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2024-07-20 02:00:22 :68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本文目录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通用14篇)

  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精选的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

  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字词整理。

  1、正音。

  庐冢( zhǒng ) 盖音谬( miù)也 有穴窈(yǎo )然 咎( jiù )其欲出者

  无物以相( xiàng )之 何可胜(shēng)道 王回深父(fǔ ) 仆(pu`)道

  2、文言知识整理

  (1)找出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指明加点的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始舍于其址。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④而其见愈奇。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⑦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⑧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很。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代词,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对这件事。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4)辨析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以: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c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e山以上五六里。(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f无物以相之。(连词,用来、来)

  ②其: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b距其院东五里。 (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那些)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我们,人称代词;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

  e而余亦悔其随之。 (自己,代词,指作者)

  f既其出。 (助词,无实义。)

  g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③夫:a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示代词,那)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句首语气词)

  ④然:a有洞窈然。( 形容词词尾) b然视其左右。(连词,然而)

  ⑤焉:a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可译为“了”或不译)b而人之所罕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句)

  ②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判断句)

  ③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宾语省略句)

  ④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介宾省略句)

  ⑤有碑仆(于)道 (介词省略句, “仆”后省略“于”)

  ⑥其孰能讥之乎? (固定句式,难道……吗?)

  (四)文意理解。

  全文共5段,可分几层,每段段意与层意是什么?每段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及名称的来历,并由碑文考证出山名误读的原因。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写出洞后的心情。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与写作时间。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介绍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五)语言品析。

  1、为文中复杂的句子断句并说明理由,从而弄懂吃透这些句子。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 :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鉴赏第2段文字,回答:本段的材料是如何安排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运用对比手法。 (1)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2)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3)“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赏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做铺垫

  五、课堂探究

  (一)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第3段议论由第2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4段的议论由第1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2、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有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二)拓展探究。

  探究话题:王安石认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志”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你认为“力”“志”“物”这三个条件哪一个起决定性的作用呢?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总结

  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的道理,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本文的写作方法与人生思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教后反思。

  本文篇幅适中,文脉清晰,教学难度不大,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实施了“质疑”“示疑”“解疑”三步教学法。“质疑”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诵读完后,从“字、词、句释义”和“内容、思路和写法”两个大方面来提问,来实现完成对词类活用、句式和文言实词、虚词的整理;“示疑”教学,主要设计了断句评点和归纳总结环节,成效不错。“解疑”时主要是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本人认为,这种三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策略】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

  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

  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

  (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

  (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齐声背诵和图片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异同做铺垫,温故而知新。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同学们,请把书翻到35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褒禅山记》(板书)也是一篇游记。我们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故意漏说“游”字,一为激趣,一为激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不同。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男生读一、四段,女生读二、三段,齐读第五段。),并思考:

  A. 本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短的话加以概括。(每句不超过8个字)(点名提问 )

  B.课文哪些地方写到褒禅山的美景?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点名提问 )

  明确:A. 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B. “有泉侧出”“其见愈奇”

  3、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风光图片。

  4、小结。

  本文写到褒禅山美景的地方很少,可见作者写作的侧重点并不在这里,而重在写游山过程中的感受。

  三、研读探究

  (一) 研读第一、四两段

  1、研读探讨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本段共六句话(提醒学生在书上标注序号),请梳理一下:褒禅山有几个名字?各对应文中哪些句子?(点名提问 )

  明确: 褒禅山 华山 花山

  ②③ ④ ⑤

  ① ⑥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教师设疑①:第一段六句话中,第4句话明显不通,这个山洞到底是“华山洞”,还是“华阳洞”?你怎么看?(点名提问 )

  明确:抓住文中“所谓”二字可知,这是人们的讹传,这是别人说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见作者谨慎采取别人的说法的严谨的态度。

  (多媒体展示华阳洞图片加以印证,教师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出表率。)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设疑②:第3句话与山名无关,似可删去。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印证上一步的结论。

  (3)请学生翻译第4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重点讲析“以”“名”的用法、意义和“阳”字的文化内涵,并以此迁移到第2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中“舍”“名”“之”“以”等的用法和意义。

  (多媒体展示这两句并点名提问学生。 )

  明确:

  ①译文: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给它命名的。

  ②“以”,连词,因为;“名”,名词用作动词;“阳”,山南水北为“阳”,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在赤道以北,山南正好受到阳光的照射。

  ③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

  ④“舍”,名词用作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之”,代词,代指慧褒所住的地方;“以”,介词,因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深入探讨,在思考比较与模仿中习得知识。

  2、指导学生自主研习第四段

  (1)从游记的一般的写作思路来看,第一段保留第一句话,后面的内容全部删去,然后接上第二段文字,文章也是通顺的,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上这么一段?

  明确:因为山名引发了作者的怀疑、思考和感慨。

  (2)这种感慨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自然段。学生齐读第四段,请一名同学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教师简要点评并做方法指导。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它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原因。

  强调:“于”,对于;“以”,因为,介词,其后省略“之”;“之”,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的独立性;“谬”,弄错,形容词用作动词;“传”,流传的文字,动词用作名词;“名”,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道”,说;“所以”, ……的原因;“学者”, 求学的人。

  (二) 研读第二、三段

  1、研读探讨第二段

  (1)这篇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却很少写到山上的风光,只是写了游览山里华山洞的经过。哪几句介绍了华山洞的情况?那几句直接写到游洞时进洞出洞的过程?(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

  明确:

  A.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文: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重点讲解“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句中的 “深”“其”“虽”“穷”四字的意义和用法。其中的“穷”字可联系学生学过《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字的解释——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译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重点讲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句中的 “以”字的用法。

  (2)文章除了写游洞的经过外,还写到出洞的情况,请找出并翻译。(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

  明确: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重点讲解句中的 “其”“极”字的意义和用法。

  (3)作者游洞时和出洞后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明确:游洞时看到奇妙的景色,内心无比欣喜;出洞后,感到没能欣赏到更为奇丽的景色,内心十分懊悔。

  (4)多媒体展示洞内奇观。

  2、研读探讨第三段

  (1)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让作者十分懊悔,古今诗文中有不少写游洞的诗文,其中却不乏尽兴之作。比如: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本文那句话与毛泽东诗中“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明确:“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设计意图:古今比照,使讲解通俗易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为以下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同时,教师结合这一句可联系本段上文和第二段文字,理清议论的思路,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一次败兴的游览让作者懊悔,但作者却没有沉浸在无限的怨天尤人之中无法自拔,而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省,总结不能尽兴的教训,提取人生历练的感悟。齐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之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每点不超过5个字)

  明确:①有志气 ②有能力 ③有外物帮助 ④有主见

  B. 这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怎样与前文照应的?

  C.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段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四、课文总结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告诉学生,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王安石深刻地反省自己,提取人生的感悟,把游历中的心得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该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总结本篇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其”“以”“之”等虚词的用法。

  (3)完成文后练习二、三题。

  (4)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学以致用。

;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

  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四、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3.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学生阅读全文

  六、背诵第二段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辨析词类活用

  2.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三段

  二、集体朗诵课文

  三、发放课堂练习,学生完成

  四、“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五、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六、辨析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ll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这是一个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险远”看做是后面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2)、(3)个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八、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文言文翻译教案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了解翻译常见错误,强化翻译基本功,提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译文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一)、翻译下列句子,谈翻译心得: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译文:明天不可不一大早亲自来向大王道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归纳:

  1、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古今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

  2、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⑤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5.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

  三、分析错例,加深认识。

  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在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楚地有个人学习驾船,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是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感谢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用锤敲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险,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进江中舵失去控制。

  四、语段翻译训练

  永公(智永)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五、挑战高考真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六、作业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高一《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下面是其其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本文它一篇游记。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 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

  2、指名两学生 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

  褒bāo禅山 华huá山 庐冢(zhǒng) 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好游(hào) 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 深父(fǔ)

  3、疏通文意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也读了,现在就请大家依据课文注释,说说看,文章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好吗?我们分组进行:男生负责一二自然段,女生负责三四五自然段。当然你们可以在翻译之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具体步骤:(1)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译读课文,并圈出疑难字词。

  (2)分组译读课文,教师及时予以点评和鼓励。

  4、自读,理清思路(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1、介绍褒禅山概况。

  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三、(5):记叙—结尾,补叙同游者

  5、画出直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四、归纳文言知识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1、 研读第一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有何作用?

  教学预设:交代了作者游山的’踪迹。

  2、 研读第二段

  (1)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2)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教学预设: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追问: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3)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突出“志”的重要性;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说明“力”的重要性;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说明“物”的重要性;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

  --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

  ⑤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

  --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归纳

  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4)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段

  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4、研读第五段

  (1)齐读第四段

  “父”字读作“fǔ”

  (2)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如《小石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三、探究拓展

  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提示: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教学预设: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教学预设:本文把游山_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拓展:态度决定成败──也谈“尽吾志”

  (1)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

  (2)如果老天爷不曾给你聪明的才智和显赫的家世,那么,“态度”将是唯一能使你胜出的金钥匙。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终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那么凶,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的话我就没命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 #教案# 导语】《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篇二】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课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

  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丽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⑴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⑵ 记游洞经过。

  ⑶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⑷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⑸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1、补充注释: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⑸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⑺ 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⑻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⑶ 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⑷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⑸ 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⑹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⑺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4、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5、分析理解:

  ⑴ 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⑵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⑶ 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⑷ 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1、补充注释:

  ⑴ 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⑸ 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2、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⑴ 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⑷ 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⑶ 险以远,则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⑸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叹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⑴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 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⑷ 《临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2、课后作业:

  ⑴ 背诵全文。

【篇三】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本文在写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案(2)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四、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3.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学生阅读全文

  六、背诵第二段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辨析词类活用

  2.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三段

  二、集体朗诵课文

  三、发放课堂练习,学生完成

  四、“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五、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六、辨析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ll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这是一个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险远”看做是后面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2)、(3)个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八、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 #教案# 导语】《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散文。它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研读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研读第四节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二)讲析第五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三)指导背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巩固练习题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 (山 院 洞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 (前洞 后洞) 后洞 (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 (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前学过的文言游记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游记。   (师生共同回忆。)   “记”是一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2.介绍王安石。   (师生共同回忆。)   3.相关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4.相关山水资料。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2.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3.讨论: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4.写作特点。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道   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5)然   至于*,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6)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②用作副词   A.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B.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C.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③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2.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3.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2)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4)文言固定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游记──重在感悟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见   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   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天下的珍奇异景往往在一些偏僻、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而大多数人会因为其艰险、难找而选择放弃,所以越奇特的地方被人发现的越少。   5.既然奇景异观常人很难看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从文中归纳概括。   明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目标明确,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板书“志”)   二是“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如果气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板书“力”)   三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客观的条件也是我们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板书“物”)   总之,志、力、物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   6.虽然作者讲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对此,作者又有什么心得呢?   明确: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四)拓展延伸   王安石在游览了褒禅山后得出了“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抒发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作用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做?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一下王安石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王安石其人。   五、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3)

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通用14篇)  明确: 褒禅山 华山 花山   ②③ ④ ⑤   ① ⑥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教师设疑①:第一段六句话中,第4句话明显不通,这个山洞到底是“华山洞”,还是“华阳洞”?你怎么看?(点名提问 )   明确:抓住文中“所谓”二字可知,这是人们的讹传,这是别人说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见作者谨慎采取别人的说法的严谨的态度。   (多媒体展示华阳洞图片加以印证,教师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出表率。)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设疑②:第3句话与山名无关,似可删去。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印证上一步的结论。   (3)请学生翻译第4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重点讲析“以”“名”的用法、意义和“阳”字的文化内涵,并以此迁移到第2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中“舍”“名”“之”“以”等的用法和意义。   (多媒体展示这两句并点名提问学生。 )   明确:   ①译文: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给它命名的。   ②“以”,连词,因为;“名”,名词用作动词;“阳”,山南水北为“阳”,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在赤道以北,山南正好受到阳光的照射。   ③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   ④“舍”,名词用作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之”,代词,代指慧褒所住的地方;“以”,介词,因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深入探讨,在思考比较与模仿中习得知识。   2、指导学生自主研习第四段   (1)从游记的一般的写作思路来看,第一段保留第一句话,后面的内容全部删去,然后接上第二段文字,文章也是通顺的,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上这么一段?   明确:因为山名引发了作者的怀疑、思考和感慨。   (2)这种感慨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自然段。学生齐读第四段,请一名同学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教师简要点评并做方法指导。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它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原因。   强调:“于”,对于;“以”,因为,介词,其后省略“之”;“之”,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的独立性;“谬”,弄错,形容词用作动词;“传”,流传的文字,动词用作名词;“名”,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道”,说;“所以”, ……的原因;“学者”, 求学的`人。   (二) 研读第二、三段   1、研读探讨第二段   (1)这篇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却很少写到山上的风光,只是写了游览山里华山洞的经过。哪几句介绍了华山洞的情况?那几句直接写到游洞时进洞出洞的过程?(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   明确:   A.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文: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重点讲解“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句中的 “深”“其”“虽”“穷”四字的意义和用法。其中的“穷”字可联系学生学过《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字的解释——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译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重点讲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句中的 “以”字的用法。   (2)文章除了写游洞的经过外,还写到出洞的情况,请找出并翻译。(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   明确: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重点讲解句中的 “其”“极”字的意义和用法。   (3)作者游洞时和出洞后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明确:游洞时看到奇妙的景色,内心无比欣喜;出洞后,感到没能欣赏到更为奇丽的景色,内心十分懊悔。   (4)多媒体展示洞内奇观。   2、研读探讨第三段   (1)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让作者十分懊悔,古今诗文中有不少写游洞的诗文,其中却不乏尽兴之作。比如: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本文那句话与毛泽东诗中“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明确:“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设计意图:古今比照,使讲解通俗易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为以下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同时,教师结合这一句可联系本段上文和第二段文字,理清议论的思路,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一次败兴的游览让作者懊悔,但作者却没有沉浸在无限的怨天尤人之中无法自拔,而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省,总结不能尽兴的教训,提取人生历练的感悟。齐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之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每点不超过5个字)   明确:①有志气 ②有能力 ③有外物帮助 ④有主见   B. 这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怎样与前文照应的?   C.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段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四、课文总结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告诉学生,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王安石深刻地反省自己,提取人生的感悟,把游历中的心得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该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总结本篇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其”“以”“之”等虚词的用法。   (3)完成文后练习二、三题。   (4)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学以致用。 ;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本文编辑:admin

本文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案?《诫子书》教学反思

诫子书教案?《诫子书》教学反思

本文目录诫子书教案《诫子书》教学反思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品读人物情怀《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诫子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

2024年9月28日 18:00

6的加法游戏(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

6的加法游戏(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

本文目录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幼儿数学加减法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6的加法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6的加法》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隐藏网址***  【导语】教案是幼儿教学准备中的重要一环,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在老师、小

2024年9月28日 02:40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本文目录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解方程网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 根据

2024年9月26日 23:20

《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

《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

本文目录《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包身工》公开课教案《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高一课文《包身工》教案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高一上册语文《包身工》教案《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导语:《包身工》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

2024年9月24日 23:00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目录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第四册教材分析《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年级语文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二上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优秀教学设计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鹿的玫瑰花说课稿|二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求一篇教学设计语

2024年9月24日 14:50

大数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大数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本文目录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整万数认识更大的数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浙教版认识更大的数教案(2)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

2024年9月23日 12:20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目录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必修四《窦娥冤》

2024年9月22日 22:40

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银行年会情感小品剧本《真情无价》

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银行年会情感小品剧本《真情无价》

本文目录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银行年会情感小品剧本《真情无价》宿舍点滴,真情无价作文2000字语文A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件:《真情无价》作文《真情无价》 600字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

2024年9月21日 19:20

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公开课教案

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公开课教案

本文目录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公开课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小学六年级《匆匆》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教学设计1匆匆》是九义教材第十二册新入选的课文,课文通过作者对日子的

2024年9月21日 19:10

幼儿诗歌教案(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

幼儿诗歌教案(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

本文目录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幼儿园诗歌活动教案幼儿园春天来了诗歌教案幼儿园端午节诗歌教案范文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案幼儿园古诗活动教案大班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6篇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

2024年9月21日 00:20

兰兰过桥教案(未来的桥教案)

兰兰过桥教案(未来的桥教案)

本文目录未来的桥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兰兰过桥》教案六年级语文《兰兰过桥》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兰兰过桥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兰兰过桥》公开课教案参考小学一年级语文《兰兰过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兰兰过桥》教案【三篇】二年

2024年9月19日 06:30

五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怎样美化教室》)

五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怎样美化教室》)

本文目录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怎样美化教室》急需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目录:饮食与健康、生活中的科技、关爱残疾人.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全册求文档: 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

2024年9月15日 08:20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

本文目录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小学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精选5篇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的健康成长。下面我带你了解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

2024年9月13日 19:1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本文目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如何设计好《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虞大明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语文课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

2024年9月10日 19:20

轮椅上的霍金教案(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的一道问题:(要教案上的标准答案))

轮椅上的霍金教案(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的一道问题:(要教案上的标准答案))

本文目录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的一道问题:(要教案上的标准答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冈49页的快乐习作求轮椅上的霍金课后第三题轮椅上的霍金3和4小节怎么写标注!老师的感谢信谁能告诉我《轮椅上的霍金》的全部课文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课文《轮椅

2024年9月9日 09:00

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教案)

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教案)

本文目录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5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课文原文及教案三年级课文《花的学校》教案可参照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教案花的学校教案《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每段

2024年9月8日 21:50

我的老师教案(七年级语文课文我的老师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七年级语文课文我的老师教案)

本文目录七年级语文课文我的老师教案我的好老师大班教案【我最尊敬的老师作文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2020五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老师教案优秀范文锦集幼儿园小班我的老师教案我的老师大班教案大班语言教案《说说我的老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的老师》教案

2024年9月8日 05:00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高三英语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高三英语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本文目录高三英语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高三英语教案万能模板(通用)高中英语教学设计课件怎么写(5篇)高三英语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雨高一高二不同,高三为了迎接高考,学习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因此对高三学生的教案也要有所改进。下面是由我为大家

2024年9月3日 18:50

北师大版二年级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记忆大比拼:你真的记住了吗

北师大版二年级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记忆大比拼:你真的记住了吗

本文目录北师大版二年级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记忆大比拼:你真的记住了吗北师大版二年级一分钟能干什么教案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使学生对时、分、秒有感性的认识。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3

2024年9月2日 10:00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三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三篇】)

本文目录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三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初一语文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案初中音乐课本目录那位有初三人教版上下两册的音乐教案啊100分初一语文教案之音乐巨人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ppt

2024年9月2日 04:30

更多文章:


环保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关于环保方面的黑板报 环保的黑板报图片素材)

环保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关于环保方面的黑板报 环保的黑板报图片素材)

本文目录关于环保方面的黑板报 环保的黑板报图片素材关于禁止用塑料袋的手抄报 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环保手绘海报设计-以保护桃花水母为主题的海报怎么画主题海报设计手抄报 设计手抄报绿色关于绿色环保的手抄报 绿色环保的手抄报关于环保方面的黑板报 环保

2024年6月25日 03:50

三个桃胡换一个桃(一毛钱一个桃,三个桃胡能换一个桃,你有一块钱,能吃几个桃)

三个桃胡换一个桃(一毛钱一个桃,三个桃胡能换一个桃,你有一块钱,能吃几个桃)

本文目录一毛钱一个桃,三个桃胡能换一个桃,你有一块钱,能吃几个桃一毛钱一个桃,三个桃胡换一个桃,你拿1块钱能吃几个桃一毛钱一个桃三个桃胡换一个桃,你拿一块钱能吃几个桃一毛钱一个桃,三个桃胡换一个桃,一元钱能吃多少个桃一毛钱能买一个桃,三个桃

2024年5月1日 00:20

节约用水的名言(关于节约用水的名言有哪些)

节约用水的名言(关于节约用水的名言有哪些)

本文目录关于节约用水的名言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名言有哪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名言名句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名言节约用水的名言警句节约用水名言名句节约用水名言警句关于节约用水的名言有关节约用水的名言关于节约用水的名言有哪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名言有以下:1、 资源

2024年9月10日 18:40

隧道工程测量(隧道测量知识介绍)

隧道工程测量(隧道测量知识介绍)

本文目录隧道测量知识介绍隧道如何测量隧道工程测量隧道测量资料有哪些隧道工程施工需要进行的主要测量工作包括( )隧道测量怎么测介绍隧道测量工作介绍隧道测量原理介绍隧道施工测量介绍隧道测量知识介绍现阶段,我国隧道测量知识基本情况怎么样?基本概况

2024年3月25日 11:00

面试技巧培训(面试时的六个小技巧)

面试技巧培训(面试时的六个小技巧)

本文目录面试时的六个小技巧面试必修课的面试技巧面试容易成功的技巧7个面试技巧面试技巧有什么ppt培训讲义求职面试超PPT演讲技巧总结面试小技巧面试时的六个小技巧 面试时的六个小技巧   面试时的六个小技巧,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厉害,都不要在

2024年4月14日 21:10

中国十大顶级酒店排名介绍?万豪酒店介绍

中国十大顶级酒店排名介绍?万豪酒店介绍

本文目录中国十大顶级酒店排名介绍万豪酒店介绍三亚大东海君亭酒店的简单介绍华住酒店集团旗下有哪些酒店 每个酒店的介绍对三亚天通康达酒店的介绍香港高端特色酒店的全面介绍传统酒店的介绍酒店介绍范文大全酒店简介怎么写著名酒店有哪些中国十大顶级酒店排

2024年9月21日 07:40

最新网名2013(网名大全2013最新版的女姓气质网名 带白的)

最新网名2013(网名大全2013最新版的女姓气质网名 带白的)

本文目录网名大全2013最新版的女姓气质网名 带白的网名大全2013最新版的一月份文章有哪些,着急!!!!女生网名大全2013最新版的 伤感 爱情 好的话会给分的请在这里概述您的问题【网名大全2013最新版】︵浮华年代'谁把谁当真 网名大全

2024年3月18日 10:00

数字信号处理论文(铁路信号技术论文(2))

数字信号处理论文(铁路信号技术论文(2))

本文目录铁路信号技术论文(2)电子信息哪些好写硕士论文主题接入网技术论文急求 论文别给我发下载地址 注意 不是 数字信号处理工具箱!!!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论文铁路信号技术论文(2)  铁路信号技术论文篇二   浅谈铁路信号问题

2024年9月3日 16:10

网游名字大全(网游名字大全男 手游名字大全取名)

网游名字大全(网游名字大全男 手游名字大全取名)

本文目录网游名字大全男 手游名字大全取名好听的网游名字好听的网游名字大全 比较好听的网名起个网游名字网游起名字大全 适合网络游戏的名字好听的网游名字大全网络游戏昵称网络游戏起名字大全好听的网游名字大全霸气的网游名字网游名字大全男 手游名字大

2024年5月11日 18:40

新人订婚祝福语大全(对新人订婚的祝福语高雅的简短)

新人订婚祝福语大全(对新人订婚的祝福语高雅的简短)

本文目录对新人订婚的祝福语高雅的简短祝福新人订婚的祝福语订婚祝福词语大全祝福订婚新人的祝福语祝福新人订婚的话语订婚祝福语大全新人订婚祝福语定亲祝福语大全(精选24句)对新人订婚的祝福语高雅的简短【通俗文案类】1、今朝已定百年好,愿祝新人共白

2024年2月25日 23:00

建筑施工模板(什么是建筑模板)

建筑施工模板(什么是建筑模板)

本文目录什么是建筑模板建筑工程中控制模板的技巧建筑工程模板分类以及特点建筑模板施工规范有哪些建筑模板是什么建筑模板有哪些分类建筑模板规格有哪几种房建工程用哪种规格适用建筑模板什么样的好什么是建筑模板摘要:建筑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工

2024年3月25日 11:30

南粤党旗红心得体会(志愿者防疫工作心得及启迪300字)

南粤党旗红心得体会(志愿者防疫工作心得及启迪300字)

本文目录志愿者防疫工作心得及启迪300字2018年党员干部先锋行动党旗红心得体会2023年上党课心得体会参考6篇如何写南粤党旗红观后感 应届毕业网征文比赛,题材不限,主题党在我心中,自拟一个有特点的题目,求指点需要三年级小学生的《党在我心中

2024年9月14日 13:10

初中宾语从句讲解(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用法详解)

初中宾语从句讲解(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用法详解)

本文目录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用法详解初中宾语从句讲解宾语从句是什么上初中了,搞不太懂宾语从句用法,求指教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知识点总结初中英语语法:宾语从句初中英语语法的宾语从句求初中英语中宾语从句的用法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用法详解 宾语从句,是名词性

2024年4月9日 21:10

新的一周开始了,努力加油的句子?新的一周开始简短语句

新的一周开始了,努力加油的句子?新的一周开始简短语句

本文目录新的一周开始了,努力加油的句子新的一周开始简短语句新的一周好心情的句子迎接新的一周正能量的话新的一周祝福语新的一周开始精美语句形容迎来新的一周句子新的一周开始了,努力加油的句子新的一周开始了,努力加油的句子如下:1、新的一周来了,春

2024年7月10日 10:50

恭喜乔迁的简单吉利话(恭喜乔迁之喜简单的祝福话)

恭喜乔迁的简单吉利话(恭喜乔迁之喜简单的祝福话)

本文目录恭喜乔迁之喜简单的祝福话乔迁之喜祝福语大全简单点庆祝乔迁新居大吉吉利话祝福词恭喜乔迁之喜简单的祝福话    【篇一】   1、吉日迁居万事如意,良辰安宅百年遂心。   2、搬新家,好运到,入金窝,福星照,事事顺,情

2024年7月15日 21:30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关于读书刻苦的成语)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关于读书刻苦的成语)

本文目录关于读书刻苦的成语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形容人刻苦读书的成语形容“勤学苦读“的成语有哪些表达读书刻苦的多四字成语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读书刻苦的成语关于读书刻苦的成语   关于读书刻苦的成语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读书刻苦的成语,欢迎

2024年5月22日 19:50

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

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

本文目录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幼儿园后勤的年度工作计划有关幼儿园后勤的工作计划三篇新学年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2019年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精选幼儿园后勤个人的工作计划三篇关于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范文三篇精选幼儿园后勤主任工作计划2篇2021年春季幼儿

2024年3月7日 23:50

电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搭建电商平台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电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搭建电商平台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本文目录搭建电商平台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电商服务中心建设内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方案数据平台建设的方案有哪几种企业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应该如何构建搭建电商平台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在开展自己的电商平台搭建工作,

2024年8月27日 10:30

一尘不染造句(一尘不染造句子)

一尘不染造句(一尘不染造句子)

本文目录一尘不染造句子用一尘不染造句子用一尘不染造句(大约30个左右)一尘不染造句一尘不染意思和造句一尘不染的意思及造句用一尘不染造句的句子整理一尘不染造句三年级一尘不染的造句一尘不染造句子一尘不染造句子如下:1、首先我把每个角落都拖了一遍

2024年8月15日 16:40

黄昏周传雄歌词(黄昏 歌词)

黄昏周传雄歌词(黄昏 歌词)

本文目录黄昏 歌词周传雄黄昏原唱周传雄唱的黄昏歌词的意思求解!!黄昏歌曲原唱歌曲黄昏的歌词黄昏周传雄原唱黄昏 歌词黄昏作词:陈信荣作曲:周传雄演唱:周传雄过完整个夏天忧伤并没有好一些开车行驶在公路无际无边有离开自己的感觉唱不完一首歌疲倦还剩

2024年9月16日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