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 贞观政要简介?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本文目录
-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 贞观政要简介
-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
-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
- 贞观政要论征伐原文及翻译
-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 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是什么
-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
-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所著作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奏疏等,另外也记录了一些当时实行的经济、政治上的重大措施,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贞观政要卷一 君道第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①。’昔唐、虞②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③。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④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⑤,不能惑也。秦二世⑥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⑦,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⑧信朱异⑨,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⑩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①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②,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贞观政要卷一 君道第一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
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
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贞观政要》介绍
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编纂者吴兢(约699 〜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大足元年(7〇1),由宰相 魏元忠、朱敬则等人荐举,被召人史馆,此后长期在国史馆任职。曾 撰《唐书》九十八卷(一说六十五卷),《唐春秋》三十卷,均已散 佚,惟此书存。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十卷四十篇,约八万字。 它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 观年间(627〜649)太宗李世民同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 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设施内容,赞颂唐太宗的德政 与治术,告诫李唐后继人“克遵前轨,择善而从”,以永保唐朝基业。
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 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 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全书简明扼要,具有独创性。 《政要》颇受唐朝统治者重视,被“书之屏帷,铭之几案”,列 为皇家子孙的必读教本。
由宋至清,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推崇此书。 《贞观政要》约在9世纪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受到重视,也被列为 皇家、幕府的政治教本。 《贞观政要》国内外现存的古写本有二十余种,其中日本所存的 十八种,均属12世纪以前的写本。
木版刻本有十二种。现存最早的 刻本是中国明朝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本(北京图书馆藏)。 元朝儒臣戈直校勘诸本,加写注释和按语,重新,并搜集唐、宋 儒臣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的有关评论,附于章末,于至顺四年 (1333)刊行。
通称为“戈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涵芬楼 影印明刊“戈本”为底本,删去书中评论,保留原注,重加标点印 日本原田种成博士以日本古写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建治本”) 为底本,就日本现存各种抄本、校本、刊本二十余种进行校勘,并参 照《魏郑公谏录》等书加以核对,编成《贞观政要定本》,于1962 年刊行。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1. 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
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
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
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
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2. 谁能帮我找贞观政要的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
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3. 贞观政要 翻译全文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
1. 贞观政要 翻译全文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2. 谁能帮我找贞观政要的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3. 《贞观政要·贪鄙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09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
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B。
禄秩优厚 秩:品级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D。
事觉自死 觉:败露答案 A解析 博:换取、接受。 9。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⑥ D。
④⑤⑥答案 B解析 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
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
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答案 D解析 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答案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解析 文言文断句是近几来兴起的一种题型。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
虽说文言断句可寻找一些标志词,如者、也、曰等,但最主要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近几年重庆考题均考查文言断句,看起来难,但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只是断句,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对待,得分并不是太难。
4. 《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 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
(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译文:参考答案:9C10D11。
D(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
)12(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没划不得分。)【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
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说明】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13。 (1) 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所花费的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 (4分,“逮”、“过”、“为人父母”、反问句式各1分。
)(2)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 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3分,“诚”1 分,“自节”1分,大意对1分)(3)国君让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国家就会昌盛;国君让老百姓以国君自己为乐,国家就会灭亡。
(3分,“欲”1分,“乐”译为意动1分,大意对1分。)【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
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
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
从。
5. 帮忙翻译古文 是《贞观政要》的节选部分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有一次被太宗召见。长孙无忌没有解下佩刀就进了东上阁门。等他出了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这个情况。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罪,以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当判死罪,长孙无忌误带刀入阁门,判处徒刑二年,并罚铜二十斤。太宗同意这样处置。大理少卿戴胄反驳道:“监门校尉没有觉察,长孙无忌带刀入内,同样是疏忽造成的失误。可是臣子对于皇上,是不能强调什么失误的。依照法律所说:‘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发生错误不依照章程行事的,都处以死刑。’陛下如果念其功高,那就不是司法部门所能裁决的了;如果依据法律,罚铜不合理。”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人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就要搅乱法律呢?”于是太宗下令重新论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当初的处置意见,太宗打算同意他的意见,戴胄又上奏驳道:“监门校尉是因为无忌才获罪的,从法律上将应当从轻,如果讲到两个人的过失,那么情节轻重是一样的。可是现在这两个人一生一死,相差那么悬殊,因此我才坚决请求陛下重新考虑。”太宗于是赦免了
校尉的死罪。
这时候,朝廷大兴选拔举荐人才。有的人伪造官阶资历,太宗命令他们自首,如不自首,判处死刑。不久,有个伪造官阶资历的人事情败露了,戴胄依法判处其流放到边远地区,并把办案情况上报了太宗。太宗说:“我当初下令,不自首的人判处死罪,现在你判案不是依照我的敕令而是依照法律,这是告诉天下人我讲话不讲信用啊。”戴胄说:“陛下如果当时就杀掉他,这就不是我的职权所能干预的了,可是既然把此案交付给司法部门,我就不敢破坏法律。”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可是就让我失信于天下之人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抒发了一时的喜怒之情罢了!陛下一时发怒而许诺杀掉他,知道不能这么做之后,就依法处置他,这是克制小的愤怒而留存大的信用,我私下里为陛下珍惜这种美德。”太宗况:“我在法律上有失误之处,您能纠正我,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6. 贞观政要 翻译全文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如下: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贞观政要·诚信》注释
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②斯须:须臾,一会儿。
《贞观政要·诚信》译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
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
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贞观政要论征伐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征伐原文(节选)及翻译
一、原文
1、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
2、萧瑀、封德彝等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
3、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伏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二、翻译
1、武德九年冬天,突厥颉利、突利二位首领率领二十万士兵,长驱直入到渭水便桥以北。他们派将领执矢思力入朝面见皇帝,执矢思力虚张声势地说:“二位可汗一共有兵马百万之众,现在已到了京师。”
2、唐太宗说:“我已与突厥和亲,你们如今却背叛我,我无所愧疚,而你们为什么兴师京城,还自夸强盛?我要先杀了你。”思力吓得连忙请求饶命。萧瑀、封德彝等大臣连忙劝止,建议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遣返回突厥。
3、唐太宗执意不肯,说:“不行,如果把他遣返,他们一定会认为我害怕了。”于是下令把他囚禁起来。唐太宗对大臣们说:颉利听说大唐最近国内有难,又欺我刚刚继位。所以率军直逼长安城下,以为我不敢抵抗。我如果关闭城门自守,他们必定大肆践踏中原。
4、局势是强是弱,在于今日的决策。我决定单独出城,以示对他们的轻视之意,并且炫耀我们的兵力,让他们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使他们出其不意,挫败他们的计划,制伏匈奴,在此一举了。
5、话毕,便骑马来到突厥兵驻地,隔着河对他们喊话,让颉利摸不清虚实。不久,大唐六军相继到达,颉利看到大唐兵力如此强盛,又得知执矢思力被囚禁,因而异常惊恐,于是请求签定和约,并很快撤了军。
贞观政要的解释
1、贞观政要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也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其特定的史词、史学风格和选材方式而著称。这本书的全名是《贞观政要·明堂正纪》,简称《政要》。该书以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政治制度、政策、官制为主要内容,总结了贞观时期的治国理政经验。
2、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魏徵所作,共分三卷。第一卷称“明堂正纪”,主要讲述了皇帝如何在朝廷中履行君主职责,进行政务管理。第二卷称舆服宴游,涵盖了君臣间的礼仪、服饰、宴会等方面。第三卷称文物礼仪,讲述了宫廷文物的保管、管理和使用,以及宫廷的礼仪制度。
3、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后人提供一个官制、仪仗、礼仪等方面的典范,以便效法、学习并继续唐代盛世的政治制度和文明。《贞观政要》对后世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治国安民,贞观(zhēn guān) 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yáng)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qióngbīngdúwǔ),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zī),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yáoyì)不兴,年谷丰稔(rěn),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翻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没有一个院子里不满足。(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勤勤恳恳,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好像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以民为本,轻徭薄赋的民本思想;以史为鉴,戒奢从简的治国思想。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是什么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1. 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
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
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
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
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2. 谁能帮我找贞观政要的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
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3. 贞观政要 翻译全文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因为不听李靖的调度指挥,又诬告李靖谋反而犯罪,免于死刑而流放边疆。当时有人为他向唐太宗求情:高甑生是以前您做秦王时的功臣,请求您宽恕他的罪过。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节选)
原文:
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翻译:
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因为不听李靖的调度指挥,又诬告李靖谋反而犯罪,免于死刑而流放边疆。当时有人为他向唐太宗求情:高甑生是以前您做秦王时的功臣(即很早前就效宗秦王李世民了),请求您宽恕他的罪过。唐太宗说:“他虽然是很早就有功劳,这功劳确实不能够忘记,但是治理国家需要遵守法令,处理事情也要公正划一;现在如果赦免了他,就开了功臣非分企求的先例。如果高甑生免于处罚,谁会不企图得到特权?我一定不赦他的缘由,就是这啊。”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是: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
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626-649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治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
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本文相关文章:
《东野稷败马》文言文翻译是什么?古文:《东野稷败马》的翻译 !急!还有启示!!
2024年9月19日 12:10
伯乐《相马经》文言文翻译内容是什么?《伯乐相马》的故事和寓意是什么
2024年7月28日 22:20
文言文翻译故虽有名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怎么翻译
2024年6月11日 10:30
刘备纳贤的文言文翻译?刘备后代只有阿斗吗刘备是如何成就霸业的
2024年4月7日 05:40
更多文章:
88佛忏悔文(如果想忏悔造的口业用八十八佛忏悔文可以吗能让身边的人原谅我吗)
2024年8月12日 21:40
美的炒菜机器人来了!,5分钟烹饪出星级大厨味道?厨房大战作文
2024年6月4日 00:20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鲁相嗜鱼 翻译: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2024年5月31日 15:10