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课文(师恩难忘这课中那句是写了解当时的历史,教育背景)
本文目录
- 师恩难忘这课中那句是写了解当时的历史,教育背景
- 第一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课文原文
- 《师恩难忘》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师恩难忘课文是谁写的
- 刘绍棠的《师恩难忘》的主要内容
- 师恩难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 师恩难忘里面大概内容是什么
师恩难忘这课中那句是写了解当时的历史,教育背景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是写了解当时的历史,教育背景。
这篇文章写作背景:在作者四十年回到老家遇到田老师,看到老师白发苍苍,身形佝偻,忆起往日老师对他的教导,一时有感而发所做。
扩展资料:
《师恩难忘》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又名《老师领进门》,文章主题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师恩难忘》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课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生”单元第1篇课文,除了《师恩难忘》被选入语文课本。刘绍棠创作的《本命年的回想》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第一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课文原文
刘绍棠(1936--1997)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下面是相关的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 恩 难 忘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作者介绍:
刘绍棠,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终年61岁。刘绍棠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气"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创作形成的大量书稿、资料,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他已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目前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推荐书目:
《我是刘绍棠》、《乡土与创作》、《如是我人》、《蝈笼絮语》、《红帽子随笔》、《青枝绿叶》、《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蛾眉》、《黄花闺女池塘》
《师恩难忘》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师恩难忘》这篇文章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而有意义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扩展资料:
使我们凡事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让我们在感恩中重新寻找到成功人生的幸福!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心态问题。当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读完《师恩难忘》时,你会发现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恩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带给我们温暖与美丽,只要长存一颗感恩之心,我们就会拥有一切美好的处世品格。阳光就会照耀我们,雨露就会滋润我们,我们的生活中也就有了一处处美丽动人的风景。
一颗感恩之心,是人类心田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种子。它发芽之后,开出爱心之花,结出智慧之果,而你的人生也将由此进入与众不同的新世界。
“感恩阅读”将“感恩之心”这颗神奇的种子深植于你的心田。它披沙拣金,博采百家,精选古今中外百余则感恩美文.青春真挚、气象万千。它将教会你感恩生命的赐予,感恩生活的磨砺,感恩师友的教诲,感恩青春的热情……
作者: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在中学读书时开始发表独创作品。1951年曾经在河北省文联工作。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本命年的回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交代了我受业田老师的一般情况;
第二部分(4-9自然段)写“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的情况。记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田老师的神情、行为、言语,而是写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说明田老师的故事内容非常生动,讲得非常传神非常好;
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写我回家乡后和年近古稀的田老师交谈的情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老师讲的课一直让作者记忆犹新。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扩展资料:
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而有意义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作者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本命年的回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翌年退学。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称誉为“神童作家”。
师恩难忘课文是谁写的
《师恩难忘》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而有意义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作者:刘绍棠七绝·师恩难忘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七绝·师恩难忘》译文与老师的相逢如同一面之缘,实在是太匆忙了,
校园内的繁华几度开放,而我却没有再回去探望老师。
但老师们对于我的教育和恩情我将永远寄于心中,
对于老师的感恩我将永世不忘。
扩展资料
刘绍棠成就荣誉
获奖记录
1981年,短篇小说《蛾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蒲柳人家》获《文艺报》中篇小说二等奖。《渔火》获《北京日报》优秀作品奖。《蒲柳人家》获《十月》文学奖。 同年5月,《蒲柳人家》(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二等奖。
1982年,《二度梅》获《芙蓉》文学奖;《布鞋与乡土文学》获《北京日报》优秀作品奖。
1983年,《荇水荷风》获文学丛刊《长江》优秀中篇小说奖;《蒲剑》获《昆仑》优秀作品奖。
1985年,《君子兰和她的女儿》获第二届“东方文学奖”。
1987年,《暮春》获“小天使”铜像奖最佳作品奖;《老侠金钟罩》获第一届传奇文学奖。
1989年,《这几个酸儿辣女》获《小说林》优秀作品奖;《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长篇小说奖。《水边人的哀乐故事》获文学双月刊《十月》优秀作品奖。
1990年,《续弦》获《人生与伴侣》创刊五周年荣誉奖;《鱼菱村女子》获《解放日报》“霞飞杯”优秀奖。
1990年5月12日,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获奖的有颜廷瑞的《庄妃》,星显的《钱庄风云》,冯育楠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刘绍棠的《敬柳亭说书》,缪晓阳、张晖的《龙云出山》五部长篇小说。
1994年,《黄花闺女池塘》获《人民文学》20世纪90年代优秀小说奖
荣誉记录
1982年当选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985年12月,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1987年,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作家名人录》,再次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1988年,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名人录》。
1991年7月,国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终身享受国家特殊补贴。
刘绍棠的《师恩难忘》的主要内容
刘绍棠的《师恩难忘》主要讲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的情感. 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扩展资料:
《师恩难忘》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文章主题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而有意义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作者: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
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评价
1、刘绍棠的好友、作家从维熙深情地说:“刘绍棠61岁去世,成为我们这代人心里难以弥补的伤痛。”从维熙认为:刘绍棠的一生与大运河密不可分,他从生活的最精微细腻之处入手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他以文学感悟生活,消化成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感受的情感传达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是不多的。刘绍棠与沈从文、孙犁一脉相承。
2、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是刘绍棠的北大同学,他对刘绍棠在晚会上能将三言二拍小说《乱点鸳鸯谱》倒背如流印象深刻,他指出:刘绍棠虽是天才,但他同时下过很大工夫。有人认为刘绍棠的作品“太土”,其实刘绍棠对外国文学是努力学习过的,他把肖洛霍夫作为自己的榜样。段宝林认为:刘绍棠的文笔在中国作家中少有,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传统应该得到继承。
3、刘绍棠的妻子曾彩美评价刘绍棠时激动地说:“在我的心目中,刘绍棠是伟大的,超凡的。大运河的乡土乡亲养育了绍棠,绍棠没有忘本,用一生的心血创作了大运河乡土文学,奉献给大运河。他被称为大运河之子。他说过:‘如果我的名字与大运河相连,也就不虚此生。’”
4、钱钟书这样评论过刘绍棠作品:“阅读欣赏刘绍棠的小说,就好比坐在各种名贵佳肴样样俱全的盛大宴会的餐桌旁边,每样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如何下筷才好。”
师恩难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扩展资料:
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原题《老师领进门》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师恩难忘里面大概内容是什么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的情感。
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扩展资料:
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
更多文章: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的考核鉴定栏填什么)
2024年5月18日 15:10
四月图片大全唯美(四月再见五月你好的图片 四月再见的唯美图片)
2024年8月19日 00:50
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欢聚时刻?人音版高一音乐《音乐要素》优秀教案
2024年3月11日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