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本文目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设计 是七年级语文教师常规工作的必要内容之一。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诗歌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难点: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三、学情分析: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三、学习基础知识: ⒈生字:伫(zhù)立 涉(shè)足 延绵(mián) 萋萋(qī) 瞬(shùn)息 忧郁(yù) 幽(yōu)寂 尴(gān)尬(gà) ⒉解释: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忧伤,愁闷。 ⒊诵读 ①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②生练读。 ③生有感情读。 ④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⑤生齐读。 四、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五、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读诗 采用的方式:范读或听读,抽读,齐读。 教学时注重读诗的节奏和重音。 2、说诗 ①诗的主题是什么? 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③假如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劝告 希望 教师小结: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悟诗 ①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②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4、品诗 ⑴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感觉。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⑵、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六、小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当堂背诵)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仿写诗《假如……》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农民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代表作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 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 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 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品味一句话:“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中的“往事”指什么?“轻声叹息”是诗人后悔吗? “往事”是指当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选择轻声叹息“并不是后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人生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休的遗憾。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2、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一般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未选择的路》用生活中的路,来象征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选择,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选择,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六、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假……》告诉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这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的。 《未……》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假……》先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用劝告的口吻,阐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前三节写林中两条路的不同,难以选择。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写未选择的路。 七、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八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欺骗 不悲伤 乐观 不忧郁 怀念 《未选择的路》 选择前的沉思 慎重(久久伫立) 未选择的路 选择了更幽 更美 人迹很少的一条路 千万条之多 (自然之路) (暗含充满挑战 艰难之路) (象征) 选择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人生之路 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 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 显忧郁惆怅 (一种舍弃美——缺憾美) 九、作业设计 1、 抄写生字词。 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反思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本文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并试着联系自己的实际知道该怎么去做。 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常见误区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加速了教学方法、手段、教具的改革,但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多媒体课件“灌满”整个语文课堂,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具有主观性,特别是文学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在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具体形象需要学生借助想象力来完成,这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动地进行思考。虽然在新课改中,我们也同样强调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具有一致性,但是语文教学中更提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思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多是教师按照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规划好的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常常服从于预先设计的流程。有的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上课流程完全按照固定的课件进行,每次上课都满堂展示多媒体课件内容,教师只负责点击鼠标,由课件完成书写与示范、启发与引导,甚至事先预定好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讨论后硬性呈现,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了观众的角色,教学过程仿佛成了多媒体技术设备的展示,导致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展,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运用相对死板,不能在课堂进行灵活的变通 初中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些实践能力不仅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常识,也包含了自然、社会与人文等方面的智慧。它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刻意追求固定的传授模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费时费力,可谓倾注了教师的大量心血,可是几乎所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参考资料预先构想的,而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讨论结果和问题答案。要知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目光、情绪变化等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教师相应的反馈,可是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呈现顺序却相对的固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及时的调整。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过于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初中学生在具有了口语的语感基础后,其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培养书面语的语感,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有书面语或文言文出现。可是,书面语或文言文相对难懂和枯燥,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对书面语或文言文的有利补充作用就发挥了出来。多媒体课件生动的视觉、听觉效果的确起到了吸引学生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贪多、贪新鲜,选用琳琅满目的图片资料,追求丰富多样的视听效果,应用了大量的视频、动画、甚至是名师讲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指向与集中,从而造成了注意分散的情况。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选用的资料与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关联,导致一节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丰富的课堂教学音像之中,而没有对画面和声音所蕴含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多媒体课件会相对延长学生的用眼时间,导致眼睛疲劳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初中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充满热情地阅读。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资料大多通过投影仪来显示,这就对投影设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有的投影设备,如投影仪灯泡超期服役,导致灯泡亮度下降,投影质量恶化,图像变得不清晰,加重用眼负担。或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室光线较强,多媒体课件的底色较浅,学生看不清楚投影,视力疲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有的教师将大段的文字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有时文字的颜色与背景区别不大,有时文字的字体相对较小,这就需要学生更长时间注视多媒体屏幕,更容易导致用眼过度。此外,长时间使用多媒体课件也是加重学生视力负担的主要原因。总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相对于传统的板书和纸质书本更容易造成学生眼睛的疲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误区的克服策略 多媒体课件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但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克服,相信其会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语文教学充分融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语文教学说到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二者本身并不矛盾,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无论传统教学有哪些弊端,它毕竟有着无法替代的优点及作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互补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构成的,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将内容合理地呈现给学生的有利手段,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书本、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讲解等传统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合理运用。如果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依然按照预先的设计呆板地执行课堂教学流程,机械地宣读大屏幕的文字,那就成了打着多媒体幌子的传统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设计需要课堂讨论的问题时,可以在呈现动画、图片或视频后明确问题,随即展开问题讨论或启发式引导,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最后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语文课堂讨论也变得丰富多彩。 (二)把握为学生需求服务的理念,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新课改要求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些都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同样,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学思想的外化,它的合理应用也是以学生的课堂需求为依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充当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员,而是要把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备课思路完美的结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一定所有课堂教学时间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而是适度、适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方式。多媒体课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课堂教学,或者说有些课堂教学可以不使用多媒体课件,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例如,在进行某些阅读和理解的内容时,有的教师选择不使用多媒体课件,而是用自己生动的引导和富有表现力的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而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生动的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 (三)注重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互补,实现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 多媒体课件花哨、不实,主要是因为教师未能把握多媒体课件与教材、课标的紧密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要依据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随时提醒学生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联。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必备使用工具,这个工具如果同多媒体课件这个促进认知的手段有机结合,更能达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协作、探索的目的。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是相对固定的,而学生的反映却是千差万别的,当学生遇到某个教学难点或产生疑问时,需要借助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等材料来帮助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例如,记笔记可以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复习,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适时控制屏幕显示的速度和时机,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的习惯,在学生需要思考、讨论和记录时,教师可以延长多媒体课件的显示时间,在学生沉浸于某篇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时,教师可以播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和相关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注重多媒体课件的细节处理 初中学生的身体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多媒体课件的不当应用容易引发学生视力下降,所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要兼顾学生视力的保护。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媒体设备维护的专项资金,对寿命到限的设备进行及时更换,确保多媒体设备的健康运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室,要有窗帘等设施来根据需要随时调节室内的光线,在课堂使用的黑板的前最好安装板前灯。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到投影的视觉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底色与文字对比要强烈,尽量用较大字号、加粗的文字,最小的文字大小也要以最后一排学生能够看清楚投影仪为宜,图片、声音呈现的时机和时间都要经过仔细的考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恰当安排教学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活动的合理调配上课时间,不要让学生盯着投影仪的时间超过20分钟,在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时或课间休息时间,开展眼保健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也实施了良好的用眼卫生。 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克服误区,发挥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标。 作者:宋铁莉 张春苗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篇1
目标定向: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限时预习:
一、了解作者及象征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 , 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4、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5、诗人在诗句“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
1、 分配展示任务,小组讨论。
2、 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3、 对学案内容进行整理记忆。
四、当堂检测
一 、 给下面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及解释字词
足迹( ) 瞬间( ) 诱人( ) 幽寂( ) 萋萋( )
涉足( ) 伫立( )
伫立: 极目:
涉足: 荒草萋萋:
二、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 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2、 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路
3、第二小节中“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4、从第三小节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5、第四小节中,“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了什么?“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人迹更少”?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
1、导入。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
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
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
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
3、理解选择的痛苦。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设计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选择的艰难。
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久久伫立”、“极目望去”。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诗人的心是惆怅的。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
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
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既然选择了就无法返回,选择之时的慎重就更显重要。
那么,我们知道了诗人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而题目却要用“未选择的路”了吧?
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
在诗中,诗人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
6、激情朗读诗歌,多种形式读,读后评议。
二、比较阅读
比较两首诗歌异同。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劝慰的口气,亲切熨帖,而《未选择的路》则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含蓄耐人寻味。
三、学习象征手法
1、弄清什么是象征手法。在这首诗中,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荷叶 母亲》,叫作“象征”手法。
“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说说下列这些词的象征意义:梅花、宝剑、火炬、长城。
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象征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那么,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做过游戏,把这首诗中的“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学生改,改后自己读。读后感受如何?
学生谈感受:太噜嗦,像讲道理,不像诗歌,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2、练习运用象征的手法。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学生用5—8分钟来写,写后交流。
示例1:我走小路,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示例2: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示例3: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示例4: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示例5:我认为“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四、课堂小结:
虽然李白高歌“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说说“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内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4》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如同晨雾,如同梦幻: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未选择的路”为题,有什么用意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详细你可以看看101教育PPT的教案: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的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二首》教案范文
【 #教案# 导语】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 (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之后) 可取之处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不足之处1.诗歌语句的分析方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 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方面,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择人生之路,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择”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字词积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yōu)愁闷。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反馈指导: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出示任务: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馈指导:“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出示任务: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务: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出示任务:5.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六、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朗读诗歌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反馈指导: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反馈指导: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出示任务: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反馈指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六、素养提升 出示任务:比较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馈指导:《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说说“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内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本文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2024年9月3日 05:40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百分数])
2024年8月11日 11:00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窗前一株紫丁香》优秀教学设计)
2024年8月7日 00:40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_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2024年7月13日 14:00
更多文章:
2021年发朋友圈语录(有哪些2021年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2024年7月5日 16:20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024年5月23日 16:10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翻译“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见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2024年6月5日 23:20
西安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考研的34所自主招生学校是哪几个呀/)
2024年3月14日 08:00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跪求热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真题卷(苏教版),帮忙找一下教辅资料百度网盘资源呗!)
2024年8月23日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