨论,你能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吗?怎样验证呢?教师课堂预设: 师:怎样证明你是对的? 生:4×4=16 16+1=17 让同学们观看教师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再次沟通用图画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师:根据17根结果推测18根、19根、20根的结果。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18÷4=4……2 19÷4=4……3 20÷4=????(给孩子挖坑,看是否会上当。) 师:为什么不是4……4?哪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量变引发质变。 师:一个量在变,改变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余数永远可以增加?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反过来。 生:除数要比余数大。 师: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几? 生:4、3,2,1 师: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 生:1、2、3、4、5、6、7 师:□÷□=□……□ 被除数是A,除数是B,商C,余数D,板A÷B=C……D(B≠0)D=4,B=? 生:5、6…… 师:只要符合一个条件:D比B小。 注:在这个教学环节出现了卡壳,孩子逆向思维有点不适应。 四、回到游戏的本身,揭示游戏奥秘。余数是几,这个是就在第几个手指上。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确定计算的结果,进而引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除法竖式。 注:同样的题材还有——日历上的周期问题,喝酒猜拳游戏,教材例题6。 五、巩固练习: 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8÷4=2(个) 9÷4=2(个)……1(根) 11÷4=3(个)……3(根) 17÷4=4(个)……1(根) 18÷4=4(个)……2(根) 19÷4=4(个)……3(根) 20÷4=5(个) 余数要比除数小,除数要比余数大 【课后反思】 一、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8根小棒,9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地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本课出现了下列问题,需要改进: 1.在教学17根小棒,18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时候,过于急切的让孩子写出除法算式,导致部分孩子写不出除法算式。应该还是要引导孩子先画图,利用画图得到正确的答案。 2.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环节,走得太快。换言之,有直接告知的味道。也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有点卡壳。应该多几组除法算式,让孩子发现规律,当除数是4的时候,余数都是1,2,3循环,再让孩子明白感悟余数要比除数小。 3.整节课都是搭正方形,除数一直都是4,容易给孩子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有的孩子在正方形中走不出来。如果分组搭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是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课堂? 4.□÷□=□……□,这道题目应该先出现除数,讨论余数;当孩子有一定的头绪以后,再出现余数,讨论除数。即,要先正向思维,再逆向思维。另外,□÷□=□……□给孩子的感觉是依然在搭正方形,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应该改为()÷()=()……()。现在想起一个孩子的回答,说□÷□=□……□最多有19根小棒,是否孩子是在数方框的边数再加上什么呢?(不得而知,明天要再去问问这个孩子……) 5.为了让多数孩子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必须还要投入一节课去让孩子圈一圈,画一画,在圈与画中感悟到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它们与被除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才能过渡到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技能训练。 最后,多谢同事们课后多角度,多思维的交流、探讨与点评。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有遗憾,才彰显了上课的无穷的魅力。 也正是因为有遗憾,才有这样的一句话——“溺水三千,各取一瓢。”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也应该在“三千溺水”中,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瓢水。”
除法的意义教案
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除法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小学数学三年级“除法”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 小数除法教案28除以16怎么讲解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案;教学内容;教材20—21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五;(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2.初步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二)能力训练点;1.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2.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教学重点:掌握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20—21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五: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初步用于指导计算. 2.初步掌握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推导过程. (二)能力训练点 1.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初步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初步受到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指名板演:56.28÷67 (让一名学生板演,投影同时出示准备题) 2.准备题(投影) (1)填写下表: 通过试算、观察,引导学生明确: (1)第二组与第一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扩大10倍. (2)第三组与第二组比较,除数扩大10倍,商不变,被除数也扩大10倍.(3)被除数、除数、扩大相同倍数,商不变. 3.订正板演,教师导入: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4 (1)出示例4(投影)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2)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56.28÷0.67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题与板演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知道:板演题除数是整数,例题的除数是小数. 教师提出疑问: 在这个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办?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呢? (4)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教师让学生把不同的想法说出来.学生边说想的过程教师边板书: 有的学生会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 56.28米=5628厘米0.67米=67厘米 56.28÷0.67→5628÷67 (教师肯定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指出这种方法只适合这道题) 有的学生会想到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再计算. (教师着重引寻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种方法)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呢? 引导学生知道:把除数扩大100倍以后,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0倍.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竖式. 说明:0.67扩大100倍是67、56.28扩大100倍是5628.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在竖式上只要把它们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把除数和被除数中的小数点及没有用的“0”划去,就可以计算了.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是怎样划去小数点以及没有用的“0”,订正时,指名学生回讲算理. (5)完成“做一做”中第1题. 引导学生想一想: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知道: ①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②转化中以除数为标准,根据商不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次除法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材料动手做玩具。 2.训练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剪裁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卡纸、色笔、牙签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么做,笔算怎么算写,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案 1、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 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 索计算方法, 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 的除法笔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 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ppt课件,练习纸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出示图片“身边的环境”。同学们,这些地方你熟悉吗?是哪?看到这样 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脏,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少先队决定成立一个“河西环保实践队”,我们共有576 名少先队员报名参加这项实践活动,为了方便行动,我们每18人组成一个小分队,那我们可以组成几个小分队?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题目)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研究 “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重点解决商的最高位书写位置” (1)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吧! (2)探索交流,理清算理 师:1 2 3 (坐端正)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口算540里有几个18;把576估成600,把18估成20再计算等方法。) 师:计算 576÷18时,你先用18除什么数呢?为什么?商的最高位怎么写? 师:在除完后余数是几?这时我们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接下来又怎样算? (请一名同学反馈说一说)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准确呢? (近似数,准确数) (3)观察思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它的商有什么特点吗?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师:为什么商是两位数呢? 2、研究 “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师:为了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把十月定为学校环保月。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看河西环保实践队在这个月取得的成绩:他们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那么他们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例题) 师:下面请用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算一算商是几!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做一做! 师:他做对了吗?你们在做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吗?(要注意什么?) (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 ①被除数十位余下的数是0怎么办? ②个位上的数也是0,这个0应该怎么办? ③十位余数是0,个位也是0,那商的个位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 3、比较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 师: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考考你们。 师:请同学们现在观察你做的两道题,看看除数是两位数的出发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生观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4、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应用、提高认识 1、“河西环保实践小队”中四(1)班同学在这个月的表现: 名称 塑料袋 饮料瓶 废电池 人数 14 1......》》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除法的意义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的教案 教材分析 1、《分数除法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包括教材37页例1及38页“做一做”(1)、(2)题。 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以后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百分比数应用题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计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运算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抽象推理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时我凭借课件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教学环节确定教学方法,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减少盲目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情景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难点:弄清列方程的道理。
更多文章:
那次玩得真高兴作文300字三年级(那次玩得真高兴作文300字三年级下册)
2024年7月20日 06:2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他是哪个人)
2024年5月21日 05:00
小满吃什么风俗食物(小满节气的风俗食物 小满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2024年5月3日 11:50
银行存款利率2023年最新消息(银行存款利息2023最新利率怎么算)
2024年5月2日 09:40
在医院连不上wifi怎么办?对于医院网络解决方案,请问哪家好
2024年4月20日 13:10
三伏天吃什么去湿气寒气(三伏天吃什么去湿去寒 三伏天喝什么去湿气)
2024年5月26日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