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本文目录
-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 《范进中举》教案
-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范进中举
- 九年级《范进中举》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的教案
- 九年级语文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
-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一)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品及作者。
②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
③能疏通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能力目标:
①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并能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②学习小说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
③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及学习知识的真正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并能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资料助读法
2.朗读法
3.比较阅读法
4.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联激趣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二.检查预习(学生介绍,老师再做必要的补充)
1.科举制度
2.作者简介
3.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结合小说三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中举
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来拜等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找两到三位同学概括,其他同学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故事导入
最关键的事件是? 中举!
二.细读文本,聚焦范进疯态
1. 阅读文章第5段,观范进的疯态
在本段中,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反映了范进生么样的状态?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正面细节描写
观疯行
(动作)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两手拍了一下
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
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听疯语
(语言) 噫!好了!我中了!
噫!好!我中了!
看疯态
神态外貌)笑了一声
又拍着手大笑道
拍着笑着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侧面烘托 老太太慌了,老太太哭,
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一跳。
众人拉他不住
总之,运用夸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范进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2.思疯因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相关资料)
一是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直接危害。这又体现在两方面。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彻底改变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于是,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从能力上看,他由于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不会营生,穷困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二是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世人品评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这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间接祸害。
三是范进的个人因素,他热衷科举考试,到了痴迷境地,读死书、死读书,顽固不化。却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过热的渴望与冰冷的现实本来是许多读书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又加重了他脆弱心理上的压力,使其承受力越来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发疯就成了必然。
总之,根本原因是科举考试的危害结果。
3.观变化
(1)范进中举之后,他有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提炼有效信息。然后加以概括。(可从生活状况,社会地位 处世态度等方面来着手)
中举之前,他贫困至极,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他。中了秀才,胡屠户仍然看不起他,态度仍十分粗野傲慢,他总是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来临,他惊喜得发了疯,是胡屠户的一个巴掌治好了他的疯病;他开始接受财礼,言语举止沉稳镇定。
4.析形象
(1)范进是什么样的人呢?
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热衷功名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2)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众乡邻:趋炎附势
(3)范进中举后这些人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变化,这些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变化吗?
没有,依然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
三、深度解析,探寻主旨。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读文章,分析讨论。)
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悲剧理由是:范时中举,表面上看是“大喜”,实际上是范进人生命运悲剧的一个展现。
中举前生活贫困,没有营生能力,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只是苦读“圣贤之书”;一旦中举,便马上换了“贵人”的嘴脸,同张乡绅的攀谈更是充满虚伪。
由此可见:范进如不中举,世上多了一个迂腐无能、贫病潦倒的书呆子;范进中了举,社会上也只不 过多了一个虚伪fu败、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所以无论中举与否,对范进来说都是他人性的缺陷与灵魂的失落,是人生的悲剧。
资料助读:周进(60多岁的老童生)之悲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著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著,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著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赏析: 周进和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摧残。这种个人悲剧,又是封建科举制度一手造成的,无数个知识分子在这种科举制度的毒害下,或终生不得志,悲惨的死去,或一朝得志,便成为朝廷压榨人民的帮凶。总之,这已不仅是个人的大悲剧,而且是国家、民族的大悲剧!
四、小结、拓展
1. 科举可以改变命运吗?对个人?对社会?
从范进和周进的经历来看,科举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让他们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从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科举不仅不能培养和选拔正真的人才,反而会扼杀人才,科举制度下的封建社会只有走向末路,而中华民族也走向衰微!
2.作者如何看待范进和他生活的社会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既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有无尽的辛酸和同情!
3.你如何看待现在的中高考之路呢?
知识改变命运!
条条大路通罗马!
五、作业设计
讽刺是突出的艺术特征,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品析,体会讽刺的艺术。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三)
教学目标
1 探究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 探究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
3 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人物形象分析
一、范进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运用了那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⑴范进发疯的过程
⑵对范进疯态的描写
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 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范进是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⑶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享尽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中举前 :生活境况,住茅草屋,吃小菜不知猪油味,了两三天,饿得两眼看不见
中举后 : 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背斗米捉两鸡的,有搬桌拿凳的,胡屠户送肉送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 被丈人骂作“现世宝” “癞蛤蟆”“尖嘴猴腮”邻里无人理会
邻居众人口口声声“范老爷”报录人献计治疯丈人称他“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拜会,称兄联谊 处事态度 甘受屈辱唯唯连声(不顾一切去参加乡试) 对张奉迎自如对胡势利虚伪 范进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他悲苦辛酸的命运,一是他卑怯屈辱的性格。
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都同他热衷功名富贵却又长期落第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穷得绝粮断炊,连老婆和老母亲都不能养活,这便招致丈人胡屠户和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笑;而这遭人白眼的处境,又形成他自轻自贱、逆来顺受、“唯唯连声”那样怯儒、卑微和屈辱的性格。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的辛酸悲苦。
⑷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是悲剧?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鲁迅语: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开给人看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Ⅰ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Ⅱ 范进喜极而疯又是一场悲剧,理由是:
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二、胡屠户
思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什么现象?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三、众邻居 和张乡绅
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 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2、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练习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的基础上,照样子分别给范进、胡屠户和《范进中举》下一句话评语。
例如:
张乡绅:一个圆滑世故的封建贪官。封建官场关系网上的一个顽结。
范进: 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
胡屠户: 一个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
《范进中举》:病态社会的百丑图。投向科举制度的匕首。
艺术特点
一 、鲜明的人物形象
1、夸张、对比手法;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二 、高超的讽刺
(1)夸张性的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普遍,却也是会有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2)前后对比的人物描写。
对比主要运用于胡屠户身上,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其形象跃然纸上,讽刺鞭挞何等深刻。
(3)富有讽刺性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和富有戏曲性细节描写,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例如“像你这尖嘴猴腮,……就想吃天鹅屁。”表现当时胡屠户越训斥语言越尖刻,越来气。写范进看到报帖时的言行,屠户给女婿扯衣襟的细节等等,都令人感到可笑、可鄙、可悲。
典型细节
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特写镜头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退推让的
心理,讽刺意味十足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教学反思: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会对鲜明乡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六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也存在缺点。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今后一定加强改观。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以下为您带来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
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 )
是的,彩 !小小彩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 呢?(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 昏厥 → 疯跑 → 跌倒 → 疯走集上
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
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
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主题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六、作业: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的范进,而是邻庄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范进中举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
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
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一)解析“范进”:
“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
(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
(二)解析“中举”:
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四、分析“范进中举发疯”
(1)读了课文,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预设:“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2)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怎样治疗这种疯病呢?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这一个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4)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①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②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预设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预设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5)齐读“范进发疯”语段
(6)(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课文,试分析下列问题:
(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
(三)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欲知详解,下节分解。
教案三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⑴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预设: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⑵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预设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预设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预设: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过渡: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预设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预设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⑶(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预设: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预设: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⑷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预设: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虚伪、圆滑。
⑸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预设: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⑹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⑺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三、分析本文的主题
⑴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预设:还毒害了人民。
⑵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假如范进不中举,他会有一番怎样的境遇?试用描述一下,字数在400字左右。
九年级《范进中举》教案
导读:《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主要让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下面是我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资料助读】
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对比手法通常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的作用主要有:表达鲜明的爱憎情感,突出艺术形象的特点,揭露矛盾冲突,进行辛辣讽刺.
【温故知新】
1.给加点字注音。
带挈( )唯唯连声( )桑梓( )解元( ) 拙病( )星宿(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作yī( ) 腼tiǎn( )忌huì( )商zhuó( )chuāi( )着 zuàn( )紧
3.课文节选自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作者是 (朝代)小说家 。
4.小说情节发展的一般过程是: 、 、 、 。本文的高潮部分是: 。
【自学提纲】
1.本文的主人公范进是个怎样的形象?速读课文,概括范进的性格特点。要求用“我读到了一个 的范进,从文中他 (具体表现)可知。”的句子来回答。
(学法指导:阅读小说应学会结合人物的相关描写,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等;学会抓住最能表现人性格的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既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又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学会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及时的用旁批等形式记录下来,为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何变化?结合对胡屠户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征。
要求用“我读到了一个 的胡屠户,从文中他 (具体表现)可知。”的句子来回答。
3.探究: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讨论引导:反复朗读第五自然段对范进发疯丑态的描写,感受其癫狂的形象;范进中秀才为什么没有疯?“噫!好了!我中了!”折射了范进怎样的内心世界?)
【当堂检测】
换装
①姜总工程师难得见到地穿上了一套笔挺的咖啡色毛料西装。
②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他们钢铁公司花了一个多亿从国外引进的国际先进水平的轧机设备,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今天终于jùn工投产了。部里、省里的.众多头头脑脑们,今天都要赶来参加投产仪式呢。
③姜总穿着这套挺括的西装,在工地上走着,精神头儿格外zhèn奋。两年里,没日没夜地泡在这施工现场,上班下班,都是那套皱皱巴巴硬得象牛皮似的土黄色工作服,哪里有机会穿件像样的衣服——谁让他是这工程的总工程师呢!
④姜总工程师一会儿登上轧机平台,一会儿钻进配电室,一会儿又攀到天车上,心情和20多年前在产房前等待儿子的第一声啼哭时一个样。
⑤转悠了个把小时,他确实觉得一切都万无一失,这才活动活动酸酸的腰腿,从主厂房钻出来。
⑥迎面碰上了公司的许副经理,姜总工程师一愣,平时,老是挺挺括括穿着他那套藏青色西装,系着深红色领带的老许,今天竟然换穿上了那平时从不见他上身的土黄色工作服!
⑦姜总工程师和老许打过招呼,才发现,不远处的会场主席台前,还聚着公司的一帮头头们。这会儿,清一色每人都穿着那皱巴巴牛皮一样硬的土黄色工作服。平时,可很少见他们穿。姜总工程师下意识地瞅瞅自己一身笔挺的毛料西装,感到浑身不自在起来……
1.填字 jùn工( )zhèn奋( )
2.文中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平日里老是穿西装打领带的许副经理,今天反而换上土黄色的工作服?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课下作业】
1.必做题:《课时作业本》“自我检测部分”
2.选做题:联系课文有关情节,根据材料续写:
范进判案
话说范进中举后不久,即补缺做了高要县县令。上任第一天就接到一张状纸,一平民状告张静斋巧取豪夺,强占民宅。只见范进铁青着脸,用力将惊堂木向下一拍……
要求:①与所给材料衔接自然连贯;②运用对比手法;③ 200字左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的教案
内容预览:
5 孔乙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九年级语文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 众生相。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 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 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 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 这番心机。
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倒运、腆着、舍与、央及”等词的词义。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能力目标
1.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2.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2.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
2.探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人格的解构。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4.赏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介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认识范进的典型意义;了解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认识典型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导语设计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跨过这一道门槛,则八抬大轿,风光无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有诗为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二、资料助读
吴敬(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本老人,安徽全椒人。者有《文山木房》诗文集。作者生长在富家名门,他在和官僚、豪绅、名流、清客以及知识分子长期接触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无耻的行径。更由于家道中落,由富而贫,饱尝了世态,炎凉,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他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时尚。用讽刺手法写了55回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国著名的古典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所谓“儒林”。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全书分若干回。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语言准确、精炼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为突出。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的真人真事做影子。其中重点刻画了范进、周进、严贡生、马二先生等人物。为了避免受到迫害,他故意把故事背景写成明代。小说的结构虽说是长篇,其实却是几个短篇的连缀,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这样能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故事,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现在通行本有56回。最后一回不是原作。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师应积累的字问,多媒体显示:
(1)生字。
带挈(qiè) 醺(xūn) 腆着(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斋公(zhāi) 拙病(zhuō) 兀自(wù)
绾(wǎn) 桑梓(zǐ) 侥幸(jiāo) 轩敞(xuān chāng)
锭子(dìng) 攥(zuàn) 不省人事(xǐng) 讳(huì)
(2)多音字
xiù(星宿) cháng(长短) hún(混蛋) tiē(妥贴)
宿 sù(露宿) 长 混 帖 tiě(请贴)
xiǔ(一宿) zhǎng(生长) hùn(混沌) tiè(画贴)
xù(畜牧) mú (模样) zhàn(颤栗)
畜 模 颤
chù(牲畜) mó(模范) chàn(颤动)
(3)解释下列词语。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省:醒悟。明白。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
狗血喷头:比喻把人骂得一塌糊涂。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宗师:原指在思想上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楷模的人。本文是指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称呼。
火候:原意为烧火的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本文指写文章的功夫。
2.选三位同学概述故事情节,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层次划分有三种意见:
二分法:以中举为界限分为中举前、中举后。(1~2段)写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卑微的社会(3~12段)写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的重大改变。
三分法:以中举为界限分为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1~2段)写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对他的“贺喜”和教训以及后来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而被骂的情形;(3~10段)写范进喜极而疯,再被胡屠户“打”醒的情景;(11~12段)写张静斋对范进的攀亲贺喜,送钱送房,极尽恭维拉拢之能事。
五分法:(1段)为序幕,范进中了秀才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2段)为开端,范进瞒着岳丈参加乡试;(3~4段)为发展阶段,范进卖鸡,喜报忽到,邻居把他从集上拉了回来;(5~9段)为高潮,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醒了他;(10~12段)为尾声,张静斋拜访,赠金又赠房。
教师提示:概述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和周围的人们,包括胡屠户、众乡邻、张静斋。应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各色人等的变化。
四、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其典型意义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多媒体显示:
(1)读1、2段,思考:这两段哪些语句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2)读3~12段,思考:范进中举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这又说明什么?
(3)中举对范进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可他为什么会发疯呢?范进发疯意味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组长记录发言要点,然后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中举前,范进的家庭十分贫寒: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三日断粮,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被胡屠户骂作“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骂得“摸门不着”,可谓地位卑微,受人歧视、辱骂。
在这种情况下范进仍参加乡试,说明他热衷功名利禄,沉迷于仕途。
(2)范进中举以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邻人奔走效劳,殷勤送礼:有拿鸡蛋送白酒有背斗米捉俩鸡的,有搬桌拿凳的。胡屠户也送肉送钱,张乡绅既送银两又赠房。
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众乡邻口口声声“范老爷”,胡屠户称他“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联谊。
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且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甘受辱骂;中举后,称胡屠户为“老爹”。这种变化说明了范进虚伪、世故。
(3)范进20岁起到54岁才中了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辱骂已成家常,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他又相信命运,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时时盼望中举的那一天。中举了,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的一切欲望和自尊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无法之。故喜极而疯。
范进喜极而疯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更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腐蚀毒害。
2.学生自主评价主要人物形象范进。
教师提问: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老实人?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觉得范进这个人应该算作老实人,怪可怜的。在那样一个惟科举是求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范进热衷科举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时代的错。
生2: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科举固然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路径,但并非生活的唯一路径。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三日未进食,54岁的他瞒着家人去乡试,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就凭他35年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这一点就可以判他个“利欲熏心”的罪名。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的丑态让人作呕。为了追名逐利,他连自我、人格都丧失了。这个人物,可憎、可恨、可鄙。
生3:范进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的人。面对胡屠户的辱骂,他忍气吞声;乡试完毕,他照常上街卖鸡;一见喜报,又乐极生悲,喜极而疯;清醒过来,只记得考了“第七名”;坦然与张乡绅同坐……范进这个人物可笑至极。
生4: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及至民族、国家的“大悲”。范进将自己三十多年的宝贵年华都投在了科举这支所谓的集体股上,三十五年的折磨、摧残,三十五年的辛酸都在“疯”中表现出来了。范进的一生几乎都浪费在科举考场中,这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这是国家的悲剧、民族的悲剧。范进这个人物可悲,可叹!
……
教师总结: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范进属于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封建科举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中举前的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张乡绅和中举后的范进即为例证。它任意摆布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物;它毒化了整个社会。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一个社会文化人没有人格,整个社会就会缺钙,就会丧失良知。缺乏良知,何来真诚?缺乏良知和真诚,这样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这也许就是范进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五、分析众生相,了解范进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典型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师提问:一个人的命运,除了有性格、遭遇等个人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课文具体深入地描写了范进的生活环境,从岳丈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中不难看出范进这个畸形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他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中举前百般奚落、辱骂;中举后却阿谀奉承,粗俗不堪,势利至极。
关于众乡邻,课文虽然只写了中举后殷勤送礼、奔走效力的情形,但中举前的冷淡与漠视可想而知。范进参加乡试。家里饿了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范进只好去集上卖鸡谋食。在范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没有一位乡邻过问、帮忙,这充分显示了众乡邻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关于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中举后却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张乡绅急于结交范进,是为了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扩大权势的目的,充分显示了其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特点。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的人冷漠无情。这表明封建科举制度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不良风气。
六、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2)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3)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4)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
2.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念 敲 哭 看 闭 摔 咬 跌 拍 笑
范进不_______便罢,_______了一遍,又_______遍,自己把两手_______了一下,_______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_______倒,牙关_______紧,不省人事。
3.课外阅读《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节,如严贡生与严监生(4~7回)、匡超人(16~20回)等片断,体味其讽刺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1)见教:指教(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2)央:恳求。
(3)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房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4)相与:结交。
2.看 看 念 拍 笑 跌 咬3.略
初三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吴敬梓家。该书还塑造了一个有名的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3.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一次在贡院撞号饭,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他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一个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周进顿生怜悯,为其填了个第一名,这个老童生便是范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幼聪明,才识过人,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商酌(zhuó)尖酸(suān)
攀谈(pān)桑梓(zǐ)簇拥(cù)
侥幸(jiǎo)权变(quán)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文中指提携,意思是“让人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开端:范进借钱应试
发展:范进卖鸡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结局:张乡绅来访
(二)对比手法
1.阅读第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的家境如何。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的态度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地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境: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乡试无盘费。
胡屠户:鄙视、讽刺、嘲弄:现世宝--癞*--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众乡邻: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关心无人问。
说明了:热衷功名利禄,沉迷于仕途。
2.阅读3-12自然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进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胡屠户和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如何。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经济条件:众人送米送粮送钱送肉又送房。
胡屠户:巴结奉承: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贤婿老爷
众乡邻:极力讨好: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搬桌拿椅、飞奔找人、帮忙治疯
张乡绅:百般拉拢:称兄年谊、送银赠房
这说明了:中举后范进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3.小说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中举后
范进贫困潦倒衣食、喜极而疯
胡屠户欺贫爱富阿谀奉承、慷慨大方
邻人、张乡绅不闻不问趋炎附势、巴结攀附
五、课外拓展
1.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有同学作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完成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
2.“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很多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学生就是“现代的范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不同意。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不一样。现行教育就个人而言,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传授文化技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社会而言,是培养有用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人来说,是名利的竞技场;对社会而言,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已丧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2.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重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鲁迅说:“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的概括。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情节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1: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示例2: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示例3: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探究
1.分析范进的形象
(1)选文对范进的塑造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请找出典例,赏析其作用。
明确:
选句1: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提示:范进清醒后什么都记不得了,但却清楚地记得“中的是第七名”,这入木三分的讽刺描写,不仅突出了范进的丑恶形象,而且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富贵、甘当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本质,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范进热衷功名的特点,也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选句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赏析: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未中举前对胡屠户的温顺,表现了他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选句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赏析: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范进得知中举后,不敢确信、惊喜过望的心理和得意忘形的神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虚伪世故。
(3)联系作品来看,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何深刻用意?
明确:通过塑造范进这一典型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
2.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描写胡屠户的精彩语句,品味揣摩,赏析其作用。
选句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赏析: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胡屠户的圆滑世故和趋炎附势的性格,也间接表现了他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选句2: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赏析:运用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的凶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传神地表现了胡屠户对范进蔑视程度已达到极点。
选句3: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骂这死砍头*的奴才!”
赏析:运用了语言描写,点明了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原因,体现了他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的个性。
选句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胡屠户对中举之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突出了他心灵的卑劣,讽刺意味更足。
(2)结合上述分析,请概括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3.结合对众邻居的描述,谈谈众邻居、张乡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提示:众邻居、张乡绅对未中举的范进漠不关心,对中举后的范进争相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可以从中看出这群人的形象。
明确:趋炎附势、虚伪世故。
(二)研读重点语段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范进不看便罢”至“再为商酌”),回答问题。
1.作者描写范进喜极而疯,富有层次,请将这一情节梳理完整。
明确:惊喜--昏厥--疯跑--跌进泥塘--疯走集上
2.下面的句子分别对主人公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2)众*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提示:第(1)句是对主人公的动作、外貌描写,第(2)句则是对主人公的侧面描写。作用要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
明确:(1)动作、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范进疯后的丑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侧面描写;用众人的表现,烘托范进发疯的不可思议。
3.“噫!好了!我中了!”请揣摩范进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下来。
示例:“我”终于中举了,可以摆脱贫穷屈辱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
4.联系全文来看,本段描写范进和众人的表现,对突出作品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和众人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形成的炎凉世态。
(三)孔乙己与范进比较
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设疑:(1)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2)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四、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范进:热衷功名、懦弱丑陋、
虚伪世故
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贪婪虚伪、惟利是图
五、课外拓展
本文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那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请你任选一个场面,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80字以上。
示例: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蝴蝶终于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脚尖小心翼翼地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地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
l、对话描写人物为重点。
2、欣赏讽刺艺术为难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看家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简介作者与《儒林外史》(课件3)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时间)
2、范进中举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中举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中举前:①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②范乡想参加科考,向丈人借
盘缠,遭到拒绝和辱骂。
中举后:①喜极而疯;②胡屠户治疯;③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复述故事情节。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课件3)
胡屠户:见课件
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
众乡邻:中举前:无人过问
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
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拉关系;‚送贺礼;ƒ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巨滑
四、深入探究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屡试不第,事发突然。无法承受,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热衷科举,醉心功名。科举制度,害人不浅。
2、议一议:主题是什么?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疯癫的丑态和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五、分析艺术特点: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2、采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清醒过来,这是根据现实生活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此外,文中“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夸张的描写,反映了胡屠户前后态度变化的巨大。
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如范进向胡屠户赠送银子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段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了胡屠户虚伪势利、爱财如命的本性。
五、布置作业:
1、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2、完成《综合练习》1--10题。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1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 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案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案【1】
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断,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以胡屠户为例鉴赏讽刺手法;延伸拓展,深化对讽刺艺术的理解。
一、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断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多媒体播放范进发疯的画面。
选一学生朗读第5段。
教师提问:文章是如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的?
学生讨论,明确:文章充分利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范进的“疯”态。语言描写:三次写范进讲“中了”,表现梦想实现的复杂心情。行动描写:四次写范进拍手,另外写跌倒,往门我飞跑,踹进塘里等动作,对范进热衷功名的丑态多方讽刺、无情嘲弄。神态描写:四次写范进“疯笑”“笑了一声”“大笑道”“笑着,走到集市上”,表现了范进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
教师总结: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独特的神态描写,活画出一个醉心科举、迂腐至极的儒生形象。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却使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鄙、可怜、可悲。
二、赏析讽刺艺术
1.教师导入话题:讽刺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直接写实(白描)等。讽赖有不同的程度,较低层次是诙谐的笑,较高层次是像火一样辛辣的讽刺。今天,我们以胡屠户为例赏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1)提问:文章是如何通过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的?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点评。
多媒体显示:
中举前中举后
称呼现世宝 癞蛤蟆 贤婿老爷 文曲星
长相尖嘴猴腮体面的相貌
学问不是你的文章好,宗师舍与你的才学又高
动作横披衣服,腆肚子连斟两碗,壮胆
一口啐在脸上手颤起来
骂一个狗血喷头 千恩万谢地低头去了
经济我自倒运……不知累了我多少 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
姑老爷还不稀罕
贺礼一副肚肠,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教师总结:前倨后恭,通过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嘴脸。
(2)夸张手法
学生举例:胡屠户打范进后,“手隐隐的疼将起来”“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心想“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范进回家时,胡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教师总结:借夸张的细节描写,漫画式的笔法显示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畏惧、巴结之情。
(3)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具讽刺性。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胡屠户的细节描写,并在旁边批注一两句评点式的文句。
师生共同欣赏: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选两个同学表演这一片断。
这里揭示了胡屠户言语、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揭示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四个动词“攥、舒、缩、揣”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细节的真实生动、浯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2.学生自行画出本文中好笑的地方,用点评的方式写出自己的鉴赏心得,继续体会讽刺艺术效果。
三、延伸拓展,感觉名著魅力,充分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显示: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乎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揩( )揩眼泪 两茎( )灯草
3.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4.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5.《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从本文和《范进中举》可以看到,文章大部分通过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请你课外再读《儒林外史》的一些文章,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写作实践,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严监生 夸张2.kāi jīng
3.动作 神态 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吝啬
4.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5.夸张
四、课堂小结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著名片断。文章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描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的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讽刺是一门艺术,《儒林外史》集讽刺艺术之大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希望大家悉心揣摩,用心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道出胡屠户的这番心机。
2.范进中举当天,邻居送礼道贺,张乡绅也来拜访,这是不是说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联系当今“知本家”的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范进中举前后,知识并未增加多少,但前后境遇迥然不同,这说明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与当今社会重知识、重人才有本质的不同,与那些以知识为资本进行创业的“知本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只有弄清这些。方可作出合理的解说。
教学后记:
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
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夸张、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夸张、对比的讽刺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
1.概述《范进中举》的主要故事内容。
范进中了秀才,丈人前来“贺喜”女婿,范进生活依然穷困,地位依然卑微,他向丈人借盘缠参加乡试,反遭丈人辱骂。范进瞒着丈人,参加了乡试。范进中举后,见了喜报,喜极而疯,胡屠户挥掌治疯。张乡绅拜会范进,赠银送房,胡屠户受范进赠银,千恩万谢。
2.导入新课:
语文课本154页注释①:
①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从注释①中,你能否从中提取出一些信息,作为我们这节课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教师归纳:1.讽刺手法; 2.人物个性特点(人物形象)
二 分析人物
1. 认真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范进、胡屠户的句段,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作简单旁注。)
2.学生分析,教师重点讲解:
范进:
⑤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道,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苦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问题组: 1、将本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2、归纳范进喜极而疯的四个过程。
3、“噫!好了!我中了!”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含义?
4、范进得知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设置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提问1: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 “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提问4:范进得知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设置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
书人的毒害。
4提问。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胡屠户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三 理解主题
思考: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互相讨论、辩论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 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2)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又是一场悲剧,理由是: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先选词填空,自定角度;再按课文内容和主题写一段话:
真可__ _(悲、笑、怜、叹)啊! _____(范进、胡屠户、科举考试)!你_____ 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本文相关文章:
五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怎样美化教室》)
2024年9月15日 08:20
轮椅上的霍金教案(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的一道问题:(要教案上的标准答案))
2024年9月9日 09:00
北师大版二年级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记忆大比拼:你真的记住了吗
2024年9月2日 10:00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三篇】)
2024年9月2日 04:30
更多文章:
20日起儿童乘火车须带身份证件(7月20日起火车出行有新规定)
2024年6月23日 12:20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关于屎尿屁——解锁小朋友们最关心的话题)
2024年7月27日 04:10
最美体育老师(韩国“最美体育老师”,常年健身运动,纤细身材尽显女人味)
2024年7月25日 17:10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校园交响乐?六年级语文书中的校园交响曲的阅读感受
2024年5月16日 20:30
最帅的逆行的介绍?2020致敬疫情一线人员最美逆行者优秀作文大全5篇
2024年5月1日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