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咏史》的作者是谁
本文目录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原文:
咏史
【作者】班固 【朝代】汉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译文:
禹、汤和周文王以文德治国的美德已经越来越淡薄,随之实行残酷的肉刑。太仓令(淳于意)被诬有罪,押解到长安城。只悔恨没生儿子,困苦危难时才孤立无援。
小女(淳于缇萦)听父亲这么说心痛不已,她想人死了哪还能复生。她到皇宫门前给汉文帝上书,并在宫门前吟唱《鸡鸣》诗。
缇萦号哭阙下、伤心断肠,而见不到君王更忧心如焚。圣明的孝文帝,终于被至诚所感动。天下男儿为什么那么愚笨无能,竞比不上弱女子缇萦。
注释:
三王:当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禹、汤和周文王。
德:文德。
弥:副词,益,越来越。
薄:衰减,淡薄。传说三代圣王以文德治天下,故刑错而兵寝(刑罚不用,兵器也收藏起来)。其后则文德日渐衰微,各种各样的刑罚也就多起来。
惟:语气词。
肉刑:古时切断肢体、割裂肌肤的刑罚,包括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等。
太仓令:官名,管理太仓(汉代政府储粮之仓)的行政长官。缇萦之父淳于意曾担任齐之太仓令。
就递:递解。递,《文选》作逮。
身:自身,自己。
困急:危急关头。
茕茕:孤独之状。汉文帝四年(前),有人告发太仓史淳于意触犯刑律。淳于意被逮,押赴长安。淳于无子,有五女。将行,
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孝文纪》)
诣:到。
阙下:阙谓宫阙,阙下代指朝廷。小女以下三句,言缇萦向皇帝上书,自请为官婢以续父亲之刑。《史记》
载: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
上书曰:臣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鸡鸣:《诗经齐风鸡鸣》。全诗以对话形式写女子催促丈夫上朝,是鸡鸣戒旦成语的出处。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书之时,尝歌《鸡鸣》《晨风》之诗。
按《鸡鸣》中有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之语,缇萦歌咏此诗,似在表明父亲所获之罪与事实不符。
摧折裂:谓断裂。此句形容缇萦号哭阙下、伤心断肠之状。
晨风:《诗经秦风晨风》。《诗序》谓此诗乃刺国君弃其贤臣之作。后人多以为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
圣:圣明。
孝文帝: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之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在位期间提倡农耕、轻徭薄赋,国富民强,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代并成为文景之治。
恻然:悲悯之状。
至情:至真至纯之情。此二句言缇索之举感动文帝,下诏免其父之罪并废止肉刑。《史记》
云: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愦愦:昏愚。
《咏史》的作者是谁
翻译: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着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打开东阁之门,广纳英雄。当时班固只有二十岁左右,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以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着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甚感惊奇,召班固到校书部工作,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着之书。班固自从任郎官后,便渐渐被皇帝所亲近。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班固)于是上了《两都赋》,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浮夸的论调。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尤其是曾侍奉匈奴。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或者使他们臣服然后招徕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逐渐强大,能够发动战乱了,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兼顾了眼前和长远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议和,想重修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友好的事,去朝见汉朝天子,请汉派大使。窦宪北上,派遣班固摄行中郎将事,率领数百骑兵和匈奴使者都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诸子,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吆喝槌打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练习题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从,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①,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覆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内,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临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中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命名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予,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取材于《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注释】①东阁:招待宾客的地方。②西顾:指近都长安。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 除:铲除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 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 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固奴干其车骑 干:冲撞、冒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告固私改作国史者 为天下笑者,何也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绝之未知其利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兢因此捕系固 不如因善遇之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班固性情谦和,年少有才,博学多知,善写文章,受人景仰。 B.班固子继父业,私续“前史”,虽经坎坷,终成前所著书。 C.班固富有远见,遇事能够权衡利弊,善于进谏,以理服人。 D.班固因连坐被免官,后得平反昭雪,终因家奴连累死在狱中
诗品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翻译:“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全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只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夏歌曰“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全文翻译: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
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作者写作特点
钟嵘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反对当时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风尚,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品评准的。它的出现,和当时诗歌创作的发展、清谈和品第人物的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系。
求班固《咏史》的译文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班固乃史家之巨擘,作诗则非其所长。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人们总要提到他,因为他在两方面都开了风气之先:一是文人写作五言诗,班固乃东汉少数先驱者之一;二是诗有“咏史”之作,班固又堪称千古之第一人。在这两方面奠定他诗歌史上地位的,正是这首五言体《咏史诗》。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所以班固于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三王德弥(终也)薄,惟后用肉刑”。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但到了三代之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刑罚滥施了。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这两句思接千载,于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 自“太仓令有罪”以下,诗人笔凌百世,直叙汉初淳于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太仓令”即汉初名医淳于意,他曾担任齐之太仓(官仓)的小吏。文帝四年(前176),有人上书告发他触犯刑律,遂被逮捕押往长安。五个女儿急得直哭,他大骂说:“生女真不如生男,缓急之时谁能帮我办事!”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孤独之状)”之意。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异常悲伤,痛感于“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赎”,毅然随父进京,上书汉文帝,“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上书诣阙下”四句,描述的就是缇萦到宫廷上书的情景。“鸡鸣”、“晨风”,均为《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名篇。前者抒写后宫催促君王上朝之情,后者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班固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抒写缇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泣下。正是缇萦舍身赎父的一片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文帝。“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终于赦免了她的父亲,并在诏书中感叹说:“夫刑者,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之父母哉?”并作出了“其除(废除)肉刑”的重大决策(见《列女传》)。促成文帝作出如此重要决策的,竟不是众多的须眉,而是这位临淄的民间少女。诗人有感于此,在结句中不禁长声吁叹:“百男何愦愦(愚笨),不如一缇萦”! 初看起来,班固的这首《咏史》,纯是对缇萦救父事迹的歌咏,似无更多的题外之旨。但历史上可歌可泣之人甚多,班固何以不咏他人,偏偏想到了这位女子?这就得联系诗人自身的遭际来考察了。在班固的一生中,曾有两次被捕入狱:一次是在早年,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汉书》)而入狱。幸亏他兄弟斑超诣阙上书申辩,才被释放;一次是在晚年,由于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竞。种竞利用大将军窦宪事败之机,捕系班固。最后因无人救援,死于狱中。《咏史》一诗,大约正作于晚年系狱之际。也许他有感于其子不肖,累及自己下狱而不救,才触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这首歌咏缇萦救父的诗?如果这一推测不错,那么,班固就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在诗中寄寓了自身的现实感慨了。他之称颂“三王”以及文帝的不用肉刑,岂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任用肉刑、诛戮大臣的贬责?他之感叹于“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更包含了对诸子不肖、累及其父的凄怆?从这一点看,这首诗正是开了“借咏史事以抒己怀”的“咏史体”之先河。 历来评论班固此诗者,总要用钟嵘“质木无文”一语,以贬斥其艺术成就。其实,作为一首早期的文人五言诗,此诗虽然“质木无文”,但能在短短十数行间,如此凝炼地抒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其概括力并不下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等诗。而且在叙事之中,也时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致。钟嵘《诗品》称其“有感叹之词”,将其视为“东京二百载中”所不多见的五言代表作,正是承认了它艺术上的成功,而不是失败。所以,从发展的眼光看,《咏史诗》不失为五言创制时期的杰作。 (潘啸龙)
班固诗歌的咏史价值
班固咏史诗的价值有一部传世名作《汉书》。另外班固写的《咏史》这首诗也是非常经典的一首诗。而且班固的《咏史》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人五言诗,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班固的名言内容上,《咏史》歌颂了西汉时期的奇女缇萦救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缇萦依靠自己的力量向皇帝陈述了父亲的冤情。缇萦的执着和对父女的深情感动了皇帝,于是赦免了缇萦父亲的死刑,并下令废除非常严厉的“肉刑”。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实会念经的人太多了。班固为什么选择缇萦?其实联系班固的生平就能得到答案。班固一生两次入狱。第一次被指私自写国史,第二次被诬陷。他被捕入狱,理由是教子不严,儿子不守法。第一次班固入狱,弟弟救了他,第二次班固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班固最后死在狱中,因为没有人救他。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这首诗很可能是班固第二次被囚禁后所作,表达对自己遭遇的惋惜,以及对儿子被囚禁后未能解救的怨恨和无奈。所以,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感情的。无论诗人描写的是风景还是故事,他表达的一定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一点在班固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就这首诗而言,它是无字创作的杰作。班固的班昭是谁?班固的妹妹,他们的父亲是东汉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班彪,班固和班昭继承父业,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死后,班昭命汉和帝对班固撰写的汉书进行整理、校对,分作一百二十卷,供后人阅读。班昭画像班固被陷害而死,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书,包括著名的《汉书》和《天文志》。汉武帝和班昭早就听说了他的才华,于是在班固死后,汉武帝和汉昭帝下诏,让班昭接替她哥哥的班,把《汉书》的事做完。班昭也校对整理,班昭继续他的使命。所以汉和帝对班昭很尊重很欣赏,经常把班昭叫到宫里。教皇等贵人之后,都把班昭奉为尊师。除此之外,班昭还写了一本经典的女书,是《汉书》级。《女诫》是赵写的一部教女人如何做人、讲女人道德的书。全书共七章,文字华丽,文采辉煌。它已成为当时和后世关于女性道德纪律的著作,经常被宫中女性研读。很多女人入宫前都要读0755到79000的书。那时候女人不用读四书五经,要读《女诫》。女人都是用自己说的话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是按照当时思想的局限,《女诫》的很多内容对女人是不公平的。但在当时男权社会,人们认为女性在《女诫》年的所作所为,已经恪守了女性道德。班固简介班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从小出生在一个儒家家庭,受到父亲和祖先的影响。他博览群书。九岁时,他是一名文学学者。十六岁时,他就知道了所有的儒家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不满足于这样的儒家教育,就去了洛阳的国子监读书。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很多先贤,看到了很多经典,这是他日后成长为一代史家的重要条件。班固公元54年,班固的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因生计困难回到家乡。尽管如此,班固并没有气馁。而是在父亲已经写好的《女诫》上,开始用家里的书展开《女诫》的内容,这也是班固正式写《史记后传》的开始。除此之外,班固还在积极寻找机会做官。班固在专心写《世纪后传》的时候,有人告诉朝廷,班固在私修国史,于是班固被朝廷关进监狱。班固的弟弟班超赶到洛阳为汉明帝报仇,向汉明帝交代了班固家族几代人在修史方面的辛苦和弘扬汉德的贡献。汉明帝非常重视。他还看了班固的手稿,下令释放班固,让班固去兰台做史,掌管御书。后来班固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加入到光武帝《汉书》的研究中,于是被汉明帝接受,班固的才华在汉明帝面前得以展示。于是汉明帝特此下诏,让班固继续完成他的史书。到公元79年,班固基本完成了《汉书》,实现了班氏父子的心愿。班固一直是个小官,所以班固一直希望建功立业,成为大官。班固的母亲在他五十八岁时去世,所以他留在家中守孝。班的家族一直与边境事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班固希望在边境建功立业,因此被任命为征北匈奴的将军。后来班固追随的窦宪密谋造反,班固受牵连被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
东汉班固的什么作品开创了咏史的题材
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是什么意思
“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意思是:咏史诗的名称,源自班固的《咏史》一诗,但只是就事论事,歌咏一件事情。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后汉书·班固传》附录云:“咏史者,始于班固,为五言体,调谐稳熟,尔后渐成羔雁。六朝人最重之,莫能变也。自唐以后,乃别有风味,然自此而降,文贵揣摩,有如作俑。”
东汉文人五言诗咏史的作者是
班固。班固是东汉时期较早创作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文人,而且班固创作的五言诗《咏史》,是现存最早并且最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所以《咏史》的作者就是班固。班固的其他作品有《汉书》《白虎通义》《典引》《应讥》等等。
更多文章:
十八和谐综合社区(【试论如何建设和谐社区】试述构建和谐教育的四个重要关系)
2024年8月7日 04:30
我的漂亮妈妈高三作文?22年前的《漂亮妈妈》,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你看懂了吗
2024年7月24日 19:10
500学生看长津湖含泪吃冻土豆(云南一女孩看完长津湖回家尝冻土豆,你如何看待女孩的这一行为)
2024年8月15日 14:20
四人搞笑小品剧本简短(四人搞笑小品短剧本,不要太长的,适合学生的)
2024年12月7日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